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螺旋藻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人體所需的各種微量元素,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貧血、預防高血脂等功效。以螺旋藻、面粉為主要原料進行發(fā)酵,使醬具有獨特螺旋藻風味的同時提高了其營養(yǎng)價值。為獲得螺旋藻風味醬的發(fā)酵工藝,研究不同因素對螺旋藻風味醬發(fā)酵的影響,進行了單因素實驗,得到最佳條件為料水比1∶1.25、藻面比100∶0、培養(yǎng)溫度35 ℃、接種量0.1%、鹽濃度13%、制曲時間72 h。在此基礎上進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實驗設計,對發(fā)酵工藝進行進一步研究。以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作為指標,得到最佳工藝條件為料水比1∶1、藻面比90∶10、培養(yǎng)溫度35 ℃、接種量0.05%、鹽濃度13%、制曲時間72 h。進行驗證實驗,最佳條件下得到的螺旋藻風味醬酯香濃郁,黏稠適度,咸甜適口,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達到(1.54±0.03) g/100 g。通過在醬料中加入不同香料炒制,得到多種口味的螺旋藻風味醬。
關鍵詞:螺旋藻;醬油曲精;發(fā)酵工藝;氨基酸態(tài)氮
中圖分類號:TS2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9973(2024)08-0069-05
Study on Fermentation Process of Spirulina Flavor Sauce
XUE Xian-hui, LI Si-yu, GUO Rui, CUI Wen-kai, JI Bei*
(College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90, China)
Abstract: Spirulina is rich in protein, vitamins and various trace elements needed by the human body, which has the effects such as improving immunity, anti-anemia and preventing hyperlipidemia. Spirulina and flour are used as the main raw materials for fermentation, which gives the sauce a unique Spirulina flavor and improves its nutritional value. In order to obtain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of Spirulina flavor sauc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Spirulina-flour sauce fermentation are studied, and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is carried out.The optimal conditions are determined as follows: the material-water ratio is 1∶1.25, the Spirulina-flour ratio is 100∶0, the cultivation temperature is 35 ℃, the inoculation amount is 0.1%, the salt concentration is 13% and the koji-making time is 72 h. On this basis, the four-factor and three-level orthogonal experiment design is carried out to further study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Taking amino acid nitrogen content as the index, the optimal process conditions are obtained as follows: the material-water ratio is 1∶1, the Spirulina-flour ratio is 90∶10, the cultivation temperature is 35 ℃, the inoculation amount is 0.05%, the salt concentration is 13% and the koji-making time is 72 h. The verification experiment is carried out, the Spirulina" flavor sauce obtained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 has strong ester aroma, moderate viscosity, pleasant saltiness and sweetness, and" the amino acid nitrogen content reaches (1.54±0.03) g/100 g. Through adding different spices into the sauce for stir-frying, Spirulina flavor sauce with a variety of flavors can be obtained.
Key words: Spirulina; soy sauce koji essence; fermentation process; amino acid nitrogen
DOI:10.3969/j.issn.1000-9973.2024.08.013
引文格式:薛憲輝,李思雨,郭睿,等.螺旋藻風味醬的發(fā)酵工藝研究.中國調味品,2024,49(8):69-73.
XUE X H, LI S Y, GUO R, et al. Study on fermentation process of Spirulina flavor sauce.China Condiment,2024,49(8):69-73.
