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件傳家寶—櫓,它長約8米,已有75歲,由櫓首和櫓尾兩部分捆制而成。櫓首采用2米長的原木制成,櫓尾是一個略帶弧度的長條形扇板。這件櫓常年被爺爺高高地掛在屋檐下。
何為櫓?“用之大曰櫓,冠乎小者楫。”櫓首系于船尾,櫓尾浸入水中。船人扶櫓首而搖,櫓尾就好似魚的尾巴一般左右擺動,推動著船身前行。
聽爺爺說,櫓對于江南水鄉(xiāng)的居民而言,不僅是行船工具,更是財富的象征。農(nóng)閑串門走親戚靠它,農(nóng)忙運送物資也靠它,它承載著一家人的生計。在我的再三央求下,爺爺把它“請”了出來,安置于屋后的老木船船尾。
在爺爺一推一扳來回地?fù)u轉(zhuǎn)中,木船輕輕地劃過水面游走前行。微風(fēng)拂面,楊柳依依,兩岸油菜花落英繽紛。坐于船首的我順手掬起一把河水,灑向河面,欣賞著水花與河面的碰撞。
船行許久,我漸趨迷失,竟忘了路之遠(yuǎn)近。忽聞爺爺輕呼“到家嘍”,原來恍惚間,爺爺已經(jīng)帶著我繞村劃了一圈。上岸后,爺爺小心地把櫓晾干,涂滿桐油保養(yǎng),隨后又將它再次懸于梁下。
傍晚時分,爸爸開著一輛新能源電動汽車回來,準(zhǔn)備接我回城。當(dāng)屋檐下的櫓與堂前新能源電動汽車布于一畫面中時,我仿佛聽見了一聲輕嘆,帶著幾分落寞,又帶著幾分感慨。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不曾停留。原本靠搖櫓行進(jìn)的舟船,變?yōu)榱藱C(jī)械動力。河面上也架起了一座座橋梁,兩岸通行便利。從步行到自行車再到電動車、小汽車……交通工具的轉(zhuǎn)變,見證著中國的每一次改革、每一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