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探微
入乎其內(nèi)
一、學習辨析詞義的方法
1.辨析概念義。
辨析詞義,首先要學會辨別概念義。概念義是詞的主要意義。對于一些意義相近的詞,要仔細辨析它們在詞義的范圍大小、輕重、側(cè)重等方面的不同。以下分類列舉意義相近的文言實詞進行辨析:
(1)范圍不同。比如“女”泛指女性,而“婦”指的是已婚女性。
(2)程度不同。以“饑”和“餓”為例,“饑”指的是一般的餓,指想吃東西,如《論貴粟疏》的“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而“餓”指的是餓的程度較重,受到死亡的威脅,如《左傳·宣公二年》中“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3)側(cè)重點不同。以“恭”和“敬”為例,“恭”側(cè)重外在的態(tài)度謙恭,如《送東陽馬生序》中的“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而“敬”側(cè)重內(nèi)心敬重,如《禮記·少儀》中的“賓客主恭,祭祀主敬”。
(4)情態(tài)不同。如“步”指“慢走”,“行”是“行走”,“趨”指“快走”,“走”指“跑”。
(5)語法功能不同。以“恥”和“辱”為例,“恥”多表意動關(guān)系,如《論語·公冶長》中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而“辱”多表使動關(guān)系,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我見相如,必辱之”。
2.辨析感情色彩和語體色彩。
人們在使用詞語時,不僅會關(guān)注詞語本身的概念義,還會附帶個人的主觀情感和表達風格,這就給語言帶來了感情色彩和語體色彩。
所謂的語言感情色彩指的是所選用的詞語能夠表現(xiàn)表達者的喜怒、愛憎、榮辱等感情。字詞情感可分為三大類:褒義、貶義和中性。
褒義詞,反映人們對事物的贊賞、喜好、尊敬等感情的詞。如:智慧、健康、壯觀、秀麗等。
貶義詞,反映人們對事物的貶斥、厭惡、鄙視等情感的詞。如:愚人、潛逃、懶惰、自大等。
中性詞,不帶褒貶意義的詞語。根據(jù)語言表達的需要可以用于好的方面,也可以用于壞的方面。如:閱讀、保護、結(jié)果、跳躍、名聲等。
而詞語的語體色彩,即詞語在使用時所體現(xiàn)出來的文體風格和語境特征,主要分為書面語和口語。
比如“告訴”與“告知”。“告訴”是日常用語,表示將信息或事情傳達給他人,使其知道。它通常用于口頭交流或書信等非正式場合?!案嬷眲t更側(cè)重于正式的通知或傳達,語義較重。它通常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如政府公告、法律文件等。
二、把握詞義變化的規(guī)律
漢語的詞義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其變化過程復(fù)雜而豐富,但是也具備一定的變化規(guī)律。詞義的變化形式體現(xiàn)為古今異義詞和一詞多義。
1.古今異義。
從古今異義詞的范圍來看,這種詞義變化的規(guī)律體現(xiàn)為詞義的擴大、詞義的縮小、詞義的轉(zhuǎn)移等幾種。
(1)詞義的擴大,是指演變后所概括反映的現(xiàn)實現(xiàn)象的范圍比原來的大,如“江”“河”,原來只指“長江”“黃河”,現(xiàn)在泛指一切河流。
(2)詞義的縮小,則是指演變后所反映的現(xiàn)實現(xiàn)象的范圍比原來的小,如“臭”,原指一切氣味,包括香味,后來僅指不好的氣味。
(3)詞義的轉(zhuǎn)移,是指原來的詞義表示某類現(xiàn)象,后來改變?yōu)楸硎玖硪活惉F(xiàn)象,如“步”,原來指“行走”,現(xiàn)在指“跨出一腳的距離”。
2.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是指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具有不同的含義。把握多義實詞的變化規(guī)律,就要注意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和比喻義。詞的引申義和比喻義是從本義發(fā)展而來的,抓住詞的本義,就抓住了這個詞的本綱,紛繁的詞義就變得簡單而系統(tǒng)了。比如“道”的詞義有多個:道理,規(guī)律;主張;取道,經(jīng)過;風尚;思想,學說;途徑,方法;道路;說;道義。借助詞的本義來理解其引申義,詞義可以這樣關(guān)聯(lián):“道”的本義是“路,道路”。路的作用是“引導(dǎo)”人到某地,故有“引導(dǎo)”之義(后寫作“導(dǎo)”),經(jīng)過“引導(dǎo)”可形成一種“風尚”。抽象意義即“途徑,方法”。又特指“正當手段”(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途徑和方法往往是一種“道理,規(guī)律”。道理和規(guī)律需要“述說”,而后成為“思想,學說”。
