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格萊德,是塞爾維亞共和國的首都,也是原南斯拉夫聯(lián)邦共和國的首都,她坐落在多瑙河和薩瓦河的交匯處,居多瑙河和巴爾干半島的水陸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和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歷來有“巴爾干之鑰”之稱。今天我就帶您走進貝爾格萊德看一看,瞧一瞧。
貝爾格萊德地處巴爾干半島的核心位置,北接多瑙河中游平原,南接老山山脈延伸的丘陵。貝爾格萊德一詞中 ,“貝爾” 意為白色,“格萊德”意為“城堡”,“貝爾格萊德” 意為 “白色城堡”或“白色之城”。貝爾格萊德在漫長的城市史中,曾經(jīng)40余次被占領(lǐng)、摧毀,又反復重建,其堅強可見!因貝爾格萊德位居多瑙河和巴爾干半島的水陸交通要道,有很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而又被稱為 “巴爾干之鑰” 或 “巴爾干的大門” “中歐的大門”等。歷史上這里是兵家必爭之地。
一個城市同時擁有兩條河流,這是貝爾格萊德得天獨厚的優(yōu)越之處。多瑙河是歐洲第二大河流,流經(jīng)10個中東歐國家,貝爾格萊德處在多瑙河的中游。薩瓦河是多瑙河的支流。兩條河的交匯處是東歐與中歐的分界線,也是歐洲平原與巴爾干高地的交界處。兩條河的交匯處就在卡萊梅格丹城堡下面。薩瓦河水泛黃,多瑙河水泛藍綠,匯合之處黃藍綠相間,當陽光照耀著河水,水波反射著陽光,繽紛燦爛、耀眼奪目。
兩河交匯處將貝爾格萊德一分為二,一邊是老城,一邊是新城。在老城區(qū),有巴洛克時期及新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有奧斯曼帝國遺留的古跡。老城中有一條米哈伊洛大街,盡顯19世紀的建筑特色,充滿民族風情,有傳統(tǒng)的飲食、有傳統(tǒng)的服裝、有傳統(tǒng)的表演、有傳統(tǒng)的工藝、有傳統(tǒng)的店鋪、有傳統(tǒng)的教堂等等。漫步在起起伏伏、由鵝卵石鋪就的路面上,讓人有種時光倒流之感。
新城區(qū)是一片現(xiàn)代建筑,商業(yè)繁榮,工業(yè)氣息濃重,生機勃勃、充滿朝氣。河兩邊遍布餐廳、酒吧、咖啡館,是當?shù)厝撕陀慰拖矏鄣男蓍e去處。
貝爾格萊德還是文化之都,每年舉辦多個文化節(jié)日,包括貝爾格萊德電影節(jié)、貝爾格萊德戲劇節(jié)、貝爾格萊德音樂節(jié)、貝爾格萊德書展和貝爾格萊德啤酒節(jié)。貝爾格萊德有大量文化設(shè)施,包括國家大劇院、國家圖書館,以及眾多的博物館、美術(shù)館、展覽館等等。
塞爾維亞歷史博物館是塞爾維亞獨特的博物館,因為它與鐵托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有著獨特的影響力,吸引著觀眾絡(luò)繹不絕地到此參觀。塞爾維亞歷史博物館包括鐵托墓和展覽館,位于貝爾格萊德城南的小山上,這里是鐵托生前居住之處,也是鐵托逝世后的墓地。遵照鐵托的生前愿望,鐵托逝世后沒有專門修建陵墓,而是將他的花房作為長眠之地,所以,鐵托墓又叫 “花房”。鐵托墓由白色大理石做成,沒有任何裝飾,沒有任何評價,上面只刻著 “約瑟夫·布羅茲·鐵托1892—1980” 幾個金色大字,莊嚴肅穆。在這里曾舉行了盛大的鐵托葬禮。人們在這里可以通過照片、影像看到1980年鐵托去世后葬禮的盛況。這里有大量的鐵托遺物,包括他用過的物品,包括世界各國送給鐵托的禮物,包括鐵托種下的各種植物,還包括許多來自不同藝術(shù)家的鐵托雕像,矗立在花園之中。
飽受磨難的貝爾格萊德,今天看起來是更有魅力了。寧靜的街頭,稀松的人群,舒暢的空氣……城市里教堂建筑非常漂亮。米哈伊洛大公步行街,類似于我們上海的南京路。有說塞爾維亞是出美女的地方,確實不管是年少的還是年老,那種范的感覺真不錯。無論是老城區(qū)遺留的奧斯曼統(tǒng)治時代那些華美的舊氣息,還是新城區(qū)展現(xiàn)的現(xiàn)代與時尚之風,都在無言訴說:縱然被戰(zhàn)火暴擊一千年,塞爾維亞人依舊堅強地活著,其民族的獨立精神無不令人起敬。
