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家風建設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道德建設的重要抓手、法治建設的重要基礎,具有濃厚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蘊,在思想內涵和立德樹人等方面與“思想道德與法治”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注重家風建設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重要地位,對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國情懷,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筑牢理想信念根基,錘煉個人品德、提升法治素養(yǎng)具有重大意義。因此,高校應從理論與實踐等方面進一步研究家風建設融入思政課的教學邏輯。
關鍵詞:家風建設;“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價值意蘊;邏輯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0;G41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8-0017-08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家風建設的重要論述構建了“家庭、家教、家風”三位一體的家風建設體系[1]。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注重發(fā)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這是“家風”二字第一次出現(xiàn)在中國共產(chǎn)黨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
中,體現(xiàn)了黨對家庭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進一步凸顯了家庭的基石作用。良好家風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德治”的重要板塊。因此,對于從家庭走入象牙塔,又即將走向社會的學生來說,清楚家風的重要內涵是十分必要的。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課應首先承擔起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且“思政課的學習效果和家長、家庭、家風的作用密切相關”[2]389。因此,將家風建設作為思政課的重要內容,并使之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對于通過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培育肩負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為例,在深入探討家風建設內涵與外延的基礎上,探尋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重要內容、道德建設重要抓手、法治建設重要基礎的家風建設如何融入思政課教學,以期引導廣大學生厚植家國情懷,提升道德素質與法治素養(yǎng),為實現(xiàn)中國式現(xiàn)代化貢獻智慧與力量。
二、家風建設的內涵與外延
中小學階段,思政課以學生的生活體驗為基礎,重在進行道德啟蒙和感性認知,教材中主要介紹了一些體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優(yōu)良家風案例。以七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中的《家的意味》一章為例,該章節(jié)主要是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家庭、家族的功能,家庭的重要性及家族的確立過程,并領悟“家的內涵”,同時教育學生用實際行動來表達感恩之心?!霸诖笾行W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3]。為使廣大學生成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實際受益人,在以價值引領為導向,重在樹立理想信念與使命擔當?shù)拇髮W階段,家庭與家風的內容便應上升為家風建設的問題,且應按照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首先明確家風建設的內涵與外延。
(一)家風建設的內涵——重在講透家庭、家風的
“變”與“不變”
1.變:家庭模式與家風內容
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及社會的全面深化改革,在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引領下,城市規(guī)模擴張、農(nóng)村人口大規(guī)模向城市遷徙等社會現(xiàn)象成為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福祉增進的具體表象。相應的,家庭結構也基本完成從
“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向“三口之家”的小家庭過渡,模式日趨減小并固化。同時,又因獨生子女時代、老齡化危機、部分地區(qū)勞動力不足等多重因素交叉融合,家庭模式趨于多元化,出現(xiàn)“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獨身主義”等特殊家庭。家庭結構的變遷推動著中國人的婚姻觀、倫理觀等的變革。一項工作報告顯示,“2022年僅審結的婚姻家庭案件就達183.1萬件”[4],這其中不乏新興科技對家庭的沖擊?!盎橐鲫P系自由化”“夫妻關系平等化”等思潮對新時代家風建設既有積極作用又有負面影響。如“泛自由化”婚姻有利于家庭關系平等、團結,同時又會帶來責任模糊等問題。
新時代,傳統(tǒng)家風內涵正在悄然轉變。儒家建立的以血緣和倫理為基礎的,以仁和孝為根本的仁、義、禮、智、信的秩序,對古代中國的治理非常重要。例如,“父慈子孝”的關系是“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中最重要的一倫,而以家庭的父子映射國家中的君臣,則家是這條秩序鏈最底端的血緣聯(lián)系,國由此演變又居于最高端。因此,在父子的對立關系中,會更加強調子對父的“孝”?,F(xiàn)代社會中,廣大人民仍然重視“孝”,同時也開始關注父母對子女的撫養(yǎng)與陪伴問題。這就是民主社會中權利、義務對等所帶來的法治效應?!案复取辈辉僦皇强陬^上的要求,其已轉化成了與“子孝”對等的義務?!案复茸有ⅰ钡膫鹘y(tǒng)家風也因此具備了現(xiàn)代意義中的平等內涵。
2.不變:家庭作用與家風意義
