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維也納是奧地利的首都,是世界著名的“音樂之都”而名聲在外,她是全世界音樂人向往的地方。維也納還被人們親切的稱她 為“多瑙河的女神”。最近筆者采風走進維也納,發(fā)現這里環(huán)境優(yōu)美,景色十分迷人,氣侯宜人。東阿爾卑斯山支脈維也納林山伸展于西郊,綠林成片。山之西是華麗的住宅區(qū),有花園及葡萄園圍繞,風景如畫。我登上城西的阿爾卑斯山麓,波浪起伏的“維也納森林”盡收眼底;城東面對多瑙河盆地,可遠眺喀爾巴阡山閃耀的綠色峰尖。北面寬闊的草地宛如一塊特大綠色絨氈,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城而過。房屋順山勢而建,重樓連宇,層次分明。登高遠望,各種風格的教堂建筑給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層古老莊重的色彩。
奧地利號稱 “歐洲的心臟”,其首都維也納則是“心臟的心臟”。自古以來,維也納就是連結東西歐的交通樞紐和來往于波羅的海和亞得里亞海之間的重要通道。世界上恐怕沒有哪座城市比維也納更好地融合古老和現代這兩重因素。維也納曾名列中世紀中歐最大的三座城市之一,維也納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成為全球旅游勝地。
維也納是一座擁有18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享譽世界的文化名城,有“音樂之都”的盛譽,許多音樂家都在此度過大部分生涯,至今博物館里還有他們的手跡和創(chuàng)作的樂譜。又有以精妙絕倫、風格各異的建筑而贏得的“建筑之都”的美稱;又以歷史悠久被稱為“文化之都”;以精妙絕倫的裝飾而被稱為“裝飾之都”。
走進了這座散發(fā)著藝術魅力的城市。維也納,絕對名不虛傳,不僅是音樂,還有城市建筑、城市面貌,特別是人的友善,給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維也納的城市布局,層次分明,疏密適度,兩條環(huán)形線把市區(qū)分為三層。內環(huán)路以內為內城,是城市的核心部分,這里聚集著政府機關、宮殿和教堂。內城卵石街道,縱橫交錯,很少高層房屋,多為巴洛克式、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筑。自內環(huán)路向外,直到外環(huán)路,是城市的第二層,即外城。它與老城的面目完全不同,現代化高層建筑拔地而起,間有宮殿和教堂,燈紅酒綠,熱鬧非凡,是維也納最繁華的商業(yè)區(qū)和主要住宅區(qū)。外環(huán)路以外是郊區(qū),是城市的第三層,其南面和東面是工業(yè)區(qū),西面是公園、宮殿和別墅區(qū),一直達到森林的邊緣。
維也納到處都是一片往日奧匈帝國的京城景象。眾多宮殿宅第和博物館,把輝煌的傳統(tǒng)和現代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維也納到處充滿著懷舊情結,旅店往往保持著300年前的外觀,甚至每個房間的布局、家具、包括墻上壁紙的花色都保持著當時的傳統(tǒng),而教堂里顏色不復鮮艷的壁畫、精美的雕塑都不時提醒人們回憶起中世紀的輝煌,甚至連維也納的著名商場都有不少建在古式建筑中,從外觀上看絕對想不到里面出售的是時尚新品。
維也納是是一座藝術氣息濃郁的城市。這里曾造就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施特勞斯等享譽世界的音樂大師和名家。維也納許多公園和廣場上矗立著他們的雕像,不少街道、禮堂、會議大廳都以這些音樂家的名字命名。音樂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為人們參觀和憑吊。施特勞斯、貝多芬、莫扎特等音樂大師的塑像前,每天有很多人來瞻仰。當我來到林格大街城市公園內的約翰·施特勞斯紀念碑前,看見“華爾茲之王” 站在高高的樂壇上,專心致志地拉提琴,身邊還有一群翩翩起舞的仙女。陪同的朋友說,這座美麗的雕塑,是音樂之城的象征。被稱為“世界音樂之都”的維也納,確實名副其實。我在這里時時感受到音樂的旋律氛圍及厚重的歷史文化的積淀。
