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革命文化題材課文在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具有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作用,有助于落實語文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繼承和弘揚革命傳統(tǒng)文化,教師應在革命文化題材課文學習中開展項目化教學。分析小學語文革命文化題材課文編排的意義及目前小學語文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從解讀教材、創(chuàng)設情境、搭建支架、評價互動等方面探討相應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革命文化題材;項目化教學;學科素養(yǎng);小學語文
《革命傳統(tǒng)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指出,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是對小學生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媒介,對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繼承和弘揚革命傳統(tǒng)文化?基于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的相關編排,筆者結合項目化教學策略進行了相關探索。
一、小學語文革命文化題材課文編排的意義
小學一到六年級的語文課程均有涉及革命文化題材課文,低年級涉及的相關課文較少,主要以單篇的形式分布在各個單元,內(nèi)容圖文并茂且通俗易懂,而中高年級涉及的相關課文較多,往往由單元主題統(tǒng)領成組出現(xiàn)。革命文化題材課文體裁多樣,有詩歌、回憶錄、小說等,既描寫了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成長歷程,又體現(xiàn)了胸懷國家等思想觀念。這樣編排,一方面能將立德樹人融入學生的聽說讀寫訓練中,讓學生在課文學習過程中,提高審美鑒賞能力,提升學科素養(yǎng);另一方面能啟發(fā)教師教學,引導教師在革命文化題材課文的教學中運用項目化教學方法,從而加深學生對革命文化的理解。
二、當前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模式單一,缺乏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部分教師仍然采用機械僵化的“滿堂灌”教學模式,雖然能傳授給學生語文知識,但是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教師在課堂上未能借助積極有效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導致學生難以感受到課文蘊含的革命思想和精神,這樣無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也很難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育人作用。
(二)時代久遠,學習熱情不高
由于革命文化題材課文闡述的通常是革命年代的事物,距離現(xiàn)在較為久遠,因此學生在學習時熱情不高,難以產(chǎn)生情感共鳴。比如,在學習《七律·長征》時,僅靠教師的講解,學生很難入情入境地將本詩朗誦得氣勢磅礴,也無法深入理解詩歌表達的情感。
(三)認知有限,情感無法延續(xù)
部分學生對革命歷史與文化的認識有限,通常只在課堂學習以及教師的相關講述中接觸這些內(nèi)容。在這樣一次性的短暫學習中,學生的革命情感無法延續(xù),這不利于革命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三、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教學中實施項目化教學的策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有效發(fā)揮語文革命文化題材課文的育人價值,就要創(chuàng)新育人方式,設計更有效的學習活動。而項目化教學方式與統(tǒng)編版教材的編寫理念相契合。教師通過項目化教學能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fā)揮學科的育人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基于此,筆者根據(jù)泰勒的“課程四要素”理論,圍繞項目化學習的四個基本要素:核心知識、驅(qū)動性問題、有效實踐和學習評價[1],以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教學為例提出了以下幾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有的放矢:解讀教材,確定核心知識,明確學習目標
核心知識的確定作為開展項目式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指向概念的深層次理解和遷移,是項目化教學設計的起點。那么,如何確定核心知識?教師可以從熟悉的教材出發(fā),從零碎的內(nèi)容中提取合適的知識點,并將其匯聚起來,尋找這些知識點指向的上位概念。這意味著教師要突破單課時制的限制,進行單元整體教學。
例如,筆者在教學時先進行了單元文本分析,發(fā)現(xiàn)本單元的核心知識指向“點面結合”這一手法,同時指向閱讀和寫作。在確定核心知識后,筆者結合單元語文要素,參照課后習題,確定了本單元的學習目標:(1)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梳理文脈,了解課文是怎樣通過“點面結合”寫場面的,并體會這樣寫的好處;(2)學習怎樣演講,圍繞一個話題寫演講稿并實地演講;(3)運用“點面結合”手法寫一次活動,寫出活動體會,并結合反饋意見修改自己的文章。教師只有從單元主題、語文要素、課后習題等方面深度解讀教材,才能有的放矢,明確單元的核心知識,并根據(jù)核心知識確定學習目標。
(二)樂在其中:依托目標,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驅(qū)動性問題
核心知識是項目化教學的“導航系統(tǒng)”,而好的驅(qū)動性問題則是項目化教學的“動力系統(tǒng)”,能夠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理解核心知識。如何以問題的形式展現(xiàn)核心知識呢?我們要建立學科知識與真實世界之間的聯(lián)系,把學科知識融入多種類型情境中,用問題驅(qū)動學生持續(xù)地進行整個單元的項目探索,使項目化教學既有語文味又有趣味性。
例如,筆者以單元學習目標為依據(jù),結合單元主題“重溫革命歲月”創(chuàng)設了真實情境:今年10月,班級將召開“重溫革命歲月,演繹紅色經(jīng)典”主題活動,作為活動方案策劃師,你會策劃哪些活動來弘揚紅色經(jīng)典,傳承紅色基因呢?快來設計吧。
