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9462/j.cnki.zgzy.20240923001
摘要:為篩選出適合在肇慶地區(qū)種植的甜玉米品種,以不同育種單位選育的8個甜玉米品種為研究材料開展比較試驗,詳細分析了各參試品種的生育期、植株性狀、果穗性狀、抗病性、產量和品質等多個指標。結果表明,華寶甜8號和華美黑甜1號這2個品種綜合表現(xiàn)較好,其外觀品質與蒸煮品質均優(yōu)于其他品種,果穗美觀、禿尖小、商品性佳,適合用于鮮食;華金甜2號產量高、抗性強、出籽率高、籽粒品質優(yōu),適合用于加工,這3個品種均適宜在肇慶及相似氣候條件的地區(qū)推廣種植。優(yōu)質甜玉米品種的篩選對豐富肇慶市玉米種植品種、提高種植效益、提升產業(yè)規(guī)模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肇慶;甜玉米;品種篩選;農藝性狀;品質
Screening and Comparison Test of 8 Sweet Corn Varieties in Zhaoqing City
YAN Xiancheng,LIN Xiaonan,HUANG Dongrui,LIANG Mingran,
KANG Hong,CHEN Meihua,YANG You
(Zhaoqing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and Promotion Center for Improved Varieties,Zhaoqing 526000,Guangdong)
甜玉米(Zea mays L. saccharata Sturt)是禾本科玉米屬玉米的一個種,起源于美洲[1],在中國僅有70多年的栽培歷史。因其籽粒在乳熟期含有較多糖分、飽滿多汁、美味鮮甜,既可以生吃或煮熟當蔬菜,也可以加工成玉米罐頭等產品,被人們稱作“水果玉米”,受到廣泛喜歡。近年來,隨著市場對甜玉米的需求加大,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甜玉米種植區(qū)[2],廣東作為我國最早發(fā)展甜玉米產業(yè)的省份,2022年種植面積高達14.67萬hm2左右,占全國甜玉米總種植面積的40%以上[3]。
肇慶市是廣東省重要的農業(yè)大市,地處西江流域,資源條件優(yōu)渥,2023年玉米種植面積8824.93hm2,
主要以甜玉米為主,約占玉米總面積的52.73%;多年來,肇慶市甜玉米種植品種多且雜,很多品種不適宜肇慶地區(qū)種植,高產、優(yōu)質、抗性強的品種較少,導致種植效益不高,種植規(guī)模難以提升[4]。為滿足當前該地區(qū)對甜玉米品種升級更新的迫切需求,本研究通過引進不同種子企業(yè)的甜玉米品種進行比較試驗,以期篩選出一批適合肇慶市種植的優(yōu)良甜玉米品種,并通過每年一屆的農業(yè)良種展示會及農技服務“輕騎兵”等平臺推廣良種良法,助力甜玉米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23年在廣東省肇慶市沙浦鎮(zhèn)肇慶市農業(yè)良種示范推廣中心基地進行。沙浦鎮(zhèn)地處北回歸線上,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降雨量2000mm,年平均氣溫22.3℃左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試驗地土壤肥力均勻,前茬作物為
節(jié)瓜。
1.2 試驗品種 供試材料是來自5家種子企業(yè)的8個甜玉米品種,具體品種名稱及供種單位見表1。其中廣良甜27號為廣東省良種引進服務公司選育,性狀穩(wěn)定,表現(xiàn)優(yōu)良,分別通過廣東、云南、湖南及國家審定,是當?shù)刂匾耘嗥贩N,作為本研究對照(CK)。
