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act factors of social alienation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in young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ZHANG Nan1,YAN Danduo2,YANG Yuanyuan3,CHEN Qiangui1*1.Xiang′an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F(xiàn)ujian 361101 China;2.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Cancer Hospital;3.Beidahuang Group General Hospital(Formerly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General Hospital)*Corresponding Author CHEN Qiangui,E-mail:15045639270@163.com
Keywords youth;chronic hepatitis B;social alienation;coping methods;discrimination;nursing;influencing factor
摘要 目的:分析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社會疏離感影響因素及護理對策。方法: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20年1月1日—2023年9月30日于廈門大學附屬翔安醫(yī)院感染科住院的青年乙型肝炎病人作為研究對象,采用自制一般資料調(diào)查表收集病人的基本信息,采用疏離感量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歧視測量量表、醫(yī)學應對方式問卷對病人的社會疏離感、被歧視的嚴重程度、應對方式情況進行評估,采用單因素分析、Pearson相關性分析、多重線性回歸分析方法分析病人社會疏離感的影響因素。結果:疏離感總分為(41.32±2.41)分,被歧視感總分為(73.32±9.68)分;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文化程度、婚姻情況、對家人/朋友態(tài)度的滿意情況、感到被歧視的嚴重程度是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社會疏離感的影響因素(P<0.05)。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病人社會疏離感評分與感到被歧視的嚴重程度、回避、屈服應對方式呈正相關(P<0.05),與面對應對方式呈負相關(P<0.05)。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文化程度、感到被歧視的嚴重程度、面對與回避應對方式是影響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社會疏離感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結論: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存在社會疏離感,與文化程度、感到被歧視的嚴重程度、醫(yī)學應對方式具有相關性,應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進行干預,改善其社會疏離感的狀態(tài)。
關鍵詞 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社會疏離感;應對方式;歧視;護理;影響因素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4.23.022
作者簡介 張楠,主管護師,本科
*通訊作者 陳前貴,E-mail:15045639270@163.com
引用信息 張楠,閆丹舵,楊媛媛,等.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社會疏離感影響因素及護理對策[J].循證護理,2024,10(23):4304-4308.
慢性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導致,可通過血液、性、母嬰傳播。有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21年我國乙型肝炎感染者達到全國人口的7%,許多病人癥狀不明顯,相當一部分病人出現(xiàn)較為嚴重的并發(fā)癥或體檢時才發(fā)現(xiàn)[1]。據(jù)統(tǒng)計,20%~30%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出現(xiàn)肝硬化、肝癌等并發(fā)癥,對病人及其家庭均造成嚴重的影響[2]。社會疏離感是指個體與其他個體、團體疏離所形成的一種無力感、無意義感等不良情緒,對病人的身心健康有不利影響[3]。由于病人對慢性乙型肝炎相關知識了解不足,擔心傳染給親友,或社會公眾對乙型肝炎認識有限,對病人的接受度差。因此,造成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產(chǎn)生社會疏離感。青年人是社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亦處于人生中的重要階段,社會疏離感對病人的健康不利,亦降低其生活質量。目前,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社會疏離感現(xiàn)狀尚不明確,本研究通過調(diào)查了解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社會疏離感現(xiàn)狀,希望為其制訂護理干預對策提供依據(jù)?,F(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20年1月1日—2023年9月30日于廈門大學附屬翔安醫(yī)院感染科住院的青年乙型肝炎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會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診斷標準(2015版)》中的診斷標準[4];2)青年病人,即年齡為18~44歲[5];3)病人同意參加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或其他類型肝炎;2)合并嚴重的心、肺、肝、腎功能障礙的病人;3)合并嚴重的精神障礙或認知障礙者;4)合并惡性腫瘤者等。根據(jù)納入與排除標準,最終納入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280例。
1.2 方法
1.2.1 調(diào)查工具
1.2.1.1 一般資料調(diào)查表
通過閱讀文獻結合可能的影響因素設計研究對象一般資料調(diào)查表,包括:性別、年齡、婚姻情況、文化程度、醫(yī)保類型、家庭人均月收入、對家人/朋友態(tài)度的滿意情況等。
1.2.1.2 疏離感量表
采用疏離感量表對病人的疏離感進行測評,包括自我疏離感、他人疏離感、無力感、無意義感4個維度,共15個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總分為15~60分。評分越高,表明病人的疏離感傾向越高[6]。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1。