在儒家文化影響下,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基本上整個“封建”時期的中國都是遵循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治理思想,“家天下”的概念深入人心。馬克思、恩格斯在多部著作中也闡釋了家庭的重要性。如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Der Ursprung der Familie,des Privateigenthums und
des Staats)一書中,便認為“現(xiàn)代社會是純粹以個體家庭為分子而構成的一個總體”[5]182??梢?,東西方都肯定了家庭的意義。生產(chǎn)力的進步帶來了家庭結構的變化,但并沒有影響家庭之于社會、國家的重要性。“家庭的生活依托、家庭的社會功能、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無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絕大多數(shù)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2]281,家庭依然是連接個體與社會的橋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6]。正是由于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存在,才能助推一個國家的發(fā)展、一個民族的進步、一個社會的和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們從牙牙學語起就開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樣的家教,就有什么樣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2]282。這種一以貫之的家庭要求就形成了一族家風,而家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會風氣?!白鹄蠍塾住⑵拶t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讀傳家、勤儉持家,知書達禮、遵紀守法,家和萬事興”[2]280,都是深深地刻在中國人骨子里,融入中國人血液中,銘記于中國人內心深處的寶貴財富,并成為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強大精神力量。家風建設的內涵隨著時代不斷變遷增進,但始終不變的是其傳承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念,在促進家庭和睦、增進親人間的友愛、推動下一代的健康發(fā)展、讓老年人老有所依等方面,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當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堅定文化自信。這種“自信”源于傳統(tǒng)中國的“家國同構”,付諸于革命時期的“沒有國哪有家”的無畏犧牲精神,創(chuàng)新性地轉化于“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tǒng)一”的改革進程中。新時代,面對生活中的“黑天鵝”“灰犀?!笔录覀円哺枰彝?、家風在社會基層治理中發(fā)揮其獨特的作用。
(二)家風建設的外延——重在厘清家風建設與法治建設、黨風廉政建設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
列寧曾說過,“每一概念都處在和其余一切概念的一定關系中、一定聯(lián)系中”[7]。倘若不能夠清晰地幫助學生構建起核心概念的認知鏈條,那么,學生在后續(xù)的學習過程中也就無法理解由此概念衍生出的一系列理論問題,也就會陰差陽錯地走向實踐的“岔路口”。因此,在理解家風建設內涵的基礎上,還需辯證地看待其與國家現(xiàn)代化治理體系中的其他重要手段之間的關系。
1.家風建設助推法治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用“十一個堅持”對全面依法治國進行了系統(tǒng)闡釋和部署,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其中,第三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要求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法安天下、德潤人心”表明,在強化道德對法治支撐作用的同時,要求法治必須承載道德理念。這既是對馬克思主義法治觀的辯證繼承,又是對中國傳統(tǒng)法律的歷史借鑒。良好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部分,“家禮”“鄉(xiāng)約”是中華法系的重要淵源。家風建設作為以德治國的重要抓手,成為國家現(xiàn)代化治理手段多樣性的軟性補充,有利地推進了法治中國建設。
歷史邏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法律作為上層建筑,必然與一國的經(jīng)濟制度、文化結構息息相關。中國固有法系是世界古老法系之一,在各大法系之林獨樹一幟、與眾不同,體現(xiàn)了我國特有的民族文化。中國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實質便是以禮入法[8],將禮的精神和內容融入法律,并慢慢形成德主刑輔的局面。儒家色彩濃厚的中華法系,以家族主義、階級觀念、家國同構等儒家意識形態(tài)為核心[9],在維護家庭、家族和睦的基礎上延伸為維護國家、社會的和諧有序。新時代,我國由農(nóng)業(yè)社會進入工業(yè)社會,家庭也發(fā)生了變化,家族事實難以維持。但文化無法切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因“家”而起的法觀念、法設置仍需延續(xù),且現(xiàn)代社會中,家庭仍是社會組成的最基本單位?!凹椅幕辈粌H是一個民族、家庭的文化,更是一個國家的文化。新家風、新生活、新風俗正在推進新時代“家文化”的形成,這其中自然也包括法治意識在家庭中的融入與傳播。因此,中華家文化和法文化與新時代國情相結合,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相融合,是文化延續(xù)的必然性所決定的。
