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米·巴·希什金的作品中,復活主題呈現(xiàn)出非常獨特的象征意義,具體表現(xiàn)為作者會利用語言和文字,使文本內(nèi)的事物復活。宗教和神話屬于復活主題的起源,米·巴·希什金在揭示主題的過程中,采用了穿插神話元素的方法,使復活主題與其他主題相互關(guān)聯(lián),最終將自己的全部作品變?yōu)橐粋€由主題網(wǎng)聯(lián)系起來的超文本,從而為讀者理解作品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
一、米·巴·希什金簡介
米·巴·希什金(下文簡稱希什金)1961年出生于莫斯科,從莫斯科師范學院畢業(yè),先后擔任過教師、門衛(wèi)和翻譯等。1995年,他遷居瑞士,在移民局擔任翻譯。他從1993年起發(fā)表了眾多文學作品,包括《一夜待眾人》《旗》《攻克伊茲梅爾》《愛神草》等,其中部分作品獲得了文學獎項,同時被翻譯成多國語言。
二、希什金作品中的復活主題和神話元素
(一)復活主題
希什金的文學作品對復活主題的表現(xiàn)較為特殊。希什金認為文學作品中的復活,需要利用語言和文字實現(xiàn)。他曾經(jīng)在小說《愛神草》的序言中指出:“利用語言創(chuàng)造出的現(xiàn)實,方能戰(zhàn)勝死亡,這是一部與復活有關(guān)的長篇小說?!逼渥髌贰稌r空書信》中的主人公,在建造方舟時,同樣利用了語言,希望借助文字建造的方舟戰(zhàn)勝死亡。希什金希望借助語言和文字的力量,構(gòu)筑屬于自己的方舟,賦予作品中的生命復活的權(quán)力。
眾多文學愛好者和評論家表示,希什金體現(xiàn)復活主題的方式非常特殊。比如,評論家?guī)烨袪査箍▼I表示,未被記錄下來的無法復活,各類事物只有被記錄方能永存,是希什金作品中所展現(xiàn)的思想??ㄋ拱嘀赋觯谙J步鸬淖髌分?,實現(xiàn)復活是一項獨特的使命。不同于小說世界由文字構(gòu)建而得以延續(xù),現(xiàn)實世界及其種種終將消失,唯有通過文字記錄,才能讓這些現(xiàn)實中的元素得以存續(xù)。顯然,希什金的作品達到了這一目的。綜上所述,希什金對復活主題的表達,并非小說主人公在肉體和精神方面的復活,而是利用語言和文字,在世人眼前,使復活對象重新呈現(xiàn),讓其在文本中得到永生。
在希什金的文學作品中,共有結(jié)構(gòu)原則的體現(xiàn)較為明顯。簡言之,情節(jié)和人物故事是小說最基本的元素,雖然不同的作品中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存在明顯差異,但希什金作品中穿插著的大量主題和細節(jié)存在很多共性。在希什金的敘述下,作品開端情節(jié)多以某個角色的線索為主,這條線索會在其他故事中被體現(xiàn),在同一時間和情境中,希什金可能會放入多個人物,通過這種方式,使人物故事不受時空限制。復活主題是上述結(jié)構(gòu)原則的存在基礎(chǔ),可以說,希什金在全部作品中,均對復活主題加以運用,導致生與死之間的界限在作品中逐漸被淡化,為人物和情節(jié)打破時空和生死限制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但這種表現(xiàn)手段可能會讓讀者閱讀時感到吃力,無法理清頭緒。鑒于此,希什金會在敘述技巧和表現(xiàn)手段方面下功夫,保證人物和情節(jié)的漫游正常推進。
希什金信奉基督教,但他也對其他宗教和神話故事充滿了濃厚的興趣,故其在作品中運用了大量的神話元素來凸顯復活主題的地位。本文將神話元素視為一種標志和替代物,所針對的主體為完整場景或情節(jié)。在希什金的文學作品中,神話元素具備的能力主要以變換和變形為主,希什金利用神話元素所具備的能力,使全部作品中不同空間和層次相互聯(lián)系,使之成為超文本。
(二)神話元素
神話在希什金的作品中十分常見,尤其是關(guān)于復活主題的神話元素在文章中被大量運用。希什金通過這種方式來深化復活的主題,為讀者思考提供指引。神話元素在希什金作品中的各個層次中均有體現(xiàn),除內(nèi)容外,甚至在標題和封面上都能發(fā)現(xiàn)神話元素。想要讀懂希什金的作品,就必須對神話元素及其所蘊含的意義進行了解,只有這樣,讀者方能準確理解文本內(nèi)不同情節(jié)和不同時空的人物。希什金作品中表現(xiàn)復活主題的神話元素如下。
1.基督教神話元素
基督教是復活主題的起源,故希什金在創(chuàng)作時頻繁運用基督教神話元素。以作品《愛神草》為例,小說的封面設(shè)計就指明了復活主題在小說中的重要性。比如,俄羅斯出版的小說版本直接將教堂壁畫《肉體的復活》中部分圖像復制作為封面,小說卷首語亦是如此。
