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是漢族最古老的戲曲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唱腔用寬大嗓音,直起直落,深受陜西及西北地區(qū)人民的喜愛。賈平凹曾深情地表示“或問:歷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經者,歷史最洶洶者?曰:秦腔?!盵1] 1983年,他寫下散文《秦腔》,如今選編在統(tǒng)編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二單元。散文中,作者以令人著迷的地方“絕活兒”——秦腔為線索,講述三秦大地的山川風貌和民情風俗,寫出了秦腔與秦人、秦地的緊密聯(lián)系。因此,可從秦地、秦人、秦腔三個維度,循序漸進地解讀作品多層次的意蘊空間,助力學生“理解和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qū)的文化,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2]。
一、秦地維度:曠世悠遠的秦川風貌
《說文解字》有言:“土生萬物,地載萬代?!痹凇肚厍弧分校卮ㄊ乔氐胤窖?、歷史產生的基礎,作者以秦川為載體,述說了一段土地、方言和歷史交織的故事,字里行間透露著秦地的獨特風貌和歷史底蘊。
(一)遼闊厚重的地理疆域
疆域是地理學上的概念,指國家或地區(qū)管轄的地理范圍。《秦腔》交代了西府與東府兩大區(qū)域的地理輪廓。散文開篇寫道“八百里秦川”,界定了地域范圍秦川,即陜西關中平原,用“八百里”來形容,表明陜西關中平原的遼闊?!耙晕靼矠榻纭泵鞔_這一區(qū)域內的核心城市——西安,它既是陜西的省會,也是古代多個王朝的都城。接下來,散文例舉了如咸陽、興平、武功、寶雞等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地區(qū)。咸陽曾是秦朝的國都,寶雞因出土大量青銅器而聞名于世。這些地區(qū)大多位于西安的西部或西北部,因而被統(tǒng)稱為西府。西府坐擁“兩個專區(qū)幾十個縣”,西府不僅地域廣闊,而且行政劃分上較為復雜,包含了多個縣級行政區(qū)。
與西府相對應的是東府地區(qū),散文羅列了三原、涇陽、高陵、白水等地,這些地區(qū)大致位于西安的東部或東北部,同樣擁有悠久的歷史。與西府類似,東府地區(qū)也被描述為“一個專區(qū)幾十個縣”,其行政劃分同樣復雜。實際上,這不僅是地理區(qū)域的簡單劃分,還隱含當?shù)厝藢ξ幕恼J同。
(二)高亢響亮的地域方言
方言指語言中與標準語在發(fā)音、語法等方面存在差異的地域性語言?!肚厍弧芬晕鞲苏f話的聲調、喊話方式和聲韻發(fā)展為鏡頭,展現(xiàn)了高亢的秦地方言。
西府人說話的顯著特點是“多用去聲”,去聲是現(xiàn)代漢語聲調的一種,聲調變化由高到低,因此,西府人的方言聽起來更加有力、決斷。此外,西府人“一律咬字沉重”,給人深沉、厚重的感覺。凡此種種,以致西府人“對話如吵架一樣”,形象的比喻寫出了音調變化的頻繁、劇烈,外來人聽著覺得是在力爭某個觀點,從而產生“吵架”的錯覺。而實際上,這是西府人一貫的對話風格。西府人呼喊遠人的方式也與眾不同?!扒奥曂鲜值拈L,末了方極快地道出內容”,先將聲音拉長,形成高亢悠長的呼喊聲,最后在快結束時迅速說出要傳遞的內容,體現(xiàn)西府人交流的獨特技巧。隨著西府地區(qū)聲韻的不斷發(fā)展,西府人在呼喊遠人時聲音的高低、腔調的急促,都富有節(jié)奏感,久而久之演變?yōu)槌厍坏捻嵚伞?/p>
(三)古樸久遠的地方歷史
