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這樣概括制陶技藝:“水火既濟而土合。”陶器是人類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嶄新工具,開辟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
在人類的陶瓷發(fā)展史上,最早出現(xiàn)全黑的陶器是在五千多年前龍山文化時期。在龍山文化之前,中國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極高的彩陶和紅陶,彩陶文化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
黑陶文化代表中國制陶史的另一個高峰。“黑如漆,薄如殼,掂之飄忽若無,敲擊錚錚有聲”,雖在土中埋藏了約4000年,仍光亮如鏡。
在古老華夏文明的長河里,黑色第一次彰顯出迷人的神秘力量。
山東龍山文化的蛋殼黑桃高足杯并非茶具,是作為禮器的酒具。不過,這并不影響它作為一種獨特的審美引領之后4000余年的器物歷史。
木心在他的《色論》里寫:黑保守嗎?黑是攻擊性的,在絕望中求永生。
隔著4000年的時間,在對黑色的理解上,木心和先民似乎有著某種靈魂的共通。
01 黑色論
在中國古代,黑色被認為是五行之一,對應水,象征著神秘、深沉、肅穆和權威等多重含義。
“玄色”“墨色”“漆色”和在某些語境下的“青”,都在不同程度上指代了黑色,反映著古人對黑色的審美情感和哲學思考。
“玄色”是中國古代常用來代指黑色的詞匯,其含義比“黑”更深遠,寓意更為豐富。《周易》中的“玄黃”便涉及“玄色”,這里的“玄”即指深黑色。中國本土的道教就認為玄色代表著天地的本原,是一切萬物生長的根基。
“墨色”顧名思義是由墨水的顏色而來,指的就是黑色。在古時,墨色不僅僅指顏色,還涉及書法和繪畫中的墨色使用與變化。例如,宋代書法家蘇軾在其《東坡志林》中提到,“墨色五彩”,意在強調即使只是墨色一種,通過使用技巧也能展現(xiàn)出豐富的層次和變化。
“漆色”來自古代使用的天然大漆顏色,即深黑色。古代漆器的漆色光潤深邃,被廣泛用于高級木器和文房四寶中。如今,我們仍使用的“漆黑”一詞的“漆”便取此意。
在古代漢語中,“青”字有時候也會被用來指代黑色。在描述頭發(fā)或某些動物的毛發(fā)顏色時,古人往往用“青”來形容其烏黑。比如“青絲”,《詩經(jīng)》中就有多次將“青”與頭發(fā)的黑色相聯(lián)系。
02 建盞之黑
黑茶器最為人所知的當屬產(chǎn)于福建建陽的建盞。不過,建盞從里到外的黑,從不單一匱乏。
在建盞里,黑是一種表象,內里有著包藏萬物的無限。
宋朝,建窯開始生產(chǎn)建盞,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有許多名句來稱頌它。例如“兔毫紫甌新”、“忽驚午盞兔毫斑”、“建安瓷盌鷓鴣斑”、“松風鳴雷兔毫霜”、“鷓鴣碗面云縈字,兔毫甌心雪作泓”、“鷓鴣斑中吸春露”等。
宋代的建盞為宋代的點茶而生。宋徽宗憑一己之力將點茶自上而下全民推廣,而在評價點茶優(yōu)劣的斗茶活動中,建盞因胎體厚重,胎內蘊含細小氣孔,利于茶湯保溫,色黑宜襯湯花之白,而被奉為點茶必備之器。
建窯黑釉屬于含鐵量較高的天然石灰釉,具備燒成黑釉的基本條件。在柴燒的氛圍里,出現(xiàn)如上所述的各種幻彩色斑。胎質含鐵量較高,截面色呈黑或灰黑、黑褐,胎骨厚實堅硬,叩之有金屬聲,手感厚重,有“鐵胎之稱”。
流傳于世的建盞,要么刷新拍賣會的紀錄,要么被鄰國日本奉為國寶。雖今日無點茶之風,然今人對這黑盞的癡迷仍深。
03 黑公道
公道亦稱茶海,在茶桌上起均勻茶湯、觀察湯色之用。
選擇黑色茶海一定是對深沉的黑色和厚重的手感有極強偏愛。因為濃釅的湯色倒入茶黑色的公道里之后,呈現(xiàn)的都是漆黑一片。
正如建盞的鐵胎黑釉,主打一個厚重和深博,沒有一個黑公道握在手中會有輕飄之感,不容忽視的壓手感彰顯著這一甌茶的份量,也沒有一個黑公道不重施釉,流淌的釉水造就每一只黑公道的唯一。
一席之上,黑公道儼然靜定的禪師,抑或是威嚴的武士,它不是席的主角,卻把控著茶席上的氣定和神閑。黑公道在席上盛茶、分茶,它行走的儀軌是茶席上流動的氣息,安妥而沉寧,每一滴從公道中分出的茶湯都像是從無限宇宙中匯聚的瓊漿。
一席之上,有此一抹黑,便真正有了茶最深沉的靜定。
黑公道是默然的相守,是深邃的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