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progressandenlightenmentonfamilyresilienceofdisabledelderly
DENGChenyang,HOUShuxiaoSchoolofNursing,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191ChinaCorrespondingAuthorHOUShuxiao,Email:houshuxiao@bjmu.edu.cn
Keywordstheelderly;disability;familycaregivers;familyresilience;review
摘要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出發(fā),系統(tǒng)回顧家庭抗逆力在應對失能老人家庭困境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國內(nèi)外家庭抗逆力理論模型、評估工具、影響因素及干預措施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為國內(nèi)開展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的相關(guān)研究及護理干預提供借鑒和啟示。
關(guān)鍵詞老年人;失能;家庭照顧者;家庭抗逆力;綜述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4.18.009
失能老人是指60歲及以上因身心功能損害而日常生活無法自理,需要他人照料的老年人[1]。截至2020年,我國失能老年人口已達到5271萬人,預計到2050年,失能及半失能老年人口將超過1億人[2]。受我國傳統(tǒng)居家養(yǎng)老觀念的影響,加之現(xiàn)行的長期照護體系和相關(guān)的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完善,家庭照護在我國失能老人照護模式中占據(jù)著主導地位,比例高達85.1%[3]。嚴峻的老齡失能化趨勢使照顧需求日益增長,照顧者長期處于壓力和緊張狀態(tài)中[4],必然會影響其身心健康和照護質(zhì)量,需要尋求專業(yè)的支持和幫助。既往研究多從問題視角出發(fā),關(guān)注家庭和照顧者的負擔以及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并提出相應的支持策略。近年來,在積極心理學蓬勃發(fā)展的背景下,家庭抗逆力的研究逐漸成為心理、護理和社會工作領(lǐng)域備受關(guān)注的熱點[5]。積極心理學將家庭照料的逆境轉(zhuǎn)化為成長的機遇,認為通過挖掘家庭優(yōu)勢、發(fā)揮家庭力量,可以解決家庭照顧者面臨的問題,有效減輕照護負擔并提高照護質(zhì)量,為家庭的健康提供有效保障[6]。目前,已有研究對癌癥病人[7]、孤獨癥患兒[8]、腦卒中病人[9]以及老年癡呆病人[10]的家庭抗逆力進行探討,但針對失能
老人家庭抗逆力的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旨在梳理和歸納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的概念、理論模型、評估工具、影響因素及干預措施,為國內(nèi)開展相關(guān)研究和干預方案提供參考。
1家庭抗逆力概念
家庭抗逆力(familyresilience)又稱家庭復原力、家庭韌性或家庭彈性,最初源于個人層面的“抗逆力”概念,指面對困難時應對并適應的能力和過程[1112]。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認識到可以將家庭視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而不僅僅是個體抗逆力的影響因素[11]。因此,家庭抗逆力逐漸成為獨立的研究領(lǐng)域。但目前不同學者對家庭抗逆力的概念內(nèi)涵尚未達成共識,在不同的研究視角下,其定義和分析框架存在多樣性。1)特質(zhì)論視角:靜止地看待家庭抗逆力,認為其是家庭在面對危機時展現(xiàn)的一種能夠幫助家庭度過困難并促進成員身心恢復的特質(zhì)[11]。2)過程論視角:強調(diào)互動性。Walsh等[12]在研究中揭示了家庭抗逆力在應對不良事件時的動態(tài)特征,表現(xiàn)為一個不斷演變和適應的過程。3)結(jié)果論視角:認為家庭抗逆力是家庭在面對壓力或困境時利用各方資源和內(nèi)外力量應對危機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13]。4)綜合論:戴艷[14]將其定義為家庭作為整體單位,憑借其自身具備或通過學習獲得的能力,在面對壓力或逆境時積極應對和適應的過程?;谏鲜鰧彝タ鼓媪Ω拍詈蛢?nèi)涵的多維度分析,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是指在應對照顧失能老人的危機情境中,失能老人家庭及其成員通過充分挖掘家庭內(nèi)在力量并高效利用優(yōu)勢資源,以實現(xiàn)良好適應的能力和過程。總體而言,家庭抗逆力的概念和內(nèi)涵仍在不斷發(fā)展和完善中,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chǔ)。
