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報刊作為重要的紅色資源獲得學界的關注。目前國內外學者從發(fā)行時期、發(fā)行區(qū)域、發(fā)行機構等多方面對紅色報刊展開研究,但是尚缺乏專題性研究。紅色報刊在1919年至1937年這一特殊歷史時期對勞動者進行了大量的報道,對近代中國勞動者形象的塑造和宣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推動勞動者與中國社會的交互作用產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對紅色報刊報道下的勞動者形象展開專題性研究,挖掘其中豐富的紅色資源,對于傳承紅色文化,推進媒體踐行群眾路線,開展勞動教育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紅色報刊|勞動者|形象|研究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紅色報刊作為紅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一部難得的歷史教科書,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把目光投向紅色報刊,圍繞發(fā)行時期[1]、發(fā)行區(qū)域[2]、發(fā)行機構[3]以及紅色出版人物[4]等方面展開研究,卻對紅色報刊的專題性研究,如受眾和社會影響等缺乏系統梳理和整體評價[5]。
五四運動以后,隨著“勞工神圣”、勞動神圣的價值觀在中國社會獲得廣泛傳播,陸續(xù)有報刊歌頌勞動者,普通民眾開始關注勞動者。雖然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后,對勞動者的宣傳進入相對隱蔽的階段,但在黨刊和左翼報刊之外出現了勞動者的傳播熱。直至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前,紅色報刊對勞動者的宣傳進入新階段。因此以1919年至1937年這一特殊時期作為研究時段具有重要意義。另外,由于勞動者在中國的發(fā)展受到政治、軍事、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所以其在華發(fā)展歷程呈現出不同的發(fā)展狀態(tài),而這也導致紅色報刊對勞動者的報道在態(tài)度和立場上發(fā)生轉變。深入探究紅色報刊對勞動者以及勞動者學說的報道,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勞動者社會地位的變遷,還原勞動者在不同階段對中國社會帶來的積極影響,同時也為當前深耕勞動教育提供豐富的資源。
一、紅色報刊研究綜述(1919-1937年)
紅色報刊既包括勞動者、共產黨人創(chuàng)辦和影響下的報刊,如《新青年》《勞動界》《群眾》《覺悟》等,又包括大革命失敗后的黨機關報刊和左翼刊物,如《向導》《中國青年》等,版式多樣,文章體裁豐富,內容從軍事、社會到教育等,引導讀者共同關注和探討國際消息和社會動態(tài)以及革命形勢,是宣傳新思想、新學說的重要平臺。國內外學者對紅色報刊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出版和發(fā)表了為量頗豐的論著。
(一)國外研究現狀
相較國內學者取得的研究成果的總量而言,國外學者的相關成果,尤其是針對1919年至1937年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則較為單薄。就目前國外的研究成果來看,國外學者對這一時期中國紅色報刊的關注較少,專題性研究可謂鳳毛麟角,僅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中國共產黨史等相關研究中零星提及紅色報刊。如英國學者美國學者岡瑟·斯坦在其著作《紅色中國的挑戰(zhàn)》中探討中國共產黨如何動員群眾時,簡述了《解放日報》和《群眾報》等紅色報刊在其中起到的宣傳作用[6]。再如美國學者馬克·賽爾登在其著作《革命中的中國:延安道路》中探討1920年代起整個抗戰(zhàn)和內戰(zhàn)時期的中國共產主義運動,概述了《解放》等紅色報刊在此過程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7]??偠灾?,國外學者對于紅色報刊的研究并不深入,少有的論述也僅零散的見諸于一些文獻中。
(二)國內研究現狀
近年來紅色報刊成為中國學界研究的熱點,尤其2021年恰值建黨百年,相關研究更是達到了新的高峰。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以“紅色報刊”進行全文檢索,相關期刊文獻有524篇(其中來源類別為中文核心或 CSSCI的文獻有185篇),學位論文有309篇(其中博士學位論文56篇和碩士學位論文253篇);以“紅色報刊”為主題詞檢索,相關期刊文獻有85篇(其中來源類別為中文核心或 CSSCI的文獻有35篇),學位論文有12篇(其中博士學位論文1篇和碩士學位論文11篇)。整體而言,學界針對這一時期紅色報刊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主題:
