張愛玲六十八歲時寫了《談吃與畫餅充饑》,收在《續(xù)集》中,1988年由臺北皇冠出版社出版。那時距離她1955年到美國已經(jīng)三十三年了。
三十三年,將近一半的生命歷程已經(jīng)被西餐填滿,但她還是對中餐魂牽夢縈。她最牽掛的是什么?最先出場的是平民的“大餅油條”。她說“大餅油條的精致,就知道‘食’不光是填飽肚子”。最大眾、街頭巷尾最常見的“大餅油條”,在張愛玲眼里是“精致”。精致也是極致,最普通的往往也是最高級的。“大餅油條同吃,由于甜咸與質(zhì)地厚韌脆薄的對照,與光吃燒餅味道大不相同。這是中國人自己發(fā)明的?!毕矚g吃西點、喝咖啡的張愛玲竟然也深愛著“大餅油條”。
想起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還在華東政法學院(現(xiàn)已改為“華東政法大學”)上班,離學校不遠的萬航渡路上,有一家大餅油條店。我們喜歡堂食。所謂“堂食”也是極簡陋的,僅有的兩張桌子常常坐滿了人。我和先生各買一份,大餅油條加豆?jié){。大餅三分錢,油條四分錢,淡豆?jié){三分錢。一共兩角錢,當時的價錢真是親民,我們吃得興高采烈,無比滿足。我不喜歡豆?jié){加糖或鹽,調(diào)料破壞了滿是清香的豆?jié){味。那剛出爐有點燙手的大餅、才炸好還滴著油的油條和熱氣騰騰的豆?jié){,這“三食套”是完美的搭配。小店的座位離烤大餅的爐子和炸油條的油鍋都只有一步之遙,滿屋的油煙氣,泥地泛著油光,這樣的環(huán)境現(xiàn)在是很難找了,不符合干凈舒適的標準。但當時的我們根本不在乎環(huán)境,狼吞虎咽,盡情享受“精致”的美食。其實吃的時候真沒有精致感覺,只覺得噴香噴香,滿嘴勞動人民的暢快。出國以后再沒有機會品嘗如此美味的“大餅油條”了。
后來回上海,類似的街邊小店都拆除了?;春B酚辛恕坝篮投?jié){”,臺灣人創(chuàng)辦的。環(huán)境現(xiàn)代化了,豆?jié){還是豆?jié){,但沒有了當年撲鼻的濃郁香味。大餅油條也有,但變得秀氣了,端上來時離出鍋的時間又長了些,熱氣還有,卻沒有“騰騰”的感覺。
前些年,美國的麥當勞曾賣過“小油條”,味道與上海的油條相似,僅僅只是相似,卻讓一幫海外游子高興得奔走相告。他們紛紛在網(wǎng)上拍照分享自己買的“小油條”,還相互比價錢,你那里貴了,我這兒便宜了。
回到張愛玲的文章,除了讓我共情的“大餅油條”,還有她稱之為有“懷鄉(xiāng)癥與童年的回憶”,會對美食“饞涎欲滴”。確實如她所說,“我們中國人享慣口福,除了本土都是中國人的災區(qū)”,忍不住與她一起發(fā)出感嘆,“盛宴難再,尤其是身在海外的人”。
張愛玲對美食的回憶連綿不斷,可謂求之不得,寤寐思之。來看看她對于漸行漸遠美食的“驚鴻一瞥”。
她回憶小時候在天津常吃“鴨舌小蘿卜湯”,“咬住鴨舌頭根上的一只小扁骨頭,往外一抽抽出來,像拔鞋拔”,“湯里的鴨舌頭淡白色,非常清腆嫩滑”,“在北方常吃的還有腰子湯,一副腰子與里脊肉小蘿卜同煮”。
她又回憶起在上海跟母親住的一段時期:“每天到對街我舅舅家去吃飯,帶一碗菜去。莧菜上市的季節(jié),我總是捧一碗烏油油紫紅夾墨綠絲的莧菜,里面一顆顆肥白的蒜瓣染成淺粉紅。在天光下過街,像捧著一盆常見的不知名的西洋盆栽,小粉紅花,斑斑點點暗紅苔綠相同的鋸齒邊大尖葉子,朱翠離披,不過這花不香,沒有熱呼呼的莧菜香?!?/p>
她贊美紫菜,“大張的紫菜,打開來約有三尺見方,一幅脆薄細致的深紫的紙,有點發(fā)亮,像有大波紋暗花的絲綢,微有摺痕,我驚喜得叫出聲來,覺得是中國人的杰作之一”。
“鴨舌”“腰子”比較高檔了,“紫菜”“莧菜”卻是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經(jīng)張愛玲的神來之筆描寫后,瞬間化作了高端藝術品。中餐在她的文字中是這樣璀璨奪目、熠熠生輝。
這些讓人共情的文字也有很強的代入感。那是一幅幅上海過往生活的圖景。她寫自己上海家隔壁的“起士林咖啡館”,“每天黎明制面包”,“一股噴香的浩然之氣破空而來,有長風萬里之勢”。色香味橫掃且挾帶氣勢,給人帶來感官盛宴。
記憶里的上海被張愛玲的文字激活。我年輕時在黑龍江農(nóng)場務農(nóng),每年回上海,火車常常在清晨五六點到達上海。一出北站,滿臉是上海啟明時的味道,早餐店開張了,大餅油條的香氣彌漫在空氣中,我知道又回到家了。