2家庭抗逆力的理論模型
2.1ABCX壓力理論模型(theABCXModelofFamilyStress)
ABCX壓力理論模型是由Hill于1949年首次提出[15],并于1958年進行修訂。該模型包括4個核心要素:A代表壓力源,B為家庭應對壓力事件時擁有的資源,C指家庭對壓力事件的認識,而X是壓力事件的影響程度,即結(jié)果。這一模型突破了傳統(tǒng)觀念中“壓力源直接導致危機”的想法,強調(diào)壓力源、家庭資源和認知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同時,該模型指出可利用的資源和對壓力事件的認知可作為調(diào)節(jié)因素,從而改變壓力事件的影響程度。
2.2家庭調(diào)整與適應模型(FamilyAdjustmentandAdaptationResponseModel,F(xiàn)AAR)
基于ABCX壓力理論模型,McCubbin等[16]提出了FAAR,用于解釋家庭在面對壓力事件時如何激發(fā)和調(diào)整家庭抗逆力以實現(xiàn)適應的過程。該模型強調(diào)了家庭意義在需求與能力平衡中的中介作用,并強調(diào)了家庭意義的3個層次:情景意義、家庭身份和家庭世界觀。這3個層次相互關(guān)聯(lián),共同影響家庭對疾病的應對。其中,世界觀決定家庭成員對事件的看法,進而影響家庭身份的形成。而新的事件可能改變家庭關(guān)系結(jié)構(gòu),進而引發(fā)家庭世界觀的改變。該模型將家庭抗逆力置于更宏觀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框架中,豐富了家庭抗逆力的動態(tài)結(jié)構(gòu)模型,為實踐提供更科學的指導和支持。然而,該模型在確定促進家庭抗逆力的關(guān)鍵因素時,缺乏對不同民族、文化和背景的家庭特殊性的深入思考。
2.3家庭抗逆力模型(FamilyResilienceModel,F(xiàn)RM)
Walsh[17]提出的家庭抗逆力模型強調(diào)了生態(tài)系統(tǒng)間的相互作用,明確了促進家庭抗逆力的核心過程。這些過程聚焦在家庭功能的三大領(lǐng)域:家庭信念系統(tǒng)、家庭組織結(jié)構(gòu)和家庭溝通過程。其中,家庭信念系統(tǒng)是該模型的核心,涵蓋了如何看待逆境、積極展望和追求超越;家庭組織結(jié)構(gòu)通過靈活性、聯(lián)結(jié)性和對社會資源的利用,幫助家庭應對和適應壓力。而家庭溝通過程則是應對逆境的關(guān)鍵途徑,涉及清晰表達、情緒坦誠以及協(xié)作解決問題。在家庭抗逆力模型中,這些因素相互影響,形成協(xié)同效應。例如,樂觀的態(tài)度能促進情感的表達和協(xié)作解決問題,而良好的溝通又能加固共同的信念。此模型為理解和研究家庭抗逆力及其相關(guān)要素提供了一個全面而清晰的框架,為各領(lǐng)域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chǔ)[18]。然而,該模型的實際指導效果有待進一步驗證。
3家庭抗逆力測量工具
3.1Walsh家庭抗逆力問卷(WalshFamilyResilienceQuestionnaire,WlashFRQ)
美國學者Walsh[17]基于其家庭抗逆力模型開發(fā)了一份包括家庭信念體系、家庭組織模式和溝通/解決問題的過程3個維度的問卷,共計31個條目和1個開放性問題,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2017年,Rocchi等[19]針對慢性病病人及其家屬,編制了意大利版的Walsh家庭彈性問卷(WalshIT),其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946。隨后,Wang等對該量表進行了漢化和簡化[20],根據(jù)文化差異刪除了冗余的條目并調(diào)整了因素結(jié)構(gòu),形成了中文版的Walsh家庭彈性問卷(WalshFamilyResilienceQuestionnaireChineVersion,WFRQCE)。漢化后的版本涵蓋了家庭信念、組織與解決問題、家庭溝通和利用外部資源4個維度,共計26個條目。該版本在社區(qū)失能老人中經(jīng)過信效度檢驗,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93,重測信度為0.96,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了4個共同因素,累積方差貢獻率為56.94%,顯示出良好的信效度。該中文量表條目簡短,具有較高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應進一步考慮在縱向研究對象和干預研究中的應用。
3.2家庭抗逆力評估量表(FamilyResilienceAssessmentScale,F(xiàn)RAS)
