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上萬事萬物都在不斷變化,但變化中又相互聯(lián)系.數(shù)學教學也是如此,我們既要研究其變式,又要探討其解題模型,從而尋找其解決方法.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對數(shù)學而言,既要通過變式訓練思維,也要抓其“宗”,讓殊“圖”也同歸.本文中以一道題作為引例,嘗試改變其條件形成變式,并探究其解法,同時也探究變式背后之“宗”及解法.
關鍵詞:變式;解直角三角形;轉化思想;實際問題
解直角三角形的實際應用比較廣泛,在平時練習及考試中出現(xiàn)的幾率較大.將解直角三角形應用于實際問題中,就是把實際問題轉化為解直角三角形問題.雖然題目條件、解題過程等不同,但方法及題中蘊含的數(shù)學思想類似.在解題時,只要緊扣這一“宗”,就能從容應對各種形式的變式.
1 引例
小亮和小強相約去登山,如圖1所示,小亮從北坡山腳C處出發(fā),以24 m/min的速度攀登,同時小強從南坡山腳B處出發(fā).已知北坡的坡度i=1∶3,山坡長為240 m,南坡的坡角是45°.問小強以什么速度攀登才能和小亮同時到達山頂A?(將山路AB,AC看成線段.)
分析:本題中的△ABC不是直角三角形,所以需先過點A作BC的垂線,垂足為D,將原圖形構造成兩個直角三角形,然后根據(jù)坡度、坡長解兩個直角三角形,最后計算出小強從南坡攀登的速度.
解:過點A作BC的垂線,垂足為D,如圖2所示.
根據(jù)題意,可得
tan C=13=33.
∴∠C=30°.
在Rt△ADC中,AC=2AD,且AC=240 m,
∴AD=120 m.
在Rt△ADB中,∠B=45°,
∴△AD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B=2AD.
∴AB=1202m.
∴1202÷(240÷24)=122(m/min).
答:小強以122m/min的速度攀登,才能和小亮同時到達山頂A.
2 變式
2.1 變式一:將圖形平移
經(jīng)過作輔助線AD后,原來非特殊的△ABC轉變成了兩個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使得原來的問題轉化成了解直角三角形.如果將構造出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向兩端平移,會出現(xiàn)怎樣的變式?這樣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不妨看下面這道題:
例1 某過街天橋的設計圖是梯形ABCD,如圖3所示,橋面DC與地面AB平行,DC=62 m,AB=88 m.左斜面AD與地面AB的夾角為23°,右斜面BC與地面AB的夾角為30°,立柱DE⊥AB于點E,立柱CF⊥AB于點F,求橋面DC與地面AB之間的距離(精確到0.1 m).
分析:本題與引例非常相似,同樣是在兩個直角三角形中解決問題.首先,在左右兩個直角三角形中分別表示出AE和BF;然后,證得CD=EF,DE=CF;最后,將AE,BF和DC合并成一條線段AB,利用AB的長即可求出橋面DC與地面AB之間的距離.
解:在Rt△AED中,∠A=23°,
∴tan 23°=DEAE.
∴AE=DEtan 23°.
在Rt△CFB中,∠B=30°,
∴tan 30°=CFFB.
∴FB=CFtan 30°.
∵CF⊥AB,DE⊥AB,且AB∥CD,
∴EF=CD,DE=CF.
∵AE+EF+FB=AB=88,
∴DEtan 23°+62+CFtan 30°=88.
即DEtan 23°+62+DEtan 30°=88.
解之,得DE≈6.4(m).
答:橋面DC與地面AB之間的距離約為6.4 m.
從圖形變換的角度來看,其實本題只是在引例的基礎上將構造出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分別向左、右平移了一段距離.其解法與引例類似,并且都利用了轉化思想.
2.2 變式二:將圖形翻折
引例通過作輔助線形成了兩個直角三角形,變式一中將左右兩個直角三角形平移,那么是否可以將它們其中一個翻折呢?不妨看下面這道題:
例2 如圖4所示,某校數(shù)學興趣小組的同學欲測量一座垂直于地面的古塔BD的高度,他們先在A處測得古塔頂端點D的仰角為45°,再沿著BA的方向步行20 m至C處,測得古塔頂端點D的仰角為30°,求該古塔BD的高度(結果精確到0.1 m).
分析:兩次測得仰角,兩次構造出直角三角形.所以,根據(jù)題意應兩次在直角三角形中進行計算,最后可求出古塔BD的高度.
解:根據(jù)題意,可知∠BAD=45°,∠BCD=30°,
AC=20.
在Rt△ABD中,不妨設AB=BD=x.
所以在Rt△ABC中,BC=(20+x),且
tan 30°=33=x20+x.
解之,得x=203-1(m).
即BD≈27.3(m).
答:該古塔BD的高度約為27.3 m.
從圖形變換的角度來看,本題是在引例的基礎上變化而得,因為只需將其中一個直角三角形通過翻折,就可得到引例中的圖形.在解法上,與引例、變式一的解法類似,都利用了轉化思想.事實上,這類問題都可以利用轉化思想求解.
3 總結與反思
通過變式,教師不僅可以擺脫就題講題的束縛,而且可以讓學生接觸更多的題型,同時也可以讓他們的數(shù)學思維得到訓練[1].尤其是解決該類問題所用的轉化思想,是初中數(shù)學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與技巧,也是數(shù)學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建議教師不妨繼續(xù)組織學生對引例進行變式,讓學生深入思考轉化思想在這類問題中的應用.如該類問題還可以進行如下變式:
綜合實踐課上,小明所在小組要測量護城河的寬度.如圖5所示是護城河的一段,兩岸AB∥CD,河岸AB上有一排大樹,相鄰兩棵大樹之間的距離均為10 m.小明先用測角儀在河岸CD的M處測得∠α=36°,然后沿河岸走50 m到達N點,測得∠β=72°.請你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幫小明他們算出河寬FR(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參考數(shù)據(jù):sin 36°≈0.59,cos 36°≈0.81,tan 36°≈0.73,sin 72°≈0.95,cos 72°≈0.31,tan 72°≈3.08.)
本題初看上去和上述幾個問題無關,但是過點F作EM的平行線FG后,就可以得到變式二的圖形.再將另一個直角三角形翻折,就回到了引例中.所以,本題是引例、變式一、變式二的綜合,更加靈活.
綜上所述,利用變式訓練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是當前很多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一方面可讓學生嘗試命制變式題,另一方面可讓學生了解變式的思路,進而抓住“源頭”,找到解題的方法[2].這樣一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極具幫助.
參考文獻:
[1]李偉.一“法”當關,萬題皆開——例析《解直角三角形》題型的通解及其變式[J].考試(中考版),2012(11):24-25.
[2]鄧革周.一個基本測量圖的變式及應用[J].初中生,2011(3):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