維也納金色大廳是舉辦音樂會的圣地,美妙的音樂也就成了這個城市的特色,莫扎特、施特勞斯等音樂大師都在這里名垂千古。當然,維也納金色大廳,這是我來維也納最想看的地方。所以,我觀光的第一站便是這里。金色大廳每天只開放兩次,上午10點開放一次德語解說,12點開放一次英語解說,幸運的是我正趕上了英語的解說時間。每年1月1號晚上八點,中央臺轉播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我是必看的。沒想到我還能在金色大廳里坐上20分鐘,聽聽工作人員的講解,感受金色大廳的氛圍。新年音樂會的現場我是來不了了,因為一張票都要1000歐元以上,真是太貴了。
金色大廳,全稱為維也納音樂協會金色大廳,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廳之一。金色大廳并非一座獨立的建筑,而是音樂之友協會大樓的一部分,該建筑物中有多個音樂廳,除金色大廳外,還包括勃拉姆斯廳和莫扎特廳等演出大廳,以及辦公室。金色大廳是維也納音樂生活的支點,也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常年演出場地。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按照傳統(tǒng)都會在這里舉行,每年隨著新年音樂會通過電視轉播將該大廳金碧輝煌的裝飾和無與倫比的音響效果展現在全世界的觀眾面前。該協會大樓由漢森于1867年至1869年建造。
國家歌劇院是 “音樂之都”的主要象征,素有“世界歌劇中心”之稱。建于1869年。它的外觀是威尼斯式的文藝復興風格。國家歌劇院正臉上面5個銅雕塑分別象征著英雄、悲劇、想象力、喜劇和愛情。這座高大的方形建筑,外觀典雅,左右兩側各有一個造型別致的噴泉,十分壯觀。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世界上較著名的歌劇院之一。二戰(zhàn)期間曾遭到炮火的毀壞,戰(zhàn)后耗資1億美元,歷時8年重建,于1955年11月5日落成。據悉,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有個規(guī)定,不準上演不出名的作品或處女作,只能演出那些早已被肯定的名作。它每年演出300個內容幾乎不重復的晚場,都是由世界第一流的樂團或劇團演出。但是,國家歌劇院落成之后,也“上演”了一幕“悲劇”。當時的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得知歌劇院落成,特地去視察,看后卻對劇院建筑風格大為不滿,一位建筑師得知此訊,竟然開槍自殺;另一名建筑師也因為恐懼和悲傷而命歸黃泉。
奧地利國家歌劇院。它與意大利米蘭的斯卡拉歌劇院和法國巴黎歌劇院并稱歐洲三大歌劇院。全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歌唱家、舞蹈家,無一不以在奧地利國家歌劇院表演為畢生的榮幸。1869年5月15日,歌劇院建成之初,著名音樂大師莫扎特就在此進行了首場演出。
史蒂芬大教堂,維也納的標志之一,也是奧地利最重要的哥特式建筑,地處維也納的心臟。建于12至14世紀,最早的建筑部分是現在的大門和左右兩側的門墻,為羅馬式風格。1278年哈布斯王朝統(tǒng)治奧地利后,又對教堂進行了重新擴建,修建了哥特式的南塔和文藝復興式的北塔。18世紀時,教堂又進行擴建,對外面墻壁以巴洛克式風格為基調進行了整修。教堂長110米,寬70米,通過巨門,就可到達教堂內部。教堂哥特式的南塔,高137米,僅次于科隆教堂和烏爾姆教堂,居世界第三。
圣史蒂芬大教堂的建筑風格呈奇特的混合式,朝西的正門是羅馬風格,尖塔是哥特式,而圣壇是巴羅克風格,將這些不同的建筑風格融為一體,是人們歷時四個多世紀并不斷改建、修建的結果,又是維也納人折中調和才能的體現。教堂南側的大尖塔完成于15世紀中葉,它由無數較小的尖塔圍著一座高聳入云的大尖塔,并環(huán)繞著一層層的圓珠,像是一頂綴滿珠寶的皇冠,富麗璀璨。為將維也納升格為主教管區(qū),哈布斯堡王室曾想再建一座尖塔與大尖塔相對應,以取悅教皇。但該市的教士堅持把錢用在城防上以抵御土耳其的進攻和宗教改革勢力,所以北塔從未像樣地蓋成?,F在所見的文藝復興式的圓頂建成于1578年,顯得有些草草了事。然而,歪打正著的是,這種不對稱的結構卻成了凡大教堂的部分魅力所在。
