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忠孝理念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古至今它在和睦家庭、安定社會、保衛(wèi)國家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傳統(tǒng)忠孝理念與新時代《大學語文》教學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將之融入教學中,會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方面發(fā)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忠孝;大學語文;思想品德;和諧社會;教育教學
一定程度上可以這樣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是靠著“忠孝”這條線來傳承的,“忠”和“孝”是一種情感的發(fā)揮和延續(xù),并形成了一定的文化理念。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忠孝”是一種“道德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家盡孝、為國盡忠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沒有國家繁榮發(fā)展,就沒有家庭幸福美滿。同樣,沒有千千萬萬家庭幸福美滿,就沒有國家繁榮發(fā)展。[1]”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個家,家國一體,忠孝一體。
一、“忠孝”釋義
“忠”和“孝”在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傳承,什么是“忠”?什么是“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忠”的解釋是“忠,敬也,盡心曰忠”。忠就是盡心盡力,忠于國家,就是盡心盡力地對待自己的祖國;忠于人民,就是盡心盡力地對待人民??鬃踊卮痿敹ü珪r說:“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曾子講:“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兩則語錄對“忠”的解釋都符合“盡心”之意?!墩f文解字》對“孝”的解釋是“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薄靶ⅰ弊质巧线呉粋€“老”字下邊一個“子”字,會意為子女在下承接老人,怕老人有什么閃失。從字面意思可以看出“孝”有“尊愛老人”的含義。在《論語》中,孔子曾就不同人的問“孝”有不同的解釋: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是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也。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有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從以上幾個孔圣人關于“孝”的不同解說來看,都指作為子女的一方對待自己的長輩要盡心盡力、善待老人;同時“孝”還可以做進一步的延展,南懷瑾大師在《論語別裁》中說“不單是對父母要孝,還要擴而充之大孝于天下,愛天下人,謂之大孝”[2]。
可以這樣說,“孝”是對內而言的,是指對自己親人們的行為,“忠”則是對外而言的,是針對自己的國家、民族和人民但絕對不包括自己的親人。實際上“忠”和“孝”兩者是一體的、相通的、互補的,正如“‘孝道’是宗法社會氏族中心的家庭教育的標準,它有時與國家觀念或忠君思想,不能兩全其美。唐代以后,為求‘忠孝’思想的統(tǒng)一,便將《孝經》和‘大孝于天下’的精神調和貫穿,而產生過去中國文化思想上的名言:‘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的定訓”[3]。一個人只有愛自己的父母、親人和家庭,才會愛社會、愛國家、愛民族,做一名忠臣——愛國者,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一個自私自利之人,他能孝于誰忠于誰?實際上“忠”就是一種大孝——孝于國家、孝于民族,甚至是孝于人類。
二、現(xiàn)代忠孝理念特點
古代的中國是以家族為單位、宗法為主導的社會,國家是由一家一“姓”主宰天下人命運的“家天下”,忠孝理念在這樣的社會中起著“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作用。經過了五千年的發(fā)展,原來的忠孝理念在新時代要摒棄封建色彩和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因素——“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忠愚孝思想和忠于一家一姓的陳腐觀念,去粗取精,結合新時代新風尚的要求,把忠孝理念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為一體。新時代,“忠”和“孝”就有了新的特點:
一是盡忠的對象發(fā)生了改變。在古代“忠君”就是愛國,當今“忠”的對象則發(fā)生了改變,不再是君主,而是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祖國、中華民族、全體人民,小而言之,是事業(yè)、職責、操守,甚至是初心等。二是忠孝主體在人格和地位上是平等的。當今領導與下屬、父母和子女是平等的,不再是從屬與被動的關系,維系兩者之間關系靠的是職責與親情而不是權力與規(guī)矩;三是兩者間的義務是雙向的,正如“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承擔一定的義務”一樣。傳統(tǒng)的“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和“父慈子孝”中過于重視的是臣子對君主的忠、子女對父母的孝的做法發(fā)生了改變,上下級或親人間的關系應該體現(xiàn)在雙方的互動上,即君敬臣臣愛君、父母愛子女子女孝父母;四是情感成為聯(lián)系雙方的重要紐帶。古時子女對父母更多的是敬畏,父母對子女則主要表現(xiàn)為威嚴,而現(xiàn)代社會則是子女對父母的關愛,子女對父母少了畏懼多了親情,父母也不再老是板著面孔。上下級間的情感交流促成了友好的關系,助力更好地開展工作;五是雙方受道德力量的約束更大。傳統(tǒng)忠孝觀由于受到社會大環(huán)境影響,人們靠規(guī)矩來踐行忠孝理念,規(guī)范自己的忠孝言行。當今社會,由于工作忙、時間緊、壓力大、自我意識較強,盡忠盡孝更多的是個人內在行為,依靠的是道德的約束力量而非以前形成的規(guī)矩。
