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安全教育依托甘肅省高職院校的教育平臺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在學科話語體系建設、教育內(nèi)容選擇、關聯(lián)教育目標各層次、確定學生主體地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文章提出應從開好文化安全教育公共基礎課、強化組織統(tǒng)籌、突出甘肅優(yōu)秀文化內(nèi)容主體性、發(fā)揚學生主體性地位四個方面,增強甘肅省高職院校文化安全教育的成效。
關鍵詞 甘肅省高職院校;文化安全教育;強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31.003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engthening Countermeasures of
Cultural Safety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Gansu Province
GUO Yuhao1, KONG Lingjian2
(1. College of Marxism,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2. School of Marxism, Gansu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anzhou, Gansu 730000)
Abstract Cultural safety education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relying on the education platform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Gansu Province, but there are certain shortcoming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ary discourse system, selection of educational content, linkage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t all levels, and determination of subject status. The article propose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ural safety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Gansu Province from four aspects: providing good public basic courses for cultural safety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highlighting the subjectivity of excellent cultural content in Gansu, and promoting the status of student subjectivity.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in Gansu Province; cultural safety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countermeasures
文化安全教育是甘肅省高職院校(以下簡稱學校)的重要使命,對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學校內(nèi)涵建設和整體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文化安全教育的主方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教育,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1]。
1" 當前文化安全教育的主要平臺
文化安全教育并不是獨立的學科、課程,它依托于不同平臺,作為育人要素被融入現(xiàn)有的教育教學活動之中。
1.1" 思政課
文化安全教育的核心是意識形態(tài)教育,因此思政課是文化安全教育最重要的平臺,它“通過維護文化發(fā)展、塑造文化價值觀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升主流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構建青少年共有的精神家園,為國家文化安全奠定堅定的思想基礎”[2]。思政課不僅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而且與文化安全教育在指導思想、教育目的、教育內(nèi)容等方面高度契合:二者均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均以增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共產(chǎn)主義的信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為主要目的,均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為核心內(nèi)容,包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精華和最新發(fā)展成果。
1.2" 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起著豐富文化安全教育內(nèi)容的作用。課程思政建設所依托的諸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安全要素,如計算機類課程與文化網(wǎng)絡安全相關,中文類課程與語言文字安全相關,政治學類課程與國際話語權安全相關,農(nóng)學、制藥類課程與弘揚科學家精神相聯(lián)系,歷史類課程有利于“四史”學習教育。
1.3學生黨團活動
學生黨團活動起著拓展文化安全教育形式的作用。文化安全教育除依靠課程教育等顯性教育外,還需借助學生黨團活動進行隱性教育,對學生的知識、情感、行為、價值觀等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在組織開展經(jīng)典誦讀、文藝表演、志愿服務、革命傳統(tǒng)教育等活動時,可以將文化安全教育融入其中。
