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p>
——《舊唐書·魏徵傳》
湖北南漳縣得名于境內的漳河。
漳河有玉石。
春秋時期,楚國南漳縣石匠的兒子卞和獲得了一塊玉石。純樸的卞和認為,玉石屬于國家,應該上交朝廷。
卞和獻玉,遭到了家人、鄉(xiāng)鄰的強烈反對,不是他們要把玉石據(jù)為己有,而是擔心惹麻煩。因為,人心險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誰知道貪官污吏會整出什么事來?
青年卞和絲毫不考慮這些,懷揣玉石從南漳來到楚國都城郢都(今湖北荊州),接受檢查后,卞和得以進入富麗堂皇的王宮。厲王和朝廷官員聽卞和說明來意,都不相信。他們認為,卞和撿到玉石后應該向相關部門報告,等官員到來、講明情況,而他自己出盤纏親自送往王宮,這里面一定有著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厲王瞅瞅這塊灰不溜秋的石頭,實在看不出它與普通的石頭有什么區(qū)別,便讓玉官鑒定。若是玉石就收下,若是普通石頭就治其欺君之罪。
玉官是楚國技術權威,知識能力不容置疑,但在宮中久了,早學會察言觀色。他從厲王的表情上看出厲王對玉石及卞和獻玉動機高度懷疑,若自己說是玉石,豈不讓皇上難堪?于是,他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說:“是石頭。”
厲王大怒,下令砍掉卞和左腳。卞和隨即被士兵押往行刑室,執(zhí)法者手操利斧砍下去,卞和慘叫一聲,暈死過去。執(zhí)刑完畢,卞和被士兵逐出宮外。眾人見到卞和慘狀,掩面而泣,多虧有懂醫(yī)的好心人同情卞和,對其進行醫(yī)治、包扎,卞和才撿回一條命。他休養(yǎng)了一段時日,拄著拐杖,逆漳水而上。
回到南漳老家,卞和一頭栽倒在家門口,懷里的玉石滾向一邊。家人、鄉(xiāng)鄰紛紛埋怨卞和:“怎么樣?惹出麻煩來了不是?”卞和無言以對,發(fā)誓再也不管閑事??伤麅刃膮s有一絲不甘,自己明明捐獻的是真真切切的玉石,咋就成了石頭呢?錯不在我,是他們不識貨。這樣一想,卞和心里才好受一些。
公元前740年,厲王駕崩,武王即位。向玉官討說法的念頭在卞和心中再次升起,他決定再次獻玉。當然,這次獻玉已不是目的,主要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騙子。
聽說卞和又要去獻玉,家人和鄉(xiāng)鄰紛紛責怪卞和不長記性。卞和卻認為,即使他們還是不相信又怎樣?一個人的名譽沒有了,保留一具軀殼又有何用?
固執(zhí)的卞和拄著拐杖再次出發(fā)。由于失去了左腳,卞和一路難行。到了王宮,武王瞅瞅這塊灰不溜秋的石頭,跟厲王一樣,實在看不出它與普通石頭有什么區(qū)別,便讓玉官鑒定。若是玉石就收下,若是石頭就治欺君之罪。聽說卞和又來獻玉,玉官心里咯噔一下,下意識地認為卞和送來的可能真就是一塊玉石。玉官認真地看了一下,果然是塊玉石。玉官心想:武王不可能不知道過去的事,要是說出實情,自己豈不是犯了欺君之罪,他便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說:“是石頭?!?/p>
武王大怒,下令砍掉卞和的右腳。跟上次一樣,卞和隨即被士兵押往行刑室,執(zhí)法者手操利斧猛劈下去,卞和慘叫一聲,暈死過去。執(zhí)刑完畢,卞和又被士兵逐出宮外。
卞和兩次獻玉,兩次遭難。文王即位后,執(zhí)拗的卞和本想再次前往王宮獻玉,無奈失去雙腳,加上年老體衰,無法成行。卞和拄著雙拐,來到當年發(fā)現(xiàn)玉石的玉印巖前號啕大哭,哭得雙眼出血。
文王聞訊,派官員一探究竟。
來人不解,問卞和:“天下被砍去腳的人多的是,為何只有你哭得如此悲傷呢?”