現(xiàn)實邏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應有之義。一方面,“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10]。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二者的結合,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特征,是新時代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理政的重大方略,是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的總結與繼承。現(xiàn)代社會的高度復雜性和不確定性證明,單靠法律治理存在局限,道德的支撐與補充是必要與必然的[11]。家庭作為實施道德教化功能的重要主體,承擔著使人知善惡、辨是非的重要職責。加強家教、家風建設,不斷傳承優(yōu)良道德,灌輸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有利于形成普遍的法治文化。另一方面,“家風入法”逐步推進,如《關于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強調,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規(guī)入法。將重要的道德規(guī)范轉換成法律法規(guī),實質就是將道德義務的主觀權利轉換成法律權利與義務統(tǒng)一的立法過程[12]。將家庭建設、家教嚴明、家風傳承入法入規(guī),也是法治進程的重要一環(huán)。合理使用家庭規(guī)范、優(yōu)良家風,不僅能夠調節(jié)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促成和諧,也極大地降低了社會的治理成本。
2.家風建設引領黨風廉政建設
一方面,弘揚紅色家風,緊抓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shù)”。習近平法治思想概括總結為“十一個堅持”,其中,最后一個強調在法治道路上要堅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
鍵少數(shù)”。家文化中,領導干部的言行易受家庭影響。通過對近幾年發(fā)生的腐敗現(xiàn)象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了以下2個問題。一是“全家齊上陣”甚至“大小親戚都沾光”式的貪腐墮落問題突出。許多貪腐官員的貪腐犯罪均與家風敗壞息息相關。二是許多領導干部的貪腐墮落過程,往往伴隨著嫖娼享樂、搞權色交易等嚴重違反婚姻和家庭倫理的行為”[13]??梢酝茢喑觯I導干部家風的好壞間接決定了黨內環(huán)境的清朗或污濁,家風的好壞影響到黨風政風的清廉及民風的淳樸與否。領導干部對法治建設既可以起到關鍵推動作用,也可能起到致命破壞作用。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必須抓住黨員干部這個“關鍵少數(shù)”,在家庭方面,黨員干部應做到“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培育良好家風,并引導家屬、子女及其周圍的工作人員走正途”[14]。家風建設成為黨員干部作風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另一方面,“家風入規(guī)”,完善黨內法規(guī)體系。2015年,《中國共產(chǎn)黨廉潔自律準則》明確要求“黨員領導干部要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這是第一次在黨內規(guī)定中把“樹立良好家風”作為黨員干部的必修課。2016年,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強調,“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
必須注重家庭、家教、家風,教育管理好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2018年修訂的《中國共產(chǎn)黨紀律處分條例》新增的第一百三十六條規(guī)定,“黨員領導干部不重視家風建設,對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失管失教,造成不良影響或者嚴重后果的,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情節(jié)嚴重的,給予撤銷黨內職務處分”。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把“不良家風”劃為紅線,以鐵的紀律來推動家風建設。2019 年,《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強調,“領導干部
特別是高級干部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風,自覺做廉潔自律、廉潔用權、廉潔齊家的模范”。家風建設已成為當代共產(chǎn)黨人廉政建設的重要路徑之一。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要“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jiān)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完善的黨內法規(guī)體系”[15]。上述“五大體系”相輔相成,形成循環(huán)連貫的統(tǒng)一系統(tǒng),進一步鮮明地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需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依規(guī)治黨有機
統(tǒng)一”的立場。因此,黨內法規(guī)體系建設的實質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內在要求。“家風入規(guī)”不僅是對黨內法規(guī)體系的完善,也是家風建設助推法治建設的一種體現(xiàn)。
綜上所述,家風建設涉及各學科領域,包括哲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是一個解決社會綜合性問題的現(xiàn)代化的治理手段。家風建設從不同視角對中華法系、中國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全面從嚴治黨等命題進行了闡釋。這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龐且雜”“通而特”的特征是一致的。
三、家風建設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價值意蘊
高校思政課的目標是立德樹人,因此,將正確的理論內容轉化為學生可理解、愿接受的思想認知并納入學生人生價值系統(tǒng)中,是實現(xiàn)教育轉化和教書育人的基本要求。“思想道德與法治”是學生進入大學后接觸到的第一門思政課,肩負著引領學生進入向上向善軌道的艱巨任務。家風建設中蘊含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家庭美德”“家風入法”“黨員干部作風建設”等要素在價值、內容上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高度契合,因此,家風建設融入思政課不僅為教學注入了新元素、提供了鮮素材,而且為思政課如何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良家風的融入有助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國情懷
