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建盞經(jīng)歷過一段奇異的旅程,它因斗茶而生,因斗茶消失而消失。后來建盞在日本大放異彩,被奉為國寶,世間僅有三個半“曜變天目”的說法不脛而走。20世紀80年代,建盞工藝在中國得以恢復。
在此之前,建盞其實并沒有完全消失,它的身影留在詩詞中了:“忽驚午盞兔毫斑”、“建安瓷盌鷓鴣斑”、“松風鳴雷兔毫霜”、“鷓鴣斑中吸春露”……
比建盞更神奇的是……抱歉,它在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名字,在日語中叫“茶入”,以前被譯為“茶葉罐”,現(xiàn)在中文里也多徑稱“茶入”了。同樣被奉為日本國寶,卻在中國詩詞中沒有蹤影。
“茶入”最早進入中國,是經(jīng)由電腦游戲《太閣立志傳》在上世紀末傳來。不過游戲玩家當然只知其名而不知其所以然。后來茶文化復興,茶入才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
據(jù)說《戰(zhàn)國鬼才傳》真人版電影即將于2025年上映,我想起了《戰(zhàn)國鬼才傳》中有大量茶入的故事。《戰(zhàn)國鬼才傳》的漫畫版2010年獲得第13屆日本媒體藝術節(jié)漫畫部門優(yōu)秀獎和第14屆手冢治蟲文化獎漫畫大獎?!稇?zhàn)國鬼才傳》的TV版2011年在日本播出,成為熱門話題,獲得極大關注。
《戰(zhàn)國鬼才傳》以日本群雄割據(jù)的戰(zhàn)國時代為舞臺,主角古田重然是織田信長的家臣,身為武士與雅士的他,從信長處學到了壯大的世界觀,從茶圣千宗易(千利休)處學得了深遠的精神性。故事展現(xiàn)了對名物有強烈欲望的古田見證名物時的一個個瞬間。
古田重然顯然是今天所謂的司湯達綜合征患者。此病患者在觀賞藝術品時,由于內(nèi)心受到強烈沖擊往往會引發(fā)種種生理反應,癥狀包括心跳加速、暈眩、昏厥、慌亂甚至出現(xiàn)幻覺等。這種癥狀并非由心臟疾病引起,而是由藝術作品的美感刺激所致。古田在劇中與名物相遇,往往瞳孔放大、呼吸困難、表面扭曲、身體僵硬不受控制,這是此劇喜劇效果的主要來源。
茶入是讓他極度亢奮的名物。劇中介紹了天下三肩沖:初花肩沖、槽柴肩沖、新田肩沖。
在NHK隨后拍攝的紀錄片《名品名席》里,德川家康家族的德川恒孝捧出初花肩沖,請文物鑒賞家中島誠之助進行點評。在大屏幕上我們能清楚看見完整保留至今的初花肩沖表面的礦點——在日本審美里這顯然不是問題,在中國,這往往被視為“民窯”特點,與崇高的官窯沒有半點關系。
據(jù)說,足利義政以預示新時代到來的第一朵花朵命名了它。據(jù)公眾號“茶司”《初花遲櫻:銀閣寺東山御物與唐物漢作茶入的浪漫巔峰》一文分析,初花的造型是唐物肩沖理想形,整體造型極為優(yōu)雅,完美無瑕。側面有三道黑釉垂花,每道似乎長短不一,垂花的狀態(tài)也不盡相同,都是從淺柿子色和淺紫色混合的底色開始,帶有顆粒狀的黑色斑點,逐漸變深,通往釉止的線條緩緩彎曲,橫向描邊。底色為紫色,帶有粘土的柔和味道。碗底有極細的線切割。
新井白石曾將此茶壺稱為“楊貴妃的油壺”,今天普遍認為這是訛傳。如果日本人認為這是盛裝頭油的壺,就說明起初在中國就不是用來裝茶葉的。中國宋代用來裝茶葉的瓷器叫做茶罌,但多數(shù)器型與茶入不那么符合。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福州市舊城改造工程的開展,鼓樓區(qū)的柏林坊、水流彎、北大路、屏山、七星井等處古遺址中,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大批宋代薄胎醬褐釉陶器。其中又以各式醬褐色釉薄胎小罐數(shù)量最多。這批陶制小罐無論造型、胎質(zhì)、釉色及工藝手法與傳世的日本唐物茶入相比,專家稱“幾無二致”。
這些薄胎醬釉器的窯址位于福州西北郊的洪山鄉(xiāng)洪塘村的洪塘窯址。日本所稱的“碗底有極細的線切割”,在中國業(yè)內(nèi)被稱為“拇指紋”?!氨√メu釉器”可否復制建盞的成功?值得我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