歷史指國家、民族過去的事件和活動的記錄。《秦腔》以時間與空間為線,結合視覺與聽覺的雙重體驗,構建了充滿歷史感的田園場景,使讀者進入基于現(xiàn)實而又超越現(xiàn)實的意境,沉浸式感受悠久的秦地歷史。
“在黎明或黃昏的時候”,黎明和黃昏都是日與夜交替的時刻,象征時間的流逝與歷史的更迭,帶有一種朦朧、幽靜的美感?!斑h遠看著天幕下一個一個山包隆起的十三個朝代帝王的陵墓”,“山包隆起”實現(xiàn)空間的跳躍,將歷史的厚重感具象化,“十三個朝代帝王的陵墓”寓意著秦地見證了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等十三個王朝的輝煌與沉寂。隨后,作者的目光從遠處的陵墓轉到近處的田埂、荒草,最后落到“那一截一截漢唐時期石碑上的殘字”,“漢唐時期”進一步明確了歷史背景,“石碑上的殘字”作為歷史的痕跡,雖然已經模糊不清,但仍然能夠引發(fā)讀者對漢唐盛世的無限遐想。再看聽覺上的描寫,“窗口里飄出一陣冗長的二胡聲,幾聲雄壯的秦腔叫板”。這里的“冗長”表明二胡聲持續(xù)的時間之久,秦腔的“雄壯”展現(xiàn)出豪邁、不屈的精神氣節(jié),二胡聲與秦腔的叫板相結合,訴說著舊事的興盛衰落。
二、秦人維度:熱衷秦戲的生活情態(tài)
《秦腔》刻畫了兩類人物,一類是臺上全情投入的演戲者,他們視戲為生命,盡心演繹著每一個角色。另一類則是臺下沉浸其中的觀戲者,他們以戲為藝術,從中獲得生活的樂趣。這兩類人物,共同折射出秦人的純良敦厚,以及熱衷秦戲的生活情態(tài)。
(一)演戲者:一招一式展風華
演戲者指散文描繪的戲班人員。在古寺廟排戲、演戲的動作、神態(tài)和作者的贊嘆,顯露出戲班人員技藝的高超。排演之初,演員集中到古寺廟,做著“吹,拉,彈,奏,翻,打,念,唱”等動作。“吹胡瞪眼”是演員情感投入、表情豐富的真實寫照。在熱鬧的戲曲排演中,“古寺廟成了古今真樂府,天地大梨園”,此話“出自清末民初京劇名家汪笑儂所題戲臺聯(lián)語”[3],“樂府”和“梨園”是漢唐時期音樂戲曲的重要機構,作者在此借以凸顯古寺廟在秦腔表演中的特殊地位,詮釋了秦戲的演出效果,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演員演技的高強。
演員以獨特的出場方式,展現(xiàn)別樣的風采。女演員步伐細碎而輕盈,以后退的方式移動,仿佛能夠在水面上漂浮一般,盡顯女性角色的柔美和靈動。男演員邊走邊搖晃帽子上的翎毛,動作嫻熟,“一會雙搖,一會單搖”,十分靈活?!耙贿吷舷嘛w閃,一邊紋絲不動”,形成鮮明的對比,顯露出男性角色精湛的技藝和自信的氣質。從文中一系列動詞和短語中,也能窺見演員技藝的卓越。如“轉身”“高揚”“高叫”“聲如炸雷”“碾過”,演員猛然轉身,頭部高昂,發(fā)出一個震耳欲聾的高叫,聲音之大,如炸雷一般,壓迫感強,威力十足,沖擊著觀眾的聽覺,帶給觀眾強烈的震感。
此外,文中慧娘和觀眾的互動場景也彰顯了演員的影響力?!盎勰锒紫氯チ耍珗鋈祟^也矮下去了半尺”,觀眾全神貫注地看著,不自覺地也跟著“矮”了下去,仿佛與慧娘的動作產生了共鳴?!盎勰镎酒饋砹?,全場人的脖子也全拉長了起來”,觀眾希望清楚地看到慧娘的動作和表情,便也伸長了脖子。觀眾與演員之間的情感紐帶被巧妙地建立起來。
(二)觀戲者:一幕一景觸心弦
《秦腔》敘寫了兩類忠實觀眾——老叟和童稚。無論是排戲,還是演戲,古寺廟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或許在臺下的墻根處,或許在樹木的枝杈上,他們以另類的方式,共賞臺上的悲歡。