我國自古以來就倡導“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的大同世界。大同便是在“尊老愛幼”“鄰里互助”“團結友愛”等家庭美德的基礎之上建立的。家庭或家族的美德世代相傳,也就形成了一種風尚和作風,即家風。良好的家風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時代繼續(xù)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需要不斷傳承與發(fā)揚的關鍵內容。在中國傳統(tǒng)價值體系中,家與國是一脈相承、密不可分的同質體。家國情懷是個體對家國共同體的心理認同和促使其發(fā)展的理想信念。優(yōu)良家風對家庭成員的個人修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也對整個社會、國家的道德風尚的形成產(chǎn)生重要影響。
“社會個體自童蒙之時在家庭中所養(yǎng)成的家庭觀念,在成年進入社會之后,一般均能轉化為良好的集體意識與集體責任感,同樣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與秩序構建”[16]。這種通過優(yōu)良家風所體現(xiàn)的深厚的家國情懷是古已有之、一脈相承的。古時注重人倫、推崇仁愛,家國情懷體現(xiàn)為士大夫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的“天下為公”;近代,在西方列強的炮火打開國門后,家國情懷促使仁人志士在反思中不斷用生命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新時代,家國情懷體現(xiàn)在將個體與社會、個體與國家、個體與時代緊密相聯(lián)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中。從“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的抗金名將岳飛的精忠報國的熱血家訓故事,到謹遵家訓、排除萬難、堅決回國,以一己之力開創(chuàng)中國航天事業(yè)的偉大科學家錢學森的事跡,無數(shù)投身于愛國事業(yè)的建設者都證明了,優(yōu)良家風是刻在中國人血脈中的民族精神。因此,將優(yōu)良家風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是新時代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堅持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tǒng)一的必然選擇,能夠為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進一步理解家與國的深層關系提供現(xiàn)實依據(jù),為增強學生民族自信心、文化認同感奠定基礎,從而引導學生厚植家國情懷,自覺將個人理想與國家需要相結合,主動投身于家鄉(xiāng)建設、民族復興的歷史偉業(yè)之中。
(二)黨規(guī)黨紀中的領導干部家風建設的融入有助于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經(jīng)過不懈努力,黨找到了自我革命這一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中國共產(chǎn)黨歷經(jīng)百年取得輝煌成就的關鍵法寶,就是堅定立足“兩個沒有變”,堅持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有力地縱深推進了全面從嚴治黨,在高壓清除黨內各種腐敗的同時,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出發(fā),提出了黨紀嚴于國法的治黨理念。這也就意味著,對領導干部行為的道德要求一般是從高從嚴的,即“在不斷完善黨內法規(guī)制度對黨員行為的約束、降低適用黨內法規(guī)制度規(guī)范黨員行為的‘門檻’的同時,還應將道德要求融入到對黨員的依法治理之中”[17]?!凹绎L入規(guī)”便是典型代表,即領導干部在家庭領域的道德問題,搖身一變成為了基于法律強制性的對領導干部的更為特殊的更加嚴厲的紀律要求。正是這樣嚴苛的規(guī)定,消除了黨、國家、軍隊內部存在的嚴重隱患,鍛造了一支過硬的隊伍,確保了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幸福。對于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的新時代學生來說,其能通過身邊現(xiàn)象的鼓舞,更加明確黨和人民理想的科學性與可實現(xiàn)性,進而開啟追求理想人生的道路,堅定人生信念的方向。
“紅色家風是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過程中,由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和歷代優(yōu)秀共產(chǎn)黨人共同創(chuàng)造出來的良好家庭風尚?!盵18]這種風尚本身就蘊含了共產(chǎn)黨人矢志不渝、堅定不移地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理想信念。以朱德家風為例,朱德將軍一生兩袖清風,去世時未留下半點遺產(chǎn)。在世時,朱德教育其子朱琦,要求朱琦時刻以黨員干部的標準嚴格規(guī)范自我。朱琦身體力行,并將父親對他的教育作為紅色家風往下傳承:“這些話不光是對我有教育,對你們,對你們的后代,都有教育意義。”朱和平在其書中寫道,“爺爺沒有給兒女子孫留下什么財產(chǎn),但他給我們留下了比什么都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就是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誠,就是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精神與作風”[19]。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故事鮮活且易觸及人心。將領導干部家風建設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有助于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學生只有在真實情景中感受革命的艱辛、建設的辛苦,才會真正從心底對黨和國家予以認同,才能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從而腳踏實地、艱苦奮斗,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法治建設中“家風入法”的融入有助于學生錘煉個人品德、提升法治素養(yǎng)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
