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闭f起唐代詩人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其實有一段頗為凄美的愛情故事。
張繼剛成年時,已是襄州(今湖北襄陽)小有名氣的才子,先后考取了秀才和舉人。故而,面容姣好、年方二八的大家閨秀王曉薇對他情有獨鐘,親手將指腹為婚的婚約撕毀,并當著父母的面說要嫁給張繼。她的父母無奈做出讓步,但提出一個條件:張繼必須考中進士,才能將女兒嫁給他。
依照張繼的文才,考中進士似乎不是問題。經(jīng)過認真準備后,他便踏上赴長安趕考之路。不料,事與愿違,當年張繼竟落榜了。面對這一結(jié)果,他苦悶異常,感到無法面對戀人和家人。于是,他決定暫時不回襄州,南下蘇州散心。
當張繼來到蘇州后,便在楓江邊租了一條烏篷船,意圖用沿途的美景沖淡心中的愁苦。楓江上游有一座楓橋。夜深人靜時,小船行至楓橋下,泊在水中一動也不動。月亮西斜,烏鴉哀鳴,霜華滿天,寒意襲人。約三更時分,不遠處,寒山寺里突然傳來撞鐘的聲音。這鐘聲劃破寂靜的夜空,直抵難以入眠的張繼的心底,激起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他佇立船頭,情不自禁地寫下了《楓橋夜泊》一詩。
之后,張繼便離開蘇州重返長安,決定從頭再來。幾年后,張繼終于進士及第。然而那位為愛等待的女子王曉薇,由于望斷秋水杳無音信,沒有等到張繼及第的這一天,便在父母催促下嫁作他人婦了。
(摘自《云南老年報》 肖錫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