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在對S市某高校大一新生進行SCL-90癥狀自評量表以及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表(UPI)等心理測評的基礎之上,搜集并訪談個案,綜合分析后,總結出高職生消極心態(tài)的類型:缺乏自信心;缺乏熱情和積極性,情緒抑郁;人際關系淡漠等等。并研究得出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職生消極心態(tài)的需求:增強自信與建立合理認知的需求,習得人際溝通與交流技巧的需求,積極體驗與追求人生價值的需求等。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高職生;消極心態(tài)
中圖分類號:G44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29-0181-04
一、研究背景
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基礎的信息時代,帶來了傳統(tǒng)社會行為方式、人際關系模式、教育內容和人才素質培養(yǎng)的徹底變革,各類思想意識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世界碰撞交織,其中不乏腐朽落后的糟粕,如拜金主義、浮夸風氣、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三觀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年高職生面對如此龐雜的信息缺乏鑒別能力,極容易因為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蝕而感到迷惘與焦慮。高校擴招規(guī)模的逐年增長,客觀上扭曲了大學畢業(yè)生的供求體系,直接導致了高職生就業(yè)率的下降。“就業(yè)難”的陰霾籠罩在每個高校高職生的心中,而面對這些僅憑個人能力無法扭轉的問題,大多數(shù)人都會出現(xiàn)習得性無助的心理,情緒抑郁、思想消極、被動怠惰等正是這種消極心態(tài)問題的具體表現(xiàn),如果不及時加以干預和預防,很容易對學生個體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輕則演變成心理問題,重則可能出現(xiàn)校園惡性事件。而從更加宏觀的角度來看,群體性消極心態(tài)所形成的“尼特族”及其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發(fā)展造成的消極影響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
對高職生消極心態(tài)進行研究十分必要,可以幫助轉變高職生對自身的不合理認知,改善其消極心態(tài),培養(yǎng)和樹立良好的品德與價值觀,認清就業(yè)形勢,使就業(yè)目標期望與現(xiàn)實就業(yè)情況相匹配,幫助學生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最終促進社會發(fā)展。
二、高職生消極心態(tài)的類型
(一)缺乏自信心
高職生消極心態(tài)的第一種普遍類型便是缺乏自信,自我評價不高,在人際交往中尤其是在公開場合之下顯得尤為內向靦腆。在對S市某高校開展的針對全院大一新生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表(UPI)結果顯示,在被試者所反映的十大問題排名中,有715人(占比29%)存在著缺乏自信心的問題。(見表1)
通過訪談可知,當被問到:“你為什么選擇三門峽社會管理職業(yè)學院?”時,大多數(shù)學生都露出自嘲的表情,回答說由于高考分數(shù)只有二三百分,達不到其他學校的分數(shù)線要求,因此只好來到三門峽社會管理職業(yè)學院就讀。有不少學生自身長期存在學習倦怠的情況,在長達十幾年的小初高學習生涯里,面對著教育體制“唯成績論”,普遍表示曾遇到老師尤其是班主任以及同學們的輕視和嘲笑。他們在被認為是差生的情況下,無力改變自己的學習成績,長期被動應付學業(yè),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心理。即便是到了大學,課業(yè)成績不再作為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但他們長期以來形成的自卑怯懦心理使得自己仍然不敢勇于把握機會展示自我,哪怕是在小組活動中受到多番鼓勵的情況下,他們仍然推脫“我就是不行”,害怕處于群體中的焦點和核心地位,日益被邊緣化,乃至自我封閉,不愿融入集體活動。
(二)缺乏熱情和積極性,情緒抑郁
高職生作為社會發(fā)展的儲備人才,理應是充滿朝氣、活潑向上的;他們本應更加積極地升學或就業(yè),主動融入社會,但是現(xiàn)實情況卻是大量有能力的高職生主動或被動地放棄工作或升學,終日無所事事,不愿獨立,依靠父母而生存。部分高職生對個人的學習、生活和人生缺少規(guī)劃和目標,缺乏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無論是課堂活動、評優(yōu)評先還是組織競賽,都缺乏興趣,參與度不高,態(tài)度也比較隨波逐流。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表(UPI)結果顯示,有664人(占比27%)缺乏熱情和積極性。(見表1)不僅如此,每當遇到事情或壓力的時候,學生常表現(xiàn)出悲觀厭世的心態(tài),對事件和自身持消極否定的態(tài)度,往往毫無節(jié)制地通過打游戲去宣泄自己的負面情緒,結果自然適得其反,反而進一步加重了煩躁和抑郁情緒。