1.2.1.3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歧視測量量表
采用馮麗芬等[7]編制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歧視測量量表對病人自我感受到的被歧視和羞辱情況進行測評,該量表包括病情保密、外在歧視、感知羞辱、負性評價、激發(fā)歧視5個維度,共23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總分為23~115分,其中,23~69分為未感到被歧視,70~81分為不是很嚴重,82~94為有點嚴重,95~106分為嚴重,107~115分為非常嚴重。評分越高,表明病人感受到的歧視越多。該量表不同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75~0.87。
1.2.1.4 應對方式評估
采用醫(yī)學應對方式問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對研究對象的應對方式進行評估,該問卷包括面對、回避和屈服3個維度,共20個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面對:gt;18分為“是”,≤18分為“否”;回避:lt;13分為“是”,≥13分為“否”;屈服:<10分為“是”,≥10分為“否”。評分越高,表明該維度的應對方式頻率越高[8]。該量表不同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63~0.74。
1.2.2 資料收集
研究開始前,對2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介紹上述量表的填寫方法。研究開始后,護理人員對符合納入與排除標準的病人介紹本研究目的及意義,回答病人的相關問題,病人對本研究了解并同意參加后指導病人填寫知情同意書,并指導病人填寫相關量表及問卷。
1.2.3 質量控制
病人填寫完成后護理人員對問卷進行核查,如發(fā)現(xiàn)漏填寫題目及時讓病人補充。如后期在數(shù)據(jù)清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邏輯錯誤或漏填項目,電話聯(lián)系病人確定選項,以確保問卷質量。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 4.6進行數(shù)據(jù)錄入,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定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例數(shù)、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采用多重線性回歸分析探討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影響因素。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一般資料
共有280例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填寫問卷,填寫完成后,由2名護理人員進行問卷填寫完整性的核查,問卷完成率和有效回收率均為100%。280例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男197例(70.36%),女83例(29.64%);年齡:<35歲124例(44.29%),≥35歲156例(55.71%);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73例(26.07%),初中92例(32.86%),中專/高中75例(26.79%),??萍耙陨?0例(14.29%);婚姻狀況:已婚261例(93.21%),未婚8例(2.86%),離異/喪偶11例(3.93%);家庭人均月收入:<2 000元55例(19.64%),2 000~lt;4 000元92例(32.86%),4 000~lt;6 000元71例(25.36%),≥6 000元62例(22.14%);醫(yī)保類型:城鎮(zhèn)居民醫(yī)保42例(15.00%),新農(nóng)合167例(59.64%),職工醫(yī)保31例(11.07%),其他40例(14.29%)。
2.2 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疏離感、被歧視感、醫(yī)學應對方式情況(見表1)
2.3 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社會疏離感的單因素分析情況(見表2)
2.4 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疏離感與感到被歧視的嚴重程度、應對方式的相關性
對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社會疏離感與感知歧視及醫(yī)學應對方式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病人社會疏離感與感到被歧視的嚴重程度、回避、屈服應對方式呈正相關(P<0.05),與面對應對方式呈負相關(P<0.05),見表3。
2.5 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社會疏離感的多重線性回歸分析
以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社會疏離感得分為因變量,將上述單因素分析以及Pearson相關性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P<0.05)作為自變量納入多重線性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情況為: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初中=2,中專/高中=3,??萍耙陨?4;婚姻狀況,已婚=1,未婚=2,離異/喪偶=3;對家人/朋友態(tài)度的滿意情況,不滿意=1,一般=2,有點滿意=3,非常滿意=4;感到被歧視的嚴重程度,未感到被歧視=1,不是很嚴重=2,有點嚴重=3,嚴重=4,非常嚴重=5;面對,否=1,是=2;回避,否=1,是=2。結果顯示,文化程度、感到被歧視的嚴重程度、面對、回避應對方式是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社會疏離感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4。
3 討論
