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探究多殺·茚蟲威、多殺霉素和四唑蟲酰胺等殺蟲劑與阿維菌素混用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期,以及藥劑混用對水稻的安全性,本研究開展了田間防效試驗。結(jié)果表明,15%多殺·茚蟲威SC等殺蟲劑與10%阿維菌素SC混配施用對稻縱卷葉螟防效明顯,危害穩(wěn)定期調(diào)查,15%多殺·茚蟲威SC 300 mL/hm2與10%阿維菌素SC 750 mL/hm2混用、200 g/L四唑蟲酰胺SC 150 mL/hm2與10%阿維菌素SC 750 mL/hm2混用兩次施藥處理對稻縱卷葉螟防效在95%以上。建議防治稻縱卷葉螟在卵孵高峰期莖葉噴霧施藥,采取15%多殺·茚蟲威SC 300 mL/hm2與10%阿維菌素SC 750 mL/hm2混用,或200 g/L四唑蟲酰胺SC 150 mL/hm2與10%阿維菌素SC 750 mL/hm2混用。
關(guān)鍵詞 稻縱卷葉螟;多殺·茚蟲威;多殺霉素;四唑蟲酰胺;阿維菌素
中圖分類號 S435.1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4)13-0078-05
Investigation"on"the"efficacy"of"mixed"insecticides"against"the"Cnaphalocrocis"medinalis
XIA Dadong1""" CHEN Yongguang1""" SUN Junming2
(1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ervice Station, Baishan Town, Lujiang County,
Anhui Province, Lujiang 231531, China;
2Lujiang County Plant Protection Plant Inspection Station, Lujiang 231500, China)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control efficacy and duration of mixed insecticides such as spinosad+indoxacarb indoxacarb, spinosad, and tetraniliprole mixed with abamectin against the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as well as the safety of these mixtures on rice, a field efficacy trial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15% indoxacarb SC and other insecticides mixed with 10% abamectin SC significantly controlled the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During the stable period of damage, the mixtures of 15% indoxacarb SC at 300 mL/hm2 with 10% abamectin SC at 750 mL/hm2 and 200 g/L tetraniliprole SC at 150 mL/hm2 with 10% abamectin SC at 750 mL/hm2, applied twice, provided control efficacy against the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of over 95%. It was recommended to spray the mixture of 15% indoxacarb SC at 300 mL/hm2 with 10% abamectin SC at 750 mL/hm2, or 200 g/L tetraniliprole SC at 150 mL/hm2 with 10% abamectin SC at 750 mL/hm2, on the stems and leaves during the peak hatching period of the eggs to control the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Keywords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spinosad+indoxacarb; spinosad; tetraniliprole; abamectin