現(xiàn)如今,抑郁癥已經成為僅次于癌癥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四分之一的大學生承認有過抑郁癥狀,[1]但未被確認為抑郁癥患者,只有經過專業(yè)人士經過觀察與測量,才能評估與確認發(fā)病情況。一般情況下,大學一年級新生和大學三年級畢業(yè)生發(fā)病率較高。在對S市某高校開展的針對全院大一新生的SCL-90癥狀自評量表顯示,有40名學生(占比2.31%)被篩查出具有抑郁傾向。(見表2)
還有78名學生對是否想輕生一題作出肯定回答(見表3)。學院對此情況高度重視,第一時間聯(lián)系學院心理健康中心的專業(yè)心理咨詢師對上述學生進行危機干預,并且由輔導員對他們進行關懷和談話。
(三)人際關系淡漠
新生代的“00后”多為獨生子女,他們自小在家庭中集萬千寵愛于一身,自我意識較強,當步入大學開始集體生活時,依舊我行我素,以自我為中心。[2]在與他人交流時缺乏溝通技巧,不懂得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過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甚至有的學生臨近畢業(yè)都叫不出來與自己同窗三年的同班同學的名字。從之前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到獨立生活,由于學生之前從未吃過苦,嬌生慣養(yǎng),生活自理能力差,導致他們遇到挫折難以適應,心理上難免會有落差,出現(xiàn)浮躁、抱怨、不滿、逃避等消極情緒,[3]進而導致其在交友、戀愛方面很容易進展不利。當他們遇到問題和困惑時,也不善于向身邊的老師、同學及家人尋求幫助和支持,更傾向于獨自消化和解決,當找不到合理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時,不可避免地只能選擇逃避。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職生消極心態(tài)的需求評估
(一)增強自信與建立合理認知的需求
經過前期的問卷調查與個案訪談得知,高職生大多存在著自我認知不合理、自我評價較低、自信心較為缺乏的情況。他們內心深處既渴望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然而由于缺乏自信、自卑怯懦等心理,又將自己封閉起來,不敢積極展示自我。
高職生提升自身人際交往水平的前提是建立合理認知,增強自信心,走出自己封閉的世界。而目前部分高職生缺乏自信心,對自己及與他人交往沒有形成合理的認知,因此,幫助高職生增強自信與建立合理認知、學習樂觀的歸因方式、建立積極自我是十分必要的。
(二)習得人際溝通與交流技巧的需求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高職生都會遇到一些人際交往方面的困惑,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正確地與其他人交往、妥善地處理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也沒有合適的方式和途徑去增強自己溝通與交流的技巧。多數(shù)高職生日常生活單調乏味,每天往返于教室、餐廳、宿舍,即便是同班同學也交往甚少。當與同學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發(fā)生矛盾和摩擦時,也不知如何妥善解決。
高職院校應該重視學生習得人際溝通與交流技巧的需求,幫助高職生習得積極主動的表達、正確恰當?shù)姆答伒热穗H溝通與交流的技巧,這也是小組工作開展過程當中的重要目標。
(三)積極體驗與追求人生價值的需求
在高職院校里,高職生上課睡覺、打游戲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他們整日渾渾噩噩,覺得生活沒有意思,缺乏目標與追求,對所學知識不感興趣,同時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和短視頻中,靠短暫的即時性愉悅度日。
但是,高職生正處于朝氣蓬勃的年紀,理應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憧憬和向往。這與他們整日無所事事的現(xiàn)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應當對高職生予以適當?shù)匾龑?,培養(yǎng)其心理流暢體驗,幫助其找尋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四、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職生消極心態(tài)分析
積極心理學是一種關心人的優(yōu)秀品質和美好心理的心理學,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塞利格曼提出。積極心理學作為“一門關于人的潛能與美德的科學”,其研究領域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第一,在主觀水平上,研究積極的主觀體驗。第二,在個體成長水平上,研究積極的心理特征。第三,在群體水平上,研究積極的公眾品質。積極心理學研究范圍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旨在激發(fā)個體的優(yōu)勢與潛力,促進個體的發(fā)展與適應,實現(xiàn)個體的生活幸福和價值超越。[4]