該量表是由學者Sixbey[21]參考Walsh的家庭抗逆力模型編制的,但沒有完全證實其3個領(lǐng)域和9個關(guān)鍵過程,而是強調(diào)六因素概念化更為合適,分別是家庭交流與問題解決、保持積極態(tài)度、家庭親密性、社會經(jīng)濟資源利用、賦予逆境意義以及家庭精神,共54個條目。采用Likert4級評分法,得分越高表示家庭抗逆力越強。經(jīng)過嚴格的驗證和測試,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96,各維度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70~0.96。該量表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得到深入驗證并被廣泛采納,被認為是目前發(fā)展最成熟的家庭抗逆力量表之一[22]。董超群等[23]對其進行跨文化調(diào)適,形成了中文簡化版的FRASC,保留了4個維度,共44個條目,并在慢性病患兒人群中進行了信效度檢驗。結(jié)果表明,該量表總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96,分量表的Cronbach′sα為0.70~0.97,顯示出較高的可靠性。通過探索性因素分析成功抽取了4個公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達61.77%。驗證性分析模型擬合良好,證明該量表是可靠有效的測量工具。然而,在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老觀念的背景下,該量表在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研究中的適用性尚待檢驗,需要大樣本的縱向調(diào)查的應用。
3.3家庭堅韌性量表(FamilyHardinessIndex,F(xiàn)HI)
McCubbin等[24]在其理論模型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建了家庭堅韌性量表,用于評估家庭抗逆力。該量表涵蓋了責任、控制和挑戰(zhàn)3個維度,共20個條目。采用Likert4級評分法,得分與家庭抗逆力成正比,其總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720。我國學者劉洋等[25]于2014年對該量表進行了漢化,中文版量表總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03。該量表可在較短時間內(nèi)完成家庭抗逆力的評估,但需要注意的是,其測量維度不夠全面,且漢化過程中未能充分結(jié)合本土文化背景。因此,在失能老人家庭群體中的適用性有待驗證。
3.4家庭抗逆力評定量表
該量表是由我國學者戴艷[14]于2008年使用扎根理論方法對中學生家庭抗逆力的核心要素進行深入研究后創(chuàng)建的,涵蓋了家庭信念和家庭力量兩大方面。家庭信念包括理解困境、樂觀面對和追求卓越3個維度;家庭力量包括處理問題、親密融洽的關(guān)系、社會支持的獲取、有條不紊的秩序、情緒的表達、主動溝通和團結(jié)協(xié)作7個維度,共49個條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總分為49~245分,得分越高代表家庭應對能力越強。該量表具有較好的內(nèi)部一致性,總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912。該量表最初針對中學生家庭抗逆力進行研制,后來被應用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26]、肺癌[27]和腦卒中病人[9]家庭抗逆力的研究。然而,由于使用過程中花費時間較長以及部分條目可能不適用于失能老人家庭,適用性受到一定限制。
3.5居家失能老年人家庭抗逆力量表
周佳[28]采用半結(jié)構(gòu)式訪談法和專家咨詢法制定了居家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量表。該量表包括家庭認知與信念、家庭組織與管理、家庭資源與利用、家庭溝通與問題解決4個領(lǐng)域,共33個條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得分越高代表家庭抗逆水平越高。量表總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951,內(nèi)容效度為0.930,信效度較好。但該量表的編制是基于新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居家失能老人家庭訪談獲得的信息。因此,適用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適用于新疆地區(qū)的居家失能老人家庭??紤]到該地區(qū)特定的經(jīng)濟、文化以及民族背景,該量表在其他地區(qū)或文化背景的失能老人家庭中的適用性需要進一步驗證。
4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
4.1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現(xiàn)狀
