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學翻譯是文化交流和文化傳播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不僅是對原作的再創(chuàng)造,也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途徑。翻譯的核心在于將信息從語義層面到語言風格進行再現(xiàn)。劉宓慶教授認為,這個過程就是實現(xiàn)不同語言間意義的等值轉換。相比對單詞進行字面上的翻譯,結合語境進行的翻譯在一定程度上能更精準地表達語言本身所蘊含的意義。以《傲慢與偏見》王科一譯本為例,探討其中所反映的語境意義。通過分析王科一的譯文可知,語境對譯文的影響不可忽視,特定的語言選擇和語法結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會產(chǎn)生不同的解讀。旨在推動不同文化間的理解與交流,為文學翻譯中的語境意義提供了新的視角。
[關"鍵"詞]文學翻譯;語境意義;翻譯研究;《傲慢與偏見》;王科一譯本
引言
文學翻譯之盛衰,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時的文化之盛衰。[1]杰出的文學作品能夠反映歷史社會現(xiàn)象,并象征國家文化形象和軟實力。翻譯在文化傳播中起著橋梁的作用,譯者所選材料以及方法策略,決定該文學作品能否被外國讀者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一個國家的整體文學形象。[2]
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自引入中國以來始終暢銷、好評如潮,優(yōu)秀的譯文能讓譯語讀者體驗到與源語讀者相似的閱讀效果。在眾多譯本中,王科一先生的譯本是最受讀者喜愛的,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深厚的理解力成功再現(xiàn)了原作風格并生動展現(xiàn)了人物個性,為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架起了橋梁。[3]
在《傲慢與偏見》的研究中,學界多從女性主義翻譯、消費文化和言語行為等視角進行分析。然而,以語境意義為基礎的對話翻譯研究較少。王科一的譯本通俗易懂、語言簡潔,既忠于原文意義,又靈活適應各種語境,完美呈現(xiàn)了文化內(nèi)涵。因此,本文以王科一的譯本為例,探討文學翻譯中語境特征所反映的意義,為未來的文學翻譯提供了新的視角。
一、翻譯的意義理論與語境意義
翻譯研究的核心任務是構建意義理論,因為意義是西方語言研究的基礎課題,并在翻譯領域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劉宓慶提出,翻譯活動實質上是不同語言間的信息傳播,而這種傳播離不開意義的支撐[4]。為了實現(xiàn)翻譯內(nèi)容的準確傳達,深入理解其意義是必不可少的。翻譯的核心特質在于在兩種語言的交流中實現(xiàn)意義的等值轉化。意義總是依賴于特定語言的特定語境,因此,要掌握語言的意義,必須關注交流過程中的具體語境。[5]通過語境的分析,我們能更好地把握語言的多義性和詞匯的語法特征,從而提升翻譯的質量與準確性。語境不僅影響著語詞的直接意義,也對其引申意義產(chǎn)生重要影響。
在《傲慢與偏見》的翻譯過程中,王科一對語境的精準把握,使譯文不僅忠實于原作的內(nèi)容,還能反映出人物的情感與社會背景。在處理人物對話時,王科一通過對詞匯和句式的準確運用,傳達出角色的個性和心理狀態(tài)。這種處理方式與劉宓慶所強調(diào)的語境意義理論相一致,充分體現(xiàn)了翻譯過程中語境對意義構建的制約與引導作用。翻譯的意義理論不僅為理解翻譯行為提供了框架,同時也為分析具體翻譯作品中的語境意義提供了方法論支持。
因此,本文在語境意義的視角下,對著名文學作品《傲慢與偏見》王科一先生譯本進行分析,從詞語、句群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特點、語言結構形式、作品交際功能等,為文學翻譯的創(chuàng)作和賞析提供新的視角。
二、《傲慢與偏見》王科一譯本中的語境意義
文學翻譯作為一種翻譯類型,連接了中文文學與世界文學的橋梁。它不僅是對原作的再創(chuàng)造,也具有約束性和局限性[6]。在翻譯過程中,每個詞語、句子和段落都處于特定的上下文中,并受到廣義語境的影響。因此,這些語言形式能夠有效反映語境意義。[4]
(一)詞語的特定環(huán)境反映語境意義
詞語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要根據(jù)上下文、詞語、句子、段落等與其所處語篇中其他部分的關系來確定語義。
例1:
Mr.Bennet:“Ishemarriedorsingle?”
Mrs.Bennet:“Asinglemanoflargefortune;fourorfivethousandayear.Whatafinethingforourgirls!”[7]
譯文:
班納特先生:“有太太的呢,還是個單身漢?”