出乎其外
片段一: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jié),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jié)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shù)脤W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fā)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選自《藤野先生》)
賞析
這段文字描述了“清國留學生”留著辮子在櫻花樹下賞花的樣子?!坝凸饪设b”“扭幾扭”是中性詞,但用于描述這群“清國留學生”,則表現(xiàn)了作者批判的態(tài)度?!皹酥隆笔怯糜谛稳菖⒆拥?,是個褒義詞,但用于這個語境,則表現(xiàn)了“清國留學生”不倫不類的樣子,諷刺色彩比較強烈。
片段二:但是,如果反對這宅子的舊主人,怕給他的東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進門,是孱頭;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則是昏蛋。不過因為原是羨慕這宅子的舊主人的,而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那當然更是廢物。
(選自《拿來主義》)
賞析
這段文字非常典型地體現(xiàn)了詞語的褒貶色彩在表達情感上的作用。作者為了表達強烈的批判之情,將褒義詞、貶義詞、中性詞,靈活轉(zhuǎn)換,使人不得不嘆服作者的表達藝術(shù)。本文段中的貶義詞有:“染污”“孱頭”“昏蛋”“廢物”,這些文字鮮明且直接地體現(xiàn)了作者對這三種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的強烈批判。而“徘徊”“勃然大怒”“羨慕”“蹩”這些詞,原本是中性詞,放在這一文段當中,也帶上了貶義的感情色彩,“徘徊”表明內(nèi)心的猶豫、懦弱,不敢直面?zhèn)鹘y(tǒng)文化;“勃然大怒”是指把傳統(tǒng)文化全部推翻,表明此人愚蠢。此文段中的“欣欣然”一詞,本為褒義詞,但放在此語境當中,變成了褒義詞貶義化,感情色彩發(fā)生了轉(zhuǎn)換,“欣欣然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欣欣然”和“蹩”連用,諷刺色彩非常強烈,此人“欣欣然”大吸鴉片,展現(xiàn)了他對鴉片的貪婪、渴求的樣子,而“蹩”則顯示了他走路不穩(wěn)的樣子,與“廢物”一詞搭配顯得很協(xié)調(diào)。
拓展訓(xùn)練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小故事,解釋黑體字。
(1)臨川人張奇游學得(①" )一書,乃安石所著。曰:“吾得(②" )珍寶事之?!焙笞x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③" ),以為安石所言得(④" )之。
(2)陳涉初起之時,用兵(①" )之道不及秦國之謀士,而能削木為兵(②" ),以疲憊之兵(③" ),遂滅秦。得天下后,其幼時之友觸其顏面,左右欲兵(④" )其友。
(3)鄒忌旦日朝(①" )服衣冠,于朝(②" )諫齊王。齊王納其諫。其后,齊國日盛,弱國來朝(③" ),經(jīng)數(shù)年之久。鄒忌聞名天下,為歷朝(④" )謀臣所景仰。
2.品味下面句子中黑體的同義詞,說說它們在表現(xiàn)人物形象上的表達效果有什么異同。
(1)“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笨滓壹罕銤q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
(2)“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