在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的研究領(lǐng)域,國外通常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而國內(nèi)更傾向于進行量化研究。汪鳳蘭[18]對492戶失能老人家庭進行了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抗逆力總分為(141.87±14.65)分,屬于中等水平。然而,周佳[28]使用自行設(shè)計的調(diào)查工具發(fā)現(xiàn),在新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失能老人中,高抗逆力家庭占比達到51.7%,表明該地區(qū)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總體水平偏高。需要指出的是,除了這兩項研究外,關(guān)于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的調(diào)查研究尚未見其他報道。由于調(diào)查工具和文化背景的差異,目前,無法直接對不同地區(qū)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的研究結(jié)果進行橫向比較。因此,期待未來國內(nèi)其他地區(qū)能夠進一步開展關(guān)于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以及影響因素的混合研究,以便更全面地了解這一群體的實際情況并提供針對性的支持。
4.2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的影響因素
4.2.1照顧者層面
既往研究表明,照顧者在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照顧者的年齡、職業(yè)狀態(tài)、主觀幸福感、居住情況、自覺健康狀況和照顧負擔都可能對家庭抗逆力產(chǎn)生影響[4,7,18,26,2930]。一項研究指出,照顧者的年齡是影響家庭抗逆力的因素之一[4]。此外,一項系統(tǒng)評價發(fā)現(xiàn),當照顧者全職工作時,家庭抗逆力水平可能更高[30],這與李香風等[26]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有研究表明,照顧者主觀幸福感和是否與老人同住均會對失能老人家庭的抗逆力產(chǎn)生影響[18]。同樣,照顧者的健康狀態(tài)也與家庭抗逆力水平相關(guān),Hwang等[7]調(diào)查了273例晚期癌癥病人家庭照顧者,發(fā)現(xiàn)當照顧者自覺健康狀況良好時,家庭的抗逆力水平也較高。然而,照顧者自身的疾病負擔與應對能力之間的不平衡可能會導致疲勞和倦怠。照護負擔被視為影響家庭抗逆力和照顧者身心健康的關(guān)鍵風險因素[31]。何欣等[29]研究證實了該觀點,指出照顧負擔越重的照顧者更可能產(chǎn)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同時,家庭成員之間可能因為照顧時間和經(jīng)濟分配等問題的分歧,導致矛盾加劇,從而對家庭抗逆力產(chǎn)生消極影響。然而,關(guān)于照顧者的性別和與病人關(guān)系等因素對家庭抗逆力的影響仍存在爭議[3234],需要進一步研究驗證。
4.2.2病人層面
病人的文化程度、失能程度、應激反應、個人抗逆力和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對家庭抗逆力水平產(chǎn)生影響[7,9,2930,3536]。文化程度較低的病人的家庭抗逆力得分較低,可能是由于教育水平低導致對疾病的消極認知,從而降低了家庭的抗逆力[9]。多項研究均顯示,疾病的嚴重程度越重,家庭抗逆力水平越低[8,3536]。唐雪婷等[35]研究也證實,老人的失能程度對家庭照護負擔產(chǎn)生直接影響,并通過影響家庭抗逆力對家庭產(chǎn)生間接影響。病人的應對方式、抗逆力等也會對家庭抗逆力產(chǎn)生影響。王會娟等[30]研究發(fā)現(xiàn),腦卒中后病人出現(xiàn)回避、屈服等消極應激反應,導致家庭抗逆力水平較低。另一項研究指出,病人個人抗逆力與其家庭的抗逆力水平之間呈正相關(guān)[36]。此外,何欣等[29]還發(fā)現(xiàn),公費醫(yī)療和城鎮(zhèn)職工醫(yī)療保險所覆蓋的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水平高于新農(nóng)合醫(yī)保及自費病人的家庭,這可能與自費會加重經(jīng)濟負擔有關(guān)。另外,病人的年齡、性別等人口學特征對家庭抗逆力是否存在影響,研究結(jié)果并不一致[34,37]。這可能與他們所患疾病類型不同有關(guān),此問題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4.2.3家庭層面