收稿日期:2024-01-12
基金項目:四川省高等學校重點項目(PRKX2020Z05)
作者簡介:薛憲輝(1999—),男,碩士,研究方向:生物化工。
*通信作者:紀蓓(1977—),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微生物發(fā)酵。
螺旋藻(Spirulina),也稱節(jié)旋藻,是一種多細胞真核藻類,因其在顯微鏡下呈螺旋絲狀而得名。螺旋藻富含營養(yǎng)物質,其蛋白質含量可達干重的50%~70%,是目前可食用植物中蛋白質含量最高的一種。此外,螺旋藻還含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和人體所需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腫瘤、預防高血脂、抗疲勞、抗貧血等保健功效,被廣泛應用于保健品、食品、飼料、醫(yī)藥行業(yè)中。
發(fā)酵醬是一種利用微生物發(fā)酵制成的調味品,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作為傳統(tǒng)調味品,具有陳香濃郁、氣純味美的特點。又因其便于儲存、食用方法簡單多樣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在飲食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發(fā)酵使醬類的賞味期延長,同時微生物產生的蛋白酶和纖維素酶等將原料中的蛋白質和植物纖維分解成易于被人體吸收的小分子物質。傳統(tǒng)發(fā)酵常用大豆作原料,利用空氣中的微生物自然制曲,再加入鹽水發(fā)酵至成熟。利用藻類作為原料制作發(fā)酵醬具有成本低、營養(yǎng)豐富、附加值高等優(yōu)點。劉燁將海藻經高壓蒸煮脫腥后與黃豆按比例混合發(fā)酵,制成的海藻豆瓣醬口感細膩,具有濃郁的醬香和獨特的海帶風味。
本研究以螺旋藻為原料,在加工過程中加入多種微生物進行發(fā)酵,使其產生豐富的酶系,生成醇類、酯類及雜環(huán)類化合物等呈香物質,使發(fā)酵醬具有獨特的風味和更高的營養(yǎng)價值。將螺旋藻加工成一種營養(yǎng)、美味、安全的風味醬產品,一方面開拓了螺旋藻的加工方向,另一方面為提高螺旋藻的經濟價值提供了新途徑。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醬油曲精(米曲霉):錦潤生物科技(山東)有限公司;螺旋藻粉(食品級,GB 19643—2016):鄂爾多斯市新宇力藻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小麥面粉:山東祥谷石磨面業(yè)有限公司;精制食用鹽:山東岱岳制鹽有限公司。
1.2" 試劑
甲醛: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95%乙醇:天津市富宇精細化工有限公司;硼酸:齊魯石化公司研究院試劑廠;甲基紅指示劑:天津博迪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溴甲酚綠指示劑:天津市光復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無水乙醚、硫酸鉀、濃硫酸、苯酚:成都市科隆化學品有限公司;酚酞:天津市鼎盛鑫化工有限公司;氫氧化鈉、鹽酸:天津市凱通化學試劑有限公司;鄰苯二甲酸氫鉀(優(yōu)級純)、硫酸銅、三氯乙酸:天津市科密歐化學試劑有限公司。其中所有未標注試劑均為分析純。
1.3" 主要儀器與設備
PHS-3C 型酸度計" 上海儀電科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XFS-280MB型高壓滅菌鍋" 浙江新豐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SW-CJ-1D型超凈工作臺、L530型離心機" 蘇州凈化設備有限公司;HH-B11-260-TBS臺式電熱恒溫培養(yǎng)箱" 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V-1200B可見分光光度計" 天津綜科科技有限公司;AR1140型電子分析天平" 奧豪斯儀器(上海)有限公司;SHB-ⅢA型循環(huán)水式多用真空泵" 上海滬析實業(yè)有限公司。
1.4" 方法
1.4.1" 實驗流程圖
螺旋藻風味醬發(fā)酵工藝流程見圖1。
1.4.2" 發(fā)酵過程操作要點
1.4.2.1" 混合
將螺旋藻粉與小麥面粉以一定的比例均勻混合,按料水比加入蒸餾水,使原料充分吸收水分,便于滅菌過程中原料熟化,為制醅過程中微生物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營養(yǎng)和水分。將藻面比設置為因素一,料水比設置為因素二。
1.4.2.2" 滅菌
將混合加水后的原料置于滅菌鍋中,121 ℃下滅菌20 min。
1.4.2.3" 接種
將滅菌后的原料放涼至室溫時,按照一定比例接種曲種,攪拌使其與原料充分均勻地混合,將不同接種量設置為因素三。
1.4.2.4" 制醅
在一定溫度、通風良好的恒溫培養(yǎng)箱內進行培養(yǎng),制曲12 h左右原料表面有白色菌落出現,24 h左右部分菌落變黃,將不同制曲時間設置為因素四。
1.4.2.5" 加鹽
在選定時間將曲塊搗碎,加入鹽水攪拌均勻,將不同鹽濃度設置為因素五。
1.4.2.6" 發(fā)酵
將制好的醬醅放入指定溫度的恒溫培養(yǎng)箱內進行發(fā)酵培養(yǎng),10 d后取出螺旋藻風味醬進行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的測定,將不同培養(yǎng)溫度設置為因素六。
1.4.2.7" 炒制