三、忠孝理念融入《大學語文》教學的意義和作用
大學生是中華文明的繼承者、傳播者、發(fā)揚光大者,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中堅力量,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百年夢想和偉大復興的根本保障,大言之,當代大學生甚至承擔著實現(xiàn)“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任。雖然忠孝理念是封建時代的產物,但在新時代依然具有新的價值。因此,必須結合時代背景、社會背景與人文情懷等因素,將之融入《大學語文》教學,以此強化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們成為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優(yōu)秀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忠孝理念融入《大學語文》教學可以助力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古語有言“忠孝為德之首”,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歷來把忠孝理念作為個人修身養(yǎng)性的為人之本、立德之基,因此將忠孝理念融入《大學語文》教學,可以在提升學生專業(yè)知識層次的同時進一步完善品格修養(yǎng)、理論修養(yǎng),以實現(xiàn)“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人生目標。一個人如果沒有踐行忠孝理念,就會失去最起碼的做人準則。
(二)忠孝理念融入《大學語文》教學可以促進家庭和諧、社會安定。《論語》中有“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作亂者,未之有也。”能夠孝順父母的人,一般不會做違法亂紀的事,不做違法亂紀事的人也就不會作奸犯科、犯上作亂了。因此,忠孝理念不僅可以使家庭和睦,還可使社會和諧、國家安定,因為家是社會的最基本單元,千千萬萬個和睦的小家就會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推動國家的繁榮富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三)忠孝理念融入《大學語文》教學可以調節(jié)人際關系、凝聚社會力量。儒家文化與思想雖然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其精華依然可以再次煥發(fā)新的生命力,尤其是忠孝理念在新時代依然可以約束和規(guī)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可以調節(jié)人際關系、凝聚社會力量?!兑捉洝酚醒浴胺揭灶惥郏镆匀悍帧?,忠君愛國、孝順父母的人非常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氣候和小團體,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影響一大批人,在社會上形成一定的風氣和時尚,促進社會和諧安定、家族幸福美滿。
(四)忠孝理念融入《大學語文》教學可以增強民族情感、強化愛國意識。封建時代的忠臣良將們大多數(shù)是孝子賢孫,只有在家能孝敬長輩,在外才會不惜身家性命地為國盡忠。當今,愛國家、愛社會、愛民族、愛人民,就是孝順父母情感的進一步升華——由“孝”升華到“忠”。我們的國家、民族與社會需要更多的有愛心、責任心和感恩情懷、奉獻精神的人,因此,在教學中就更需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忠孝理念教育,強化與提升大學生的民族情感與愛國情懷。
(五)忠孝理念融入《大學語文》教學可以弘揚和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優(yōu)秀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精華已深入每一位中華兒女的血脈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fā)展,文化在歷史進程中要去蕪存菁,因此,可以把優(yōu)秀的忠孝理念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點進行弘揚與傳播,讓忠孝理念來統(tǒng)領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發(fā)展與前進的方向。
四、忠孝理念融入《大學語文》教學的具體方法
《大學語文》作為高等教育中一門非常重要的公共基礎課程,承載的不僅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更多的則應該體現(xiàn)在對知識在“深度”與“廣度”上的挖掘,尤其是對大學生在思想品德和政治修養(yǎng)、民族情感、愛國情懷等方面的教育,使忠孝理念在大學生的頭腦中深化、固化。新時代我們不能僅僅把《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課,更應該把它講成一門德育課、人格培養(yǎng)課、人文情懷課。因此,忠孝理念融入《大學語文》教學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大學語文》在教學定位上要明確忠孝理念。忠孝理念在實際《大學語文》的教育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在《大學語文》教學定位上可以試行在教學中融入忠孝理念方面作出相應的硬性規(guī)定,以文件形式或者制度化方式明確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忠孝理念,使之成為規(guī)范入教材、入課堂、入大學生的頭腦。
