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凡有大學問者,皆愛讀書。
西漢經學家匡衡為了讀書“鑿壁偷光”;世界文豪高爾基愛書如命,火中救書;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資本論》最早的中文翻譯者王亞南,每天睡在三腳床上,以防因貪睡而耽誤讀書……這些有大學問者,或逆境成才者,他們讀書求學的經典故事,舉不勝舉。
當我們懷著膜拜的心情,去探索讀書有成者的秘訣時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從小就勤奮讀書、勵志明理。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我在農村小學讀書時,學校的辦學條件很差。但為了讓孩子們從小就擁有一顆勤奮讀書、勵志進取之心,學校領導可謂煞費苦心。我記得,學校在每學期的開學季都會買來紙張,安排書法較好的老師用毛筆在紙上揮毫潑墨,并張貼在各班教室的三面墻壁上。書寫的內容一律是催人上進、奮發(fā)讀書的名人名言,如: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再后來,學校辦學條件有所改善,升格為在教室內墻張貼印刷品。這些印刷品除了名人名言外,增添了與其對應的名人畫像。
那時候,農村小學的老師大都是農村土生土長的民辦教師。這些老師與學生喝著同一條河的水,理解農家娃能夠上學讀書的不易,并與學生家長一樣希望孩子們讀書成才。在我看來,學校此舉是值得稱道的,讓娃娃們從小便在心中播下勤奮讀書的種子,從而潛移默化地銘記知識的重要性。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農民賴以生存的是腳下的土地。然而,農民種地,一年忙到頭,兜中又能剩幾文?因此,要使自家的孩子讀上書,許多農民別無他法,只能靠一家人節(jié)衣縮食。
我的父母種地為生,人忠厚,能吃苦,明事理,東挪西湊地籌集學費,供五個孩子念了書?;叵肫饋?,我比一些因貧窮而讀不起書的孩子幸福多了。
我有一位中學同學,雖出生于農家,卻品學兼優(yōu)。家境的窘迫,父母的艱辛,他總是默默地看在眼里,深深地記在心頭。
一天,我在學校見他額頭上粘貼了一塊紗布,心中非常詫異。后來得知,他挑燈夜讀,站立看書,不知不覺睡著了,迷迷糊糊地跌倒了。后來,這位為讀書而廢寢忘食的寒門學子,如愿以償?shù)乜邕M了大學校門。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讀書是農村娃求知上進或者改變命運的最好途徑。換句話說,我們無法選擇家庭出身,卻可以選擇腳下之路。
那一年,我高考落榜,心情沮喪。名落孫山,路在何方?不久,我重新振作,應征入伍,踏入了火熱的軍營,成為一名解放軍戰(zhàn)士。為了得到學習深造的機會并彌補心中遺憾,我在訓練之余,重新拿起中學課本,決心考上軍校。我自知自己的智商天賦與讀書能力皆是一般,但我相信勤能補拙。
西漢著名思想家董仲舒的書房后有一個花園。但是,董仲舒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一眼。由于心無旁騖,董仲舒終于學有所成。我在當義務兵期間,學習董仲舒以及我的同學的求學毅力,節(jié)假日基本沒有看過一次電視,也沒有一次為了閑逛而請假外出。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窗的背后肯定離不開“勤奮”二字。在下了一番苦功夫后,我于當兵的第三個年頭,非常幸運地圓了自己的夢,成為一名軍校學員。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一向反對死讀書、濫讀書。其實,關于讀書方法,我也不贊成死讀書、濫讀書。我們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明理,是為了學以致用。讀書不思考研究,為讀書而讀書是不可取的。
知識就是力量。讀書應陪伴人的一生,無貴賤、老幼之說,無時間、地點之分,可謂活到老、學到老。若想不虛度此生,就得讀書。只有多讀書、讀好書,才能勵志明理,才能有所作為。
近日,偶有空閑,聊聊讀書之見解,權當自勉自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