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虎的敘事古已有之,從部落虎文化敘事到虎形象作為中國的一個圖騰,虎類小說在中國小說史上占有很大一部分,特別是唐代虎類小說作為唐代動物小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構成了唐傳奇之所以成為一代之“奇”的原因之一。本文以唐代虎類小說為研究對象,分三個部分對其進行敘事學研究,即先從歷史縱線上觀照唐代虎類小說,并對唐代前虎類故事進行溯源,再將唐代虎類小說按照故事類型進行劃分,從相同的故事類型中總結唐代虎類小說的敘事模式,進而分析唐代虎類小說中虎這一形象的敘事功能與審美特征。力圖通過對唐代虎類小說的敘事學研究,發(fā)現(xiàn)唐代虎類小說與其他朝代虎類小說的不同。在唐代虎類小說敘事模式與審美特征的影響下,后世小說對虎怪精靈的塑造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敘事模式與審美特征,這種敘事模式與審美呈現(xiàn)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認識唐人與唐朝提供了一種新的角度與方式。
【關鍵詞】唐傳奇;虎;敘事模式;審美特征
一、唐前虎類小說敘事溯源
(一)先秦時期的虎類小說
中華民族的龍虎文化崇拜起源最早,它與中華民族初民原始文化共生并存,源于遠古的自然崇拜與圖騰崇拜。如1975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龍虎圖形。
在先秦時期的文學作品中也出現(xiàn)了大量關于虎的故事,大多記載在文獻典籍和神話故事之中。如《禮記·檀弓下》中記載的“苛政猛于虎”的故事、《戰(zhàn)國策》中“狐假虎威”的故事、《周易·乾卦文》中則有“云從龍,風從虎”的記載,《尚書·舜典》中也有“讓于朱、虎”等記載。
在《山海經(jīng)》中也出現(xiàn)了大量虎的形象。與先秦時期虎故事中所呈現(xiàn)的形象不同,《山海經(jīng)》中上古時期的虎形象更多是以“人獸形態(tài)”所展現(xiàn)的。這種“虎齒人爪、人面虎身、戴勝虎齒”的形象體現(xiàn)了先民對于大自然的一種想象,也體現(xiàn)了先民無法掌握自然規(guī)律而產(chǎn)生的一種恐懼心理。
先秦時期的虎作為一個具有震懾力的猛獸,在文學作品中的敘事性不強,更多的是作為文本中具有威猛形象的元素而存在。
(二)漢魏六朝至唐時期的虎類小說概述
到漢魏六朝時期,虎類小說就受到志怪風氣的影響,老虎作為小說中的主角,往往擔負著重要的作用。這一時期的老虎大多以半人半獸的形象出現(xiàn)在小說之中,其性格更多是以獸性為主,人性作為化身的外在條件,則展現(xiàn)得較少。人化身為虎后獸性大發(fā),肉食性動物的特性展現(xiàn)出來,文學作品中的這種描述是對當時“生不治民死食民”的強烈控訴。
在《齊諧記·吳道宗》小說中記載,吳道宗的母親因“宿罪”而受到烏斑虎的懲罰,老虎作為一種禍患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同時這與當時“虎患成災”的社會現(xiàn)實也有很大的關系。
早在東漢時期,王充就在《論衡·遭虎》中提到,當時老虎經(jīng)常闖進東漢帝國的各座城市中,“虎時入邑,行于民間。夫虎食人,人亦有殺虎?!被㈥J入都城之中,它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和危害,民間對待虎的態(tài)度是將其殺死。
而唐代“虎災”這一社會現(xiàn)象更加嚴重,如《新唐書》記載到長安都城內(nèi)闖入老虎,可見唐代虎患之大。因此唐代對這一現(xiàn)象制定了特定的律法,如在《全唐文》中有名為《命李全確往淮南授捕虎法詔》的捕虎詔:“如聞江淮南諸州大蟲殺人,村野百姓,頗廢生業(yè),行路之人,常遭死失……宜令全確馳驛往淮南大蟲為害州縣,指授其教,與州縣長官同除其害……”
從漢代至唐代,人類與老虎頻繁聯(lián)系的這一社會活動反映到文學作品之中,虎這類動物形象在文學故事類型中漸漸地從一個元素到擔任重要的敘事成分。同時西漢時期出現(xiàn)了人虎互化的故事類型,如西漢劉安編撰的《淮南子》中寫到故事中的人物因患疾被化身為虎后,性情大變,老虎的自然獸性被激發(fā)出來。
