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平日里生活平凡而安逸。一個夏日的下午,他和同事們在公司附近的公園休息,笑著聊著,愜意地享受著午后時光—突然,遠處傳來一陣急促的呼救聲。李明循聲望去,只見一位中年男子倒在地上,臉色蒼白,呼吸急促,顯然是突發(fā)疾病。周圍人群手足無措,場面一片混亂。
李明沒有猶豫,迅速沖到男子身邊,回憶起幾個月前參加急救培訓時學到的知識:他立即檢查男子的呼吸和脈搏,發(fā)現(xiàn)情況危急,撥打完“120”急救電話后,便開始進行心肺復蘇。幾分鐘后,救護車趕到,醫(yī)護人員接手了急救工作。那一刻,李明意識到了那場急救培訓的意義:讓他能在關鍵時刻挽救一條生命。
一、急救知識普及的重要性
科普急救知識,對于提高大眾的安全意識,減少意外傷亡,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據(jù)統(tǒng)計,我國每年因意外事故和突發(fā)急病導致死亡的人數(shù)達300萬以上,其中有60%以上的人可通過恰當、及時的急救措施挽回生命;可惜的是,很多人因錯過最佳搶救時間和未采取正確的急救措施而失去生命。
近年來,在建設健康中國的大背景下,我國愈發(fā)重視急救知識教育,許多學校都開設了相關課程。但是,從實際效果上來看,我國大多數(shù)人對急救知識仍然了解不足,在危急關頭,不知如何應對,往往錯過黃金救援時間,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提高大眾的急救意識和技能,就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科普課題。
在我國,每年因心臟驟停和意外傷害導致死亡的人數(shù)約為160萬,其中超過60%的死亡原因是未在黃金急救時間內采取正確的急救措施,因此在我國普及急救知識十分必要,能夠挽救更多的生命。
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23年,我國患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shù)已經達到3.3億,占總人口比例高達23.4%,平均每4個人中可能就有1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心腦血管疾病是導致心臟驟停的主要原因,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每年因心臟驟停導致死亡的人數(shù)高達60萬人;而在患者發(fā)生心臟驟停時,立即進行心肺復蘇是挽救生命的關鍵措施。
另據(jù)統(tǒng)計,近年來我國因意外傷害導致死亡的人數(shù)約為100萬,其中交通意外與高空墜落占比最高。面對突然發(fā)生的意外,人們普遍存在著恐懼的心理,加上急救知識的匱乏無法及時施救,導致受傷人員死亡;而在發(fā)生意外時,及時止血包扎能夠有效降低死亡率。
二、心臟驟停發(fā)生時的處理措施
1.心臟驟停的識別
當患者發(fā)生心臟驟停時,會突然失去意識倒地不起,停止呼吸或出現(xiàn)喘息樣呼吸,同時頸動脈、股動脈等人體大動脈停止搏動。如果出現(xiàn)上述情況,則基本可以判定患者出現(xiàn)了心臟驟停,此時應立即予以急救。
2.心臟驟停的急救—心肺復蘇術(CPR)
當被救助者發(fā)生心臟驟停時,救助者需在確認環(huán)境安全后,快速檢查傷者的意識和呼吸,如果傷者無響應且不呼吸或呼吸異常,應立即撥打120;在等待救護車到來的過程中,救助者應進行胸外按壓,按壓位置為胸骨中下段,按壓頻率為每分鐘100~120次,按壓深度為成人約5~6厘米、兒童約4~5厘米;完成30次按壓后,進行2次人工呼吸;持續(xù)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每30次按壓做2次人工呼吸),直至專業(yè)醫(yī)療人員到達。
3.急救注意事項
(1)在急救過程中應避免過度人工呼吸,過多或過快的人工呼吸可能導致胃部脹氣和嘔吐,影響急救效果。
(2)如果有多名施救者,可以輪流進行心肺復蘇,以避免疲勞。
(3)若患者恢復呼吸但無意識,建議將其置于復原體位(側臥位),防止窒息。
三、外傷出血發(fā)生時的處理措施
1.外傷出血的分類
對于外傷出血,準確判斷患者出血的情況非常重要,特別是出血量和出血部位,選擇合適的止血包扎方式,避免出血過多引起休克或死亡。
靜脈出血和動脈出血的主要區(qū)別為:靜脈血液呈暗紅色,流出較為緩慢,但持續(xù)不止;動脈血液呈鮮紅色,往往為噴射狀流出,是最嚴重的出血情況。
2.外傷出血的急救
(1)直接壓迫止血法:這是最常用且有效的止血方法,適用于大多數(shù)外傷出血。首先用干凈的紗布、繃帶或衣物直接覆蓋在傷口上;用手掌或手指壓住傷口,持續(xù)施加壓力。如果出血量大,可以增加覆蓋層,并繼續(xù)加壓,施救者要維持壓迫時間,直到出血減慢或停止。
(2)加壓包扎止血法:適用于較大傷口或用直接壓迫不能有效止血的情況。首先在傷口上放置干凈的紗布或敷料;用繃帶或布條將敷料固定,并進行加壓包扎。需要注意的是,包扎時應從傷口遠端向近端纏繞,逐漸加大壓力;包扎完成后,定期檢查傷口,確保止血效果。
(3)止血帶止血法:適用于四肢嚴重出血或動脈出血的情況,但需謹慎使用,避免造成組織損傷。首先在出血部位上方(近心端)約5~10 cm處放置止血帶;止血帶應緊緊纏繞,并逐漸收緊,直到出血停止。注意記錄止血帶使用的時間,每隔30分鐘松開一次,防止長時間壓迫導致組織壞死;在完成包扎后盡快將傷者送往醫(y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
(4)填塞止血法:適用于深部傷口或腔隙出血(如胸腔、腹腔)。首先用無菌紗布或干凈布料填塞傷口,盡量填滿腔隙;用手壓住填塞物,保持壓力,防止出血。需要注意的是,在專業(yè)醫(yī)療人員到達前,盡量保持填塞物的位置不變。
3.急救注意事項
(1)在急救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對自身的防護,謹防暴露風險。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一定要使用一次性手套,避免為被施救者的血液感染。
(2)如果可能,要將受傷部位抬至高于心臟水平位置,以減少出血量和幫助止血。在這個過程中應當注意避免對骨折或脊柱損傷的部位造成二次損傷。
(3)如果出血無法通過直接壓力控制,并且是在肢體部位(手臂或腿部),可以考慮使用止血帶。止血帶應綁在傷口上方5~8 cm處,綁得要足夠緊,緊到可以阻止出血;但是,盡量避免長時間(不超過2小時)使用止血帶,以防損傷組織。
(4)一旦出血減緩或停止,可以用繃帶或布條包扎傷口,持續(xù)保持壓力。如果血液滲透包扎材料,不要移除原有材料,而是直接在上面再加一層。
說了那么多,對于心臟驟停和突發(fā)外傷的急救措施你了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