1.區(qū)域性紅色報刊研究
國內學者針對區(qū)域性紅色報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日根據地,分別從宏觀性和專題性兩個方面展開研究。就宏觀性研究而言,“中央蘇區(qū)”是研究的焦點,如有學者依據中央蘇區(qū)紅色報刊的發(fā)行脈絡,對該區(qū)域紅色報刊的發(fā)行數量和種類、出版特征和歷史貢獻做出整體性評價[2,3];也有學者論述了中央蘇區(qū)紅色報刊的出版情況、整理及數據化情況[8]。除中央蘇區(qū)外,學者們還分別對蘇南抗日根據地[9]、湘贛蘇區(qū)[10]、晉察冀抗日根據地[11]、川陜蘇區(qū)[12]等地的紅色報刊展開整體性研究,所探究的內容與中央蘇區(qū)的研究大體一致。就專題性研究來看,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地區(qū)的某一報刊。如有學者探討了《青年實話》在蘇區(qū)動員青年群眾踴躍加入紅軍、加強軍民團結互助以及進行青年文化教育中的歷史作用[13];亦有學者論述了《紅色中華》在宣傳主張、內容、策略等方面對抗日動員起到的積極作用[14]。
2.階段性紅色報刊研究
國內學者針對階段性紅色報刊的研究亦可分為宏觀性和專題性兩種。其中宏觀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戰(zhàn)時期和新民主主義時期。就抗戰(zhàn)時期而言,有學者論述了此階段東北地區(qū)紅色報刊的發(fā)行背景、特點和影響[1],也有學者歷數東北地區(qū)紅色報刊在三個階段刊(1931-1936年、1936-1940年、1940-1945年)發(fā)行的時間、種類和數量[15]。就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而言,有學者論述了紅色報刊的發(fā)展歷程,辦刊特點和作用[16];也有學者探討了紅色報刊的發(fā)行范圍、發(fā)行方式、辦刊宗旨和發(fā)行機構[17]。當然也有學者對其他時期的紅色報刊展開了研究,如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時期[18]等。以上這些成果的研究視角與區(qū)域性紅色報刊研究相仿,多為整體性論述。可喜得是,近年來學者們對階段性紅色報刊的專題性研究展現出新的研究視角,涉及多個學科。如有學者從黨的理論形象、革命形象和民主形象三個維度論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紅色報刊對黨的形象構建的貢獻[19],還有學者從傳播中華民族概念、記錄民族苦難、強化領土主權意識、宣傳愛國主義思想、重拾民族歷史記憶等方面論述了全面抗戰(zhàn)時期紅色報刊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話語體系建構[20]。
二、研究述評
目前國外針對1919年至1937年發(fā)行的紅色報刊的研究成果較少,且多未涉及紅色報刊的本體,相較國內學者有待進一步開展研究。從國內的研究成果來看,我國學者針對紅色報刊的研究已擴展到中央蘇區(qū)、湘贛蘇區(qū)等多個地區(qū)和新民主主義時期、抗戰(zhàn)時期等多個時期,但相關成果多為概述報刊發(fā)展歷程、總結紅色報刊歷史作用和貢獻的研究,存在學科邊界固化的問題。這表明我國學者針對紅色報刊的研究存在研究視角相對單一,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相對欠缺,尤其是站在新聞學、歷史學和勞動教育等多學科視角下的研究更是稀缺。
目前紅色報刊中還有大量可利用資源尚待深入挖掘。通過在“中國歷史文獻總庫——紅色文獻數據庫”“愛如生紅色歷史文獻數據庫”等紅色文獻數據庫搜索,可發(fā)現在這些數據庫中有大量關于勞動者的報道,這些報道集中體現出隨著社會的變遷,中國民眾對勞動者(主要是工人和農民)的態(tài)度與認知隨之發(fā)生了改變,勞動者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地位也得到不斷地提升。而在這一歷程中,紅色報刊對近代中國勞動者形象的塑造和宣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推動勞動者與中國社會的交互作用產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有必要針對紅色報刊報道下的勞動者展開專題性研究,突破以往學科邊界,在歷史脈絡、新聞傳播和勞動教育三者視角下,探討紅色報刊報道下的勞動者形象變遷,傳承紅色文化,為新時代媒體踐行群眾路線,宣傳勞模精神提供理論價值、實踐價值和現實價值,同時也為勞動教育提供更多史料文獻。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
