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古樸的雕花鏤刻,烙印著歲月長河里華夏兒女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粗細不一的二十一根琴弦,彈奏著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緩緩推開歲月的閘門,我默然佇于五歲那年與古箏初識的下午。日出月隱,月落星沉,成長的道路上,它伴我青春年華,前行的征程上我與它一同在音符里寫山河錦繡,品盛世芳華。
——題記
古箏,是伴我徜徉藝術(shù)天地的伙伴,亦是帶我進行藝術(shù)探索與思考的知音。小時候,媽媽為了培養(yǎng)我的興趣愛好,常奔走于各大教育培訓機構(gòu),舞蹈、聲樂、繪畫、書法幾乎都帶我嘗試過,可我對它們都不感興趣。一次,當走到古箏試課教室時,我盯著展柜里細長的雕縷著斑簧的大物件看了許久。從此,通往藝術(shù)之路的齒輪開始轉(zhuǎn)動……回到家后,發(fā)現(xiàn)院里多了棵小樹苗,沐浴著陽光,欣欣向榮,是姥爺種的。
由于對音符有所了解,剛接觸古箏時出乎意料的簡單,無非就是識譜,順幾遍就會了。對此,我甚是喜愛,可日子沒過多久,老師要教我基本功組合。當時聽這名字還覺簡單,可真正彈起來,全然不是。每次撥弦,會猶猶豫豫,生怕?lián)苠e,有時又因為按弦力度不夠,導致音準錯設。雜音錯音像開了閘的水,不斷向外涌,涌進我的耳朵,在腦子里翻騰,躁意像烈火灼著全身,可基本功不穩(wěn),曲子自然不成型。于是日日練,日日哭,日日嚷著不練了,還要日日坐在它面前,被它折磨。那時的我常常練得眼花繚亂,不時轉(zhuǎn)轉(zhuǎn)脖子,酸疼感直沖額頂;伸個懶腰,渾身上下的關(guān)節(jié)都要響好幾響,面板上每天覆著一層水霧,是淚水,每天纏著義甲,導致手指上的倒刺越來越多,每每摘下時都要忍受破皮之痛,手指上常常帶著血點。
那天,從窗戶望向小院,正值深秋,那棵小樹的枝干早無昔日繁盛,留下的只有滿地黃葉。一陣風刮來,那么猛烈,挾著樹上最后幾片枯葉,離開了。
我依舊每天哭著鬧著,對古箏淡然置之。媽媽每天都開導我,鼓勵我,可我對這些話一直是左耳進,右耳出。媽媽似乎也發(fā)現(xiàn)了,慢慢地對我說:“明晚有民樂演奏會,我們?nèi)タ窗?。”我點頭同意,只覺得不用練琴,總是好的。
第二天晚上,我坐在座位上,掃視著臺上的樂器,看到了“她”的身影——“她”靜靜地站在舞臺正中間,從容大方。演出開始了,先是一曲《漁舟唱晚》將我拉入一條漁船,看夕陽映照,看萬頃碧波,船頭漁民悠然自得,唱著江南小調(diào),水鳥掠過清澈的河面,晚霞滿天,百舟競歸;一首《戰(zhàn)臺風》,又把我從江南帶到上海碼頭,看工人與臺風斗爭,與豪雨對抗,再同他們一起感受戰(zhàn)勝臺風后的喜悅;《香山射鼓》響起,我從喜悅中回神,離黃土高坡越來越近,去看了關(guān)中一年一度的“香會”活動,感冰冷的空氣變得燥熱,看恬靜的陽光變得飛濺,聽鼓樂陣陣,詠唱轟鳴……我看得格外投入。短短兩個小時,祖國的大好河山盡收眼底,我深深體會到了古箏獨有的魅力。
回到家后,我看著那架古箏,幻想著我和它在臺上共同演出的場景。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彈出點名堂來。
以后的每個空閑時間,我都會纏上義甲,坐在它面前,翻動樂譜與古人對話,撥弄琴弦,游泱泱中華。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學習古等讓我更愛我的祖國,也讓我變得更加堅韌、有毅力。
在老師的指點和自己的努力下,一路過關(guān)斬將,我考取十級證書,參加了各類大賽。我享受與它一起在臺上演出,光鮮亮麗的時光。炙熱的聚光燈打在身上,手指撥動著鸞弦,用宮商角徵羽描述國色天香,琴音從指尖流出。燈光揚揚灑灑,微微落下,一曲終了,余聲繞梁,掌聲雷動……
轉(zhuǎn)眼間,又是一年早春,那棵胳膊粗的小樹已經(jīng)又大又粗,需要我雙手環(huán)抱才能圈起它的樹干,頭頂?shù)娜~子又呈現(xiàn)出往日的蔥綠,蓊蓊郁郁……
古箏,陪伴了我十年的余暇,見證了我的成長,也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潮起正是揚帆時,與古箏的相識與相伴,也讓我深知生逢其時,重任在肩,我們要牢記文化傳承與文化進步的使命擔當,用青春之力書寫傳承篇章,用青春之音譜寫盛世華章!
指導教師" "曹晨曦
小編點評:
作者以自己十年間的古箏學習經(jīng)歷為表達內(nèi)容,詳細描述了自己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從開始的感興趣到苦練基本功時的枯燥,再到音樂會上的幡然醒悟,最終取得了優(yōu)秀成績。其中,“姥爺種下的小樹”在每個階段都隱喻了作者不同的心境。全文脈絡分明,層次感強,巧妙地運用擬人等修辭手法,語言流暢,行文舒展自如,自然灑脫。結(jié)尾處升華主題,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