第一類是老者,即對秦腔有著深厚感情的老一輩人,代表老一輩對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他們沒有力氣擠在臺下,也沒有好眼力看清演員?!薄皼]有力氣”和“沒有好眼力”兩個細節(jié),描繪了老一輩由于身體狀況而無法搶占絕佳位置,只能“蹲在戲臺兩側的墻根”,以最近的距離“慢慢將秦腔品賞”。老者不僅是在觀看演出,更是在用心感受秦腔的意趣。“一聲叫板便可以使他們墜入藝術之宮”,進一步強調了老者對秦腔的癡迷。一聲叫板,就能讓老者沉浸在秦腔之音中,忘卻現(xiàn)實的紛擾,享受藝術的熏陶。老者感慨“聽了秦腔,酒肉不香”,即聽了秦腔之后,對其他世俗享受,如酒、肉,都失去了興趣,可見老者對秦腔情有獨鐘。
第二類是孩童,即對秦腔具有濃厚興趣的年輕一代。他們代表了年輕一代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排演時,孩童“趴滿窗臺”,寥寥數(shù)字便勾勒出了孩童對秦腔的好奇?!把輪T們散了,孩子們還圍了火堆彎腰踢腿,學那一招一式”,秦腔活躍在臺上,也活躍于孩童心中,夜深人去,孩童仍然圍著火堆模仿演員的動作,足見孩童對秦腔的喜愛。演出時,脾性大一點的孩童攀爬到戲場周圍的樹木上,“一個枝杈一個人”“占領了所有的高空”,行文至此,一股純真可愛的氣息撲面而來。沉醉時,孩童“雙手鼓掌竟從樹杈上掉下來”?!肮恼啤闭f明秦戲的精彩,對孩童的吸引力之強,“竟”字,寫出了孩童過于興奮,忘卻身居高樹,不小心從樹杈上掉下來的搞笑情形,映照出孩童觀看秦戲演出的專注。
三、秦腔維度:韻味深厚的文化內蘊
《秦腔》這一散文的多層意蘊不但體現(xiàn)在秦地、秦人等方面,還體現(xiàn)在秦腔上。作者通過地位、情緒價值和文化傳承三方面展示秦腔的文化內蘊。
(一)不可動搖的神圣地位
秦腔作為一種待客方式和社交禮儀,在秦人生活中具有神圣地位?!胺彩堑竭@些村莊去下鄉(xiāng),到這些人家去做客,他們最高級的接待是陪著看一場秦腔。”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待客之道往往體現(xiàn)了主人對客人的熱情和尊重,而“陪著看一場秦腔”作為最高級的接待方式,說明秦腔不僅被視為一種藝術享受,更是一種重要的社交禮儀。這種社交禮儀展現(xiàn)了秦人的熱情好客,投射出秦人對秦腔的自豪和認同。
秦腔在秦地的神圣地位還體現(xiàn)在,與秦腔名角有關的人會自然而然地獲得優(yōu)待[4]?!八麄円簧凶畛缇吹闹挥袃煞N人:一是國家領導人,一是當?shù)氐那厍幻??!碑數(shù)氐那厍幻强梢韵駠翌I導人一樣,獲得民眾最大的崇敬。這種崇敬在生活中轉化為對其家人的實際關照。如在商店買油不必排隊、進飯館吃飯有座位、路上擋車時司機會停車。這些優(yōu)待既是對名角個人成就的認可,也是對秦腔的推崇。相反,有人侮辱秦腔時,秦人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憤怒和不滿,甚至不惜爭死爭活地與人理論,乃至大打出手。在秦人看來,侮辱秦腔就是侮辱他們的文化,是不可容忍的,務必堅決維護秦腔的尊嚴。顯然,秦腔的神圣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二)無與倫比的情緒價值
秦腔以其高昂激越的唱腔與深重豪放的旋律,深深扎根于秦人的血脈中,成為秦人喜怒哀樂最直接的情感抒發(fā)。無論是歡慶時的放聲高唱,還是悲愴時的低吟淺唱,都為秦人提供了無限情緒價值?!案吲d了,唱‘快板’,高興得像被烈性炸藥炸了一樣,要把整個身心粉碎在天空!”快板節(jié)奏明快、旋律激昂,能迅速點燃人們的情緒,讓人置身于極致的歡愉中,身心都得以極大放松。“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腸的唱腔卻表現(xiàn)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來?!