班納特太太:“一個有錢的單身漢;每年有四五千鎊的收入。真是女兒們的福氣!”[8]
分析:如果不考慮原文的語境,將班納特太太的話譯為“一個非常富有的單身男子,每年收入四五千英鎊。這對女孩們來說是多么好的事情!”便會顯得生硬,缺乏自然流暢的表達。在充分理解原文含義的基礎上,王科一將“single”譯為貼近目標文化習慣的“單身漢”,有效營造出班納特太太期望女兒們嫁入富裕人家的心態(tài)。而對于“girls”一詞,聯(lián)系上下文后可以看出此處是指班納特太太的女兒們,因此譯為“女兒”更合適。這表明,翻譯時要結合語境判斷詞義,從而更貼近原作的情感表達與意圖傳達。
(二)詞語的情態(tài)色彩反映語境意義
同一情態(tài)詞可在不同情境中使用,因此其語義可能不同。但具體語境通常能幫助確定其語義傾向。介于“肯定”與“否定”之間的所有選擇均屬情態(tài)范疇。[9]
例2:
Mrs.GardinerthenteasedhernieceonWickham’sabandonmentandpraisedherforhandlingitsogracefully.
“...whatkindofgirlisMissKing?Ishouldbesorrytothinkourfriendmercenary.”[7]
譯文:
嘉丁納太太然后又談起韋翰遺棄伊麗莎白的話,把她外甥女兒笑話了一番,同時又贊美她的忍耐功夫。
她接著又說:“……那金小姐是怎么樣的一個姑娘?我可不愿意把我們的朋友看作一個見不得錢的人啊。”[8]
分析:在這段對話中,伊麗莎白與舅媽討論的是韋翰的事情。舅媽在過去一直對韋翰持懷疑態(tài)度,并曾勸告伊麗莎白不要輕易對他產(chǎn)生感情。如今,當舅媽得知韋翰拋棄伊麗莎白,轉而追求另一位富有的金小姐時,她的言辭中充滿了諷刺與輕蔑。舅媽似乎認為,韋翰的選擇恰好證明了她之前對他的看法是正確的。在這種特定情境下,“should”一詞所表達的情態(tài)色彩十分鮮明,不能僅從字面意思理解。王科一成功捕捉到文中舅媽的個性與情感,巧妙地將其譯為“不愿意”,這種翻譯不僅契合了原文的語境,還準確傳達了舅媽話語中的那種輕蔑和諷刺情緒。
(三)詞語的語法意義反映語境意義
詞的語法意義源自特定范疇中的義項,并由詞的結構所劃分。語法意義的構成通過多種語言手段得以表現(xiàn)。這些句法手段包括助詞、連接方式、情態(tài)詞、詞匯搭配、詞序、語速以及語氣等多種形式。[10]
例3:
Darcy:“Itmustbequitepleasantforhertobeestablishedwithinsuchaconvenientdistancefromherfamilyandfriends.”
Elizabeth:“Aconvenientdistance,doyoumention?It’snearlyfiftymiles.”
Darcy:“Andwhatarefiftymilesonagoodroad?Justabitmorethanahalf-dayjourney.Yes,Icallitaveryeasydistance.”
“Iwouldneverhaveregardedtheclosenessasoneoftheadvantagesofthemarriage...”exclaimedElizabeth.[7]
譯文:
達西:“她離開娘家和朋友都這么近,這一定會使她很滿意的?!?/p>
伊麗莎白:“你說很近嗎?快五十英里呢。”
達西:“只要道路方便,五十英里能算遠嗎?只消大半天就到了。我認為很近?!?/p>
伊麗莎白喊道:“我從未把距離的遠近看作這樁婚姻的優(yōu)勢之一……”[8]
分析:此處伊麗莎白與達西討論柯林斯太太的婚事,達西認為這是一件好事,而獨立聰明的伊麗莎白則認為離家遠近并不是結婚的考慮因素。兩人的性格特點在此刻盡顯無遺。達西使用“must”這一肯定的助動詞來加強語氣,展現(xiàn)了他的“傲慢”和自信。伊麗莎白則首先用“do”表達了質疑,當達西再次肯定地說“Yes,Icallitaveryeasydistance”后,她立即進行了反駁。這段辯論精彩紛呈,王科一先生精準把握了助動詞的用法,準確傳達了人物的性格特點,而“do”和“must”在此語境中也展現(xiàn)了各自的語法意義。
(四)句群的暗含義反映語境意義
“暗含義”與語境密切相關。一方面,語境強烈制約“暗含義”;另一方面,“暗含義”又依附于語境。句群的暗含義反映出語境意義。[11]
例4:
“Suchasvanityandpride.”