我們都知道,亞洲的巴基斯坦是中國的鐵哥們,被國人稱為“巴鐵“,很少有人知道在歐洲我們也有這樣一位“鐵哥們”,這就是位于巴爾干半島核心的塞爾維亞。這個國家是歐洲第一個對中國真正無條件免簽的國家,從2017年開始,游客持中國護照就可以自由進入無需簽證。塞爾維亞也是在首都主要街道上用中文作路標的唯一國家。
米哈伊落大公步行街,老街歷史悠久,是首都主要的步行商業(yè)街,1870年命名。長長的老街,矗立著幢幢奧斯曼風情的建筑,各種大小不一的教堂,彰顯著拜占庭、巴洛克、洛可可等不同格調(diào)。每一棟精美卻略顯頹敗的墻壁中,無聲見證著這座城市血與火的戰(zhàn)爭洗禮,那是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對塞族人留下的”殤”之痛……我駐足在鋪滿青磚黑石的石徑小路,撫摸著蒙塵的古老建筑,思緒萬千……午后陽光下的老街,散散的氣定神閑之派,懶懶的無限詩意;沿街布滿了手工藝品和服裝商鋪、咖啡廳、西餐廳;老墻上各種涂鴉,風格迥異,情趣盎然;街上行人儀表精致,舉止淡定得體,透著時尚的歐洲風范;行在路上沒有急匆匆的焦慮之感,淡漠的表情透著真誠。當我漫步到步行街的十字路口,眼前一片熱熱烈烈的花團錦簇,張揚地陶醉著我的雙眼,是沿街排列的桌子,擺放的濃郁鮮花,它與古老建筑交相輝映,生機勃勃獨成風景。椅子上坐滿了喝咖啡、聊天的情侶、中年夫婦、活潑的孩子,也有老人。陽光的光影柔柔地打在他們的臉上或身上,一杯咖啡或半杯紅酒是他們一下午的光陰,也是他們生活的儀式感。經(jīng)歷了諸多戰(zhàn)爭賽爾維亞的首都人,他們的身上透著一種憂傷的美麗,眼睛流露著高貴的堅強。
建筑是文化之母,我從遺世而立的古老或現(xiàn)代建筑中,深深解讀其多元文化,浸染著多彩藝術(shù)風格的印跡。千余年的戰(zhàn)火襲擊 ,千余年的水深火熱,仍未能泯滅塞族人對藝術(shù)的追求,對信仰精神力量的執(zhí)著;那是信仰與藝術(shù)賦予他們靈魂的純凈與安寧之美。
步行街亦有各色繪畫、彈琴的藝人,悠閑地追逐自己的藝術(shù)之夢。貝爾格萊德共和廣場,傲然豎立著1882年建造的塞爾維亞大公米哈伊洛.奧布雷諾維奇三世的銅像,他是賽爾維亞人心目中的英雄,為紀念他將塞爾維亞從奧斯曼帝國的統(tǒng)治中解放出來而建造。
貝爾格萊德之城是個浸滿愛與陽光的城市,優(yōu)雅端莊的女士、彬彬有禮的男士、陽光快樂的孩子,他們身上洋溢著信仰、感恩的人性善良之光芒。
貝爾格萊德是座美麗的城市,到塞爾維亞的貝爾格萊德,必去游覽的就是卡萊梅格丹城堡,這是歐洲保存最完好的古堡之一,始建于古羅馬時期,后又經(jīng)歷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重建,使這里兼有伊斯蘭和東正教的建筑風格,既是塞爾維亞的歷史記錄,也頗具觀賞價值。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城堡是十七世紀以后的建筑遺跡,城堡分4個區(qū)域,上城區(qū)和下城區(qū),大公園和小公園。這里原來是個軍事要塞,可以體驗到歷史的厚重感,現(xiàn)在建成了著名的公園,綠色草坪,婉娫小路,林木蔥蘢,成為休閑的場所??ㄈR梅格丹城堡的歷史也可以說是貝爾格萊德的歷史,城堡也是現(xiàn)在貝爾格萊德的市中心。位于老城區(qū)西北角的卡萊梅格丹城堡是中世紀時期貝爾格萊德的重要堡壘,由薩瓦河和多瑙河交匯處的舊城堡(上城和下城)和卡萊梅格丹公園組成。該城堡歷史上曾經(jīng)過多次修繕和擴建,至今仍可見古羅馬、奧匈帝國的建筑遺風。目前所存大部分遺址主要是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時期所建??ㄈR梅格丹城堡是貝爾格萊德這座城市歷史的最好見證。
進入城堡,首先看到的是露天軍事博物館。厚重的城墻逶迤綿長,城墻上是一門門炮口對外的大炮,城墻下是各種各樣的坦克大炮……站在城堡頂端可清晰地看到薩瓦河和多瑙河的交匯處。遠處是多瑙河,近處是薩瓦河。藍色的是多瑙河,黃濁的是薩瓦河。豎立在臨河一角的勝利紀念碑,建于1928年,為紀念一戰(zhàn)勝利10周年而建,是城市的象征。