多項研究表明,家庭資源、家庭功能、應對方式以及家庭收入等因素對家庭抗逆力具有顯著影響[29,3839]。其中,良好的家庭功能和積極的應對方式是提高家庭適應能力的保護性因素。在新疆地區(qū)的一項研究中發(fā)現(xiàn),家庭功能在失能程度與家庭抗逆力之間發(fā)揮了一定的中介作用[38]。研究還指出,有效的溝通模式等關(guān)鍵的家庭資源有助于病人更好地適應家庭環(huán)境,改善家庭關(guān)系和功能。另一項研究指出,采用積極應對方式的家庭可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合作和互動,增強家庭的凝聚力和適應能力,并對促進家庭信念系統(tǒng)的正向發(fā)展具有積極影響[39]。此外,家庭收入也被視為一個重要的保護因素。研究表明,失能老人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其家庭抗逆力也越強[29]。因此,應該重點關(guān)注經(jīng)濟條件較差的家庭,并采用政策扶持等措施來幫助這些家庭應對不利境遇。
4.2.4社會層面
研究證實,社會支持是家庭抗逆力的關(guān)鍵保護因素之一。家庭支持、朋友支持等非專業(yè)支持以及社區(qū)醫(yī)療服務、充足的資源供給和高品質(zhì)的照護服務等專業(yè)支持為病人家庭積極適應疾病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幫助[40]。蔡芬等[9]研究表明,強大的社會支持可以有效增強腦卒中病人家庭的抗逆力,這可能是因為社會支持為病人及其家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zhì)保障和精神慰藉。提示應重視社會支持對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的積極影響,鼓勵病人與照顧者尋求內(nèi)外部資源,幫助家庭更好地利用資源迎接挑戰(zhàn)。此外,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接受社會福利和社會參與與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有關(guān)[28]。因此,政府和社會各界應加強合作,共同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建設(shè)和發(fā)展,為失能老人及其家庭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5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的干預措施
5.1認知行為干預
Walsh[41]主張家庭抗逆力的干預重點在于重塑認知,將消極觀點轉(zhuǎn)向優(yōu)勢視角,此觀點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干預和預防工作。其中,芝加哥大學家庭健康研究中心(CCFH)詳細闡釋了慢性病對家庭發(fā)展各階段帶來的挑戰(zhàn),并提供預防導向的家庭心理教育,旨在重建家庭信念系統(tǒng),增強家庭主人翁意識,促進健康的家庭功能[42]。另一項強化家庭韌性計劃(keepingfamiliesstrong,KFS)計劃[43]采用認知行為療法,以培養(yǎng)家庭抗逆力為指導,通過多家庭小組會議形式,結(jié)合多媒體資源、游戲、角色扮演、教學演示等途徑,將結(jié)構(gòu)化學習和心理教育與自我反思和意義構(gòu)建相結(jié)合,幫助家庭成員理解抑郁癥如何導致家庭問題的發(fā)生。初步結(jié)果表明,該干預可能改變抑郁癥父母及其子女的福祉,影響家庭抗逆力水平。然而,由于缺乏對照組以及樣本量較少,研究結(jié)果有待進一步驗證。
5.2支持干預
在慢性病兒童家庭抗逆力干預項目(TheChildIllnessandResilienceProgram,CHiRP)[44]中,研究者通過實施基于家庭抗逆力手冊的信息支持小組干預來提升家庭的抗逆力水平。每周1次的小組會議持續(xù)6周,并進行6個月的隨訪。結(jié)果顯示,父母的幸福感、家庭功能、家庭信念系統(tǒng)和感知社會支持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改善。此外,Han等[45]通過網(wǎng)絡平臺為癡呆病人的照顧者提供了支持性服務,涵蓋知識技能講座和交流等內(nèi)容,有效改善了照顧者的抑郁癥狀和自我效能,提升了家庭的應對能力。
5.3敘事療法
敘事治療是一種通過引導家庭成員進行個人敘述并將不同的故事情節(jié)融合成共同家庭敘事的方法。FAAR模型[46]提出,家庭在危機中實現(xiàn)適應有3種基本方式:減少需求、提高能力和改變對重要經(jīng)歷的解釋。基于家庭抗逆力模型和敘事理論,Lester構(gòu)建了面向創(chuàng)傷后家庭的抗逆力訓練項目[47]。家庭抗逆力增強項目[48]主要應用于美國軍人家庭,通過8次課程,將個人敘述轉(zhuǎn)變?yōu)榧彝コ蓡T共同的理解,提供澄清誤會的機會,重新審視問題,并增強家庭的凝聚力。該項目還提供模擬抗逆力技能的培訓和實踐,使家庭能夠持續(xù)獲益并自信應對未來的挑戰(zhàn)。
5.4賦能授權(quán)教育
賦能授權(quán)教育在護理領(lǐng)域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提供疾病管理知識和技能,促進病人及其家庭行為的改變和照顧能力的提高,進而調(diào)動資源應對危機。王佳琪[49]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授權(quán)教育能明顯提升白血病患兒的家庭抗逆力。此外,韓國的一項針對癡呆老年人照顧者家庭抗逆力的賦能計劃(FRRP)根據(jù)Walsh家庭抗逆力理論的3個領(lǐng)域制定了干預措施,且在各階段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0]。這表明FRRP是一種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可以增強特定人群的家庭抗逆力。未來可將研究范圍擴大至失能老人的照顧群體,以便更好地應用于實踐。