育?!盵2]282許多家庭美德,如孝親敬老,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又是廣大家庭需要弘揚的優(yōu)良家風。“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盵2]283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家風好了,社會風氣才有好的基礎。家風本質上就是對中華民族共同認可的“德”的一種傳承,家風建設便是國家治理過程中道德建設的具體手段。處在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重要階段的青年學生,雖更多時間身處學校和社會,但仍與家庭保持著密切關系。這一階段,學生不再只是被家庭保護的成員,其中,多數(shù)學生即將接過家庭重任的“接力棒”,甚至部分學生已經(jīng)成為家庭的中流砥柱。家風建設相關知識的引入,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從而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并反饋于自己的家庭之中。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發(fā)揚與轉化,既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道路“特”的意義所在。學生只有在了解以“以義務為本位”“注重道德法律共同治理”“維護家庭親
情,培育集體意識”等為基本特征的中華法系的基礎上[16,20],才能更多理解現(xiàn)代中國法治中的法設置與法溫度。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的“夫妻忠誠義務”,該類協(xié)議因違背“合同不能涉及人身”而無效,但又以法律規(guī)定的形式明確“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互相關愛”。這看似矛盾,但實質是“家風入法”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其源于《禮記·禮運》中“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的現(xiàn)代權利義務的演化。法律形式的家風發(fā)揮著守護社會共有核心價值理念的作用,在法律范圍內強化個體的道德責任感,“從根源上預防和制止違法犯罪活動,進而推動全社會的和諧安定”[21]。也就是說,對家庭成員“規(guī)則意識”“界限意識”的培養(yǎng),重在向上向善的引導,而不是懲罰。因此,將法治建設中的“家風入法”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是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具體實踐,是培養(yǎng)學生社會主義法治思維的現(xiàn)實需要,有助于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含義,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
四、家風建設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邏輯路徑
推動家風建設全方位、立體式融入思政課,應從理論教學和實踐教育2方面入手,同時應立足世情、國情、黨情,結合校情和學情,充分發(fā)揮家風建設的教育價值和育人功能。但無論教學方式、教育思維如何轉變,思政課始終是面向學生進行價值觀念引領、自身素養(yǎng)培育、理論知識傳授的主戰(zhàn)場,這也就意味著理論教學是家風建設的重要形式。在課堂中,教學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遵循一定的教學邏輯,并以貼近學生認知和需要的方式嚴謹?shù)乇磉_出來??梢?,在探討家風建設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實現(xiàn)路徑時,教學邏輯是首要的。
(一)家風建設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邏輯
1.深研融入元素的理論邏輯
“思想道德與法治”作為思政課之一,必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因此,理應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貫徹到教學活動中。要在課程教學中融入家風建設,必須先厘清家風建設背后的科學理論支撐。首先,從家風建設的內涵來看,家風建設并不專指“家風”,而是“家庭、家教、家風”三位一體的家風建設體系。家風源于家禮,具有顯著的中國特色。國外雖沒有對家風進行系統(tǒng)、專業(yè)的學術研究,但是十分重視家庭教育,普遍認為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家庭傳統(tǒng)、家庭氛圍、家庭精神面貌會對一個家庭及其家庭成員造成不同的影響進而導致不同的結果。因此,馬克思關于家庭的論述,即馬克思主義家庭觀是融入家風建設的內涵理論之一。其次,從家風建設的外延來看,其與“法治建設”“黨風廉政建設”具有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因此,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也應是支撐理論之一。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中,家風建設的融入想要獲得正確的價值原則和教學立場,至少應當闡明以下3點。一是馬克思主義家庭觀與法治理論的內在聯(lián)系。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qū)內的人們生活于其下的社會制度,受著兩種生產(chǎn)的制約:一方面受勞動的發(fā)展階段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家庭的發(fā)展階段的制約”[5]4。家庭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而改變。而法律作為上層建筑產(chǎn)生于國家概念之后,相應的也適用于不同的生產(chǎn)關系和社會階層之中。二者在同時存在的情況下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并統(tǒng)一于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追求過程之中。二是馬克思主義家庭觀、法治理論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理論闡釋。即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基礎之上,重視家庭法治文化培育,增強全民家國情懷、法治觀念,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三是馬克思主義家庭觀、法治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深層機理?!凹彝ナ巧鐣幕炯毎侨松牡谝粋€課堂”[6],“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最終要體現(xiàn)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22]。家庭美滿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仁愛基點。只有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注重家庭的法律地位,才能保障社會和諧發(fā)展。一言以蔽之,家風建設的融入應從馬克思主義家庭觀、法治理論與“兩個結合”中獲得基本的理論支撐,并從歷史維度、科學維度和實踐維度把家風建設融入的理論性闡述出來。