貝爾格萊德的卡蘭梅格丹要塞坐落在薩瓦河流入多瑙河的入河口的右岸,是一個不小的堅固堡壘。要塞中有英雄紀念碑,有教堂,有堅固復雜的城墻,扼守在多瑙河和薩瓦河的交匯口上。再往前走,就到了要塞本體。要塞有一個鑄鐵的模型很形象。加上后來添加的附屬建筑,倒也很有一座城市的模樣。我是從要塞的西面,逐步爬山,走上城堡的。首先看到的是一段圍墻,圍墻上面是一座古建筑,也不大像是城堡內(nèi)的建筑,倒有點像是城堡外的大樓。下面有一組畫廊,用照片和版畫說明著要塞的前世今生。再上去就是城堡內(nèi)部的一座小廣場,一座高高的紀念碑,尖頂上是一座裸體的塑像,可能是城堡的保護神。也有不少和我們一樣的外地游客在廣場上游蕩,拿著手機拍照留念。這幾位看上去差不多都是學生的模樣,其實卻是幾個國家的游客,可能是貝爾格萊德大學的學生吧。站在廣場的圍墻邊上向外眺望,整個薩瓦河流入多瑙河的河口可以一目了然。
繼續(xù)上坡到城墻的最高處,把城堡盡收眼底。前面一處是個古老的城門,門下的巨石道路和門洞,使得城門顯得十分堅固,也算是一個歷史佐證。卡萊梅格丹城堡也是塞爾維亞最著名的公園,除了壯闊的歷史建筑遺跡,還有博物館,兒童樂園,戶外噴泉,雕像,餐廳,長椅,綠樹成蔭,無論游客還是市民都喜歡來這里休閑娛樂,即可了解歷史,又能放松身心、融入自然。城堡不需要門票。我上上下下地走了一圈,卡蘭梅格丹要塞就算看過了。
貝爾格萊德的卡萊梅格丹古城堡,見證了貝爾格萊德的歷史滄桑,也印證了貝爾格萊德的戰(zhàn)略地位。城堡壯觀雄偉、氣勢恢弘,有著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的氣勢。
貝爾格萊德的圣薩瓦教堂,是巴爾干半島最大的東正教教堂,排名世界十大教堂之一。是為紀念塞爾維亞東正教會的創(chuàng)始人圣薩瓦的。塞族人1895年決定在貝爾格萊德為其修建教堂。但由于戰(zhàn)爭及其他原因,直到1935年修建才真正開始。1941年二戰(zhàn)爆發(fā),修建被迫中斷。 1985年9月教堂的修建重新啟動, 1992年南聯(lián)盟分解,教堂建設(shè)自然無法進行。2000年新一輪總統(tǒng)大選后,停工多年的教堂再次開工,教堂主體于2004年才完工。 整座教堂是通體白色大理石堆砌,質(zhì)地保證了教堂的穩(wěn)固,也象征著教會的莊嚴與肅穆。整個教堂的設(shè)計采用的是拜占庭的風格,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顯得很方正,而且四座鐘樓鑲嵌在四個角上,甚為壯觀。
拜占庭式建筑的標志性特征是巨大舒展的穹頂,圣薩瓦教堂主頂被巨大的青銅穹頂覆蓋,據(jù)悉,其規(guī)模僅次于伊斯坦布爾的圣索非亞清真寺,為巴爾干之最。4000噸重的穹頂連同12米高的十字架,全部在地面上整體完成。而其安置更成為建筑學中的創(chuàng)舉。
圣薩瓦是塞爾維亞最強盛王朝——尼曼雅王朝的開創(chuàng)者斯特凡·尼曼雅一世的三子。人之常情,通常家庭中最小的兒子,總是格外受寵,斯特凡家族也不例外。老國王曾一直對小兒子頗有偏愛,甚至一直希望他繼承王位。然而,聰慧的圣薩瓦無心權(quán)力,專研神學。不僅自己投身于宗教之中,還把老國王也引進了修道士的行列,父子居然攜手去了希臘修行。三年后,老國王去世,圣薩瓦帶著父親的遺物回到了斯圖德尼察。之后,圣薩瓦成為了塞爾維亞東正教會第一任大主教,更成為了塞爾維亞中世紀的文學、神學等多方面學科當之無愧的奠基人,被追封為圣人。無論從宗教角度,還是歷史角度,他都在塞爾維亞人心目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薩瓦大教堂是貝城的標志,遠遠就能看到綠色的半圓形穹頂,還有頂部高達12米的鍍金十字架。教堂一直到現(xiàn)在還是在修建中,目前整個外部已經(jīng)完成,內(nèi)部大廳還在裝潢,僅僅開放地下一層供游客參觀。圣薩瓦大教堂的地下大廳金碧輝煌,墻壁上畫滿以圣經(jīng)故事為主題的壁畫。精致無比的大吊燈襯托著天花板上的彩繪金光閃閃。在地下一層已經(jīng)感受到了熠熠生輝的 “圣光”, 地球圓周形的內(nèi)飾布局,讓人眼花繚亂的壁畫,柔美平滑過度的色調(diào),很難割舍你要拍攝的部分,只有自己親臨現(xiàn)場才能真正感受她的金碧輝煌和熠熠生輝。
意外驚喜在地下大廳,我們正好遇到一對新人在此舉行婚禮,眾親友團歡聲笑語好不熱鬧;大廳的內(nèi)飾也很配合婚禮的氣氛,淺色的歡快格調(diào)代替了首層的莊嚴肅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