1.3 試驗方法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每個品種為1個處理。小區(qū)面積25m2(包溝),起畦種植,每畦2行,行距50cm,株距32cm,每小區(qū)留苗120株,折合4.8萬株/hm2。種植地塊每hm2施用有機肥7500kg、三元復合肥750kg作為基肥。試驗采用穴盤基質育苗,7月16播種,7月24日移栽,試驗期間培土1次,追肥1次(高鉀復合肥),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參照常規(guī)大田實施。
1.4 測定項目及方法 測定項目及方法參照《廣東省農作物品種試驗辦法》,植株生長期間調查記錄各品種生育期、植株相關農藝性狀及抗病性。乳熟期收獲后調查記錄各品種果穗相關性狀和產量性狀,并進行小區(qū)測產。品質相關性狀測定參照NY/T
1197—2006《農作物品種審定規(guī)范 玉米》,邀請5名相關專家對各品種進行觀察、品嘗并評定打分,根據(jù)綜合評分確定甜玉米等級:一等≥90分,二等≥75分,三等≥60分。
1.5 數(shù)據(jù)分析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WPS Office和SPSS 19軟件。
2 結果與分析
2.1 參試甜玉米品種生育期分析 由表2可知,各參試品種的出苗時間相近,抽雄期相差1~10d,其中華寶甜8號抽雄時間最早,先甜18號及華金甜2號抽雄時間最晚。各品種在抽雄后2~7d散粉,且雌穗吐絲期較雄穗散粉期晚1~2d,相差時間不長,均不影響正常授粉。綜合來看,所有參試品種的全生育期(從出苗到鮮穗采收期的天數(shù))在65~71d之間,均屬于早熟品種,其中華寶甜8號全生育期最短,較對照少5d,先甜18號的全生育期最長,較對照
多1d。
2.2 參試甜玉米品種植株性狀分析 由表3可知,各參試品種株高在185.00~263.33cm之間,除華美甜30號、先甜18號外,其余品種株高均顯著矮于對照,其中華寶甜8號、廣甜205株高較矮,分別比對照低63.00cm、61.00cm。穗位高在47.33~98.00cm之間,華美甜30號最高,廣甜205最矮,僅廣甜205、佛甜10號、華寶甜8號3個品種穗位高顯著矮于對照,分別矮34.67cm、12.33cm、24.33cm。莖粗在2.03~2.93cm之間,華金甜2號最粗,廣甜205最細,先甜18號、華寶甜8號、華金甜2號、華美黑甜1號莖粗均較對照粗,但未達顯著差異。佛甜10號、先甜18號、華美黑甜1號株型為緊湊型,其余品種為半緊湊型,所有品種均無倒伏及空稈情況發(fā)生。綜合來看,華寶甜8號、華金甜2號與華美黑甜1號品種株型良好,株高、穗位高適中,莖粗較粗,抗倒伏能力強,植株性狀表現(xiàn)好。
2.3 參試甜玉米品種果穗性狀分析 由表4可知,各參試品種果穗以錐形為主,僅華美甜30號、華美黑甜1號2個品種為筒形。穗長在17.10~19.87cm之間,穗粗在4.80~5.60cm之間,其中廣甜205、佛甜10號、華寶甜8號穗長較短、穗粗較小,與對照差異顯著,華金甜2號、華美甜30號、華美黑甜1號穗長、穗粗均大于對照。禿尖長在0.13~3.70cm之間,先甜18號最長,華寶甜8號最短;除先甜18號、華金甜2號之外,其余品種禿尖長顯著短于對照;華寶甜8號、華美黑甜1號基本沒有禿尖。各參試品種的粒色以黃色及黃白色為主,僅華美黑甜1號品種籽粒為黑色。出籽率在68.13%~75.96%之間,佛甜10號最高,華美黑甜1號最低,除先甜18號、華美甜30號、華美黑甜1號外,其余品種出籽率均顯著高于對照。
綜合來看,華金甜2號、華美甜30號、華美黑甜1號果穗較長、較粗,可以為獲得較高的理論產量奠定基礎,廣甜205、佛甜10號、華寶甜8號、華金甜2號出籽率相對較高,一般出籽率高的品種穗軸相對較細、增產潛力大(尤其在高密度條件下),且出籽率高的品種比較適宜加工,減少非籽粒低值產物。華寶甜8號、華美黑甜1號不僅籽粒大、飽滿,而且禿尖短、商品性好,適合鮮食售賣。