張愛玲文章中除了回憶,不乏比較,她比較中餐、西餐,但她是一面倒偏向中餐。張愛玲談美國早餐。她提到美國的“桂格麥片”,是美國一個老牌子麥片。麥片(Cereal)有需煮與不需煮兩種,我買的是生麥片(Oatmeal),不加糖和其他成分,用水煮一兩分鐘就好,百分之百的全麥,比較健康。我每天早上煮一碗桂格麥片。據(jù)說英國女王早上也吃麥片粥。張愛玲說她小時候吃的“大麥角子”“暗黃色的面粉”,“用滾水加糖調(diào)成稠糊,有一種焦香,遠勝桂格麥片”。雖然美國五花八門的“早餐五谷”只要加牛奶,比煮麥片簡便,又實惠。但她還是忘不了“我們的炒米與大麥面子”,感嘆“聽其自生自滅,實在可惜”。結論是,中國的大麥面子“遠勝”美國的桂格麥片。
又比較,在加拿大多倫多的街上看到“香腸卷”?!坝痛蟆薄坝痔晾薄?,不是小時候“飛達咖啡館”的味道。
她剛到紐約的時候,“有個海斯康(Hascom)西點店,大概是丹麥人開的,有一種酥皮特大小蛋糕叫‘拿破侖’,間隔著夾一層果醬,一層奶油”,“到底不及過去上海的飛達、起士林。飛達獨有的拿手的是栗子粉蛋糕與‘乳酪稻草’——半螺旋形的咸酥皮小條”?!暗降撞患斑^去上海的飛達、起士林”,她滿滿的懷念里埋著鄉(xiāng)愁與無奈,文字傾訴,一覽無余。
文章提到“英國麥分(muffin)”,“式樣與味道都有點像酒釀餅,不過切成兩片抹黃油——酒釀餅有的有豆沙餡,酒釀的原味全失了”。我因為好久沒有吃英國麥分,為了寫這篇文章,特地去買了一盒。味道還是老味道,包裝也是老包裝,放在不醒目的地方,也許只是上了年紀的人還會牽掛這種類似酒釀餅的英國麥分。自然比較的結果也是英國麥分不如中國酒釀餅。
張愛玲對中國美食的執(zhí)著,不僅體現(xiàn)在她的回憶與比較中,還體現(xiàn)在她孜孜不倦的尋找中。
一、尋找小面包。“離我學校不遠,兆豐公園對過有一家俄國面包店老大昌(Tchakalian),各式小面包中有一種特別小些,半球型,上面略有點酥皮,下面底上嵌著一只半寸寬的十字托子,這十字大概面和得較硬,里面摻了點乳酪,微咸,與不大甜的面包同吃,微妙可口?!彼矫绹鴮ひ姟盁崾中∶姘保╤otcrossbun),以為是原來想念的俄國小面包,但一見無比失望,“就是粗糙的小圓面包上用白糖劃了個細小的十字,即使初出爐也不是香餑餑”。
二、尋找司空(Scone)。司空奶油味極重,介于蛋糕和面包之間,由小麥片、大麥、燕麥混合而成,是英式奶油茶點之中最具代表性的甜點之一,中國一般叫“英式松餅”或“司康”。她在香港上大學時,“每次上城都去買半打”。多年后她回香港再去尋找時,咖啡館還在,司空沒了?!拔疫€不死心,又上樓去”,兜了一圈,沒找到,“頓時惶惶如喪家之犬,假裝找人匆匆掃視了一下,趕緊下樓去了”。這一段她寫自己心意切切尋找司空,然求之不得、空手而歸的窘迫狀態(tài),很生動逼真。
三、尋找“菜肉餡的餃子”。在三藩市意大利區(qū),張愛玲的朋友帶著她去買過“一盒菜肉餡意大利餃”,“菜色青翠,清香撲鼻,活像薺菜餃子,不過小巧些”。美好的回憶一直留在她心里,過了八九年后再回到三藩市,“那地址本就十分模糊,電話簿上也查不到,也許關門了”。像是記著一個熟識的朋友,沒有蹤跡,很是失落。
張愛玲尋找曾經(jīng)品嘗過的美食,像是尋找一個失散多年的情人一樣,尋尋覓覓意難盡。
說到西餐,竟然也有例外。她說:“漢堡我也愛吃,不過那肉餅大部分是吸收了肥油的面包屑,有害無益,所以總等幾時路過荒村野店再吃,無可選擇,可以不用怪自己?!笨偹阏业健拔乙矏鄢浴边@幾個字,但是那在特定情況下,即“路過荒村野店”無可選擇時的備用方案。
紐約、波士頓、巴爾的摩、華盛頓、三藩市(舊金山)……她足跡所到之處,吃過不同的飯店,但似乎沒有留下什么好評。晚年她住洛杉磯,介紹了附近的羅馬尼亞超級市場,“自制的西點卻不敢恭維”,“糕餅大都香料太重,連上面的核桃都香得辛辣,又太甜”。她又去了家附近街口的伊朗店,說“號稱‘天下第一酥皮點心’,我買了一塊夾蜜的千層糕試試,奇甜”??磥硭苍诓煌褡宓氖称分袑ふ夜释恋奈兜?。
“那在美國呢?除非自己會做菜,再不然就是同化了。漢堡、熱狗、圈餅甘之如飴?那是他們自己稱為junkfood(廢料食品)的?!币驗槲鞑偷谋锥?、地域的局限,在美國的華人如何能不思念美味中餐?
