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對于立德樹人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能夠培養(yǎng)我們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引領我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yǎng)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電影是藝術的一個門類,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之際,本刊特別精選4部藝術質量較高的紅色經典電影,引導廣大青少年在觀影中牢記先輩們的流血犧牲精神,發(fā)揚革命精神,繼往開來。
觀影指南
從本片中我們能夠看到以鄧世昌為代表的廣大基層官兵身上,凝聚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誓死報國的堅強力量,正氣驅散了籠罩在歷史上空的陰霾。烈士雖死猶榮,豪氣直沖霄漢,最后一幕場景結束在歷史性的悲壯時刻:管帶鄧世昌下令撞沉日艦“吉野”號,全船官兵同仇敵愾,聚集在一起,整個場面驚天地泣鬼神。本片毫無歷史感傷的情調,反而站在底層人民的愛國立場,歌頌他們身上散發(fā)出來的強烈的愛國情懷,把這場悲劇改寫成了浩氣長存的正面歷史教科書。
推薦理由
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恥辱的一頁,“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從此,中華民族知恥而后勇,奮發(fā)圖強。作為表現近代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古裝片,本片吸收了中國戲曲舞臺藝術的元素,使中國民族電影令人耳目一新。
觀影指南
農村少年張嘎,一開始并不是一塊美玉,而是一塊不服管、不服輸的頑石。他因為目睹奶奶被日本鬼子殺害,所以立志要參加八路軍。在配合八路軍偵察員的行動中,他利用一把木頭槍,從日本翻譯官身上繳獲了一把真槍。他雖然加入了革命隊伍,但畢竟是稚氣未脫的孩子。他拒絕把從敵人手里繳獲的武器上交,并在胖墩兒等小伙伴面前炫耀,因打賭失敗而產生爭執(zhí)。后來他又賭氣報復,上房把胖墩兒家的煙囪堵住,違反了八路軍的紀律,受到連長的嚴厲批評。正是由于影片沒有把小八路張嘎塑造成一個完人,而是讓他的身上帶著孩子的天真、可愛、淘氣等特點,才使得這個小八路的形象比同類影片中的兒童形象更豐滿、更真實,獲得觀眾廣泛認可。
同樣是八路軍的人物形象,老鐘叔的堅毅不屈,連長的樸實嚴厲,便衣偵察員的瀟灑干練,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推薦理由
本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優(yōu)秀的抗戰(zhàn)題材兒童片之一。影片表現了一名機智勇敢的小八路在對敵斗爭中從幼稚到成熟的成長經歷,風格清新自然。小主人公張嘎的形象真實、鮮活、生動,深入人心。
觀影指南
本片是一部內容厚重的歷史片,講述了1936年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發(fā)動西安兵諫,扣押蔣介石,促使其停止內戰(zhàn),一致對外,最終達成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本片富于層次地展現了張學良、楊虎城關系的微妙變化——從彼此猜忌到彼此試探,從彼此推諉到彼此握手的經過。二人“捉迷藏”的過程,反映了國民黨內部派系斗爭的復雜性。影片既展示了東北軍、十七路軍與國民黨特務機關之間的沖突,又展現了張、楊“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的立場與蔣“攘外必先安內”的立場之間的對立。從“勸蔣”到“捉蔣”,再到“放蔣”,影片生動刻畫了事變的中心人物張學良敢做敢當的鮮明性格。
推薦理由
本片作為歷史題材影片,有助于青少年了解西安事變的全過程,了解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在中國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歷史地位。
觀影指南
本片是一部歷史題材戰(zhàn)爭片,講述了1940年日本侵略者對八路軍華北抗日根據地實行“囚籠政策”,為粉碎日寇亡國滅種的野心,八路軍在副總司令彭德懷的指揮下,發(fā)動了百團大戰(zhàn),顯示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實力,振奮了全國上下抗戰(zhàn)到底的信心。
本片塑造了彭大將軍橫刀立馬的性格,用生動的細節(jié)刻畫了彭德懷疾惡如仇的性格。面對日寇的“囚籠政策”,彭德懷問身邊的人,囚籠的“囚”字怎么寫,并把它作為座右銘,表現他誓死打破囚籠的決心。
在眾多戰(zhàn)斗中,突出主要戰(zhàn)斗。八路軍各師團分頭進行破襲戰(zhàn),大小戰(zhàn)斗無數。本片在破襲戰(zhàn)中,重點表現八路軍進攻娘子關車站的戰(zhàn)斗。日寇增援部隊偽裝成非戰(zhàn)斗人員,列車車廂上懸掛著紅十字標志,騙過了縣大隊的埋伏,使這次戰(zhàn)斗打得異常激烈。百團大戰(zhàn)的收官之戰(zhàn),是八路軍一二九師對日寇西營塢主峰陣地的爭奪。為減少戰(zhàn)士傷亡,彭德懷聽取師長劉伯承的建議,挖掘暗道接近主峰,用炸藥把負隅頑抗的日寇全部殲滅。
推薦理由
百團大戰(zhàn)是八路軍正面戰(zhàn)場對日較量的一次最大規(guī)模戰(zhàn)役,是中國共產黨抗日力量的一次大彰顯,有力地反駁了“游而不擊”的謬論,堅定了全國人民抗日的信心。廣大青少年能從中受到民族精神的滋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