2.4 參試甜玉米品種的產量相關性狀表現(xiàn) 由表5可知,單穗重在225.89~306.94g之間,除廣甜205、佛甜10號之外,其余品種單穗重均高于對照,其中華美黑甜1號、華美甜30號、華金甜2號較對照顯著增加40.69~51.66g。穗行數(shù)在14.00~18.40行之間,除先甜18號、華金甜2號外,其余品種穗行數(shù)均顯著少于對照。行粒數(shù)在32.80~37.70粒之間,各品種行粒數(shù)均比對照多,其中華美黑甜1號、華美甜30號、佛甜10號較對照顯著增加2.40~4.90粒。鮮百粒重在34.70~43.95g之間,除佛甜10號、先甜18號外,其余品種鮮百粒重均高于對照,僅華寶甜8號達顯著水平。
參試品種每hm2鮮穗產量相差較大,在9522.26~14290.08kg之間,華美黑甜1號產量最高,佛甜10號最低;華美黑甜1號、華美甜30號、華金甜2號、先甜18號鮮穗產量均顯著高于對照,分別增產23.79%、23.19%、17.65%、8.35%;廣甜205、佛甜10號鮮穗產量均顯著低于對照,分別減產5.15%、17.51%。綜合來看,華美黑甜1號、華美甜30號、華金甜2號這3個品種的產量較高,可能與其品種單穗較重、果穗大、籽粒多且重、抗病性強等密切相關。
2.5 參試甜玉米品種的品質表現(xiàn) 由表6可知,各參試品種品質總評分在73.67~83.68分之間,相差10.01分,其中華美黑甜1號、華寶甜8號、廣良甜27號(CK)、廣甜205、華美甜30號這5個品種的品質較好,達到二等鮮食玉米標準,其余品種均達到三等鮮食玉米標準。華美黑甜1號、華寶甜8號的總評分超過對照,華美黑甜1號作為唯一一個參試黑玉米品種,其外觀整齊、籽粒飽滿黑亮,口感風味均要比其他品種要高,總評分排名第一。華寶甜8號黃白玉米外觀整齊、口感甜爽脆嫩,總評分排名第二,與華美黑甜1號總評分均超過80分。廣甜205雖然達到二等鮮食玉米標準,但其蒸煮品質在8個參試品種中最低。華金甜2號綜合品質較差,主要是受其外觀品質評分較低的影響,但是其蒸煮品質尚佳。綜合來看,華美黑甜1號、華寶甜8號在外觀品質和蒸煮品質均優(yōu)于其他品種,可以考慮大面積推廣種植,具有提升玉米品種品質的
潛力。
2.6 參試甜玉米品種的抗病性表現(xiàn) 由表7可知,所有參試品種都有不同程度的病害,各品種對穗腐病、紋枯病的抗性表現(xiàn)較好,其中穗腐病病株率為0(高抗),紋枯病病情等級為1級(抗?。?。少數(shù)品種的大小斑病、銹病、灰斑病病情等級達到3級,其中佛甜10號大小斑病3級(中抗),廣甜205銹病3級(中抗),佛甜10號、華寶甜8號灰斑病3級(中抗)??赡苁芊N植期間連續(xù)暴雨天氣等因素影響,多數(shù)品種莖腐病發(fā)生較為嚴重,僅廣甜205未發(fā)生莖腐病危害,高抗莖腐病,佛甜10號莖腐病發(fā)病率最高,病株率達到12.50%,與華寶甜8號、廣良甜27號(CK)均表現(xiàn)為抗病,其余品種莖腐病發(fā)病率均較輕,表現(xiàn)為高抗。綜合來看,除佛甜10號外,其余品種在極端天氣情況下,均表現(xiàn)出較好的抗病性,這是保障品種穩(wěn)產性的重要條件。
3 討論與結論
優(yōu)良的農作物品種,不僅要求品種本身具備高產、優(yōu)質、抗逆、抗病等優(yōu)良性狀,同時還要適應種植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這樣才能發(fā)揮品種的遺傳優(yōu)勢,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潘興書[5]、王鴻雁等[6]、梁思維等[7]分別根據(jù)所在地區(qū)種植條件篩選出了適合沿海高溫高濕、西南溫暖濕潤以及西北干旱少雨等不同地區(qū)氣候種植的玉米品種。