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比較微創(chuàng)肺葉切除術與肺段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及安全性,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常州市腫瘤醫(yī)院收治的168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研究,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84例)和觀察組(84例)。給予對照組患者單孔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給予觀察組患者單孔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肺功能指標水平、炎癥因子水平和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更長,出血量與引流量均更少,引流時間與住院時間均更短(均Plt;0.05);兩組患者淋巴結清掃總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最大通氣量(MVV)、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水平均低于術前,但觀察組均更高(均Plt;0.05)。術后第3天,兩組患者白細胞介素(IL)-6、IL-1β和C反應蛋白(CRP)水平均高于術前,但觀察組均更低(均Plt;0.05)。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單孔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理想,可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與引流量,縮短引流時間與術后恢復時間,且對患者肺功能影響更小,可減輕炎癥反應,安全性理想,但手術時間較長。
【關鍵詞】肺葉切除術;肺段切除術;非小細胞肺癌;療效;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7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15.0046.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5.016
非小細胞肺癌主要源自肺部的上皮細胞,生長速度與擴散速度較慢,由于其咳嗽、呼吸困難和胸痛等臨床癥狀與肺部其他疾病臨床癥狀相似,可能會發(fā)生漏診、誤診[1]。手術治療是非小細胞肺癌的首選治療方式,近年來,在單孔胸腔鏡輔助下進行的微創(chuàng)手術得到廣泛應用,其中肺葉切除術通過切除整個肺葉及其支氣管和肺動脈等組織,達到徹底清除腫瘤組織的目的,患者術后的恢復時間相對較短,生活質量也能夠得到較好的保障;但該術式切除范圍廣,伴肺功能差或病情較復雜等患者的手術風險較大[2]。肺段切除術則僅切除病變所在的肺段,進而清除腫瘤組織,能夠保留更多的正常肺組織,但單孔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在操作上要求較高,其治療安全性仍需進一步探討[3]。基于此,本研究比較微創(chuàng)肺葉切除術與肺段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及安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常州市腫瘤醫(yī)院收治的168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研究,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8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別為53例、31例;年齡41~78歲,平均年齡(60.12±8.37)歲;病變部位:左上肺42例,左下肺13例,右上肺15例,右下肺14例;病理類型:腺癌60例,鱗癌14例,其他10例;TNM分期[4]:ⅠA1期43例,ⅠA2期41例;腫瘤最大直徑10~20 mm,平均腫瘤最大直徑(15.62±3.28)mm。觀察組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別為51例、33例;年齡43~76歲,平均年齡(59.45±8.52)歲;病變部位:左上肺40例,左下肺20例,右上肺14例,右下肺10例;病理類型:腺癌64例,鱗癌10例,其他10例;TNM分期:ⅠA1期51例,ⅠA2期33例;腫瘤最大直徑10~19 mm,平均腫瘤最大直徑(15.31±3.35)m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常州市腫瘤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符合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斷標準,且經組織學活檢明確分期與病理類型[4];⑵腫瘤最大直徑≤20 mm。排除標準:⑴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⑵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⑶伴癌細胞肺內轉移、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移者;⑷有胸部手術史者;⑸術前接受放化療或其他輔助性治療者;⑹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感染或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
1.2 手術方法 常規(guī)消毒、鋪巾,所有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進行全身麻醉,行氣管插管單肺通氣?;颊呷〗扰P位,取腋前/中線第4~5肋間長約3 cm單孔作為手術常規(guī)入路。給予對照組患者微創(chuàng)單孔肺葉切除術治療,采用楔形切除術切除病灶組織及周圍結節(jié),將病灶組織冷凍處理送至病理檢查;按照肺動脈、肺靜脈、支氣管、肺裂的順序依次離斷后切除病灶所在肺葉,對肺門與縱隔淋巴結等區(qū)域進行常規(guī)清掃;隨后清洗胸腔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給予觀察組患者微創(chuàng)單孔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治療,同上采用楔形切除術切除病灶組織送檢;依次暴露并離斷肺動脈、肺靜脈和支氣管,夾閉目標肺段支氣管;經肺膨脹-萎陷法確定持續(xù)膨脹區(qū)域為手術切除范圍,使用超聲刀頭(Ethicon Endo-Surgery, LLC,國械注進20153010638,型號:FCS509CN)剪切,確保切緣距離≥2 cm進行切斷,淋巴結清掃與術后步驟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圍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出血量(采用紗布稱重法測量)、淋巴結清掃總數(shù)、引流量、引流時間與住院時間(出院標準:患者術后恢復良好,未出現(xiàn)需要住院處理的并發(fā)癥即可出院)。⑵比較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水平。于術前和術后1個月采用肺功能檢測系統(tǒng)(北京百世和泰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國械注進20152214093,型號:CHESTAC-8900D)檢測兩組患者的最大通氣量(MVV)、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水平。⑶比較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于術前和術后第3天采集患者的空腹肘靜脈血3 mL,采用離心機以2 500 r/min的轉速離心15 min(半徑為5 cm),取血清,檢測白細胞介素(IL)-6、IL-1β與C反應蛋白(CRP)水平(方法為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⑷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并發(fā)癥包括肺部感染、肺不張、肺漏氣和心律失常。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各項并發(fā)癥發(fā)生例數(shù)之和/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更長,出血量和引流量均更少,引流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更短,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兩組患者淋巴結清掃總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各項肺功能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MVV、FEV1、FVC水平均低于術前,但觀察組均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術后第3天,兩組患者IL-6、IL-1β、CRP水平均高于術前,但觀察組均更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3 討論