在小說《愛神草》中,作品主人公在難民辦公室擔任翻譯官,他的上司彼得的綽號為“命運主宰者”,喜歡捕魚。逃亡的難民在通過彼得的審問后,方能獲得進入瑞士的許可證,如果審問不通過,則不能進入瑞士。希什金將瑞士比喻為天堂,難民只有通過面試,方能到達他們向往的天堂,在精神層面實現(xiàn)復活,得到永生。上述安排,暗含了宗教神話元素,無論是彼得的名字與基督教中的門徒漁夫彼得一致,還是“命運主宰者”這個綽號,均是對文本結(jié)構(gòu)的隱喻。
再比如,小說《時空通信》中的女主人公非常喜歡祭司王約翰的故事。該故事的講述者是女主人公的父親,故事在12—17世紀被廣泛傳播。在傳說中,約翰所統(tǒng)治的國家擁有多個勝地,以“不老泉”和“亞歷山大之門”最為知名,究其原因,主要是圣杯存放于此。在俄羅斯文學領(lǐng)域,作家通常會將這一形象進行本土化加工,使其成為教皇伊萬。他作為基督教的統(tǒng)治者,其形象與復活主題息息相關(guān)。作品中多次重復描述女主人公回憶傳說的場景,來鏈接小說暗含的復活主題。
2.東正教和斯拉夫神話元素
希什金在作品里,除了運用基督教的神話元素之外,還加入豐富的東正教及斯拉夫神話元素,以此來呈現(xiàn)“復活”這一中心主題。苦行僧葉皮凡尼與雪姑娘便是這些神話元素中的標志性人物。許多著名的俄羅斯作家都曾描述過葉皮凡尼復活的情節(jié)。例如,在《攻克伊茲梅爾》中,索尼婭閱讀了關(guān)于葉皮凡尼生平的記載。通過她的視角,讀者可以得知葉皮凡尼雖然被兩度割下舌頭,但由于他被圣母賜予了再生能力,故割下的舌頭均得以重新恢復。雖然在這部作品中,關(guān)于葉皮凡尼的故事僅有幾句,但是有助于讀者理解復活主題和希什金想要表達的思想之間的聯(lián)系。
斯拉夫神話元素在作品《時空書信》中被希什金所應(yīng)用。其主要內(nèi)容是女主人公用積雪堆成了女兒。如果讀者對俄羅斯童話較為熟悉,此時腦海中會出現(xiàn)雪姑娘的形象。雪姑娘不僅是嚴寒老人的孫女,同時還擔任爺爺?shù)闹?,會在新年到來之際,為人們送去祝福。在斯拉夫神話體系中,科斯特羅馬葬禮儀式是故事的起源,在儀式上,人們會點燃稻草人,使其燃燒,隨后雪姑娘會跳過篝火。稻草人在燃燒后雖然會化為灰燼,但是在次年會再次復活,這是斯拉夫神話體系中復活元素的代表。在作品中,希什金借主人公之口,向雪堆成的女兒講述這個故事,使兩個神話元素相互聯(lián)系,其用意也在于強調(diào)復活主題。
3.其他神話元素
希什金在創(chuàng)作小說時,對神話元素的應(yīng)用不局限于基督教和斯拉夫神話,還包括古羅馬、古埃及神話元素。以小說《愛神草》為例,其標題就是神話元素的一種。小說將愛神草描述為生命之神,是草中之草,早在永恒之城建立前,愛神草就已經(jīng)存在,并且會永遠存在,由此可見,愛神草是復活和永生的象征。愛神草名字的由來與其形象有關(guān),愛神草的顏色為黑褐色,線蕨纖細,與女性的頭發(fā)十分類似,故民間將其稱為“愛神草”,字面意思是維納斯的頭發(fā)。希什金選擇這一標題的目的在于使愛情和復活主題相互融合。
在小說《攻克伊茲梅爾》中,古埃及的神話人物出現(xiàn)在作品中,比如奧西里斯、伊西斯、拉神等,其中,象征著復活的奧西里斯出現(xiàn)的頻次最高。在古埃及神話體系中,奧西里斯不僅是冥王,同時還是掌管復活、農(nóng)業(yè)和植物的神,他深受古埃及人崇拜,究其原因,主要是這一形象是死后可以永世榮耀的希望象征。在小說中,奧西里斯的出現(xiàn)次數(shù)為四次。比如,在主人公小的時候,父親給他講述了關(guān)于奧西里斯的埃及神話故事,故事內(nèi)容如下:“奧西里斯不會消逝,知道嗎?他會在每個人身上無盡復活,而每個人同樣會以奧西里斯為載體而復活?!毕J步鹜ㄟ^這種描述方式,點出奧西里斯復活之神的形象,在此基礎(chǔ)上,引申出復活主題。
希什金在創(chuàng)作小說時,不僅介紹了奧西里斯,還對古埃及神話中其他神話人物故事進行了描述。例如,在古埃及的神話體系里,凱不利這一角色以圣甲蟲的形象出現(xiàn)。他每天的工作是推動太陽運轉(zhuǎn),其工作方式與屎殼郎推動糞球類似。這個神話形象是對太陽變化和永恒生命的象征。在小說《攻克伊茲梅爾》中,主人公將一個裝了圣甲蟲的瓶子送給了奧爾加,希望她能擺脫絕癥的困擾。再比如,在小說《愛神草》中,女主人公在與友人談?wù)撚郎@一話題時,同樣提及了圣甲蟲這一形象。
三、結(jié)語
希什金在創(chuàng)作小說時,多利用神話元素體現(xiàn)復活主題。在各個民族文化中,神話元素的象征意義、鏈接情節(jié)、場景和形象較為固定,對于多數(shù)讀者而言,他們能夠了解這些神話元素的形象和背后所代表的含義。希什金在作品中,將復活這一主題與其他主題相互聯(lián)系,最終使全部作品相互鏈接,形成超文本。復活是希什金創(chuàng)作的主旋律。他注重利用文字和語言,使文本中的事物復活,通過神話元素的穿插,打破故事情節(jié)中生與死之間的界限,使復活對象重新呈現(xiàn),讓其在文本中得到永生。
[作者簡介]李欣,女,漢族,山西忻州人,忻州師范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跨文化交際、俄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