這種故事類型影響到后世唐代被迫化虎型故事,如在《李征》篇中,進士李征因突得疾病,病發(fā)后被迫化身為虎。與《淮南子》中的因疾被迫虎化所呈現(xiàn)的自身屬性所不同的是,唐代小說中的人物被迫化身為虎之后,雖然相貌形態(tài)是老虎的樣子,但性情更多具有人情人性。這種現(xiàn)象與文學自身內(nèi)部發(fā)展的規(guī)律有很大的關系,開始對自然猛獸的認識轉(zhuǎn)變?yōu)樯鐣膭游飳傩裕瑫r也體現(xiàn)了人們對老虎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更多地以自己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進行文學想象創(chuàng)作。
(三)唐代其他文體對虎形象描寫
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漫游山林的社會風氣、儒釋道并存的社會思想以及文學內(nèi)部自身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影響,使得唐代的虎類小說創(chuàng)作的故事類型十分豐富。同時在詩歌、散文中也出現(xiàn)了大量關于虎的身影。
如李白《遠別離》詩:“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痹谶@里,李白批判的是奸臣當?shù)?,世積亂離的社會現(xiàn)象。又如在杜甫的《客居》中也有“峽開四千里,水合數(shù)百源。人虎相半居,相傷終兩存”,寫老虎與人類兩半相居,呈現(xiàn)的是人與自然相處的一種畫面。
唐文中也有描寫老虎的文章,如在李翰《裴將軍昊射虎圖贊(并序)》一文中,記載了裴將軍射虎的雄姿。裴將軍在面對老虎這一猛獸時的從容不迫,老虎要么被裴將軍高超的射技血灑心穿,要么被裴將軍所驅(qū)趕。體現(xiàn)了唐人對虎這種猛獸的態(tài)度——唐人在自然之虎面前雖然也有一定的恐懼心理,但始終保持著人定勝虎的觀念,這種觀念和唐人的“命定觀”與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有很大的關系。
而唐代虎類小說受到前代文學與其他文體的影響,與先秦和漢魏六朝的虎類小說有所不同:先秦時期的虎類小說更多出現(xiàn)在神話和文獻典籍之中,老虎在文中更多僅僅作為一種元素而存在,在文章的敘事中沒有太大的功能和作用;漢魏六朝時期的虎類小說雖然老虎有時作為重要的角色和功能出現(xiàn)在文章之中,但受當時志怪風氣的影響,老虎更多地表現(xiàn)出自然界動物中的一種獸性,表現(xiàn)出與人類之間的矛盾與沖突;而唐代的虎類小說由唐代文人積極地、有自覺意識地進行文學上的加工,形成了多種敘事類型的虎類小說,在創(chuàng)作小說時,虎類小說的故事類型和敘事功能也不斷豐富和加強。
二、唐代虎類小說的敘事模式
唐代虎類小說敘事模式的呈現(xiàn)與民間敘事有很大的聯(lián)系,正如董乃斌先生所言:“中國小說的發(fā)展始終與民間敘事相扶而行,從口頭到文本,再由文本反哺口頭,文人創(chuàng)作與民間敘事進行著頻繁復雜的雙向運動?!碧拼≌f本身就有“傳奇”的特點,而虎類小說更是在民間虎難故事的影響下,人類與虎相搏斗的現(xiàn)實過程中在民間通過口頭相傳、文人創(chuàng)作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
筆者根據(jù)故事類型主要劃分為以下四種:人虎互化型、虎媒型、伏虎型、義虎型,根據(jù)不同的故事類型闡述其敘事模式。還有一些故事只存在于單篇和其他文獻典籍之中,由于篇幅較短,情節(jié)不夠完善,不能為其總結為一類故事類型,因此,筆者主要論述以下主要的四種故事類型及其敘事模式。
(一)人虎互化型敘事模式
人虎互化故事成為唐代虎類小說中數(shù)量最多的故事類型,其敘事呈現(xiàn)與唐代社會現(xiàn)實有很大的聯(lián)系,這種敘事模式也呈現(xiàn)出與六朝時期人虎互化故事的不同。