甭逡云渖钪睾婪诺男?,釋放秦人內心的痛楚,成為宣泄情感的媒介,給予人在困境中堅持希望的美。這種美“給了別人享受,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皺紋。”換言之,秦腔一方面能夠賦予他人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對于秦腔演唱者而言,演唱過程就是自我療愈的過程,可將內心的愁苦轉化為音樂表達出來。
散文結尾提到,“只有這秦腔,也只能有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勞作農民只有也只能有這秦腔使他們喜怒哀樂”,“只有”“也只能有”“只有也只能有”,強調秦腔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八百里秦川這片土地上,沒有其他藝術形式能夠取代秦腔在秦人心中的地位。無論是喜悅還是悲傷,憤怒還是哀愁,秦腔都能以其表現(xiàn)力,觸動秦人的心靈。對于八百里秦川的勞作農民而言,秦腔不僅僅是娛樂方式,更是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宣泄。
(三)萬古流芳的文化傳承
在西府,秦腔普及程度高,覆蓋面廣。“他們教育自己的子女……而是一字一板傳授著秦腔”,秦人自幼以一字一板的方式學習秦腔,雖然目不識丁,卻能“一整本一整本背誦劇本”,代代相傳。因此,秦腔不受年齡和性別的限制,“老一輩的能唱,小一輩的能唱,男的能唱,女的能唱”,人群普及率極高。“我曾在西府走動了兩個秋冬,所到之處,村村有戲班,人人會清唱?!弊髡咴谖鞲^察了兩個秋冬,無論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秦腔文化的濃厚氛圍,每個村莊都有戲班,每個人都能哼唱幾句秦腔,秦腔文化幾乎成為了西府地區(qū)人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有限的資源中,秦人傾盡所能,修筑戲臺,讓秦腔有所依存。“戲臺是全村人共同的事業(yè)”“少吃少穿也要籌資積款”,戲臺承載著全村人的共同愿景,即使犧牲個人物質享受,也要籌集資金建設戲臺。秦人不僅關注資金的籌集,還注重材料的選擇和工匠的技藝?!百I上好的木石,請高強的工匠來修筑”,盡管秦人生活簡樸,節(jié)衣縮食,卻購買上等木石原料,聘請手藝高深的工匠,精心打造戲臺?!按遄痈徊桓?,就比這戲臺闊不闊”,以夸張的手法,將戲臺的闊氣程度與村子的富裕程度聯(lián)系起來,一個經濟雄厚的村子,有更多的財力和物力投入到戲臺的建設。從戲臺的建設,能夠看出一個村子的經濟情況,看出村民對戲臺和秦腔的重視程度。
作為地域文化色彩鮮明的作品,《秦腔》在主題上較為豐富,既有對八百里秦地山川風貌的含蓄贊美,又有對秦人熱愛秦腔、熱愛生活的深情描繪,還有對秦腔文化深厚內蘊的高聲歌頌,或深或淺地構筑了多層次多維度的意蘊空間,令讀者沉浸其中。其雋永多義的主題內涵、一線串珠的行文結構、樸實自然的語言風格,值得細讀品味,閃耀著美文的光芒。
注釋:
[1]賈平凹:《賈平凹散文自選集》,漓江出版社,1987年,第178頁。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頁。
[3]楊曉同:《散文<秦腔>中的三重“聲音”》,《中學語文教學》,2023年第2期,第57頁。
[4]蔡小云:《賈平凹散文<秦腔>的原生態(tài)寫作》,《語文教學與研究》,2022年第2期,第25頁。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