卞和說:“我并非因為失去雙腳而感到悲傷,而是痛心世人將寶玉看作石頭,把忠誠的人稱為騙子,這才是我感到悲傷的原因?。 ?/p>
來人對卞和的遭遇充滿同情,帶回玉石,向文王如實稟報。文王著人雕琢玉石,果真雕刻出一塊價值連城的美玉,晶瑩潤澤,美玉無瑕。為表彰卞和,文王下令以卞和之名命名為“和氏璧”。
歷史的車輪駛進20世紀50年代。
1958年7月1日,隨著漳河觀音寺大壩導流隧洞工地的28聲炮響,漳河水庫工程建設的序幕全面拉開。
彼時,新中國成立不到10年,百廢待興,勞動條件異常艱苦。跟古人工程建設打人海戰(zhàn)一樣,漳河工程打的也是人海戰(zhàn),來自荊門、江陵、鐘祥、當陽、潛江、沙洋農(nóng)場的13萬民兵參戰(zhàn);民兵肩挑背馱,修筑漳河大壩?!叭诵凝R,泰山移”,如此愚公移山,如此螞蟻搬家,漳河大壩總有建起來的一天。然而,荊門、荊州、宜昌的大片丘陵崗地,年年缺水苦旱,大旱5年一遇,中旱5年兩遇,小旱年年發(fā)生。無窮無盡的水旱災害,讓百姓苦不堪言,每逢暴雨山洪,更是嚴重危及荊江大堤安全,也危及長江中下游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如何加快工程進度,與時間賽跑,成為擺在工程指揮部領導面前的難題。
面對工具簡陋、人力不足的情況,為了早日建成漳河大壩,工地實行兩班倒,并開展“比、學、趕、幫、超”勞動競賽。競賽中,荊門籍22歲女民兵呂明英的苦干加巧干,引起了工程指揮部領導的注意。
呂明英,1936年出生在荊門呂家大灣的一個四面透風的茅草屋里。其父親去世早,母親、哥哥下地勞動,8歲的呂明英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打柴、挑水,背著妹妹推磨,沒有灶臺高的她,踩著凳子做飯。童年的生活練就了呂明英堅毅勇敢、不畏艱險的品格。結婚后,婆家所在的沙洋縣曾集鎮(zhèn)東方紅大隊也是“天旱地冒煙”,人畜飲水十分困難,只能在水洼、溝塘里舀積水,水桶里,一半是渾水,一半是枯葉。
1958年,呂明英聞訊湖北省委、省政府決定修建漳河水庫,已是大隊民兵連副連長的她,主動請纓。工地雖然缺勞動力,但缺的是硬勞動力,上級本想讓瘦弱的呂明英留在村里,但呂明英參戰(zhàn)心切,上級領導被她的精神所打動,最終同意。呂明英帶領東方紅大隊60名民兵,自帶糧食、衣被、扁擔、鋤頭,扛著紅旗,從沙洋縣曾集鎮(zhèn)步行兩天到達漳河工地。
“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眳蚊饔⒑退龓淼?0名民兵是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住房是臨時搭建的工棚,大家席地而睡;吃的是雜糧飯,且蔬菜短缺;起初,工地上只有呂明英一個女性,山里常有野獸出沒,夜晚上廁所沒人搭伴,提心吊膽……簡陋的工具、顛簸的道路,受傷是家常便飯。呂明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有一次,她推著獨輪車運沙土,車輪磕到了石頭上,連人帶車翻了出去,摔得鼻青臉腫,不省人事。被送到工地醫(yī)務室包扎處理,緩了很久她才醒過來。所幸并無大礙,醒來后,她就又去工地干活了。
漳河工地上,像呂明英這樣輕傷不下火線的民兵比比皆是,工程指揮部號召“學呂明英”自然不僅因為她的苦干,而且因為她的巧干。呂明英在勞動中發(fā)現(xiàn),用獨輪車推土費力且穩(wěn)定性差,栽過跟頭的她向木工組師傅建議把獨輪車改成雙輪車,后又改裝成自動卸土車,并創(chuàng)造了新式“排樁崩土法”和“雙車囤土法”,解決了運土、挖土窩工問題。這一改進,以呂明英為組長的女子戰(zhàn)斗組勝過整個工地的男子組:男子組兩人一車,運土200千克;呂明英女子戰(zhàn)斗組一人一車,運土300千克。呂明英的經(jīng)驗,被工程指揮部在全工地推廣。工地上到處豎著“學呂明英 趕呂明英”宣傳牌,廣播里天天播送“學呂明英" 趕呂明英”的新聞稿。一時間,呂明英成了漳河工地的“明星”。
工地“明星”呂明英,組織上沒有忘記她。在荊門有關部門組織的一次活動上,80多歲的呂明英站在主席臺上,手里揮舞著國旗,激動地向眾人講述:“我3次到北京,5次見到毛主席和周總理、朱委員長。第一次是1958年參加建設社會主義婦女積極分子(大會)到北京去的;第二次是新中國成立10周年,我參加國慶觀禮;第三次是(參加)全國民兵代表大會,毛主席在中南海與我們合影。毛主席問:‘這些女娃子們,你們都是民兵?’我們就笑得合不攏嘴地回答:‘我們是民兵?!飨透芸偫怼⒅煳瘑T長他們說:‘我國的民兵,為我們祖國的解放事業(yè)立了大功的。他們是人民解放軍的堅強后盾,一個人發(fā)他們一支半自動步槍,保衛(wèi)我們勝利的果實?!覀兙托Γ吲d得不得了。”從這段講述可知,獎勵全國優(yōu)秀民兵一支半自動步槍,應是毛主席與呂明英等人對話后,臨時動議的。我老家族人、爺爺輩朱俊祥也參加了這次全國優(yōu)秀民兵代表大會,也獲得了一支半自動步槍。聽呂明英講這段史實,倍感親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我們共產(chǎn)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各級領導干部分工不同、職責不同,工作繁忙都是相同的。如有機會,大家不妨到漳河水庫看一看展覽,聽一聽呂明英的故事,或許能收獲一些新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