六朝時期的化虎類小說描寫大多粗陳梗概,如某篇文章中只是記敘了人化虎之后“好著紫葛衣,足無踵”這一與正常人的不同點,化虎原因和化虎方法都沒有進行描述,記敘較為簡單。
而唐代虎類小說根據(jù)表現(xiàn)方式的不同,可分為人化虎和虎化人兩種類型。人化虎的故事類型追溯其源頭,源自《淮南子》卷二《俶真訓》中的記載:“昔公牛哀,轉(zhuǎn)病也,七日化為虎。其兄掩戶而人覘之,則虎搏而殺之?!?/p>
人化虎中根據(jù)化虎人的意愿分為被迫化虎和自愿化虎兩種類型。被迫化虎的大多數(shù)篇目是由于主人公病發(fā)化虎或者是因得罪神靈,被神靈所懲罰。如在《李征》篇中,進士李征身患疾病,病發(fā)后化為虎;在《僧曾作虎》篇中黃彥因醉酒觸犯神的權威,被神處罰化身為虎。
還有一些是自愿化身為虎,自愿化身的這一類人大多是道士或僧人,他們受天帝的差遣,負責一方事務,在上級需要他們時,他們化身為虎為天帝辦理人間事務。自愿化虎型故事將老虎作為人類所使用的差役,這類化虎型故事與唐代官制有很大的聯(lián)系。
而虎化人的故事類型篇目較少,上述的《博物志》卷二《異人》中是對虎化人故事類型的最早記載,記敘較為簡單。與人化虎的故事相反,唐代虎類小說中虎化人的故事記載往往較為詳盡曲折。如在《申屠澄》中,虎化身之后的人與普通人在外貌形態(tài)上與常人并沒有什么不同,同時還具有異于常人的樣貌與智力。不僅寫出了化人原因和化人方法,而且對于虎化身人之后的樣貌、形態(tài)以及人物心理都有很細致的敘述。
人虎互化的這類小說形成了正邪對立的敘事模式,老虎世界中的自然法則在人類世界中被認為是一種異樣的存在,敘述者將社會自然現(xiàn)實中所承載的文化通過藝術之筆抽象化提煉加工出各自陣營中的典型環(huán)境與典型性格。在人虎互化的故事類型中,大量地表現(xiàn)人與自然的一種對抗融合,化虎類故事類型呈現(xiàn)的“因果報應”的思想與“義利”觀,敘述者是以儒家和佛家之筆通過民間傳播共同寫出的。
(二)虎媒型敘事模式
虎媒型的故事類型最早出現(xiàn)在唐代,主要以講述老虎為媒有意撮合男女姻緣的故事。男女主人公在小說開頭建立婚約;小說中間男女主人公的婚約被毀,感情發(fā)生變故;小說快要結束時,老虎充當媒人的角色,幫助男女主人公重新建立婚約。
在《勤自勉》這篇小說中,主人公勤自勉因參軍多年未歸家鄉(xiāng),與妻子林氏的感情生活有了間隙,妻子林氏被迫改嫁他人。勤自勉結束軍隊生涯回家聽到妻子改嫁后,前往妻子家里討要說法,途中大雨突至,因此躲進洞中避雨。不久,老虎化身月老,將林氏帶入洞中。最終兩人相認,重歸于好。
虎媒型故事中,老虎還承擔著搶親與送親的重要角色功能,它們以自然面目出現(xiàn)在人類面前,但是卻承載著人類社會中的民俗文化功能?;⒚叫凸适碌纳杀尘埃畹篮拖壬鷱拿袼孜幕慕嵌茸龀鼋忉尅盎⒚届魜碓从诟叨C祠,而虎媒故事則是在高禖、搶婚風俗中逐步產(chǎn)生,經(jīng)百姓、作家改造虛飾,古遠時代的風俗演化成驚喜參半、天然撮合,并充滿奇趣野味、古今盛傳的奇美故事?!痹诨⒚焦适轮校匣⒌某霈F(xiàn),成為連接男女主人公的一個重要媒介和扭轉(zhuǎn)故事情節(jié)的必備條件,從而完成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和媒介。
(三)伏虎型敘事模式
伏虎型故事的敘事模式主要是以人與虎相斗以及人馴服老虎為主要內(nèi)容,表現(xiàn)的是人與自然之虎之間的搏斗,凸顯人類可以征服自然的欲望。
伏虎型故事受到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響,這兩種宗教文化中都有伏虎文化。如在《續(xù)玄怪錄·麒麟客》中,展現(xiàn)的是道士御虎騎行的故事,老虎在這個故事中成為道士王夐的坐騎和役使的工具。道士通過騎虎和役虎宣揚其道術,促進本派宗教的傳播,而老虎成為在道教文化中高于一般動物的存在。
唐代的伏虎型故事不僅包括道士役虎,而且還有高僧與老虎的故事,如在《續(xù)高僧傳》卷二十《唐潤州攝山棲霞寺釋智聰傳十三》中,寫了僧人在老虎陷入危難時期,沒有拋棄老虎獨自求生,而是將老虎一起帶走,因此老虎深受僧人對自己的“義”,之后為了報恩,充當起僧人的“保安”角色,保護曾經(jīng)救過自己的僧人。