一般來說,思政課理論部分的教學相對是抽象的、艱澀的。學生與理論提出的時代相距較遠,體驗感較差,導致理論部分的學習不夠深入,也就易影響后續(xù)的分析、應用與實踐部分,因此,思政課要高度重視理論邏輯的教學。其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需要教師下足功夫研究教學對象的興趣點與接受力,最好用簡單明了的語言和案例組織教學。
2.闡明如何融入的結構邏輯
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必然是建立在厘清結構邏輯的基礎之上的。如何找準契合點,是將家風建設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內容進行精準結合的關鍵。根據(jù)“思想道德與法治”課2023版教材的布局思路和結構方法,一般可分為7個專題進行授課,即“專題一擔當復興大任" "成就時代新人;專題二領悟人生真諦" 把握人生方向;專題三追求遠大理想" 堅定崇高信念;專題四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 "弘揚中國精神;專題五明確價值要求" "踐行價值準則;專
題六遵守道德規(guī)范" "錘煉道德品格;專題七學習法治思想" " 提升法治素養(yǎng)”。按照7個專題,并兼顧由宏入微、由面到點、由此及彼、由知往行的基本邏輯進行融入是相對合適的。以部分專題融入為例,具體如下。專題一“擔當復興大任" 成就時代新人”的教學重點應放在“我們處于什么樣的時代?”與“如何認知我們所處的時代?”這2個問題上。學生只有了解了新時代的意義,才能自覺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同時,該專題為教材的緒論部分,而緒論本身就是在說明整本書的主旨和內容。因此,在專題一中,鑒于新時代不同于以往的背景條件與治理方式,教師可從宏觀的角度,向學生介紹作為新時代國家現(xiàn)代化治理手段的法治建設、道德建設、家風建設、黨風廉政建設的內涵與交互關系,為后續(xù)專題融入打下基礎。專題二“領悟人生真諦" 把握人生方向”應從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認識出發(fā),探討個人與社會的辯證關系,從而使學生確立為人民服務、奉獻社會的人生觀。馬克思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任何人都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而這個社會關系首要的便是家庭關系。因此,在專題二中可以適當引入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勞動、生產(chǎn)力、家庭、社會制度關系的闡釋,也由此說明家庭的重要性。專題三“追求遠大理想" 堅定崇高信念”應引導和幫助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可通過融入領導干部家風建設的內容,闡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優(yōu)越性,以此增強學生的信念感。專題四“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 弘揚中國精神”旨在從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合的角度,幫助學生理解中國精神的歷史底蘊和豐富內涵。中華民族向來是崇尚精神生活的,其中就包括“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飽含家國情懷的志向。這種心懷天下、利濟蒼生的精神追求亦表現(xiàn)為對品格養(yǎng)成的重視,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品德教育。因此,在專題四中可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家庭美德,進而為下一個專題的融入做好鋪墊。專題六“遵守道德規(guī)范" 錘煉道德品格”可融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家風建設的重要論述,強調“家庭、家教、家風”三位一體的家風建設體系。專題七“學習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養(yǎng)”旨在清楚介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到底“特”在什么地方。該專題需要學生以了解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前提,深入理解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相互關系、依法治國與依規(guī)治黨的相互關系等。因此,在專題七中可融入“家風入法”“黨員干部家風入規(guī)”等知識點。文章對6個專題進行了融入論述,但從教材體系來看,幾乎每個專題都與家風建設有關聯(lián),反過來也說明了家風建設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契合度高。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融入的結構邏輯,文章制作了框架圖(圖1)。
3.緊扣新時代學生的認知邏輯
首先,新時代學生被稱為“網(wǎng)絡原住民”,其主要行為場域和生活空間已經(jīng)被“一網(wǎng)打盡”。這導致其信息接觸面廣且雜,也易受各種網(wǎng)絡思潮的影響。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認知邏輯往往遵循“事件—問題—道理—價值”的基本鏈條,關注實事和社會熱點,通過網(wǎng)友爭論,尋找到事件的矛盾點,提出問題,從問題出發(fā),在思考問題中依據(jù)事實做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因此,教學應緊扣學生的這種認知邏輯。其次,圍繞家庭發(fā)生的社會案件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因此,其往往也是學生最關心的。而家庭倫理與法律產(chǎn)生矛盾的地方,也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疑惑。如