先在鍋中倒入少許食用植物油,大火燒熱轉中火,加入螺旋藻風味醬、十三香、蠔油、蔥段、姜末翻炒5 min。麻辣風味則額外加入2 g花椒、5 g干辣椒。
1.4.3" 單因素實驗
為探究不同因素對螺旋藻風味醬發(fā)酵的影響,設置因素一藻面比為90∶10,因素二料水比為1∶1,因素三接種量為0.3%,因素四制曲時間為60 h,因素五鹽濃度為13%,因素六培養(yǎng)溫度為35 ℃,培養(yǎng)時間為10 d。在此基礎上研究不同藻面比100∶0、95∶5、90∶10、85∶15、80∶20;不同料水比1∶0.5、1∶0.75、1∶1、1∶1.25、1∶1.5;不同接種量0.1%、0.2%、0.3%、0.4%、0.5%;不同鹽濃度5%、9%、13%、17%、21%;不同制曲時間36,48,60,72,84 h;不同培養(yǎng)溫度25,30,35,40,45 ℃對螺旋藻風味醬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的影響。每個處理重復3次,結果取平均值。
1.4.4" 正交實驗
根據單因素實驗結果,選取料水比、藻面比、制曲時間、接種量4個因素進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實驗,正交實驗設計因素水平表見表1。
1.4.5" 螺旋藻粉營養(yǎng)成分的測定
蛋白質含量的測定采用GB 5009.5—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蛋白質的測定》中的凱氏定氮法,脂肪含量的測定采用GB/T 5512—2008《糧油檢驗 糧食中粗脂肪含量測定》中的索氏抽提法,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測定采用苯酚硫酸法。
1.4.6" 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的測定
螺旋藻風味醬預處理:取發(fā)酵好的螺旋藻風味醬于研缽中,研磨10 min至無肉眼可見的顆粒,稱取5.00 g螺旋藻風味醬樣品于小燒杯中,用蒸餾水沖洗并定容至100 mL容量瓶中。將容量瓶中液體移入50 mL離心管中,4 000 r/min離心20 min。取上清液用布氏漏斗過濾備用。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的測定采用甲醛滴定法。
1.4.7" 感官評定
感官評價小組由8人組成,色澤、氣味、滋味、體態(tài)權重各占25%,得分為平均值。
螺旋藻風味醬感官評分標準見表2。
2" 結果與分析
2.1" 螺旋藻主要營養(yǎng)成分
螺旋藻粉的主要成分為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經檢測得到螺旋藻粉中的蛋白質含量為(44.10±0.31) g/100 g,脂肪含量為(3.70±0.20) g/100 g,碳水化合物含量為(2.35±0.01) g/100 g。李傲辰指出大豆中含有蛋白質30%~40%、碳水化合物20%~30%、脂肪16%~22%。本文選用的螺旋藻粉營養(yǎng)成分中蛋白質含量高于大豆,同時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較低,符合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具有很高的工業(yè)利用價值。
2.2" 單因素實驗結果
由圖2中a可知,隨著螺旋藻粉含量的增加,發(fā)酵的螺旋藻風味醬中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逐漸升高,當培養(yǎng)基全部由螺旋藻粉組成時,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為0.46 g/100 g,這主要是因為螺旋藻中的蛋白質含量較高,螺旋藻風味醬中的氨基酸主要來自螺旋藻。但加入適量小麥面粉可以豐富醬中的營養(yǎng)成分,利于醬醅成團,所以選擇藻面比90∶10作為最佳條件。
由圖2中b可知,當料水比低于1∶1時,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以極緩慢的速度降低,在料水比為1∶1.25時顯著升高,并達到峰值。當料水比繼續(xù)增加至1∶1.5時,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再次下降,但其含量仍高于前3組。楊曉婷等研究表明,隨著含水量的增加,豆粕中粗蛋白含量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當料水比為1∶1.5時,醬醅的含水量和溶氧量適宜,為微生物生長提供了最適環(huán)境,當繼續(xù)增加含水量時,會影響醬醅中的溶氧量,從而抑制微生物生長。
由圖2中c可知,隨著接種量的增加,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但整體差距不大,這是由于制曲時間較短,過多菌體并未產生作用,從而導致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未出現明顯變化。當接種量為0.1%時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最高,因此在正交實驗設計中將接種量在0.1%附近設置梯度進行實驗。
由圖2中d可知,在50 h后,制曲時間越長,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越高,同時可以觀察到米曲霉菌絲隨時間的增加分布更加密集。制曲過程的實質是使曲種等有益的微生物分泌螺旋藻風味醬生產過程中所需的各類酶,從而促進發(fā)酵過程中原料的分解和轉化。因此制曲時間越長,微生物產生的酶系越多,對原料的利用率越高,發(fā)酵產物中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也越高。但在60 h后,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的增長速率非常緩慢,因此在實際生產中,選擇70 h左右的制曲時間經濟效益最高。