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不一定是真實發(fā)生的情境,也可以是虛擬的情境,但這些情境必須能讓學生親歷解讀文本、選擇材料、寫作練筆等過程。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夠打破時間、空間的壁障,同時聯(lián)結生命、學科和世界,給予學生探究的慧眼、具身的體驗,讓他們更熱情、更自由、更有創(chuàng)造性地對世界進行探索,使他們樂在其中。
(三)文道統(tǒng)一:問題驅(qū)動,搭建支架,組織有效實踐
夏雪梅博士結合自己的實踐研究指出,學生活動貫穿項目化學習的始終,要通過課程整合,引導學生在形式多樣、意義豐富的探究活動中表達思想并實現(xiàn)自我價值。
接上文案例,在征集學生的策劃方案后,筆者與學生一同梳理和討論,最終確定了最適合的主題活動方案,方案包括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紅色作品我來讀”“紅色之旅我來講”“紅色故事我來演”“多彩活動我來寫”。在本單元的學習中,筆者就從這四個項目化學習活動出發(fā),在具體的言語實踐情境中落實單元學習目標。
1.閱讀紅色作品,感知愛國情懷
在教學設計之初,筆者進行了單元文本分析,發(fā)現(xiàn)本單元課文的體裁和內(nèi)容各不相同,但都與“革命歲月”這一人文主題有關。因此,筆者依據(jù)單元主題、單元語文要素及文本特點,將本單元課文分成了三組:毛澤東詩詞、英雄遠景、英雄特寫,并開展了毛澤東詩詞群文閱讀教學。在學習精讀課文《七律·長征》及課后閱讀文本《菩薩蠻·大柏地》的基礎上,筆者還選取了課外篇目《清平樂·六盤山》,引導學生在詩詞學習中,探尋紅色足跡,感受毛澤東詩詞的魅力[2]。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這兩篇課文時,筆者引導學生關注課文運用的“點面結合”手法,從場面描寫中,感受狼牙山五壯士奮勇殲敵、寧死不屈的群體形象,體會開國大典時全中國人民熱血澎湃、驕傲自豪的心情?!稛艄狻贰段业膽?zhàn)友邱少云》同樣運用了“點面結合”手法,通過對局部細節(jié)的描寫,贊美了英雄人物不畏犧牲的氣概。在這一項目化教學活動中,學生能了解“點面結合”手法,感受到英雄人物“舍小我成大我”的犧牲精神,體會到新中國成立的歷程之艱辛以及現(xiàn)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筆者還鼓勵學生課后繼續(xù)搜集和閱讀更多的紅色作品,將閱讀從課內(nèi)延伸至課外。
2.表演紅色故事,感悟家國情懷
本單元中,《狼牙山五壯士》《燈光》《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等故事類課文都可以進行表演展示。比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時,筆者引導學生按照事情的發(fā)展順序,利用思維導圖搭建學習支架,并幫助學生梳理文章脈絡:接受任務→誘敵上山→引上絕路→痛擊敵人→跳下懸崖。在教學誘敵上山這一場景時,筆者引導學生聚焦課文第2自然段,讓學生通過這段文字感悟戰(zhàn)士們對敵人的痛恨以及他們奮勇殺敵的英雄氣概。同時,筆者引導學生對“戰(zhàn)士們在戰(zhàn)斗中會說些什么”進行合理的推測,并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演繹當時的情景。這樣的教學能讓學生走進課文中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對家國情懷的理解。
3.講述紅色之旅,弘揚愛國情懷
在以往的學習中,學生已經(jīng)學過如何講歷史故事和民間故事,有了一定的演講基礎。因此,首先,筆者帶領學生回顧了講故事的技巧,并結合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明確了什么是演講、演講與講故事有什么異同以及如何寫演講稿并進行有表現(xiàn)力的演講。然后,筆者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演講主題,如英雄人物事跡或課文學習感悟等。最后,筆者指導學生圍繞演講主題,以小組為單位搜集演講材料,撰寫演講稿,并進行演講。
由于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演講這種口語交際形式,因此他們難免會產(chǎn)生一些畏難情緒,對此,筆者在講解演講的方法后,為學生提供了演講提綱。第一,問候聽眾,說明演講題目。第二,自我介紹,并介紹演講主題。第三,正文部分,開頭點明核心觀點;中間從不同角度說明觀點,可利用代表性事例、名言警句、生動故事等材料加以證明;結尾再次強調(diào)觀點。第四,致謝。
演講提綱能夠幫助學生梳理演講稿的寫作邏輯,消除寫演講稿的畏難情緒。教師通過舉辦演講比賽,能培養(yǎng)自信、陽光、積極的優(yōu)秀人才,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多彩活動我來寫
筆者將這一活動放在最后,旨在通過之前的活動拓寬學生的習作“材路”,讓學生的表達更有個性和創(chuàng)意。在習作指導中,筆者要求學生運用“點面結合”手法,并根據(jù)修改建議修改自己的習作,融入單元語文要素。
在這一單元的學習中,筆者結合這四個項目化學習活動,落實了課程標準和教材在閱讀、口語交際和習作方面的要求,有效實現(xiàn)了單元教學目標。這四個活動不僅相互聯(lián)系、層層遞進,而且形式新穎,能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
(四)以評促學:全程評價,多元互動,注重過程性反饋
在本次項目化教學中,學生的課本劇表演、演講稿及實地演講、作文等都是重要的學習成果。
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筆者帶領學生制訂了相應的評價標準。例如,對于活動二,可圍繞表演時是否關注人物的動作和神態(tài)、是否有人物群像和人物特寫等制訂評價標準;對于活動三,可圍繞演講前的素材搜集、演講中的口頭表達和行為表現(xiàn)、演講后的禮儀等制訂評價標準。
此外,筆者還在班級中開展了課本劇表演和演講比賽,結合評價標準,運用多元評價方式,和學生一起評選出了“最佳劇組”和“超級演說家”。活動結束后,筆者用活動時的照片布置了班級主題墻,并將學生撰寫的演講稿裝訂成冊,將學生的演講視頻放入了資源庫中。
結語
總而言之,在進行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教學設計時,教師要關注單元整體,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搭建學習支架、關注全程評價等,有效滲透革命文化教育,使學生的思維與審美能力得到發(fā)展,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陸智強.項目化學習: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題材類課文教學新樣式:以六下《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設計,2021(16):23-26.
王婷婷,孫玉姣,張詩惠.“學習任務群”視角下的革命文化教育單元設計:以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J].基礎教育課程,2022(2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