“瀘州二奶案”,從情理來看,夫妻已情斷10年之久,男子與第三者攜手共度難關,死前以遺囑方式預留財產(chǎn)給第三者也是情有可原。可從法理來看,夫妻關系仍然受法律保護,丈夫無權單方處置夫妻共同財產(chǎn)。第三者也不應以違背基本道德的行為而獲利。這類案件因爭議性較大,往往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并提出疑問。若在問題鏈中得不到科學的解惑,學生的價值觀則易受影響。因此,在家風建設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過程中,教師應直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的疑問,正面回應時事要點,以準確充分的客觀事實中蘊含的理論與正確價值啟發(fā)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選擇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途徑并堅定尊法守法的信心,從而達到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目的。當然,學生的認知邏輯也應當?shù)玫阶鹬兀谄溥壿嫿Y構中找到突破口,建立一套更為便捷科學的思維模式也不失為一種方法。教師應引導學生不要沉溺于個案的得失中,應從大格局、大方向上看待世界,從而使學生能夠實現(xiàn)從家庭的“被保護者”向“保護者”轉變。
(二)家風建設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實踐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指出,把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課堂教學主要指理論教學,而理論教學的目的就在于指導學生的行為實踐。理論教學與行為實踐要想在價值與結果上保持一致,就需要進行多次的理論運用于實踐的嘗試與練習,因此,出現(xiàn)了實踐教學這個可以模擬理論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思政課教學就是通過知識傳授和價值塑造為學生提供行動標準和依據(jù),最終達成塑造學生正確行為方式和行為習慣的效果?!八颊n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盵23]其中,“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同個人的人生聯(lián)系最為緊密,涉及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信念等,而這些概念又成為了個人人生岔路口上的重要選擇向導。這說明“思想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極其需要增強實踐教學的課程。家風本身就是中國人幾千年來代代相傳的道德實踐,家風建設也是一個知行合一的過程。因此,如何將社會大課堂中的家風實踐帶入教學小課堂中,使學生切身感受“家風力量”,以及如何將家風建設知識體系轉化為人生方向標中的一個重要箭頭,是家風建設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1.不斷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形式
第一,在參觀學習中尋找家庭美德記憶。例如,開展“行走的思政課”活動,帶領學生實地參觀名人故居、祠堂及家風紀念館等,回顧蘊含于中國悠久歷史中的家庭故事、優(yōu)良家風,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引導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民族自信心;還可通過開展“視頻拍攝”“小品演繹”等課外活動,模擬家庭矛盾、社區(qū)治理矛盾等特定情境,使學生在模擬中切身體會美滿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家風對社風的巨大影響,并以此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第二,在走訪調查中發(fā)揮文明家庭的模范作用。例如,開展對文明家庭成員進行訪談的活動,通過傾聽他們講述最真實的家庭故事,教育引導學生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家庭家教家風建
設,升華愛國愛家的家國情懷,建設相親相愛的家庭關系,弘揚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體現(xiàn)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24]。第三,在社會參與中培育良好家庭品格。例如,設置實踐課時,安排學生參與到附近社區(qū)工作中,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暑期三下鄉(xiāng)”“青年紅色筑夢之旅”“鄉(xiāng)村振興”等短中期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擔當品格,引導學生自覺走出“小”家、融入“大”家,積極參與和諧社區(qū)、美麗鄉(xiāng)村等建設。
2.逐步導入校園文化工程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25]。向善友愛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潛移默化的指引和教育作用,是新時代“大思政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能夠產(chǎn)生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影響。一方面,將家風建設導入校園文化工程。這不僅拓展了“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空間,也豐富了校園精神文化活動。因此,高??砷_展“我最喜愛的老師”“愛生如子好老師”等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深刻體會良好家風對校風、社風的影響,進而增強道德認同。學校宣傳部、圖書館、藝術學院等單位也可以在校園范圍內開展有關家風建設的話劇表演、文藝展演、征稿、閱讀等活動,使學生在高質量的文藝作品中充分吸收養(yǎng)分,完成文化的洗禮。另一方面,加強校園的文化設施建設。將“家風元素”創(chuàng)造性地融入到校園文化景觀之中,如通過學校的櫥窗海報、文化長廊、校園廣播、學報校報、微信微博等平臺設立家風建設的主題學習板塊,引導學生弘揚家庭美德,形成注重家庭文明建設的自覺性。
五、結束語
家風建設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既是形式多樣的融入,也是實質層面的融入;既是過程把控的融入,也是注重結果的融入。因此,充分挖掘家風建設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共通之處,深入推進“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建設,既有助于充分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大思政課”建設的新要求[26],也有利于建設法治社會、和諧中國。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論述摘
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1.