由圖2中e可知,隨著鹽濃度的增加,醬中的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逐漸降低,這是因為高鹽度對蛋白酶活性有抑制作用。而在實驗中,鹽度過低無法有效抑制雜菌生長,會使蛋白質腐敗,產生不良氣味。因此,選擇13%作為最優(yōu)鹽濃度,使其在不影響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的同時能有效抑制雜菌的生長。
由圖2中f可知,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隨著培養(yǎng)溫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當溫度達到35 ℃時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最高。當環(huán)境溫度較低時,微生物生長代謝速率降低,不利于生產發(fā)酵。當溫度超過35 ℃時,微生物生長受到抑制,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降低。
2.3" 正交優(yōu)化
在單因素實驗的基礎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實驗設計進一步考察料水比1∶1、1∶1.25、1∶1.5,藻面比100∶0、95∶5、90∶10,制曲時間 60,72,84 h,接種量0.05%、0.1%、0.15%對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的影響,并結合感官評價得出最佳工藝參數,螺旋藻風味醬的正交實驗結果與分析見表3。
由表3可知,影響螺旋藻風味醬品質的因素主次順序為C>D>A>B,即制曲時間>接種量>料水比>藻面比。通過正交實驗表得出各因素的最佳組合為A1B3C2D1,即料水比1∶1、藻面比90∶10、接種量0.05%、鹽濃度13%、制曲時間72 h、培養(yǎng)溫度35 ℃。
2.4" 驗證實驗
在料水比1∶1、藻面比90∶10、接種量0.05%、鹽濃度13%、制曲時間72 h、培養(yǎng)溫度35 ℃的最優(yōu)條件下進行3次驗證實驗,同時設置料水比1∶1.25、藻面比100∶0、接種量0.15%、鹽濃度13%、制曲時間72 h、培養(yǎng)溫度35 ℃發(fā)酵的螺旋菌風味醬為對照組。在最優(yōu)條件下制得的螺旋藻風味醬色澤鮮亮,醬香、酯香濃郁,無不良氣味,鮮味明顯,咸甜適口,黏稠適度,均勻無雜質,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為(1.54±0.03) g/100 g,高于含量為(1.48±0.03) g/100 g的對照組,說明最佳條件下的組合確實能提高螺旋藻風味醬的發(fā)酵品質。
3" 結論
螺旋藻富含蛋白質和各種微量元素,具有營養(yǎng)和保健價值。醬在我國的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可根據不同的原料、發(fā)酵菌株、生產工藝演化出不同風味的特色醬料。將螺旋藻作為原料進行發(fā)酵,可以豐富醬的營養(yǎng)成分,形成獨特的醬香風味,提高附加值,從而提高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本文研究了影響螺旋藻風味醬發(fā)酵的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對螺旋藻風味醬的生產工藝進行研究和優(yōu)化。由單因素實驗可知,在所選的料水比范圍內,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隨著料水比的降低而升高,最佳料水比為1∶1.25;當培養(yǎng)基原料完全由螺旋藻粉組成時,發(fā)酵產品中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最高;接種量對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的影響不大,最優(yōu)接種量為0.1%;最適鹽濃度為13%;制曲時間越長,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越高,最佳制曲時間為72 h;最佳培養(yǎng)溫度為35 ℃。
根據單因素實驗結果,選取料水比、藻面比、制曲時間、接種量4個因素進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實驗,得到螺旋藻風味醬發(fā)酵的最佳工藝條件為料水比1∶1、藻面比90∶10、接種量0.05%、鹽濃度13%、制曲時間72 h、培養(yǎng)溫度35 ℃,在此條件下發(fā)酵的螺旋藻風味醬醬香濃郁適口,且氨基酸態(tài)氮含量最高。
參考文獻:
ISMAIL G A, EL-SHEEKH M M, SAMY R M, et al. Antimicrobial, antioxidant, and antiviral activities of biosynthesized silver nanoparticles by phycobiliprotein crude extract of the cyanobacteria Spirulina platensis and Nostoc linckia.Algal Research-Biomass Biofuels and Bioproducts,2021,11:355-370.