沿著大尖塔內狹窄的345級回旋梯拾級而上,可以到達塔頂,一覽維也納市區(qū)的美麗和寧靜。
美泉宮,是皇帝的夏宮,維也納最漂亮的宮殿,希茜公主,就曾經住在這里。淡金色的宮殿,氣勢雄偉,整齊而對稱的建筑外觀和雕筑的裝飾線,使宮殿顯得威嚴而莊重,周圍大片的綠地和鮮花叢為宮殿平添了一份嫵媚。建筑物頂部是體態(tài)健美的人物雕塑,充分展示了按幾何學構成的花壇、簡直像墻壁一樣整齊的菩提樹。等都趣味無窮。美泉宮的最高點,凱旋門。為了紀念1757年女皇Maria.Theresia戰(zhàn)勝普魯士的Friedrich大帝的軍隊而建。在這里,可以把美泉宮壯麗的景觀盡收眼底。凱旋門下是一座1780年修建海神噴泉,水池中央是根據希臘海神故事塑造的雕塑。
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美泉宮,有1400多個房間的宮殿里保存著哈布斯堡王朝歷代帝王以及約瑟夫·弗朗茨皇帝和茜茜公主當年生活過的房間和物品,宮殿外是巴洛克式園林,大片的幾何形草坪和花卉,周圍環(huán)繞著茂密的樹林,山坡的盡頭是一幢金碧輝煌的門廊,也稱作凱旋門。這次我爬上山坡,花了2歐元登上了凱旋門的頂上,鮮花綠草的園林,鵝黃色的宮殿,還有整個維也納城區(qū)盡收眼底。門廊的身后,一泓清澈的湖水倒映著周圍的森林和山嵐,這就是美麗泉,美泉宮的名就取之于此。
霍夫堡皇宮曾經是哈布斯堡王朝奧匈帝國皇帝的冬宮,如今的霍夫堡皇宮是奧地利總統(tǒng)官邸所在地。從1275年到1913年的近700年時間里,經過多次的修建和重建,最終演化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由18個翼、19個庭院和2500個房間組成的迷宮。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里記載了弗朗茨 ·約瑟夫一世皇帝時代,國家由盛而衰的景象。這座皇宮也是歐洲各種建筑風格的“見證人”。無論是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還是上世紀末的仿古典式風格,霍夫堡皇宮都把它們匯集在了一起。
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叫《茜茜公主》,而美景宮就是茜茜公主和其丈夫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居住的宮殿。茜茜公主,全名伊利莎白·阿瑪莉亞·歐葉妮·馮·維特巴赫,奧地利皇后與匈牙利女王。其生平被搬上大銀幕多次,1992年還被改編為音樂劇。歷史上真實的茜茜公主并非完全像影片中表現的那樣,特別是她與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的愛情,更是沒有影片中描述的那么完美。1848年弗蘭茨·約瑟夫皇帝加冕時只有18歲。在他68年的統(tǒng)治生涯中,經歷的實際上是一個強大帝國漫長而痛苦的衰落及崩潰過程。
弗朗茨皇帝威嚴勤政,受過嚴格的宮廷教育,而茜茜從小在巴伐利亞秀美的湖光山色中自由自在地成長。這兩種不同的氣質最初可以相互吸引,漸漸地卻顯得格格不入。成為了伊麗莎白皇后的茜茜雖然榮耀富貴,卻郁郁寡歡。伊麗莎白皇后特立獨行,感情脆弱。從內心里,她一直拒絕扮演傳統(tǒng)的妻子、母親、皇后以至一個大帝國形象代表的角色。晚年的茜茜心灰意冷,帶著幾個隨從周游列國,足跡遍及亞洲及非洲大陸。1898年,她在日內瓦被一名無政府主義者殺害。盡管如此,這位皇后仍然以其美貌、魅力和浪漫的憂郁氣質而受到臣民的愛戴。
維也納是公認的國際化大都市。除紐約和日內瓦外,維也納是第三個聯合國城市。1979年建成的維也納國際中心又稱 “聯合國城”, 氣勢雄偉,是許多聯合國機構的所在地。其他一些國際組織,如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總部也設在維也納。維也納的治安得到人們的認可,任何一位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都可隨意地漫步城中。因有諸多國際機構總部設在維也納,人們還時常可以在大街上見到身邊沒有保鏢的政治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