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機
2014年8月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通過了《關于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正式以法律形式將9月30日設立為烈士紀念日,并規(guī)定每年9月30日國家舉行紀念烈士活動,以“弘揚烈士精神,緬懷烈士功績,培養(yǎng)公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激發(f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
檔案館
烈士紀念日確定緣由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為了紀念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修建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當天下午6時,毛澤東率領全體代表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紀念碑的奠基典禮。周恩來代表主席團致辭時說:“我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為號召人民紀念死者,鼓舞生者,特決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建立一個為國犧牲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致辭之后,全體代表靜默致哀,氣氛悲壯肅穆。毛澤東宣讀紀念碑的碑文后,親手執(zhí)鍬,鏟下第一鍬土,接著全體代表揮锨鏟土。至此,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奠基。
1949年9月30日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奠基日,與10月1日國慶節(jié)前后銜接。在國慶節(jié)的前一天開展烈士紀念活動,既能充分體現“國慶勿忘祭先烈”的情懷、突出國家褒揚烈士的主題,又能與黨和國家領導人10月1日上午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等烈士紀念活動相銜接,因此將這一天確定為“烈士紀念日”。
故事會
第一號“烈士證”
在洪湖岸邊瞿家灣革命歷史紀念館的展廳內,有一張“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即“烈士證”),證書編號為“中共字第零零零壹號”,簽發(fā)人是“毛澤東”,時間為“1952年8月3日”,烈士名字為“段德昌”。這是毛澤東簽發(f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第一號“烈士證”。
1904年8月,段德昌出生于湖南南洲(今南縣)。他從小就有革命的意識,還在讀小學時就積極參加“五七”國恥日游行,與盤剝學生的校長斗爭。1922年,他考入長沙雅各中學,參與組織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進行愛國學生運動。1924年,他和何長工一起在華容創(chuàng)辦新華中學,傳播進步思想。1925年五卅慘案發(fā)生后,他和進步青年發(fā)起組織青滬慘案南縣雪恥會,開展革命工作。同年6月,他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9月轉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他被選派到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
1926年,轟轟烈烈的北伐戰(zhàn)爭期間,他結識了時任營長的彭德懷,二人一見如故。攻克武昌后,他和彭德懷在當陽玉泉山徹夜長談,還將《通俗資本論》《無產階級哲學說》送給彭德懷,并叮囑他要好好學習,提高認識水平。后來,他介紹彭德懷入黨,被彭德懷稱為“革命引路人”。
大革命失敗后,段德昌在南縣、華容、石首、公安等地開展革命活動,開創(chuàng)了洪湖革命根據地,參與創(chuàng)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并總結了“敵來我飛,敵去我歸;人多則跑,人少則搞”的16字戰(zhàn)術口訣,被譽為“常勝將軍”,又因屢次用火破敵,被稱為“火龍將軍”。
1933年,段德昌壯烈犧牲,年僅29歲。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六屆七中全會上,任弼時詳細介紹了段德昌忠于革命、堅貞不屈的事跡。1952年8月3日,毛澤東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張“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簽發(fā)給了段德昌。
(太倉市青少年活動中心 陳賽賽)
金點子
組織紅領巾社團講一講、演一演烈士的故事,弘揚烈士精神、緬懷烈士功績,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