稻縱卷葉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是一種遷飛性害蟲,以幼蟲危害水稻葉片,造成葉片縱卷,影響光合作用,可能導(dǎo)致受害水稻減產(chǎn)[1]。安徽廬江地區(qū)水稻上稻縱卷葉螟主要危害世代為四(2)代、五(3)代和六(4)代,發(fā)生量大的年份每個代次有多個遷入峰,田間蟲態(tài)結(jié)構(gòu)復(fù)雜,施用單一藥劑防治效果難以保證[2-3]。多殺霉素是大環(huán)內(nèi)酯類生物殺蟲劑,施藥后能快速導(dǎo)致靶標害蟲麻痹,使害蟲死亡[4-6]。茚蟲威的作用機理是通過阻斷害蟲神經(jīng)細胞內(nèi)的鈉離子通道,使神經(jīng)細胞失去功能,導(dǎo)致靶標害蟲麻痹,最終死亡,具有藥效持續(xù)時間長、不殺傷害蟲天敵、不易產(chǎn)生抗藥性及安全經(jīng)濟等特點[7-9]。四唑蟲酰胺是新型雙酰胺類殺蟲劑,對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等害蟲防治效果較好,能快速讓害蟲停止取食,且藥效持續(xù)時間長[10-12]。采用不同作用機理的藥劑復(fù)配或混合使用,能夠提高對害蟲的防治效果,減緩害蟲抗藥性的產(chǎn)生速度[12-13],為探究多殺·茚蟲威、多殺霉素和四唑蟲酰胺等藥劑與阿維菌素混配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持效期以及藥劑混用對水稻的安全性,本研究開展了田間防效試驗,供水稻抗性稻縱卷葉螟防治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參試藥劑
參試藥劑有15%多殺·茚蟲威SC、20%多殺霉素SC、30%茚蟲威SC、10%阿維菌素SC、200 g/L四唑蟲酰胺SC和200 g/L氯蟲苯甲酰胺SC(表1)。
1.2 試驗田基本情況
試驗地點位于安徽廬江縣白山鎮(zhèn),選擇交通方便、田塊平整、長勢較好且均勻的連片單季晚稻田作為試驗田。試驗田土質(zhì)為中壤土,肥力水平中等,種植的水稻品種為申優(yōu)28;試驗田各小區(qū)的施肥時間、肥料種類、施肥量、水層管理、播種時間和播種量等各項栽培管理措施保持一致;試驗田前茬作物為小麥。
1.3 試驗設(shè)計
試驗共設(shè)置9個處理(表2),每處理設(shè)3個重復(fù),合計27個處理小區(qū),每個小區(qū)面積50 m2,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所有試驗小區(qū)除試驗藥劑因素外,其他管理措施均保持一致,并按照當?shù)爻R?guī)方法進行;整個試驗期間不再施用其他對稻縱卷葉螟、二化螟有防效的藥劑。
1.4 施藥時間及方法
試驗處理A、B、C、D、E、F、G和H各小區(qū)于2023年8月9日第1次施藥,8月23日第2次施藥,施藥時水稻處于孕穗期,第1次施藥時五(3)代稻縱卷葉螟為前峰卵孵高峰期,第2次施藥時五(3)代稻縱卷葉螟為后峰卵孵高峰期。各處理區(qū)使用電動噴霧器施藥,噴霧器為圓錐噴頭,噴孔直徑0.8 mm,施藥時力求均勻周到,噴液量450 kg/hm2,空白對照區(qū)噴施相同量的清水。每個處理施藥后用清水對噴霧器和管道進行清洗,田間施藥時各小區(qū)均保持3~5 cm淺水層,施藥后保持淺水層7 d,之后正常水層管理。
1.5 試驗期間天氣條件
2023年8月9日第1次施藥時天氣晴,氣溫24.1~32.0 ℃,平均氣溫27.6 ℃,降水量0 mm,平均相對濕度79.0%,風(fēng)速1.6 m/s,施藥后4 d內(nèi)無降水。2023年8月23日第2次施藥時天氣晴,氣溫23.3~32.5 ℃,平均氣溫27.7 ℃,降水量0 mm,平均相對濕度81.0%,風(fēng)速0.4 m/s,施藥后3 d內(nèi)無降水。整個試驗期間日最高氣溫26.2~36.5 ℃,日最低氣溫19.0~27.5 ℃,日平均氣溫21.1~31.4 ℃,平均相對濕度72.0%~95.5%,雨日7 d,降水量99.5 mm,氣候條件對稻縱卷葉螟的發(fā)生為害及藥劑防治效果無不利影響。
1.6 調(diào)查內(nèi)容與方法
1.6.1 水稻安全性調(diào)查" 每次施藥后3、7和14 d,調(diào)查各施藥處理的水稻安全性,觀察各施藥區(qū)與空白對照區(qū)水稻是否出現(xiàn)藥害癥狀。
1.6.2 殺蟲效果調(diào)查" 于第2次施藥前(8月23日)調(diào)查各處理稻縱卷葉螟的殺蟲效果,每小區(qū)平行跳躍式5點取樣,每點調(diào)查5叢,調(diào)查每個小區(qū)施藥后殘存的活蟲數(shù),并計算各處理的殺蟲效果,計算公式如下。
殺蟲效果(%)=[(空白對照區(qū)殘存活蟲數(shù)-藥劑處理區(qū)殘存活蟲數(shù))/空白對照區(qū)殘存活蟲數(shù)]×100 (1)
1.6.3 防治效果調(diào)查" 分別于第2次施藥前(8月23日)、第2次施藥后7 d(8月30日)、14 d(9月6日,稻縱卷葉螟危害穩(wěn)定后)調(diào)查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每小區(qū)平行跳躍式5點取樣,每點調(diào)查5叢水稻,調(diào)查水稻的總?cè)~片數(shù)、受稻縱卷葉螟危害的卷葉數(shù),計算各處理稻縱卷葉螟危害卷葉率和防治效果。計算公式如下。
卷葉率(%)=(稻縱卷葉螟危害卷葉數(shù)/調(diào)查水稻的總?cè)~片數(shù))×100 (2)
防治效果(%)=[(空白對照區(qū)危害卷葉率-處理區(qū)危害卷葉率)/空白對照區(qū)危害卷葉率]×100 (3)
1.7 數(shù)據(jù)處理
應(yīng)用DPS軟件分析試驗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采用Duncan,s新復(fù)極差法分析各施藥處理間殺蟲效果和防治效果的差異。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安全性評價
于每次施藥后3、7和14 d對各試驗小區(qū)進行調(diào)查,各施藥小區(qū)水稻生長正常、長勢較好,沒有出現(xiàn)藥害現(xiàn)象。