以紅色報刊中與勞動者相關的報道為研究對象,發(fā)掘和整理不同階段報刊如何向普通民眾介紹勞動者的學說、文本和思想等。分析這些報道的標題、內容和導向等,探究紅色報刊在不同階段報道勞動者的立場和目的,進而分析紅色報刊為勞動者塑造了怎樣的社會形象以及這些形象的異同之處,并分析造成差異形象的主要原因,從而進一步探究共同作用于勞動者傳播過程中的復雜的國內外因素,為接下來研究中國早期勞動者傳播的受眾做鋪墊。在此基礎上,研究勞動者在中國早期傳播時的形象變遷,進而深入探究勞動者在中國的傳播路徑、脈絡、廣度以及深度。值得一提的是,把對勞動者傳播的研究從傳播者轉向受眾,在深入探究中國早期勞動者發(fā)展歷程的同時,從側面挖掘出普通民眾對勞動者的認知和接受程度,從而彌補這一領域缺乏對勞動者早期傳播效果和受眾的研究缺陷。
(一)研究思路
首先,理清近代中國勞動者形象的塑造和發(fā)展脈絡。查閱早期勞動者傳入中國的文獻資料,系統回顧馬克思傳入中國的國內外背景和在中國傳播與發(fā)展的歷史沿革,尤其對勞動者的含義在國外與國內的確立過程做細致分析;圍繞勞動者學說的概念、范疇和邏輯等理論要素,厘清勞動者的內部邏輯結構和基本命題,系統梳理紅色報刊對勞動者形象的塑造和在近代中國的發(fā)展脈絡;根據近代中國社會宣傳勞動者的轉折點和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把勞動者形象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歷程劃分成不同階段,為接下來的研究提供依據。
其次,對紅色報刊中勞動者的相關報道進行整理與統計。理清這些報刊在近代的發(fā)展歷程、經營情況、報道政策、報道地域與核心宗旨等,深入挖掘這些因素對各個報刊報道勞動者產生的影響;依據勞動者由初期名詞引入到后期形成新的理論邏輯的過程,統計和甄別1919年至1937年間紅色報刊中與勞動者相關的所有報道,摘錄所有紅色報刊對勞動者的有效報道;統計各報刊報道勞動者的內容,總報道量、年報道量以及報道趨勢等,分析造成報道差異的原因,為接下來的研究打下基礎。
最后,分析各報刊在不同階段為勞動者塑造的社會形象。從各報刊在不同階段報道勞動者的標題、文字、內容、篇幅和指向性等多個方面,深究此時期各報刊對勞動者的態(tài)度差異和報道的導向。其次,分析自勞動者被介紹到中國以后,各報刊在不同階段分別為勞動者塑造的多個獨立形象的異同,進而歸納總結各報刊在近代為勞動者塑造出的綜合形象的異同,系統分析此時期勞動者的不同形象對當時社會產生的影響,以及民眾對勞動者這一學說的反響,進而深入探究中國社會早期勞動者形象的變遷。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可采用到四種研究方法:一是運用文獻法,梳理紅色報刊中關于勞動者的報道,并對這些報道進行有效地摘錄。然后根據時間順序,把所摘錄的報道按照勞動者的傳播和發(fā)展歷程加以分項分條地整理;二是利用史料考證法,結合歷史學和黨史研究的相關成果,印證紅色報刊報道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通過已收集的資料還原各報刊報道的勞動者在中國傳播的相關路徑。根據報道的內容和中國同時期勞動者傳播者的發(fā)聲和相關成果,推理出勞動者與媒體互動的真實情況以及雙方互動的真實意圖;三是使用交叉學科研究法,分析勞動者學說的思想和文本的所有內容,探究勞動者通過紅色報刊的宣傳,對當時中國民眾所產生的影響,以及紅色報刊為勞動者塑造形象時所起到的作用;四是通過比較分析法,分析不同報刊報道的側重點和導向性是否一致,比較它們在不同的階段為勞動者塑造的正面和負面形象等,進而分析這些形象在當時普通民眾中產生的影響以及這些民眾對勞動者的反響。
四、研究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史研究需要“翔實準確的史料支撐”,“要加強資料收集和整理這一基礎性工作,盡量掌握第一手材料”。充分挖掘與整理紅色報刊對勞動者的報道,進行系統地梳理和統計,在認知、思想、文本等方面為中國近代勞動者的研究提供更有條理的史料。另外,以紅色報刊的整體報道為研究依托,分析紅色報刊在不同階段為勞動者塑造的社會形象,從而深入探究中國近代勞動者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價值的變遷,突破了以往紅色報刊研究多聚焦于出版機構、時間、種類和數量等方面的局限,為學界研究紅色報刊提供新視角。
此外,近年來勞動教育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對培育時代新人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強調培育勞動精神和勞模精神的重要性。從紅色報刊對勞動者的報道中提煉出典型的勞動模范和勞模精神等,為新時代勞動教育提供更多教育資源,同時挖掘勞動模范和勞模精神在新時代的實踐價值。不僅如此,紅色報刊在內容、形式和發(fā)行方式上始終踐行群眾路線。研究紅色報刊如何通過標題、口號和漫畫等向群眾塑造勞動者形象,分析紅色報刊開展宣傳工作的有效路徑,可為當代媒體繼續(xù)踐行群眾路線提供可借鑒經驗和行動指南。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唐曉偉,田克勤.抗戰(zhàn)時期東北抗聯創(chuàng)辦的紅色報刊[J].傳媒,2022(24):80-82,84.