趙強強.醬油制曲及螺旋藻醬油生產工藝的研究.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2.
魏艷麗,姜國慶,彭堅,等.螺旋藻的營養(yǎng)健康功能及在食品中應用研究進展.食品工業(yè)科技,2022,43(8):406-415.
GROSSHAGAUER S, KRAEMER K, SOMOZA V. The true value of Spirulina.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20,68(14):4109-4115.
張大為,張潔.海洋食品加工應用技術.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9:128-152.
張文,吳清平,吳軍林.螺旋藻營養(yǎng)保健價值及開發(fā)應用進展.食品與發(fā)酵科技,2013,49(3):89-92.
KONICKOVA R, VANKOVA K, VANIKOVA J, et al. Anti-cancer effects of blue-green alga Spirulina platensis, a natural source of bilirubin-like tetrapyrrolic compounds.Annals of Hepatology,2014,13(2):273-283.
AIELLO G, LI Y C, BOSCHIN G, et 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Spirulina protein hydrolysates:focus on ACE and DPP-IV activities modulation.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2019,63:103592.
吳杰.螺旋藻的營養(yǎng)保健價值及在預防醫(yī)學中的應用探究.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7,14(15):18-19.
劉云鵬.螺旋藻乳酸菌發(fā)酵工藝優(yōu)化及發(fā)酵產物抗衰老作用的研究.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1.
程洋洋,惠靖茹,郝競霄,等.香菇柄發(fā)酵醬營養(yǎng)品質及風味成分研究.中國釀造,2022,41(7):162-167.
張藝凡.生熟與人觀——傣族發(fā)酵醬to-nao的飲食人類學闡釋.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學刊,2023,15(2):84-96,155.
李拂曉,李冬龍,郭燕,等.富含γ-氨基丁酸豆醬制醬工藝優(yōu)化及品質鑒定.中國調味品,2021,46(11):18-26.
陳玉婷.自然發(fā)酵豆醬中產蛋白酶、淀粉酶霉菌的分離篩選及應用.沈陽:沈陽農業(yè)大學,2019.
劉燁.海藻發(fā)酵醬加工工藝研究.上海:上海海洋大學,2011.
PREZ-ALVA A, MACINTOSH A J, BAIGTS-ALLENDE D K, et al. Fermentation of algae to enhance their bioactive activity:a review.Algal Research,2022,64:102684.
郭曉燕,王英臣.山核桃粕發(fā)酵醬的研制.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18,39(20):95-101.
王金燦.GB 5009.5—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蛋白質的測定》之5.1凱氏定氮法具體操作疑難解析.食品安全導刊,2018(30):54-55.
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糧油檢驗 糧食中粗脂肪含量測定:GB/T 5512—2008.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羅春萍,陸友利,王星星.苯酚-硫酸法快速測定多糖方法的優(yōu)化.化工管理,2021(3):90-91,94.
王斯維,王棟,陶玲玲,等.黃酒和米酒中氨基酸態(tài)氮測定方法的比較.食品與發(fā)酵工業(yè),2019,45(23):232-238.
唐筱揚,姜靜,陶冬冰,等.東北傳統(tǒng)發(fā)酵豆醬品質分析.食品科學,2017,38(2):121-126.
李傲辰.大豆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及營養(yǎng)價值研究進展.現代農業(yè)科技,2020(23):213-214,218.
劉忠華.豆醬專用酵母菌的選育及發(fā)酵工藝的優(yōu)化.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12.
楊曉婷,徐力,田永強.響應面優(yōu)化黑曲霉和釀酒酵母發(fā)酵豆粕的條件.草原與草坪,2020,40(5):102-107,115.
陳金峰,周悅,黃薪銀,等.新型橙皮辣椒豆醬的發(fā)酵工藝研究.保鮮與加工,2022,22(5):63-67.
程洋洋.香菇柄發(fā)酵醬加工工藝及醬糕的研制.南昌:江西農業(yè)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