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術(ACDF)、頸前路椎體次全切除椎間融合術(ACCF)治療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MCSM)患者的效果與安全性,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醫(yī)院收治的200例MCSM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患者接受ACCF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接受ACDF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頸椎功能和脊柱功能評分、生物力學特征和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均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均Plt;0.05)。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頸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NDI)評分均降低,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JOA)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NDI評分更低,JOA評分更高(均Plt;0.05)。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的C2~C7 Cobb'角和頸椎總活動度(ROM)均大于術前,且觀察組均大于對照組(均Plt;0.05)。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ACDF治療MCSM有利于縮短患者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提高療效,且安全性理想。
【關鍵詞】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術;頸前路椎體次全切除椎間融合術;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臨床療效;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15.0062.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5.021
脊髓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椎椎間盤突出和椎體后緣形成骨贅等椎間連接結構發(fā)生退變,引起脊髓受壓或缺血,導致脊柱功能異常的一種疾病[1]。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病情復雜,治療難度高,保守治療效果較差,而手術治療可解除脊髓壓迫,改善臨床癥狀,防止病情加重[2]。頸前路手術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包括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術(ACDF)和頸前路椎體次全切除椎間融合術(ACCF),ACDF手術范圍相對較小,該手術過程相對簡單,時間較短,出血量也較少。ACCF手術范圍相對較大,需要對相應椎體進行次全切除,以更好地暴露手術區(qū)域,實現(xiàn)更徹底的減壓[3]。基于此,本研究分析ACDF、ACCF治療MCSM的效果及安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醫(yī)院收治的200例MCSM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別為51例、49例;年齡45~67歲,平均年齡(53.07±3.74)歲;MCSM病程2個月~3年,平均MCSM病程(1.91±0.42)年;脊髓受壓節(jié)段:4個節(jié)段61例(C2~C5 4例,C3~C6 35例,C4~C7 22例),5個節(jié)段39例(C3~C7)。觀察組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別為53例、47例;年齡44~65歲,平均年齡(52.68±4.23)歲;MCSM病程2個月~3年,平均MCSM病程(1.85±0.21)年;脊髓受壓節(jié)段:4個節(jié)段69例(C2~C5 6例,C3~C6 38例,C4~C7 25例),5個節(jié)段31例(C3~C7)。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符合MCSM的診斷標準[4],并經影像學檢查確診;⑵符合ACDF和ACCF手術指征[5]。排除標準:⑴有頸椎相關手術史者;⑵合并原發(fā)性急慢性感染者;⑶合并嚴重骨質疏松者;⑷合并腫瘤者;⑸合并器質性病變者;⑹合并精神異常者。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ACCF手術治療:常規(guī)消毒、鋪巾?;颊呷⊙雠P位,胸背墊高,頭部自然向后仰伸,頸部支撐、肩膀牽拉。行全身麻醉后于患者頸部前正中線右側入路,作橫行切口3~5 cm,逐層分離皮膚及皮下組織,從右胸鎖乳突肌、頸動脈鞘內側緣進入,暴露椎體及椎間盤前部,刮匙及咬骨鉗次全切除椎體與增生骨贅等,切除相應節(jié)段的后縱韌帶,充分減壓至硬膜囊膨脹良好。選擇大小合適的鈦網,將已取出的部分椎體用咬骨鉗咬碎后填入鈦網。在移動式C形臂X線機(飛利浦,型號:BV Libra)透視下觀察內固定位置,位置滿意后將鈦螺釘固定鈦板于上下椎體,穩(wěn)定該節(jié)段。止血、生理鹽水沖洗,放置一次性使用引流管[蘇州市鑫達醫(yī)療器材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52140968,規(guī)格:6.7 mm(F20)],縫合并采用頸托固定。觀察組患者接受ACDF手術治療:常規(guī)消毒、鋪巾。目標椎間隙暴露方式同對照組,在移動式C形臂X線機透視下明確目標椎體。植入撐開器(天津正天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ZTCKQ-01),撐開椎間隙,切除椎間盤組織及椎體后壁骨贅,切除后縱韌帶。實施減壓,直至硬膜囊無明顯受壓,置入大小適合的椎間融合器,填入自體部分減壓骨贅碎骨塊。以同樣的方法減壓另一節(jié)段。C形臂X線機顯示融合器位置滿意后,置入鈦板于椎體前緣,鈦螺釘固定,其余操作同對照組。術后使用常規(guī)抗生素藥物——注射用頭孢呋辛鈉[山東潤澤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552,規(guī)格:1.5 g(按C16H16N4O8S計算)],1.5 g/次,2次/d,預防感染,并于2 d內拔除引流管,3 d復查X線,頸托固定至術后8周,防止過伸或過屈的活動。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采用紗布透血稱重法)和術后住院時間(出院標準:患者術后切口無感染,切口部位穩(wěn)定即可出院)。⑵比較兩組患者頸椎功能和脊柱功能。于術前及術后3個月采用頸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NDI)[6]和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JOA)[7]評分評估頸椎功能和脊柱功能。