2.2 對稻縱卷葉螟的殺蟲效果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15%多殺·茚蟲威SC與10%阿維菌素SC混用(G組)、200 g/L四唑蟲酰胺SC與10%阿維菌素SC混用(H組)對稻縱卷葉螟具有較好的殺蟲效果。第2次施藥前(第1次施藥后14 d)調(diào)查,處理G、處理H對稻縱卷葉螟的殺蟲效果較好,分別為96.91%和95.89%,兩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均高于處理C和處理E的殺蟲效果(94.83%和92.79%),與處理D(91.74%)、處理A(87.63%)、處理B(77.33%)和處理F(83.51%)的殺蟲效果差異在0.01水平存在統(tǒng)計學(xué)意義。處理G比處理D、處理A、處理B和處理F的殺蟲效果分別高5.17、9.28、19.58和13.40百分點,處理H比處理D、處理A、處理B和處理F的殺蟲效果分別高4.15、8.26、18.56和12.38百分點;處理C對稻縱卷葉螟的殺蟲效果高于處理E、處理D,與處理A、處理B和處理F的殺蟲效果差異在0.01水平存在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分別較處理A、處理B和處理F高7.20、17.50和11.32百分點。
2.3 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分析
由表3—4可知,15%多殺·茚蟲威SC與10%阿維菌素SC混用(G組)、200 g/L四唑蟲酰胺SC與10%阿維菌素SC混用(H組)對稻縱卷葉螟防治效果較好。第2次施藥前(第1次施藥后14 d)調(diào)查(表3),處理G、處理H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較高,分別為95.46%和94.68%,兩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其中處理G與處理D(90.92%)、處理A(85.47%)、處理B(79.12%)和處理F(81.97%)的防效差異在0.01水平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分別較處理D、處理A、處理B和處理F的防治效果高4.54、9.99、16.34和13.49百分點;處理H較處理D、處理A、處理B、處理F的防治效果分別高3.76、9.21、15.56和12.71百分點。處理C對稻縱卷葉螟防治效果為93.77%,居第3位,與處理A、處理B和處理F的防效差異在0.01水平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分別較處理A、處理B和處理F高8.30、14.65和11.80百分點。
第2次施藥后7 d調(diào)查(表4),處理G、處理H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分別達96.29%、95.75%,兩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均高于處理C(94.21%)、處理E(93.85%)的防效,明顯高于(Plt;0.01)處理D(92.22%)、處理A(87.51%)、處理B(80.27%)和處理F(84.16%)的防效。其中,處理G比處理D、處理A、處理B和處理F的防治效果分別高4.07、8.78、16.02和12.13百分點,處理H比處理D、處理A、處理B和處理F的防治效果分別高3.53、8.24、15.48和11.59百分點。處理C、處理E對稻縱卷葉螟防治效果達94.21%和93.85%,兩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但均高于處理D,與處理A、處理B和處理F的防效差異在0.01水平存在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第2次施藥后14 d調(diào)查,處理G、處理H對稻縱卷葉螟防治效果仍然較高,分別為96.08%和95.42%,兩者防效無明顯差異,均高于處理C(93.92%)的防效,與處理E(92.41%)、處理D(90.78%)、處理A(84.50%)、處理B(76.72%)和處理F(80.51%)的防效差異在0.01水平存在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其中,處理G比處理E、處理D、處理A、處理B和處理F的防治效果分別高3.67、5.30、11.58、19.36和15.57百分點,處理H比處理E、處理D、處理A、處理B和處理F的防治效果分別高3.01、4.64、10.92、18.70和14.91百分點。處理C對稻縱卷葉螟防治效果為93.92%,防效居第3位,高于處理E的防效,與處理D、處理A、處理B和處理F的防效差異在0.01水平存在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3 結(jié)論與討論
稻縱卷葉螟是一種遷飛性害蟲,適生性強,這給其防治帶來了一定難度?;瘜W(xué)防治是防治水稻害蟲的主要措施之一,目前稻縱卷葉螟對部分藥劑的敏感性呈下降趨勢。李增鑫等[14]研究表明,華中地區(qū)稻縱卷葉螟田間種群對氯蟲苯甲酰胺等的敏感性下降趨勢較明顯,在水稻生產(chǎn)上稻縱卷葉螟防治優(yōu)先推薦阿維菌素、乙基多殺菌素和溴氰蟲酰胺等交替輪換使用。倪歡[15]測定了稻縱卷葉螟對氯蟲苯甲酰胺等10種殺蟲劑的敏感性,結(jié)果表明,稻縱卷葉螟對氯蟲苯甲酰胺、阿維菌素、乙基多殺菌素和毒死蜱產(chǎn)生了不同水平的抗性,對甲維鹽、四唑蟲酰胺、茚蟲威、氰氟蟲腙、甲氧蟲酰肼和Bt處于敏感水平。采用不同作用機理的藥劑復(fù)配或混合使用,能夠提高對害蟲的防治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害蟲抗藥性的產(chǎn)生速度[12-13]。