現(xiàn)有的家庭抗逆力的干預措施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以家庭為中心的干預措施,旨在重建家庭功能,增強家庭團結(jié);二是以照顧者為目標的干預措施,旨在減輕照護負擔和增強其應對壓力的能力。這些干預措施在減輕照顧負擔和提升家庭抗逆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主要關(guān)注消極力量的緩解,而較少挖掘積極力量的作用。因此,未來的研究方向應從問題干預模式向積極心理培育模式轉(zhuǎn)變,深入挖掘積極力量的來源、作用機制和培養(yǎng)路徑,進而制定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此外,應強化跨學科的交流與發(fā)展,結(jié)合現(xiàn)代科技手段,整合各方資源,進一步推動家庭抗逆力干預的發(fā)展。
6小結(jié)
家庭是失能老人的核心生活空間,亦是我國承擔失能老人照顧任務的關(guān)鍵社會單元。對家庭抗逆力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的精準評估,對于發(fā)掘家庭內(nèi)在力量、實施精準干預和推動良好適應具有重要價值。盡管國外對家庭抗逆力的研究已相對成熟,但國內(nèi)針對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亟待深化和拓展。現(xiàn)有研究存在若干問題并提出以下建議:1)理論模型:當前理論模型普遍缺乏對文化與背景多樣性的充分考慮,往往只提供框架而缺乏具體的實踐指南,其指導作用有限。未來研究應采用更加整合、系統(tǒng)的角度來優(yōu)化和完善理論模型,以更好地指導實踐活動。2)評估工具:現(xiàn)有量表多為漢化調(diào)適國外量表,缺乏對本土文化背景下家庭抗逆力的深入探討。建議編制符合我國文化背景和生活實際情景的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評估量表。3)影響因素:目前對于失能老人的研究多為小樣本橫斷面研究,且對影響因素的探究有限。未來應擴大樣本量,結(jié)合量性與質(zhì)性方法,深入挖掘影響因素及作用路徑。4)動態(tài)追蹤:家庭抗逆力是一個動態(tài)改變的過程,需縱向探討不同階段家庭抗逆力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為干預措施的持續(xù)進行和靈活調(diào)整提供實證依據(jù)。5)干預措施:目前尚未開展對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的干預研究。未來應構(gòu)建適合中國失能老人家庭的抗逆力模型,并制定本土化、多元化和跨學科的干預措施,以提升家庭抗逆力水平,促進家庭更好地應對和適應困境。
參考文獻:
[1]陳習瓊.中國老年人口失能現(xiàn)狀及地區(qū)差異[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2,42(5):11971201.
[2]LUOYN,SUBB,ZHENGXY.TrendsandchallengesforpopulationandhealthduringpopulationagingChina,20152050[J].ChinaCDCWeekly,2021,3(28):593598.
[3]劉習羽,田靜娟,崔玉,等.失能老人長期照護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2018年CLHLS數(shù)據(jù)的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21,48(3):507510.
[4]TEAHAN,LAFFERTYA,MCAULIFFEE,etal.Resilienceinfamilycaregivingforpeoplewithdementia:asystematicreview[J].InternationalJournalofGeriatricPsychiatry,2018,33(12):15821595.
[5]MAUROVI′CI,LIEBENBERGL,F(xiàn)ERI′CM.Areviewoffamilyresilience:understandingtheconceptandoperationalizationchallengestoinformresearchandpractice[J].ChildCareinPractice,2020,26(4):337357.
[6]PATTERSONJM.Integratingfamilyresilienceandfamilystresstheory[J].JournalofMarriageandFamily,2002,64(2):349360.