[2]呂強,陶奕冰.中央蘇區(qū)紅色報刊出版及其當代價值(1927—1937)[J].中國出版,2022(04):60-65.
[3]余玉.中央蘇區(qū)紅色出版的歷史考察及貢獻[J].新聞春秋,2018(03):4-9.
[4]何立波.創(chuàng)辦五家報刊的一代“紅色報人”李竹如[J].鐘山風雨,2017(03):28-31.
[5]蔣建國.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共報刊的發(fā)行、閱讀及其影響[J].新聞春秋,2022(05):20-29.
[6][美]岡瑟·斯坦著,馬飛海、章蟾華等譯.紅色中國的挑戰(zhàn)[M].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142.
[7][美]馬克·塞爾登著,魏曉明、馮崇義譯.革命中的中國:延安道路[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201.
[8]黃志輝.“保衛(wèi)蘇維埃!”:《紅色中華》經濟動員研究黃志輝[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1,28(05):5-24,126.
[9]方毓寧.蘇南抗日根據地的紅色報刊[J].檔案與建設,2011(12):32-35.
[10]余習惠.論湘贛蘇區(qū)報刊的出版、發(fā)行及閱讀[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4(01):95-100.
[11]曹麗芹.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紅色報刊[J].東方收藏,2015(05):104-107.
[12]代維.川陜蘇區(qū)報刊宣傳事業(yè)探析[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16(01):96-100.
[13]劉攀,周錦濤.《青年實話》探索蘇區(qū)青年工作的歷史考察[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5(02):167-173.
[14]唐倬.中央蘇區(qū)時期紅色報刊的抗日動員——以《紅色中華》為中心的考察[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2,41(05):73-76.
[15]田雷.抗戰(zhàn)時期東北地區(qū)紅色報刊考察[J].紅色文化學刊,2020(02):66-74,111.
[16]杜生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紅色報刊的發(fā)展歷程、辦刊特點及經驗啟示[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0(01):36-47.
[17]高楊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出版成就與貢獻[J].中國編輯,2021(07):17-21.
[18]吳超.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時期的新聞事業(yè)[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8(04):73-77.
[19]王曉園.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紅色報刊對黨的形象構建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6(02):173-177.[20]凌富亞,蒲佳麗.全面抗戰(zhàn)時期紅色報刊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話語建構[J].青海民族研究,2021,32(04):35-39.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推進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一體化研究”(項目編號:2023SJZDSZ03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李方,徐州醫(y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歷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勞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