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歐陽修《秋聲賦》,對“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深以為是。后來,讀到林語堂“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滿意足”時,覺得既然草木可以為友,那么再言其無情就有些不妥了。
有位老園丁告訴我,植物是懂人話的,你對植物付出的每一滴汗水,植物都會以綠葉、鮮花或果實來回報。老園丁的話讓我想起一件事,一位文友告訴我,她鄉(xiāng)下老家的院子里有三棵大槐樹,她父親因病去世那年,其中一棵槐樹枯死了,第二年,她的叔叔患病去世,槐樹又死了一棵,現(xiàn)在只剩下了一棵孤樹。
也許這是一種巧合,我不能牽強附會。人和樹是否存在某種關聯(lián)乃專家研究之課題,我的思緒則像拉拉秧(桑科葎草屬,一種野生的攀藤植物)一樣纏繞在當下鄉(xiāng)村振興這件事上。因為我是從鄉(xiāng)村走出來的,鄉(xiāng)愁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又無處不在,不是想放下就能放下的。中國古代稱百姓為“草民”,意思是稼穡者如同田野上的植物,自然生長就是它的命理。于是我斟酌再三,把當時正在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依依墟里煙》改名為《草木志》。
古代新興王朝在恢復凋敝的農(nóng)村時,無不采取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其中或許受到了草木生長的啟發(fā)。當然,休養(yǎng)生息并不是要無為而治、對鄉(xiāng)村建設放手不管,問題是管什么、怎么管?!褒R萬物,等生死”,萬物皆循道而行,人為地去改變這個“道”便是違背了大自然的規(guī)律。把這一觀念投射到鄉(xiāng)村田疇,人們便會放低視角來下鄉(xiāng)村振興這盤大棋,自然也就少了些居高臨下。
我曾寫過一篇創(chuàng)作談叫《做萬物之歌者》,我想一個作家在寫人有了審美疲勞之后,可以把筆觸轉(zhuǎn)向那些可愛的動物和植物,這樣會給其創(chuàng)作打開一扇別開生面的門。
某些植物的智慧令人驚奇。比如有的樹木為了保護自己的花和果實,在枝干上長滿尖刺,原來我以為這些尖刺僅僅是用于自衛(wèi),后來我發(fā)現(xiàn),有些尖刺也是在提醒入侵者,它的果實有毒,吃了會要命;有的花卉很狡猾,會誘捕貪吃的蠅類和蜜蜂;還有一種被民間稱為“癢癢樹”的植物,你撓它一下整棵樹都有反應,看來感受神經(jīng)并不是動物所獨有。
幾年前的一個夏天,我站在黑龍江畔一塊沿江的濕地邊,心里生出幾多感慨。濕地花草茂盛,泡子(東北人對自然水域的愛稱)里水鳥翔集,鋼筆水花、紅蓼花、野百合競相開放,令人心曠神怡。
而與濕地毗鄰的一座村莊的情形正相反,這座幾十年前人聲鼎沸的村莊已經(jīng)十戶九空,村子里不要說人,就連雞、鴨、鵝、狗都看不到。這是我20世紀80年代到訪過的一座村莊,在村民家我還吃過一道野鴨蛋炒江蔥,那種別樣的鮮味讓我至今難忘。
我在村里轉(zhuǎn)了轉(zhuǎn),在閑置的村小學遇到一位穿著迷彩服的大伯。大伯雖頭發(fā)花白,臉色卻不失紅潤,正背著手在長滿蒿草的操場邊溜達。我上前與他搭話,他自稱是守村人,村里加上他共有4位老年人,都是在街上(當?shù)匕殉鞘薪小敖稚稀保┳〔粦T,說服兒女自己回來的。我問他村民為什么都走了,這村子條件并不差。他說村小學撤并了,不想搬的也得搬,現(xiàn)在是家長跟著孩子走,孩子到街上上學,大人只好去街上買房子住,屯子自然就荒了。我問他怎么不走,幾個老人在這里多孤單。大伯說,他留下來給村民看房子,房子需要有人經(jīng)管,沒人經(jīng)管,用不了幾年就不成樣子了。大伯說完,掀起右側(cè)衣襟,露出腰里掛的一大串鑰匙。大伯說他身上掛著21把鑰匙,隔三岔五就到這21戶村民家去看看。我說看來這座村子將來不會存在了,走出去的年輕人也不會再回來。大伯搖搖頭說,不會的,葉落歸根,走出去的人到了時候自然就會回來。
大伯還說了自己的感受,搬到街上住以后,夜里老是夢著那片墳塋地,墳頭上的茅草會在夢里像拉拉秧一樣瘋長。大伯的話讓我不禁打了個寒戰(zhàn),我聽出來了,大伯之所以不走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對村子的未來仍然抱有一絲希望;另一個是有許多理不清的東西在起作用,比如夢里瘋長的茅草。我知道農(nóng)村有一種傳說,墳頭上長茅草是吉兆。
與老人的交談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鄉(xiāng)村的生機不在外部,而在于內(nèi)心不死,就像其貌不揚的洋蔥頭,明明已經(jīng)爛了幾層,只要接觸了濕土,仍然會長出綠色的蔥葉來。這個感悟?qū)ξ业膶懽饔泻艽髱椭?/p>
我看到的這座凋敝的村莊是個例,但在構思《草木志》這部山鄉(xiāng)巨變題材的長篇小說時,我腦海里總是浮現(xiàn)出這座村莊,浮現(xiàn)出濕地里的鬼蠟燭、狼毒草、紅蓼花等植物,浮現(xiàn)出村西山岡上的白樺樹、美人松、柞樹、山里紅、都柿等等。村民走了,樹還在,這些植物見證了村子的興衰,它們才是山鄉(xiāng)巨變的真正見證者。由此,我開始留心這里的每一種植物,在反復琢磨之后我問自己:在寒冷的北地,到底是植物具備了人的品格,還是人類具備了植物的品格?如果非要選擇的話,我只能選擇后者,因為我發(fā)現(xiàn),有些植物的品格遠在人類之上。于是,在書中我便用30種植物來隱喻30位鄉(xiāng)親,寫他們各自不同的命運,寫他們與人類另一個維度的聯(lián)系,試圖以此打通人與植物的精神關聯(lián),找到兩者的共振點。我相信這個關聯(lián)打通后,文學的世界里會多出一方值得耕耘的天地。
我寫過十幾種動物,寫了多種昆蟲,《草木志》則開啟了對植物的書寫。創(chuàng)作《草木志》讓我感受到,每一株草木都了不起,草木有情亦有道,人類只要匍匐下身子去觀察、去感受,就會發(fā)現(xiàn)草木的品格是多么純凈、自然、高尚。
有幾組數(shù)據(jù)可以證明寫植物其實也在賡續(xù)文脈。據(jù)學者潘富俊統(tǒng)計,《尚書》里出現(xiàn)了33種植物,《詩經(jīng)》里提到了138種植物,《全唐詩》中提到的植物達398種,白居易的詩里引述的植物有208種,杜甫的詩中有植物166種。這些數(shù)據(jù)讓我吃驚不小,我辛辛苦苦創(chuàng)作一部長篇才寫到了30種植物,與唐詩里那數(shù)百種植物相比,真是微不足道。大自然才是真正的老師。
(源自《文藝報》,有刪節(jié))
責編: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