[7]HWANGIC,KIMYS,LEEYJ,etal.Factorsassociatedwithcaregivers′resilienceinaterminalcancercaresetting[J].TheAmericanJournalofHospiceamp;PalliativeCare,2018,35(4):677683.
[8]HAYESKN,ROSSETTIKG,ZLOMKEK.Communitysupport,familyresilienceandmentalhealthamongcaregiversofyouthwithautismspectrumdisorder[J].Child:Care,HealthandDevelopment,2023,49(1):130136.
[9]蔡芬,李利,杜娟,等.中青年腦卒中病人家庭抗逆力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J].護理研究,2021,35(3):538541.
[10]BANGMR,KIMO.Effectofthefamilyresiliencereinforcementprogramforfamilycaregiversoftheelderlywithdementia[J].KoreanJournalofAdultNursing,2016,28(1):71.
[11]MCCUBBINH,THOMPSONEA,THOMPSONA,etal.Familyschema,paradigms,andparadigmshifts:componentsandprocessesofappraisalinfamilyadaptationtocrises[EB/OL].[20231112].https://api.semanticscholar.org/CorpusID:221975347.
[12]WALSHF.Familyresilience:aframeworkforclinicalpractice[J].FamilyProcess,2003,42(1):118.
[13]辛菊花.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家庭抗逆力縱向軌跡及預測因素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22.
[14]戴艷.中學生家庭復原力的結(jié)構(gòu)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guān)系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8.
[15]SCHOCKGIORDANOAM.Ethnicfamiliesandmentalhealth:applicationoftheABCXmodeloffamilystress[J].SAGEOpen,2013,3(1):9396.
[16]MCCUBBINMA,MCCUBBINHI.Resiliencyinfamilies:aconceptualmodeloffamilyadjustmentandadaptationinresponsetostressandcrises[EB/OL].[20231112].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84221774_Resiliency_in_families_A_conceptual_model_of_family_adjustment_and_adaptation_in_response_to_stress_and_crises.
[17]WALSHF,WALSHF.Strengtheningfamilyresilience[J].JournalofMaritalamp;FamilyTherapy,1998,41(2):252253.
[18]汪鳳蘭.社區(qū)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及其干預模式研究[D].太原:山西醫(yī)科大學,2023.
[19]ROCCHIS,GHIDELLIC,BURROR,etal.TheWalshFamilyResilienceQuestionnaire:theItalianversion[J].NeuropsychiatricDiseaseandTreatment,2017,13:29872999.
[20]ZHANGXC,WANGAN,GUANTY,etal.ReliabilityandvalidityoftheChineseversionoftheWalshFamilyResilienceQuestionnaireamongcommunitydwellingdisabledelderlyindividuals(WFRQCE)[J].FrontiersinPsychology,2022,13:1095958.
[21]SIXBEYMT.DevelopmentoftheFamilyResilienceAssessmentScaletoidentifyfamilyresilienceconstructs[EB/OL].[20231112].https://ufdc.ufl.edu/UFE0012882/00001.
[22]吳丹燕,李惠萍,楊婭娟,等.癌癥患者家庭韌性相關(guān)評估工具的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8,18(11):15661570.
[23]董超群,高晨晨,趙海峰.家庭復原力評估量表漢化及用于慢性病患兒家庭的信效度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8,33(10):9397.
[24]MCCUBBINMA,MCCUBBINHI,THOMPSONAI.FHI:FamilyHardinessIndex[J].1996.DOI:10.14195/9789892612683_3.
[25]劉洋,楊金秋,葉本蘭,等.中文版家庭堅韌性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4,14(11):770772.
[26]李香風,王心茹,王多多,等.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家庭抗逆力與照顧負擔的相關(guān)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21,36(15):6063.
[27]楊逸輝,廖小利,廖力.家庭復原力對肺癌術(shù)后患者負性情緒和鍛煉依從性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1):3134.
[28]周佳.新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居家失能老年人家庭抗逆力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21.
[29]何欣,陳芳,袁杰,等.失能老人家庭照顧者家庭彈性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J].循證護理,2023,9(17):31933198.
[30]王會娟,徐亞飛,張偉,等.腦卒中患者家庭抗逆力影響因素的系統(tǒng)評價[J].軍事護理,2023,40(2):15.