2" 文化安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文化安全教育中存在學科話語體系不健全、教育內(nèi)容重疊、各層次目標關聯(lián)性不強、主體性欠缺的問題。
2.1" 學科話語體系不健全
文化安全教育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不具備國家認定、社會認可、獨立完整的概念表述,其內(nèi)容設定、考核指標、實踐應用渠道等要素不健全。首先,《關于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意見》《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等重要文件沒有建設獨立的文化安全教育學科的相應規(guī)定。此外,“文化安全教育”概念本身難以界定?!拔幕踩辈粌H蘊含著對于現(xiàn)狀和維護現(xiàn)狀能力的表述,也指向如何維護、強化現(xiàn)狀的價值觀。所有具有價值觀屬性,特別是意識形態(tài)屬性的外在精神活動都具有文化安全屬性,因此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都可被視為文化安全教育。
2.2" 教育內(nèi)容重疊
教育內(nèi)容重疊指的是相同內(nèi)容在不同教育活動中以近似的觀點、形式、流程、結論等呈現(xiàn)出來,這不利于突出不同教育活動的特色亮點。
以思政課為例?!读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形勢與政策》都將“中國式現(xiàn)代化”作為教學重點,在教學設計、實施時必然都會涉及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理論詮釋、內(nèi)涵表述、歷史實踐、世界意義;“兩個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基礎,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必須涉及的教學重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容、內(nèi)涵、意義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思想道德和法治》共有的重點內(nèi)容。
2.3" 教育層次關聯(lián)性不強
文化安全教育應達成文化認知、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認同四個目標層次。文化認知側重于掌握基礎知識;文化自覺側重于理解文化的歷史和發(fā)展;文化自信側重于對文化的比較優(yōu)勢和核心競爭力有堅定信心;文化認同是指“特定個體或群體認為某一文化系統(tǒng)(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內(nèi)在于自身心理和人格結構中,并自覺循之以評價事物,規(guī)范行為”[3],在學校具體教育情境下指“學生系統(tǒng)掌握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nèi)涵和精神實質(zhì),理解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體系,樹立國家安全底線思維,將國家安全意識轉化為自覺行動,強化責任擔當”[1]。
顯性教育側重課堂教學和理論知識傳遞,目標事實上傾向文化認知層次;隱性教育側重以課外實踐活動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解釋,目標事實上傾向文化自覺層次。但在實際運行中,顯性教育一般由教務部門牽頭實施,隱性教育一般由學生工作部門牽頭實施,由于工作目標、方向、實施細節(jié)等方面的不一致,兩類教育并未充分貫通。另外,顯性教育“填鴨式”“灌輸式”的方式仍然存在;隱性教育多面向有興趣的學生,以及學生黨員、團員和干部,因而總體覆蓋面不大。
此外,由于在校時間有限、多元化社會思潮影響、個體成長經(jīng)歷等因素,僅憑在校階段的教育難以幫助學生達成文化自信、文化認同層次。
2.4" 主體性欠缺
文化安全教育具有雙主體特征:作為教育素材的文化內(nèi)容主體性、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主體性。主體性欠缺主要表現(xiàn)為:偏重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從整體上進行灌輸,缺少依托甘肅生動的文化實踐;學生在教育活動中以參與、配合為主。在教育數(shù)字化背景下,文化安全教育必須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因為互聯(lián)網(wǎng)的廣泛應用使每名學生都成為潛在的文化創(chuàng)造者、解讀者、傳播者,“每個人都是信息的生產(chǎn)者、傳播者和接收者,在這種情況下,個體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某種意識形態(tài),而是轉變?yōu)橐庾R形態(tài)建構的積極參與者”[4]。
3" 進一步加強文化安全教育的對策
學校的共同特點是:與行業(yè)、企業(yè)合作育人;立足甘肅辦學,深受甘肅地域文化的影響;絕大多數(shù)在校學生為甘肅籍學生;學生普遍理論基礎較薄弱,但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特別對于科技應用興趣濃厚。因此文化安全教育必須根據(jù)學校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對策。
3.1" 不斷健全學科話語體系
現(xiàn)有條件下,開發(fā)專用教材、配備專業(yè)教師是最重要的工作。
在開發(fā)專用教材方面,高校必須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內(nèi)外文化安全教育資源,“綜合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有針對性地開發(fā)配套的多媒體素材、案例庫、課件、微課、專題網(wǎng)站、應用軟件、微信公眾號、在線開放課程等集成的數(shù)字化課程資源”[1],形成具有甘肅文化特色、位于理論研究前沿、實用性強的校本教材。應注意文化安全教育不簡單等同于文化宣傳推廣,內(nèi)容設置上須著重主流意識形態(tài)引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國際話語權和文化競爭力、營造文化安全國際環(huán)境等,不斷引導學生增強文化安全意識,提升其維護文化安全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在配備專業(yè)教師方面,應在積極招聘、引進專業(yè)教師的基礎上,依托思政課教師培訓等強化校內(nèi)教師的專業(yè)素質(zhì),選拔、培育一批專門從事文化安全教育的骨干教師。