“Yes,vanityisaweaknessindeed.Butpride—Wherethereisgenuineintellectualsuperiority,pridewillalwaysbekeptinpropercontrol.”
Elizabethturnedawaytohideasmile.
“IassumeyourassessmentofMr.Darcyiscomplete.”saidMissBingley;“andpraywhatistheoutcome?”
“IamperfectlyconvincedbyitthatMr.Darcyhasnodefect.Headmitsithimselfwithoutanyconcealment.”[7]
譯文:
“例如虛榮和傲慢就是屬于這一類的弱點?!?/p>
“不錯,虛榮的確是個弱點??墒前谅灰愎媛斆鬟^人——你就會傲慢得比較有分寸?!?/p>
伊麗莎白掉過頭去,免得人家看見她發(fā)笑。
“我想你已經(jīng)問完達西先生了吧,”彬格萊小姐說,“那么,結果如何?”
“我完全承認達西先生沒有一些缺點。他自己也承認了這一點,并沒有掩飾?!保?]
分析:在這一段中,彬格萊小姐與伊麗莎白在屋內(nèi)散步,并與達西展開了對話。當談到被他人嘲笑的弱點時,伊麗莎白毫不避諱地提到了“虛榮與傲慢”。而達西則認為,傲慢并不算是缺點,只要一個人足夠聰明,稍微有些傲慢也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理所當然的。這種觀點讓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印象變得極為負面,她認為他是一個極其傲慢的人,無法容忍他如此自大的態(tài)度。因此,當彬格萊小姐問她的看法時,伊麗莎白的回答并沒有透露她的真實想法,而是故意言辭含糊,實際上是在諷刺達西。在上下文的烘托下,伊麗莎白的話語背后的暗含意味清晰可見,讀者也很容易理解她所隱藏的真實意圖。
結束語
本文通過探究王科一對《傲慢與偏見》的翻譯,揭示了在翻譯過程中,語境在意義建構中所起的關鍵作用。王科一在翻譯中對語境的精準把握,讓譯文不僅忠于原作內(nèi)容,更有效地傳達了原文中的情感和文化內(nèi)涵。
首先,語境為理解文本中的隱含意義提供了框架。在王科一的譯本中,人物對話及其背后的社會背景、情感狀態(tài)均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例如,人物之間的互動不僅反映了個性特征,也折射出當時的社會風貌。這種細膩的語境處理,使讀者能夠在翻譯作品中感受到原作的精髓。
其次,本文所探討的語境意義理論為翻譯實踐提供了重要指導。翻譯者在處理詞匯和句群時,應關注語境對意義的影響,注重選擇與原文本相契合的語言形式。王科一通過對語境的有效解讀,增強了譯文的可讀性和文化傳達能力,為后續(xù)翻譯研究提供了參考。
最后,文學翻譯作為文化交流的橋梁,承載著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與理解。王科一的譯本不僅是對《傲慢與偏見》的再創(chuàng)造,也為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提供了契機。未來的翻譯研究應繼續(xù)關注語境對意義的影響,并探索更多具有文化深度和語境敏感性的翻譯方法。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傲慢與偏見》王科一譯本中語境意義的深入分析,強調(diào)了翻譯研究中意義理論的重要性,并希望能為未來的文學翻譯實踐與研究提供啟發(fā)與借鑒。
參考文獻:
[1]許金龍.文學翻譯盛,則中華文化盛: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翻譯獎評審小考[J].南方文壇,2023(1):71-74.
[2]孫會軍.中國小說翻譯過程中的文學性再現(xiàn)與中國文學形象重塑[J].外國語文,2018,34(5):12-15.
[3]馮曉黎.《傲慢與偏見》王科一譯本的成功與不足[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135-140.
[4]劉宓慶.新編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5]孫麗.簡論維特根斯坦對劉宓慶翻譯理論形成的影響[J].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3):104-106.
[6]黨爭勝,李楠楠,李秋靚.在翻譯與寫作之間:文學翻譯的二重性之辯[J].外語教學,2021,42(1):83-86.
[7]Austen,J.PrideAndPrejudice[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7.
[8]簡·奧斯丁.傲慢與偏見[M].王科一,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
[9]汪曉莉,張來運.基于語料庫的劉宇昆英譯科幻小說情態(tài)表達研究:以情態(tài)詞語研究為例[J].東方翻譯,2020(1):30-35,65.
[10]江麗.淺談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的關系[J].語言與翻譯,2000(2):24-25.
[11]力量,力珈.語境對“言外之意”的制約作用[J].北方論叢,2009(4):61-63.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