[31]石喚,顧志娥,廖月霞,等.家庭抗逆力在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與主要照顧者負擔間的中介效應[J].護理學雜志,2023,38(17):5356.
[32]褚曉妍,劉彩燕,繩宇.中重度老年癡呆患者家庭抗逆力現(xiàn)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職業(yè)與健康,2022,38(11):15041509;1514.
[33]周佳,王玉環(huán).居家失能老年人家庭抗逆力[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1,41(3):655658.
[34]劉丹,毛渤淳,雒如燕,等.唇腭裂患者家庭抗逆力及其影響因素[J].國際口腔醫(yī)學雜志,2019,46(3):297301.
[35]唐雪婷,趙淑華,周佳,等.新疆某地州少數(shù)民族老年人失能程度與疾病家庭負擔關(guān)系[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21,48(8):14351438.
[36]李莎,林征,卞秋桂,等.炎癥性腸病患者心理韌性與家庭堅韌性的現(xiàn)狀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7,17(6):742746.
[37]CHENCM,DUBF,HOCL,etal.Perceivedstress,parentadolescent/youngadultcommunication,andfamilyresilienceamongadolescents/youngadultswhohaveaparentwithcancerinTaiwan:alongitudinalstudy[J].CancerNursing,2018,41(2):100108.
[38]張夢夢,王玉環(huán),唐雪婷,等.家庭功能在新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居家失能老年人失能程度與家庭抗逆力間的中介作用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22,25(1):100108.
[39]曾瑩,歐建君,楊佳欣,等.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家庭復原力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9,27(6):12711274.
[40]PIELMH,GEIGERJM,JULIENCHINNFJ,etal.Anecologicalsystemsapproachtounderstandingsocialsupportinfosterfamilyresilience[J].Childamp;FamilySocialWork,2017,22(2):10341043.
[41]WALSHF.Applyingafamilyresilienceframeworkintraining,practice,andresearch:masteringtheartofthepossible[J].FamilyProcess,2016,55(4):616632.
[42]ROLLANDJS,WALSHF.Facilitatingfamilyresiliencewithchildhoodillnessanddisability[J].CurrentOpinioninPediatrics,2006,18(5):527538.
[43]RILEYAW,VALDEZCR,BARRUECOS,etal.Developmentofafamilybasedprogramtoreduceriskandpromoteresilienceamongfamiliesaffectedbymaternaldepression:theoreticalbasisandprogramdescription[J].ClinicalChildandFamilyPsychologyReview,2008,11(1/2):1229.
[44]HAMALLKM,HEARDTR,INDERKJ,etal.TheChildIllnessandResilienceProgram(CHiRP):astudyprotocolofasteppedcareinterventiontoimprovetheresilienceandwellbeingoffamilieslivingwithchildhoodchronicillness[J].BMCPsychology,2014,2(1):5.
[45]HANJ,GUOGF,HONGL.ImpactofprofessionallyfacilitatedpeersupportforfamilycarersofpeoplewithdementiainaWeChatvirtualcommunity[J].JournalofTelemedicineandTelecare,2022,28(1):6876.
[46]PATTERSONJM.Understandingfamilyresilience[J].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2002,58(3):233246.
[47]SALTZMANWR,PYNOOSRS,LESTERP,etal.Enhancingfamilyresiliencethroughfamilynarrativecoconstruction[J].ClinicalChildandFamilyPsychologyReview,2013,16(3):294310.
[48]LESTERP,LIANGLJ,MILBURNN,etal.Evaluationofafamilycenteredpreventiveinterventionformilitaryfamilies:parentandchildlongitudinaloutcomes[J].JournaloftheAmericanAcademyofChildandAdolescentPsychiatry,2016,55(1):1424.
[49]王佳琪.授權(quán)教育對白血病患兒家庭堅韌性的影響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7.
(收稿日期:20240306;修回日期:20240826)
(本文編輯賈小越)
作者簡介鄧晨陽,碩士研究生在讀
*通訊作者侯淑肖,Email:houshuxiao@bjmu.edu.cn
引用信息鄧晨陽,侯淑肖.失能老人家庭抗逆力的研究進展及啟示[J].循證護理,2024,10(18):32933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