(二)教師在教學目標上要體現(xiàn)忠孝理念。當今時代,我國需要的人才僅有專業(yè)知識是不夠的,還要有道德、有情懷、懂感恩、愛崗敬業(yè)、樂于奉獻、勇于拼搏,尤其是有一顆愿為發(fā)展社會主義事業(y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奉獻的心。這就需要教師要結合新時代教育的大環(huán)境、大背景,按照意識形態(tài)、法律規(guī)范、教育理念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要求,在《大學語文》教學目標中明確融入忠孝理念,使忠孝理念成為《大學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強化忠孝理念。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著“重技輕道”的現(xiàn)象,一些教師只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忽略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與政治修養(yǎng)的教育,教學方法單一,不太關注學生聽不聽、懂不懂、有沒有收獲,更遑論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此種方式的《大學語文》教學與初高中語文教學沒有太大的實質區(qū)別,而將忠孝理念融入《大學語文》教學則會產生與傳統(tǒng)教學不同的效果和作用。因此,在《大學語文》教學設計中融入忠孝理念要采取合適的、靈活的方法,符合教育規(guī)律、教學要求、學科特色,以及學生特點且教學內容具有時代特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幫助學生提高政治理論修養(yǎng)和思想道德水平。
(四)教師在教學內容上要強化忠孝理念。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將與忠孝相關的歷史人物、歷史故事入教學、入課堂、入學生頭腦?!洞髮W語文》教材中許多篇目都是很好的孝親愛國的素材,更是非常理想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教育范例,各朝代都把忠孝理念作為傳統(tǒng)美德甚至是禮儀規(guī)范進行宣揚與傳承。在教學中選擇《詩經》《楚辭》《戰(zhàn)國策》《論語》《孔子家語》《孔叢子》《孟子》《孝經》《二十四孝》和唐宋明清及現(xiàn)當代的一些文學作品,屈原、曹操、杜甫、陸游、文天祥、林覺民、夏明翰和為新中國的成立而捐軀的烈士們等優(yōu)秀事跡,結合大舜為父吮目、老萊子娛親、子貢百里負米、曾參耘地、《孝經》《二十四孝》、馬融的《忠經》、李密的《陳情表》、岳飛的“精忠報國”、陸游的鐵馬冰河、于謙的粉身碎骨等忠于國孝于親的感人事例,對學生進行忠孝理念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孝道理念和愛國情感,使學生成為一名有堅定理想信念、感恩情懷、敬業(yè)愛崗、勤于奉獻、勇于擔當?shù)挠袨榍嗄辍?/p>
(五)教師在教學考核中要體現(xiàn)忠孝理念。《大學語文》課程要把文化知識、聽說讀寫能力與思政育人三大教學目標融為一體形成教學考核的具體內容,而忠孝理念恰恰能很好地檢驗思政育人這一教學目標。教師要通過認真思考和精心設計進行命題,試題要在檢驗基礎知識的同時充分體現(xiàn)忠孝理念,以實現(xiàn)既能檢驗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能保證忠孝理念入教學、入課堂、入頭腦。
(六)學校和教師在思想認識上要重視忠孝理念。學校與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將忠孝理念融入《大學語文》教學,學校和教師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行動,在教學過程中和校園范圍內形成共識,把忠孝理念作為《大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甚至可適當加大這方面的教學力度,對大學生進行忠誠愛國、孝養(yǎng)奉親教育,推動忠孝理念入課堂、入頭腦,促使“忠孝”理念教學在高校形成規(guī)模、形成風氣,使重視忠孝在社會上成為一種新時尚[4]。
結束語
大學生是國家富強、民族強盛的重要支柱,承擔著學習專業(yè)知識、傳播科學理念、傳承先進文化、塑造高尚精神的歷史重任,是當代青年中擁有高層次專業(yè)知識的群體,其政治信仰不僅影響著個人成長和人生態(tài)度,還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命運和整個社會的發(fā)展穩(wěn)定,是國家和民族的巨大財富,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的忠孝理念教育就具有了相當重要的實際意義與重要價值。忠孝理念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與文化基因,續(xù)寫著家庭和睦、國家強盛、社會安定、民族興旺的樂章,我們既要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又要汲取新的營養(yǎng),將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忠孝”理念融入大學生的血脈里,使大學生成為忠孝理念的踐行者、推動者、實踐者,在家庭、社會,甚至是全人類的層面發(fā)揮巨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二〇一九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2-04(1).
[2]南懷瑾.論語別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3]南懷瑾.亦新亦舊的一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4]閆超棟.芻談大學生政治信仰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大家,2012(1):124-125.
作者簡介:郎文孝(1969— ),男,漢族,河北遷安人,河北體育學院,副教授,碩士。
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通訊作者:邢建輝(1970— ),男,漢族,河北無極人,河北體育學院,教授,碩士。
研究方向:運動心理與健康。
基金項目:2021年首批省級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新文科視域下‘體育人文素養(yǎng)’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2021GJXWK045)的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