傳統(tǒng)的主流心理學在診斷和評價一個人時,仍然只是把治療和免除疾病當作是評判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標準。[5]但是,免于心理疾病只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最低標準。目前心理學的研究結果傾向于認為,消極情緒與積極情緒可能是相互獨立的,一個人去除了消極情緒并不意味著他的積極情緒就會變多。積極心理學倡導二維評價模式,既要診斷心理疾病,關注消極情緒,又要了解積極的心理品質,關注積極品質。
以往關于高職生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更多的是采用傳統(tǒng)心理咨詢的方法,應用面狹窄,干預方式較為單一,并且許多學生由于擔心被蓋上“有問題”的標簽而產生排斥心理,不愿接受治療,導致其原本簡單的心理問題變得嚴重,甚至發(fā)展成心理障礙乃至心理疾病。積極心理學作為一門專門培養(yǎng)人的幸福感的學科,采用改善不合理認知、重塑積極心理、重視發(fā)展人際關系等方式,將學生的消極心態(tài)逐漸轉變?yōu)榉e極心態(tài),突出了積極心理學中發(fā)展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培養(yǎng)積極心理的基本觀點。積極心理學理論更加偏向實際應用,關注個體的情感反應,可操作性強,受到學界的認可度高,可以豐富和擴展小組工作的理論與操作方法,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
積極心理學對于心理問題的干預尋求了一條重要的解決途徑,即通過增強人的積極力量或積極品質來克服問題,提倡用積極的心態(tài)對個體的心理問題或行為問題作出新的解讀,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激發(fā)個體自身的內在積極潛力和優(yōu)秀品質來使個體成為一個幸福的人。[6]但積極心理學的方法和策略研究目前仍存在著不足,未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并且可復制、可推廣的介入模式,因此還需要更多的理論探討和實務研究來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擴充和豐富。
通過積極心理學相關理論的指導,可以消除學生的負面情緒,改變消極認知,發(fā)現(xiàn)事情美好的一面;增加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挖掘積極的性格優(yōu)勢,認識到自身的閃光點,并逐步培養(yǎng)自己不具備的品質,學會用自己的性格優(yōu)勢積極生活;引導學生體驗幸福感和心理流暢體驗,在超越中體驗自身價值的實現(xiàn),從而更好地追求人生價值。
塞利格曼提出的積極心理學的有關概念被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當中,已成為國內外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也將是未來研究的發(fā)展趨勢。目前學界已開展了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狀況的相關研究,但有關積極心理學理論在改善大學生自我認知與意志品質培育方面的研究還尚未形成一套完備的研究體系。本研究通過采用SCL-90量表測評的方式對S市某高職院校的大一新生進行心理測評,明晰高職生消極心態(tài)的問題類型,并在此基礎上篩選出調查對象進行研究,以期能夠為今后高職生的積極心理學理論的發(fā)展提供一些可供借鑒之處。
參考文獻:
[1] 于風笛.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研究[D]. 沈陽: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5.
[2] 汪春梅.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就業(yè)觀教育研究[D]. 蕪湖:安徽工程大學,2014.
[3] 黃靜茹. 積極心理學在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運用[D]. 成都:西南石油大學,2014.
[4] 李海云. 90后大學生幸福感及其提升研究[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5] 秧珍珍.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與對策[D]. 長沙:湖南農業(yè)大學,2013.
[6] 李煥玲.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yǎng)作用研究[D].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4.
(薦稿人:張澠春,三門峽社會管理職業(yè)學院副高級講師)
(責任編輯: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