NDI共10個項目,分值范圍為0~100分,評分越高表示頸椎功能障礙程度越嚴重。JOA評分共4個項目,分別為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日?;顒雍桶螂坠δ?,總分最高29分,分值越低代表患者脊柱功能障礙越嚴重。⑶比較兩組患者生物力學特征。通過C形臂X線機測定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3個月C2~C7 Cobb'角和頸椎總活動度(ROM)水平。Cobb'角指腰椎椎體緣連線與棘突連線的夾角。⑷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術后并發(fā)癥包括吞咽困難、神經根麻痹、軸性癥狀和聲音嘶啞。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各項并發(fā)癥發(fā)生例數(shù)之和/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均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NDI和JOA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NDI、JOA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NDI評分均降低,JOA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NDI評分更低,JOA評分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生物力學特征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的C2~C7 Cobb'角與ROM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的C2~C7 Cobb'角和ROM均大于術前,且觀察組均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3 討論
保守治療MCSM的效果并不理想,并會隨著時間延長而延誤患者病情,此時再接受手術治療,不僅會增加手術難度,術后恢復效果也會受影響,因此,建議盡早給予手術治療。ACDF與ACCF通過切除致壓物(包括突出的椎間盤等),直接解除脊髓和神經根的壓迫,重建頸椎生理曲度和頸椎活動度,ACDF恢復頸椎正常的生理曲度效果好、維持椎間良好高度和椎間植骨融合率高,ACCF有良好的手術視野[8]。但關于兩種術式在MCSM中應用的效果尚缺乏統(tǒng)一觀點。因此,本研究對比分析ACDF與ACCF治療MCSM的效果及安全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均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提示ACDF有利于縮短患者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分析原因為,ACCF需對椎體和椎間盤進行次全切除,創(chuàng)傷較大,而ACDF無需切除椎體,只對椎間盤進行處理,保留了更多的椎體結構,可縮短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NDI評分均低于術前,JOA評分高于術前,C2~C7 Cobb'角和ROM均大于術前,且觀察組NDI評分低于對照組,JOA評分高于對照組,C2~C7 Cobb'角和ROM均大于對照組。這提示觀察組患者術后的頸椎功能、脊柱功能和生物力學特征恢復效果更好。分析原因為,ACDF能解除神經壓迫,且保留椎體,減少對中柱穩(wěn)定性的破壞。ACDF術中置入融合器,保證血液供應,有較高的植骨融合率,有利于恢復頸椎正常解剖結構,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9]。ACCF需要通過切除多個病變的椎體減壓,手術范圍較大,對椎體的結構破壞較嚴重,導致頸部活動度降低,影響患者頸椎曲度和總活動度等生物力學特征[10]。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ACDF和ACCF的安全性均良好。分析原因為,ACDF與ACCF均能通過精細的手術操作,準確地定位病變部位,避免對周圍健康組織的損傷,恢復頸椎的穩(wěn)定性,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1]。
綜上所述,ACDF治療MCSM有利于縮短患者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提高療效,安全性理想。
參考文獻
陳銳,周非非.軸突退變與退行性脊髓型頸椎病發(fā)病機制的相關研究進展[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22, 32(6): 558-563.
馮浩,白瑞飛,李偉,等.多節(jié)段脊髓型頸椎病前路與后路減壓比較[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23, 31(15): 1357-1362.
柴燕武,于憲貴,沈廣榮.頸椎前路行椎間盤切除減壓融合術與椎體次全切除減壓融合術治療老年脊髓型頸椎病的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21, 41(2): 284-287.
中華外科雜志編輯部.頸椎病的分型、診斷及非手術治療專家共識(2018)[J].中華外科雜志, 2018, 56(6): 401-402.
劉葉,張宏志,焦順成.雙節(jié)段頸椎病采用兩種不同頸前路術式治療的效果觀察[J].河北醫(yī)藥, 2018, 40(4): 597-599.
伍少玲,馬超,伍時玲,等.頸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量表的效度與信度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08, 23(7): 625-628.
孫兵,車曉明.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JOA評分)[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3, 29(9): 969.
賈敘鋒,劉雙,王彥博,等. ACCF和ACDF術式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及術后并發(fā)癥評價[J].重慶醫(yī)學, 2014, 43(24): 3201-3203.
楊新華,劉鵬,張良,等.顯微鏡輔助下經頸椎前路椎間盤切除融合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療效分析[J].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 2020, 25(5): 560-564.
鐘遠鳴,廖俊城,李嘉瑯,等.頸椎前路單椎體次全切融合術后矢狀位變化與臨床療效的相關性[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9, 27(3): 193-198.
王春增,趙猛,張建偉,等.頸前入路兩種手術方式的頸椎矢狀面參數(shù)和療效比較及其相關性分析[J].臨床骨科雜志, 2023, 26(5): 639-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