不論是道士役虎還是高僧伏虎,唐代伏虎型小說都是以宣揚道教文化與佛教文化為宗旨,以獸類之首的老虎對道士和高僧的俯首來宣揚道法與佛法。唐代伏虎的故事類型中呈現(xiàn)出一種人類征服自然的敘事意旨,這類小說的敘事模式也呈現(xiàn)出唐人積極的人生觀。唐代繁榮的背景與對老虎這一自然猛獸認識的逐漸加深,唐人在面對自然面前逐漸從仰望的心態(tài)變成了“以人類為中心”的觀念,人們肯定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能戰(zhàn)勝一切,這種積極向上、無所畏懼與自信昂揚的心態(tài)也反映在唐代文人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之中。
(四)義虎型敘事模式
義虎型的虎類故事,“這類虎故事以人格化的老虎重義氣,知恩圖報為主要內(nèi)容。”這種故事類型與伏虎型相區(qū)別,更多地呈現(xiàn)出老虎報恩的誠信品質(zhì)。
在《劉牧》這篇小說中講述了老虎保護劉牧的故事,故事中的老虎溫順且有情義,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保護劉牧直到其去世,體現(xiàn)出民間知恩圖報的人情倫理,真實且感人。
又如在《丁巖》篇中講述了人與虎之間能夠達到一種和諧有效的溝通,同時能互相幫助。小說中的主人公丁巖為了保全自己,與老虎約定幫助自身脫離困境之后,放逐老虎歸隱山林。之后,老虎克制其肉食動物的本性,在幫助丁巖脫離困境之后,也信守與人類的諾言。這種人虎互信的思想觀念是深受中國傳統(tǒng)民間倫理道德觀的影響,體現(xiàn)了人類在面對自然時所帶入人類社會的法則,而這種故事在民間也更有傳播力與影響力。
三、唐代虎類小說的敘事審美特征
(一)敘事功能的呈現(xiàn)與轉(zhuǎn)變
唐代不同時期的虎類小說中虎所承擔的敘事功能也有所不同。以初唐時期與中晚唐時期的虎形象在文中所承擔的功能相比較為例,初唐時期的虎在敘事文本中并沒有過多的篇幅來描寫其形象,并且其角色功能也對情節(jié)轉(zhuǎn)折沒有太大的影響。但在中晚唐時期的虎類小說中,虎成為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成為扭轉(zhuǎn)故事情節(jié)的關鍵。
在《王太》篇中,出現(xiàn)了以人類與動物化身的人類成為小說主要角色,構成了小說的整個故事情節(jié)。“普洛普提出的每一個功能,實際上可以看作是對各類事件所作的一個敘述命題,這樣的命題實際上對應著敘事學研究中的事件,這些功能按一定的原則組成為故事。”上述是以虎形象為例,介紹虎這一形象成為小說中的主要敘事元與敘事功能。
老虎形象對渲染離奇兇險的氛圍和異常的環(huán)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在牛僧孺的《杜子春》篇中,寫杜子春在幻境中遇到老虎、獅子這些兇猛的野獸,向他撲來,想要吃掉他。這種營造環(huán)境、渲染氛圍的功能更多地體現(xiàn)在初唐時期的小說中。
而在中晚唐時期,小說中的虎成為故事的主角,串聯(lián)起整個故事情節(jié)。如在《虎婦》篇中,人與虎結為夫妻,這種“人虎通婚”的觀念也可以從另一側(cè)面體現(xiàn)出人與虎(自然)關系有了進一步的改善。
(二)離奇神秘的審美特征
小說的審美特征是指“某一時代、某一民族、某一地域或某一小說家的小說在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表達形式上所呈現(xiàn)出的特點的總和。它根植于作品的內(nèi)容而表現(xiàn)于作品的形式,是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的獨特的小說美學風貌”。唐代的虎類小說的審美特征,在風格上呈現(xiàn)出神秘性與趣味性,這種神秘性更多源于唐人對自然之虎的認識,唐代文人將山中的精怪與鬼神和真實存在于山林中兇猛的老虎相聯(lián)系,為老虎形象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韋知微》這篇小說想象奇特,小說中的虎怪形象作為百獸之王,成為動物界部落的首領,可以讓其他動物精靈形象為自身服務?;⑴c精怪世界中所發(fā)生的離奇想象,源于老虎自身力量的強大與作為山林之王的威猛形象的標志。小說的離奇神秘的特征更多的是為了服務于其娛樂性,唐代在大一統(tǒng)國力的影響下,商業(yè)頻繁,形成了龐大的市民階級。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文化的包容也促使虎類小說在內(nèi)容上呈現(xiàn)出豐富的特征,這也造就了唐代小說成為一代傳奇。