非小細胞肺癌病情進展緩慢,盡早診斷并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后[5]。單孔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是通過切除肺部的一個或多個肺葉來清除腫瘤,但手術切除范圍大,對機體損傷也較大[6]。單孔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是將患者肺部的某個病變肺段切除,手術切除范圍較小,對機體的損傷較小,恢復時間相對較短,但可能無法徹底清除腫瘤,存在一定的復發(fā)風險,因此,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時該如何選擇手術方案仍存在爭議[7-8]。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更長,出血量和引流量均更少,引流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更短,提示肺段切除術的手術時間雖然較長,但可減少出血量和引流量、縮短引流和住院時間,更利于患者恢復。分析原因為,肺葉切除術需要將整個肺葉切除,而肺段切除術只切除肺葉中部分肺段,對術者的手術技巧和精確度要求更高,因此,手術時間相對較長。單孔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切除部分較少,對周圍組織的損傷更小,出血量、引流量也相應減少,有利于縮短患者術后恢復時間[9]。另外,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術后1個月MVV、FEV1、FVC水平均低于術前,但觀察組均更高,提示單孔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對患者肺功能影響更小。分析原因為,單孔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無需對整個肺葉進行大范圍切除,減少對肺組織的損傷,有利于術后肺功能的快速恢復。另一方面,單孔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能夠保留更多的健康肺組織,有利于保護患者的肺功能[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單孔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引發(fā)的炎癥反應更小。分析原因為,單孔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的手術范圍較小,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和刺激也較輕,可減少炎癥因子的釋放[11]。另外,因單孔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可保留更多的健康肺組織、血管和支氣管結構,有利于維持患者肺部的生理功能[12]。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單孔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與單孔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均可安全有效地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分析原因為,肺部感染、肺不張、肺漏氣和心律失常等并發(fā)癥可能由手術本身、術后恢復過程中的多種因素引發(fā),本研究兩種手術均在單孔胸腔鏡下進行,對患者生理功能的影響均較小,因此安全性相當[13]。
綜上所述,單孔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理想,可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與引流量,縮短引流時間與術后恢復時間,且對患者肺功能影響更小,可減輕炎癥反應,安全性理想。
參考文獻
杜歡,童亞蘭,王敏. 2015年至2019年山西地區(qū)非小細胞肺癌流行病學特征及預后影響因素分析[J].腫瘤研究與臨床, 2022, 34(1): 47-50.
高永山,張志杰,付偉,等.單操作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學習曲線[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 2020, 20(11): 972-976.
李曉亮,樊立茂,郭朝衛(wèi),等.單孔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與肺亞段切除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分析[J/CD].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 2023, 16(6): 845-848.
中華醫(yī)學會,中華醫(yī)學會腫瘤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雜志社.中華醫(y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8版)[J].中華腫瘤雜志, 2018, 40(12): 935-964.
沈美頔,藺紅靜,李峰.非小細胞肺癌基因突變與吸煙相關性的研究現(xiàn)狀[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 2020, 28(17): 3078-3080.
楊磊.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肺癌的效果及對免疫功能和炎癥因子的影響[J].大醫(yī)生, 2023, 8(13): 27-30.
張振世,師智勇,劉圣武.全腔鏡解剖性肺段切除術對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肺功能及術后并發(fā)癥的影響[J].實用癌癥雜志, 2023, 38(9): 1529-1532.
衛(wèi)銳獅,莊曉飛,郭石平,等.全胸腔鏡下袖式肺葉切除術治療中央型非小細胞肺癌的回顧性隊列研究[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 2021, 28(6): 720-724.
葉志彬,陳小聰,陳國標,等.微創(chuàng)肺葉切除術和微創(chuàng)肺段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對比[J].實用癌癥雜志, 2020, 35(6): 963-966, 974.
錢海榮,殷東明,冒楷.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和肺段切除術治療老年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比較[J].中國醫(yī)藥導報, 2022, 19(2): 96-99.
于文江,岳志,曹海倫,等.單孔胸腔鏡肺段切除術在治療Ⅰa期非小細胞肺癌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 2021, 20(1): 46-49.
胡國梁,任丹,涂啟敏,等.單孔胸腔鏡精準肺段切除術與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對比[J].河北醫(yī)學, 2023, 29(9): 1502-1507.
饒孫銀,葉聯(lián)華,崔欣,等.肺段切除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預后研究進展[J].中國肺癌雜志, 2020, 23(9): 83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