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錯圖》成書于清初,是浙江人聶璜繪制的一部海洋生物圖譜,也是故宮所藏的五部畫譜里唯一一部來自民間的畫譜。作者聶璜是一位商人,《海錯圖》這部圖譜就是他在河北、天津、浙江、福建等地經商的過程中,將途中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各種生物繪制下來,并對照古書進行考證所完成的。每種生物所配的文字,既有觀察記錄,又有文獻考證,雖然長短不一,但都以一首趣味“小贊”作為結尾。由于受到時代的限制,書中的記載亦真亦假,時有夸張,但卻妙趣橫生。
“海錯”一詞,出典于《尚書·禹貢》:“厥貢鹽絺,海物惟錯?!逼渲校板e”指種類繁多、錯雜。因此,“海錯”的意思便是海洋里面,有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逗ee圖》描繪了300多種流傳于世的海洋生物,內容廣泛,涉及的海洋物種有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大部分主要類群,還記載了不少海濱植物,以及傳說中的神奇生物。比如這本書中就提到了“文鰩魚”。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叫“文鰩魚”的怪魚常被記載于典籍。宋代的《爾雅翼》中寫道:“文鰩魚出南海,大者長尺許,有翅與尾齊。一名飛魚,群飛海上?!痹诳滴跞辏ü?697年)和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聶璜曾兩次在福建菜市場目睹到一種魚,它的胸鰭特別大,一直延伸到尾鰭,正符合“翅與尾齊”的記載。除此之外,聶璜還記下了這種魚的其他特征,雖然現實中可以找到這種魚,但是很可惜這種魚是不會飛的。但頗富戲劇性的是,聶璜在《海錯圖》中畫下的另一種魚,反而是能夠飛的“文鰩魚”的真身——“鵝毛魚”。
根據聶璜的記錄,他是在看古籍《匯苑》的時候,得知東海有一種會飛的“鵝毛魚”。漁人捕捉這種魚的時候不用網,而是用六七尺長的獨木舟,外面刷上白色的蠣粉,到了黑夜在船竿上掛上一盞燈,然后魚就紛紛飛入舟中,當魚特別多的時候就趕緊將燈熄滅,不然的話船就會沉了。當時,有位叫陳潘舍的漳南人告訴聶璜這種魚在當地也叫飛魚,當地漁民也是用這個辦法捕捉的。飛魚的身體狹長,有細鱗,背青腹白,兩個胸鰭像翅膀一樣,長有兩寸多,它的尾鰭分成兩叉也很修長,可以幫助飛行。
聶璜還記載道:飛魚的腹內有白絲一團,有點像蜘蛛的腹中之物。蜘蛛絲在蜘蛛體內的時候是液體,但是古人并不知道,所以就拿來作類比。其實飛魚腹內的一團絲是飛魚的卵。飛魚的卵非常小,白中透黃,彼此之間被絲狀物糾纏在一起,看上去就像是蜘蛛絲和蜘蛛卵的混合物。
根據聶璜的記載,當時的人們吃飛魚的時候把魚肚子里的東西連絲帶卵都扔掉了,但這些其實是非常有名的食材。大家現在喜歡吃的軍艦卷上最常見的魚子就是被染成紅色的飛魚卵。
聶璜在《海錯圖》中還記載了一種在海邊礁石上最常見的生物——“撮嘴”,即藤壺。之所以被稱為“撮嘴”,是因為它長得像噘起來的嘴。聶璜描述藤壺時用了“非螺非蛤”,這個認識比西方人要早幾百年。早期的時候,西方人一直將藤壺歸為一種貝殼,直到19世紀30年代發(fā)現藤壺幼體后,放到顯微鏡下一看,竟然是甲殼動物特有的“無節(jié)幼蟲”,這才發(fā)現原來這個東西既不是螺也不是蛤,而是一種甲殼類動物,是螃蟹與蝦的親戚。
聶璜還發(fā)現在藤壺的外殼中“又生兩片小殼,上尖下圓”,這兩片在今天叫作“蓋板”,其中一片叫楯板,另一片叫背板。兩片板能像嘴一樣開合。聶璜還觀察到其“內上有細爪數十,開殼伸爪,可收潮內細蟲以食”。事實也確實如此,聶璜所描述的“細爪”其實就是藤壺的附肢,也就是藤壺幼年時游泳使用的“腿”,長大后就變得細長,并且分成好多節(jié),科學上叫作“蔓足”,藤壺也因此被稱為“蔓足動物”。每種藤壺抓食物的方法也不一樣:三角藤壺不管有沒有食物,都以一秒鐘兩三次的頻率瘋狂地抓?。幌啾戎?,歐洲藤壺更為理智,一直伸開蔓足不動,直到食物撞上來才收回去;有些藤壺更懶,沒有感受到強烈水流的刺激,或者沒有聞到食物的味道,根本連蔓足都懶得伸出來。
《海錯圖》還記載了如今我們所熟知的很多其他海洋生物。比如說,河豚在書里被稱為“嗔魚”。原來,在古人心中,他們認為河豚是個“不高興”,因為用東西撥弄它,它就會發(fā)怒,被漁網捕到就會發(fā)怒而死。在介紹花蛤的時候,書中還附帶了挑選美味花蛤的“攻略”:殼厚的尤其大而味美。當然還有“海鮮避坑指南”:一種名為虎頭魟的生物,因形狀像老虎的頭而得名,但背部有沙粒狀顆粒的皮,味道很差,不能食用。
要指出的是,受時代和個人的局限性,有些現象作者雖然觀察到,但并未找到原因所在。比如《海錯圖》上記載:“(鰣魚)產江浙者,取于江,味美。產閩者,取于海,味差劣。”這個結論是正確的,但原因他沒說。鰣魚的美味與否,是與時令密切相關的,這也是稱之為“鰣魚”的原因。鰣魚在一年當中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海里,只有農歷四月的時候,開始洄游進入淡水去產卵,恰好剛剛游到江浙一帶的時候味道才最鮮美。聶璜常年住在福建,當時吃了從海里捕撈上來的鰣魚,味道確實不怎么樣。
《海錯圖》在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經由大太監(jiān)蘇培盛獻入宮中,而后成為乾隆皇帝的心頭好,不時被翻看賞讀,乾隆還在喜愛的章節(jié)加蓋了印章以作紀念。之后,嘉慶、宣統(tǒng)等皇帝也都癡迷這套圖譜,傳為清代皇帝睡前的枕邊書。
這部清代的“海洋生物圖譜”,其中記載的82.6%的物種,后人可以依據其文字記載及圖形所提供的分類依據,鑒別至科、屬及種。這對后人了解中國古代海洋生物的分布、生態(tài)習性及其利用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綜合源自“澎湃新聞”及“書法入門”)
責編: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