肇慶作為粵港澳大灣區(qū)重要農副產品供給地,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農業(yè)基礎深厚,篩選適合肇慶地區(qū)種植的甜玉米品種對發(fā)展該地區(qū)玉米產業(yè)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發(fā)現(xiàn),參試品種的產量與其穗長、穗粗、行粒數(shù)等主要農藝性狀關系密切,鮮穗產量越高,這些性狀指標也相對較高,與前人[8-10]對甜玉米產量與其構成因素的灰色關聯(lián)度分析結果基本一致,這為今后肇慶地區(qū)引進或培育甜玉米新品種提供了重要參考。
本研究結果表明,華寶甜8號生育期短、植株矮、莖稈粗,可以有效降低極端天氣帶來的風險,而且該品種果穗整齊且大小適中、禿尖小、籽粒飽滿、品質優(yōu),適合作為鮮食甜玉米在肇慶地區(qū)推廣種植,但是其產量相對偏低,生產上可以適當提高種植密度,注意防治莖腐病。華金甜2號具有較強的抗倒伏能力,其果穗大、單穗重、產量高、籽粒多、出籽率高、籽粒顏色統(tǒng)一、甜度適中、色澤及風味佳,適宜用作加工速凍玉米粒、玉米罐頭等,其禿尖長對加工影響不大,但生產上也可盡量通過輔助授粉、化學調控等手段改善。華美黑甜1號植株緊湊、抗病性和豐產性強,其果穗大、禿尖小、商品性佳,不僅產量高而且品質優(yōu),在參試品種中綜合表現(xiàn)最好,而且作為黑玉米品種,其營養(yǎng)價值也可作為銷售的一大賣點。李靖元等[11]研究表明,黑玉米含有較高的花青素、蛋白質、粗纖維,硒、鋅等含量也較其他顏色的玉米高。因此,該品種可作為差異化、高端化產品進行推廣種植。
參考文獻
[1] 曾孟潛,劉雅楠,楊濤蘭,李社榮.甜玉米、筍玉米的起源與遺傳.遺傳,1999,21(3):44-45
[2] 甘陽英,陳夏莉,甘玉蝦,劉翀,林冰美,肖素勤.國內外甜玉米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與分析.熱帶農業(yè)科學,2023,43(11):128-133
[3] 薛萬新,趙秋菊,錢海忠.中國甜玉米產業(yè)現(xiàn)狀與發(fā)展對策.中國蔬菜,2023(8):14-22
[4] 林肖楠,嚴賢誠,黃東瑞,葉樹鋒,康宏,鄧綺雯,梁明然.廣東肇慶市玉米產業(yè)分析及發(fā)展對策.中國種業(yè),2024(9):37-41
[5] 潘興書.黔東南州7個甜玉米品種篩選試驗.南方農業(yè),2023,17(17):72-74
[6] 王鴻雁,席旭東,梁平,孛娟.旱作區(qū)鮮食玉米品種篩選及品質鑒定.中國種業(yè),2023(3):91-94
[7] 梁思維,黃德文,周富亮,陳俊全,黃顯良,姜先芽.17個鮮食甜玉米新品種展示試驗.安徽農學通報,2023,29(19):1-5
[8] 稅紅霞,何丹,王秀全,張華,盧庭啟,蔣曉芳.鮮食甜玉米農藝性狀與鮮穗產量的灰色關聯(lián)度分析.西南農業(yè)學報,2011,24(5):1656-1659
[9] 陳榮麗,宋文蘭,周勝,蔡治榮,易紅華.甜玉米鮮穗產量與農藝性狀灰色關聯(lián)度分析.種子,2018,37(9):92-95
[10] 陳榮麗,李君保,周彥民,易紅華.18個甜玉米品種的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灰色關聯(lián)度分析.中國種業(yè),2024(1):77-81
[11] 李靖元,柳青,王國良,王瑩,陳月,聞其龍.黑玉米的營養(yǎng)優(yōu)勢及開發(fā)應用.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21,42(5):214-218
(收稿日期:2024-09-23)
通信作者:林肖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