3.2" 成立專門領導機構,加強組織統(tǒng)籌
牽涉文化安全教育的部門眾多,在內(nèi)容、形式、流程上存在重疊,故高校應成立負責文化安全教育的專門機構,用于強化教育導向、整合教育資源。
在強化教育導向方面,高校要研究制訂校級層面關于文化安全教育的專門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不同年級在文化認知、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認同四個層次上應完成的教育目標和具體措施,確保任何教育活動都堅持馬克思主義根本指導地位、堅持意識形態(tài)教育核心內(nèi)容、堅持黨對文化安全教育工作的領導這一根本原則,引導教育活動正確處理好馬克思主義一元指導和多元思想共同發(fā)展的關系。
在整合教育資源方面,高校一方面要統(tǒng)籌相關部門的權責,進一步明確理論教學、專項活動籌備、對外合作等方面的分工、協(xié)作;另一方面要依托校內(nèi)外豐富的教育資源,創(chuàng)新工作載體,主動加強與博物館、文化館、革命舊址、政府部門等的交流合作,打造政社校企協(xié)同育人的文化安全教育共同體,共同策劃舉辦走進學校、貼近師生的文化安全教育主題巡演、講座等,積極運用云展播、3D全息投影、AR、VR等科技手段增強文化安全教育的受眾面和吸引力。
3.3" 突出甘肅優(yōu)秀文化的內(nèi)容主體性
甘肅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甘肅大地,就是鑄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最熱烈的熔爐、最天然的舞臺;豐富而厚重的甘肅民族文化,就是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生生不息的滄桑見證”[5];是革命文化的重要源泉,“在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6];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生動展示。依托甘肅生動的文化實踐,是增強文化安全教育成效的必然要求。
要著重突出甘肅優(yōu)秀文化的主體優(yōu)勢,將大地灣先民生活、周秦崛起、開拓古絲綢之路、魏晉民族大融合、敦煌學興起、建設南梁革命根據(jù)地、紅軍轉戰(zhàn)甘肅、西路軍浴血河西、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八步沙六老漢等歷史融入教育活動中,加強與相關場館的交流合作,借助科技,將抽象的文化表述直觀、具體地呈現(xiàn)給學生。
3.4" 推進教育改革,充分發(fā)揚學生主體性
推進教育改革一方面要推進顯性教育的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增強理論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要積極運用新技術,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增強隱性教育的覆蓋面和集中教育效果。
在顯性教育方面,高校要推進思政課等課程的改革創(chuàng)新,加快構建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互融合、國家通用教材和校本資源相互依托、傳統(tǒng)教育和數(shù)字教育相互借鑒、理論考試和實踐考察相互結合的教育模式,廣泛采取學生自己搜集課程素材、制作微視頻、講微課、設計文案等方式,引導學生向自我啟發(fā)、主動學習、創(chuàng)新思考的方向轉變。同時,依托專門機構,組織不同學科、課程的教師參與集體備課會、論壇等,有針對性地設置教育內(nèi)容,減少內(nèi)容重疊。在隱性教育方面,既要強化對學校官網(wǎng)、兩微一端等主陣地的管理,又要運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采取學生感興趣、參與度高的形式擴大集中教育覆蓋面、增強成效。
此外,要根據(jù)顯性教育、隱性教育的不同特點,依托彼此的教育環(huán)節(jié)互做補充,促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良性互動、充分融通。如在革命紀念日,可以組織學生線上參觀革命紀念館、線下表演紅色話劇,并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交流分享,讓學生充分體驗沉浸式教育,讓抽象理論變得鮮活起來。
4" 結語
文化安全教育范圍廣闊、內(nèi)涵豐富、形式多樣,高校要在堅持政治高度、樹立鮮明意識形態(tài)導向的同時,以國際、多元、社會視野推動形成學科互補、資源共享、平臺共建的教育體系。甘肅優(yōu)秀文化始終是文化安全教育的生動案例,只有堅持共性與個性相統(tǒng)一、整體和多元相協(xié)調(diào)、學校與社會相聯(lián)動,才能實現(xiàn)文化安全教育政治性、理論性、實踐性的調(diào)和。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度學校安全穩(wěn)定與應急工作專項課題一般課題“新時代高職院校文化安全教育實踐路徑研究——甘肅高校為例”(GS[2022]GHBZX254)。
參考文獻
[1] 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EB/OL].(2020-09-2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0/28/content_5555255.htm.
[2] 張凌洋,李本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與國家文化安全[J].中國教育學刊2020(12):82-86.
[3] 于銘松等.文化自信:中華文明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9.
[4] 石文卓.新時代中國文化安全問題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148.
[5] 伏俊璉,周奉真.甘肅文化史[M].北京:中華書局,2022:142.
[6] 習近平.論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