[2]" 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
出版社,2020.
[3]"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
程[J/OL].求是,2020(17):4-16[2023-12-01]. http://
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8/31/c_11264302
47.htm.
[4]" 周強.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二〇二二年三月八日在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N].人民
日報,2022-03-16(2).
[5]"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99.
[6]" 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
報,2015-02-18(1).
[7]" 列寧.哲學筆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81-182.
[8]"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
館,2010:378.
[9]" 武樹臣.變革、繼承與法的演進:對“古代法律儒家
化”的法文化考察[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12(6):1-8.
[10]"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
社,2017:133.
[11]" 李志強.歷史發(fā)展、理論辯難與實踐聚焦:論當代依
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之路[J].社會主義研究,
2021(4):99-106.
[12]" 儲德峰.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德法兼治”的邏輯理
路[J].思想理論教育,2020(7):54-59.
[13]" 張鑫慧.簡論當前檢察干警道德教育工作中的家風
建設問題[J].法制與社會,2019(28):243-244.
[14]" 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
的講話(節(jié)選)[J/OL].求是,2016(1):3-10[2023-
12-01]. http://www.qstheory.cn/dukan/2020-06/04/
c_1126073270.htm.
[15]"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
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若干重
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2.
[16]" 朱勇.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講座第三十講
中華法系的形成與特征[EB/OL].(2022-09-02)
[2023-12-01]. 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
202209/t20220902_319185.html.
[17]" 崔家新.黨內法治文化的具象化與新時代發(fā)展[J].
廣西社會科學,2021(12):39-44.
[18]" 歐陽慧,熊軼欣,廖昔君.新時期弘揚和傳承紅色家
風的幾點思考[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6,
9(2):114-117.
[19]" 李學林,鐘霞玉,羅雨晗.朱德家風與革命情懷[J].
毛澤東思想研究,2023,40(1):100-108.
[20]" 張文顯.中華法系的獨特性及其三維構造[J].東方
法學,2023(6):4-14.
[21]" 孔維克.讓良好家風匯聚成社會清風[N].光明日
報,2016-04-25(10).
[22]" 習近平.在2018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的講話[N].光明
日報,2018-02-15(1).
[23]" 杜尚澤.“‘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微鏡頭·習近
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現(xiàn)場觀察)[N/OL].
人民日報,2021-03-07(1)[2023-12-01]. http://paper.
people.com.cn/rmrb/html/2021-03/07/nbs.D110000
renmrb_01.htm.
[24]" 中宣部、中央文明辦、中央紀委機關等聯(lián)合印發(fā)《關
于進一步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實施意見》
[EB/OL].(2021-07-22)[2023-12-01]. https://www.
gov.cn/xinwen/2021-07/22/content_5626656.htm.
[25]" 高校思政工作如何“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
新”[EB/OL].(2019-02-20)[2023-12-01]. http://
www.qstheory.cn/llwx/2019-02/20/c_1124138402.
htm.
[26]" 邰鵬峰,紀紅梅.“大思政課”視域下中醫(yī)藥文化融
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理與路[J].黑龍
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77(9):16-18.
■ 編輯∕陳晶
收稿日期:2023-12-1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回日期:2023-12-20
作者簡介:羅星,女,講師,研究方向為法學、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四川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家風建設’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價值意蘊與實現(xiàn)路徑研究” (SZQ2021-2-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