乙型肝炎的傳播和發(fā)病會對病人帶來了嚴重的健康威脅,已經(jīng)成為我國公共衛(wèi)生的重要問題之一。由于其具有傳染性,許多人對乙型肝炎病人存在歧視,如不敢與乙型肝炎病人同桌進食,不愿意與其同住一個宿舍,甚至拒絕與乙型肝炎病人握手等,導致許多乙型肝炎病人徘徊于社會邊緣地帶,具有明顯的社會疏離感,不利于病人各項社會權利的維護,甚至影響病人的心理健康。慕彩妮等[9]的研究顯示,50.0%的人介意與乙型肝炎病人或感染者共同進餐,58.1%的人介意與乙型肝炎病人或感染者共同居住,41.5%的人介意與乙型肝炎病人或感染者近距離交談或握手。可見,乙型肝炎病人在學習、生活、工作的過程中仍存在被歧視的現(xiàn)象。孫勤等[10]研究顯示,乙型肝炎病人具有一定的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不僅影響病人的身心健康,也對其近親屬產(chǎn)生一定的不良影響。疏離是個體的一種主觀體驗和感受,表現(xiàn)為心理上的疏離感、冷漠感、無力感。徐榆林等[11]研究認為,社會疏離感不僅對病人的健康、生活質量產(chǎn)生不利影響,也會增加來自家庭和社會的照顧負擔,甚至可能是導致病人抑郁或自殺的危險因素之一。青年是家庭和社會的支柱,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因此,對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應密切關注其社會疏離感情況并采取措施降低社會疏離感。
3.1 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社會疏離感的影響因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文化程度、感到被歧視的嚴重程度、面對與回避均是影響乙型肝炎病人疏離感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1)文化程度。本研究結果提示,不同文化程度的乙型肝炎病人社會疏離感差異明顯(P<0.05)。謝芳暉等[12]在一項關于肺結核病人社會疏離感水平的調(diào)查中顯示,文化程度同樣構成了社會疏離的危險因素。這是因為文化程度較高的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對疾病知識的了解程度較深,其較強的學習能力、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能使其避免對不良、不正的疾病誤解所誤導,進而能夠形成自己對乙型肝炎的正確認知。同時,文化程度較高的病人擅長采取積極應對的方式面對疾病,治療依從性高,從而能夠有效配合臨床用藥和居家治療,從而能夠快速轉陰,保持良好的疾病預后。這均有利于改善病人的社會疏離感水平。2)感到被歧視的嚴重程度。本研究結果提示,是否感到被歧視的乙型肝炎病人社會疏離感差異明顯(P<0.05)。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在人際交往中遭受到的歧視較為嚴重,Han等[13]研究顯示,超過70%的乙型肝炎病人在社會中遭受歧視和不公平待遇,這會對乙型肝炎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造成不利影響。而一旦病人因為遭受社會有色眼鏡之后選擇封閉自我,就會引發(fā)社會疏離情緒,形成自我封閉,社會疏離感產(chǎn)生。3)面對與回避。本研究結果提示,面對、回避是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疏離感的影響因素(P<0.05)。陳震等[14]的研究顯示,腦梗死病人的應對方式與社會疏離感間存在相關性,應對方式評分越低者社會疏離感越強。面對和回避是應對方式的核心組成因素,應對方式是病人應對應激源時所作出的身體、心理、認知應對措施的能力的集中表現(xiàn),積極地面對有利于疾病治療,提高認知,改善心態(tài),而回避的應對方式則會導致病人陷入自我封閉的不良狀態(tài)之中。相當一部分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當確診疾病后,對身邊的朋友、同事都會選擇避而不談的逃避心理,這種回避狀態(tài)所體現(xiàn)的認為自己是一個有“污點”的人疏離感程度較重。
3.2 應對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社會疏離感的護理對策
3.2.1 科普乙型肝炎相關知識
有研究認為,有一部分乙型肝炎病人對于疾病的認知不足,擔憂其傳染給親友,造成一定的心理負擔及社會疏離感[15],文化程度較低的病人社會疏離感的程度更為明顯,這一結果與謝芳暉等[16]的研究類似,因此需要因材施教,對病人進行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如采用制作動畫短視頻的方式科普乙型肝炎相關知識,易于文化程度相對較低、理解能力相對較差的病人接受;對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獲取知識渠道更為廣泛的病人,在為其推薦動畫短視頻的同時,推送科普文章,進一步提高其對乙型肝炎的認知,從而促進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加深對乙型肝炎的了解,認識到乙型肝炎的傳染可控、疾病進展可控,從而降低其社會疏離感。
3.2.2 多渠道科普增加社會人群對乙型肝炎的認知
師悅等[17]對北京市大學生就乙型肝炎的相關知識、態(tài)度、行為進行了調(diào)查,結果顯示,調(diào)查對象對乙型肝炎知識總知曉率為71.3%,對乙型肝炎傳染途徑知曉率為67.2%。江琴等[18]對186例肝癌伴慢性乙型肝炎陽性病人直系親屬進行了乙型肝炎防治知識知曉狀況的調(diào)查及護理干預,發(fā)現(xiàn)干預前乙型肝炎防治知識的知曉率僅為22.58%,干預后為70.97%。由此可見,對社會人群普及乙型肝炎相關知識仍十分必要。在對社會人群進行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可通過學校的相關課程、活動、講座等向學生普及相關知識;通過網(wǎng)絡自媒體平臺發(fā)布科普動畫、文章,提高閱讀者的相關知識;可通過社區(qū)、單位組織講座的形式,開展健康講堂,宣講乙型肝炎相關知識等[19]。健康教育的內(nèi)容不僅應涵蓋乙型肝炎的相關篩查、診治、預防傳播內(nèi)容,亦需要對病人感知歧視的情況進行宣傳,促進人們正確認識乙型肝炎,日常的溝通交流生活,如握手、共同進餐、同寢居住等正常的行為均不會導致傳染,病人不必對此諱莫如深,其他人亦大可不用談“乙型肝炎”色變[20-21] 。
3.2.3 加強病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應對是個體在應激與適應、身心健康間的重要作用機制,在發(fā)生應激事件的時候起著重要的調(diào)節(jié)作用[22]。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能夠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促進解決困難,而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不僅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甚至會給應激事件發(fā)生的主體帶來負性情緒。多項研究顯示,在面對負性事件的過程中,個體越是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負性情緒越少;越采用消極的應對方式,負性情緒越多[23-24]。提示對病人的健康教育過程中在關注病人情緒,進行心理疏導的同時,應引導病人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面對疾病,以保持身心愉悅,促進身體健康。
4 小結
綜上所述,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具有一定的社會疏離感,其影響因素來源包括自身與外界兩個方面,應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這一狀況。
參考文獻:
[1] 樊健,姚紅玉,曹毛毛,等.江蘇省啟東市乙肝疫苗干預隊列研究:40年隨訪結果及進展[J].中國腫瘤,2022,31(12):952-958.
