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樓是我國古建筑的一種類型,它集雕刻、繪畫等建筑技術和審美藝術之大成,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在其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集中了中國古建筑的主要構件,如屋頂、梁枋、斗拱、雀替、柱子、須彌座等,堪稱是古典建筑的模型和標本。北京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牌樓也是其獨具特色的文化景觀之一。
北京的牌樓起自元代,明、清都有發(fā)展。元朝定都北京后,前后修建了不少牌樓,具體數(shù)字已無史料可考。但從元代都城圖中可以看出,當時元大都每個門外皆有一座牌樓,起到標志和裝飾作用。其他地區(qū)亦建有牌樓牌坊,大多是用來紀念進士及第或旌表貞節(jié)烈女。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在原有基礎上增建了不少街道牌樓,如東單牌樓、西單牌樓、東四牌樓和西四牌樓就是此例。清代,在原有基礎上增建了不少園林牌樓和陵園牌樓,如北海公園、頤和園等皇家園林里的牌樓皆是此時所建。無論從數(shù)量還是材質上看,北京牌樓的興建在清代都達到了頂峰。
在經(jīng)歷清末的社會動蕩后,至民國初年,北京尚有300多座牌樓幸存下來。其后經(jīng)歷軍閥混戰(zhàn),一直到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幾經(jīng)戰(zhàn)亂破壞,很多牌樓遭到毀棄,數(shù)量急劇減少。20世紀20年代,北京城為改善交通,大幅度拓寬馬路,開始在市內安設電車、鋪設路軌。跨街牌樓的存在,影響到電車路線的架設和路軌的鋪設,而且牌樓的凈跨度僅容一輛電車通過,有些明間凈跨度過窄,根本無法通行電車。市政當局因此將東單牌樓、西單牌樓和東四南北兩座牌樓拆除。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民眾要求重建和保護牌樓的呼聲愈來愈高。市政府不得不于30年代又將部分牌樓加以重建。但總體來看,民國時期北京牌樓的數(shù)量依然呈減少趨勢。
改革開放后,牌樓作為一種文化景觀又受到了重視,除原有的古建牌樓得到相應的修復和保護外,又興起了大量各式各樣的新建牌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