本研究通過開展田間防效試驗,探究了多殺·茚蟲威、多殺霉素和四唑蟲酰胺等藥劑與阿維菌素混配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持效期以及藥劑混用對水稻的安全性。從試驗結(jié)果可以看出,15%多殺·茚蟲威SC與10%阿維菌素SC混用、200 g/L四唑蟲酰胺SC與10%阿維菌素SC混用,明顯提高了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藥效持續(xù)時間較長,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縱卷葉螟的危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稻縱卷葉螟抗藥性的產(chǎn)生。在大田生產(chǎn)中,建議防治稻縱卷葉螟在卵孵高峰期莖葉噴霧施藥,采取15%多殺·茚蟲威SC 300 mL/hm2與10%阿維菌素SC 750 mL/hm2混用,或200 g/L四唑蟲酰胺SC 150 mL/hm2與10%阿維菌素SC 750 mL/hm2混用。
參考文獻
[1] 李善英,孫俊銘. 水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防治藥劑效果的對比試驗[J]. 安徽農(nóng)學(xué)通報,2019,25(17):93-94.
[2] 花日茂,陳軍. 安徽主要農(nóng)作物病蟲草害綜合防治[M]. 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科技出版社,2001.
[3] 陸德才,王旭,張浩,等.皖江流域水稻關(guān)鍵蟲害發(fā)生動態(tài)區(qū)域監(jiān)測[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23(2):95-99.
[4] 李愉潛,王采平,劉小平,等. 5%多殺霉素SC防治稻縱卷葉螟田間藥效試驗[J]. 湖北植保,2012(1):16-17.
[5] 林德雄. 480g/L多殺霉素懸浮劑防治稻縱卷葉螟田間藥效試驗[J]. 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1(11):168,170.
[6] 裴艷艷,楊瑾華. 10%多殺霉素SC防治稻縱卷葉螟試驗[J]. 上海農(nóng)業(yè)科技,2014(2):120,107.
[7] 黃劍,吳文君. 新型殺蟲劑的作用機制和選擇毒性[J]. 貴州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04,21(2):163-171.
[8] 劉雄,李世武,郭赤軍,等. 30%茚蟲威懸浮劑防治稻縱卷葉螟田間藥效試驗初報[J]. 湖北植保,2014(1):16-17.
[9] 洪鵬,安國棟,王會冬,等. 30%茚蟲威懸浮劑防治水稻稻縱卷葉螟的效果[J]. 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13,52(3):567-568.
[10] 胡健,谷莉莉,仇學(xué)平,等. 四唑蟲酰胺對水稻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J]. 現(xiàn)代農(nóng)藥,2022,21(5):70-72.
[11] 鄭先報,孫俊銘. 四唑蟲酰胺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效果研究[J]. 安徽農(nóng)學(xué)通報,2021,27(23):109-110.
[12] 孔令鴻,孫俊銘,張向前,等. 四唑蟲酰胺與阿維菌素混用對水稻二化螟的防效研究[J]. 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23(13):104-106,113.
[13] 鄭平. 25%阿維·茚蟲威懸浮劑防治水稻稻縱卷葉螟田間藥效試驗[J]. 江西農(nóng)業(yè),2019(10):22-23.
[14] 李增鑫,李亮,朱坤淼,等. 華中地區(qū)稻縱卷葉螟對7種殺蟲劑的敏感性監(jiān)測[J]. 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2021,40(2):130-141.
[15] 倪歡. 2019—2020年稻縱卷葉螟的抗藥性監(jiān)測及防治藥劑的復(fù)配配方篩選[D].南京: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xué),2024.
(責(zé)編:何 艷)
作者簡介 夏大東(1970—),男,安徽廬江人,農(nóng)藝師,從事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工作。
通信作者 孫俊銘(1965—),男,安徽廬江人,研究員,從事植保技術(shù)研究與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 202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