想起我有一次與國內(nèi)的一位朋友聊天,不覺深夜了,兩地時差十二小時,他說不好意思開飯時間到了,要去食堂吃午飯。我說你方便的話,就拍張照片給我看看你的午餐。他真的拍了給我看。一個不銹鋼的托盤,四五個凹陷方格,盛著色彩斑斕的葷菜素菜,白白的米飯上放著一小團紅油榨菜。這就是食堂的家常菜啊,卻瞬間讓我熱淚盈眶,那是家鄉(xiāng)的午餐,很多年前,我在學校、單位也曾這樣端著托盤吃飯。中餐養(yǎng)育了我,一碗米飯、一碟青菜化作了生命,融化在血液里。
朋友說,中餐滋養(yǎng)中文作家,出國了,吃不到美味的中餐,就寫不出好的中文作品了。雖是半開玩笑,但透露出真情、食物與地域跟寫作千絲萬縷的關系,也許真是說不清道不明。食道盛,則文道盛;食道衰,則文道衰。也可能食道衰,文道依然盛?
張愛玲的先生賴雅去世后,她獨居多年,深居簡出,生活簡單,飲食簡單。她吃的多半是罐頭、方便的速凍食品,回來稍稍加熱就行。這樣獨居孤寂的生活里沒有美食。她的“畫餅充饑”不是“戲說”,而是真實心境。古人“畫餅充饑”是為解決饑餓。張愛玲雖沒有挨餓,但缺乏美食,她對美食的殷切思念,也是對家鄉(xiāng)的綿綿情意。
張愛玲喜歡美食,也有自己獨特的品位。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表達得很清晰,從大眾食品、現(xiàn)世的人間煙火,到高檔美味佳肴,琳瑯滿目,色香誘人。曾經(jīng)繁華,余生蒼涼。無論繁華還是蒼涼,文字中都有一種開闊。童年、青年、中年、老年;上海、香港、舊金山;獨居、搬家、牙病、懼蟲,奔波一世,最終在洛杉磯孤獨離世。晚年生活不安穩(wěn),飲食清簡之極,讓喜歡她的讀者心酸、心疼。
時代變了,新一代移民有了自己新的生活方式,“畫餅充饑”的虛擬性被每日美味佳肴的實驗性代替??纯粗車呐耘笥?,盡管不少頂著碩士、博士光環(huán),但大家信奉“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個個練得一手好廚藝。記得剛到美國時,大家節(jié)衣縮食,除了快餐店,很少光顧飯店,自家廚房也成了第二職場。以前回中國,每次都會買不少廚藝的書帶回美國,現(xiàn)在網(wǎng)絡發(fā)達了,各種做菜視頻滿天飛。簡單、易操作的健康美食更受眾人追捧。同學朋友之間也常常交流做菜經(jīng)驗,去飯店吃過一次值得再回味的菜,就回家琢磨試驗與實踐,終究能達到五六分或七八分的相似水平。出國無疑是“逼進廚房“的操練,朋友們感嘆,會做飯才是掌握了生活的主動權,才是真正的主人,走遍天下都不怕。很多女性朋友(也有少數(shù)喜歡廚藝的男性同胞),磨練手藝多年后,張羅一家人的餐食,可謂得心應手;在家開個Party(聚餐),十人二十人吃飯也應付自如。每當逢年過節(jié)朋友聚餐,各家做幾個拿手菜鋪滿臺面,中餐、西餐琳瑯滿目,色香味俱佳,堪比宴會。
如有穿越時間的隧道,多想邀請張愛玲來參加我們的聚餐,與我們一起品嘗家庭餐廳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