[2] 王萬敏,韓一平.預防性抗病毒治療對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肺癌患者肝功能損傷及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9,22(6):683-686.
[3] 端木艷麗,陳曉娟,齊琳娜,等.鄭州市242例老年結直腸癌腸造口患者社會疏離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22,49(16):3014-3018.
[4] 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診斷標準(2015年版)[J].中西醫(yī)結合肝病雜志,2015,25(6):384.
[5] 陶玲玲,嚴雙琴,黃小紅.2018—2020年馬鞍山市城區(qū)婚前醫(yī)學檢查中艾滋病梅毒及乙型肝炎檢出情況分析[J].安徽醫(yī)學,2021,42(9):1067-1070.
[6] 周溢,楊麗,梁秋婷,等.鼻咽癌幸存者社會疏離感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3,39(1):59-64.
[7] 馮麗芬,謝俊強,鄒霞,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歧視測量量表信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2,21(4):370-372.
[8] 沈曉紅,姜乾金.醫(yī)學應對方式問卷中文版701例測試報告[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0,9(1):18-20.
[9] 慕彩妮,何雨肖,宋咪,等.參演部隊人員乙型肝炎知識態(tài)度行為調(diào)查及影響因素[J].職業(yè)與健康,2023,39(15):2099-2102.
[10] 孫勤,楊秀梅.支持性心理干預對初診慢性乙肝患者希望水平及應對方式的影響[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9,36(5):997-1000.
[11] 徐榆林,王曉東,李豪,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社會疏離感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21,38(4):41-44.
[12] 謝芳暉,姚蓉,萬彬,等.肺結核患者社會疏離感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23,23(7):556-560.
[13] HAN B F,YUAN Q L,SHI Y H,et al.The experience of discrimination of individuals living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 four provinces of China[J].PLoS One,2018,13(4):e0195455.
[14] 陳震,馬旭,王璐璐.腦梗死患者社會疏離與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24,19(1):98-101;110.
[15] 楊鳳,王容,李毅,等.門診乙肝患者乙肝防治知識-態(tài)度-行為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預防醫(yī)學情報雜志,2020,36(11):1460-1466.
[16] 謝芳暉,雷麗梅,趙霞,等.肺結核患者社會疏離感與領悟社會支持的相關性分析[J].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2022,48(3):166-169.
[17] 師悅,劉勝蘭,王雪竹,等.北京市大學生乙肝相關知識、態(tài)度、行為及健康教育需求[J].基礎醫(yī)學與臨床,2020,40(8):1149-1153.
[18] 江琴,茍娟,高玉,等.186名肝癌伴HBV陽性病人直系親屬乙肝防治知識知曉狀況及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醫(yī)學動物防制,2020,36(11):1030-1033.
[19] 劉海燕,劉敏,李艷莉,等.積極心理學指導下心理干預對胎兒畸形引產(chǎn)婦女應對方式及情緒狀態(tài)的影響[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22,30(12):2688-2693.
[20] 王萌,許磊,邱曉惠,等.應對方式對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抑郁情緒的影響:希望水平的中介效應模型[J].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學報,2022,56(4):392-396.
[21] 邢斌瑜,胡亞光,張維,等.基于需要層次理論的干預方法對重癥胰腺炎患者心理情緒、疾病應對方式的影響[J].河北醫(yī)藥,2023,45(8):1225-1228.
[22] 龔燕花,姚曉泉.以督脈灸為主的中醫(yī)特色護理對肝郁脾虛型慢性乙肝患者的干預效果分析[J].中醫(yī)藥導報,2022,28(8):101-103.
[23] JEON M Y,KIM B K,LEE J S,et al.Negligible risk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uring biomarker-defined immune-tolerant phas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J].Clinical and Molecular Hepatology,2021,27(2):295-304.
[24] 朱玉艷,張永萍,廖禮梅.慢性疾病個性化延伸護理對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22,45(5):575-580.
(收稿日期:2023-12-13;修回日期:2024-11-07)
(本文編輯薛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