“唐傳奇作家注重情節(jié)的怪誕新奇,注重作品內(nèi)容的可讀性與趣味性?!碧拼㈩愋≌f的故事類型與敘事模式影響了其離奇審美的審美特征,而唐代虎類小說的離奇神秘的審美特征又對故事類型與敘事模式的選擇起到了很大的影響,從二者的相互作用中,更能窺探出唐代虎類小說的特殊與趣味。
四、結語
唐代虎類小說在唐傳奇動物小說中占有重要比例,同時唐代虎類小說的興盛也促使唐代民間虎文化以另一種方式傳播。
唐代虎類小說的敘事模式與敘事審美范式也影響到后世的虎怪精靈類小說的創(chuàng)作。如在《聊齋志異·向杲》篇中提到“恨不令暫作虎”,寫的就是普通人希望化身為虎去反抗黑暗的現(xiàn)實社會。又如在《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中對老虎的敘事也多有提及——猴行者殺白虎精、御虎神仙趙公明、虎力大仙三兄弟等等。
唐朝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也促使唐代虎文化敘事影響著其他國家,如韓國的虎類小說深受東北傳統(tǒng)民間虎文化的影響,將老虎的自然屬性書寫得淋漓盡致。
唐代的思想文化深受儒、釋、道三教的影響,中晚唐時期道士“役虎”“御虎”類故事繁多。而佛教為了傳播教義,深入到虎類小說的題材內(nèi)容中,體現(xiàn)在虎類小說中的因果報應觀與“命定觀”。
民間化虎類小說更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這種思想文化觀念更多地體現(xiàn)在“義虎型”故事中,故事中的老虎受到儒家義禮觀的影響,呈現(xiàn)出與自身兇猛殘暴不相符的個性特征。
唐代虎類小說對故事類型與內(nèi)容的開拓、敘事情節(jié)方面的細化、敘事審美性的自覺強化等等,使得唐代虎類小說區(qū)別于其他朝代的虎怪精靈類小說。研究唐代虎類小說的敘事性,不僅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回歸到唐人生活的歷史情境,同時也讓我們了解到中國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參考文獻:
[1]方韜譯注.山海經(jīng)[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3](清)董誥等編.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董乃斌.中國文學敘事傳統(tǒng)論稿[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7.
[5]李道和.民俗文學與民俗文獻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8.
[6]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jīng)典敘事學到后經(jīng)典敘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胡湖.中國的虎故事與虎文化[D].上海師范大學,
2009.
[8]吳方.唐代虎類小說研究[D].西南大學,2021.
[9]高曉涵.唐代小說中虎形象的探析[D].福建師范大學,2019.
[10]戶曉輝.類型:民間故事的存在方式——讀祁連休《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J].民俗研究,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