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蘇軾黃州詩文;項目化學習;研學設計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研學旅行是當下流行于各中小學的綜合實踐教育,匹配各地的區(qū)域特色,契合學生年齡特點,指向學科教育教學,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
在“三新”背景下,高中語文學習的視野應充分向生活縱深拓展,研學可以為學生的語文實踐提供寬廣的試驗田野。項目化學習聚焦學生真實的學習情境,在推進育人模式轉變、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筆者按照項目化學習的理念,圍繞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中蘇軾寫黃州的相關詩文,設計了“‘黃州之于蘇軾’研學導航手冊”項目化學習。在認真閱讀教育部等11 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自行設計一套既可以凸顯學科特色、體現(xiàn)文化內涵,又適合高中生年齡特點的研學旅行方案。通過研學實踐的情境任務,帶動對教材文本的學習,進而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深化學生的人文觀照,在創(chuàng)新傳承中深入落實語文學科的育人宗旨。
一、提煉項目主題,確定學習目標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中明確指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研習”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作品,積累文言閱讀經驗,培養(yǎng)民族審美趣味,增進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提升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1]。
在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編選了蘇軾的《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兩篇作品是蘇軾的代表作,與《后赤壁賦》并稱“赤壁三絕”,流傳千古?!冻啾谫x》與《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軾在黃州期間的內心折射,順著蘇軾筆下的赤壁之景,尋章摘句,是一種與蘇軾晤言一室、傾吐懷抱的精神共振體驗。為達到這種體驗,學生需“知人論世”,梳理蘇軾的心路歷程,提煉黃州對于蘇軾的意義,并自主遷移、內化觀照自身的“精神突圍”之路。當前,不少教師講授蘇軾詩文時,流于重復性、碎片化地介紹蘇軾生平,難以對蘇軾某段時期的作品形成整體性的認知?;诖?,本次項目化學習的主題確定為“設計‘黃州之于蘇軾’研學導航手冊”,旨在引領學生沉浸于真實的任務情境,探索蘇軾與黃州的人文情緣,認知中國歷史名城的人文價值,領悟中國傳統(tǒng)文人寄情山水的情懷,在主動思考與積極建構中,深化對蘇軾及其詩文內涵與精神的理解。本項目學習目標如下:
(1)誦讀蘇軾黃州詩文,掌握詩文寫作的時代背景,嘗試群文閱讀,深入梳理蘇軾“精神突圍”的心路歷程,了解蘇軾外儒內道、自由曠達的情懷。
(2)設計研學旅行方案的思路和要求,通過參考借鑒已有的研學方案,明確各自小組方案的結構。
(3)遷移運用,以蘇軾的黃州詩文為切入點,根據(jù)研學旅行的規(guī)定和要求,完成最后的方案設計。
二、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預設項目成果
1.創(chuàng)設情境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蔽覀儗W校一年一度的“研學夏令營”即將開啟,為讓更多同學深入了解蘇軾,此次我們計劃組織開展為期十天的黃州研學之旅。請大家圍繞蘇軾的生平及相關黃州詩文,設計《“黃州之于蘇軾”研學導航手冊》,以供參加研學的同學使用。
2.設置主問題
理解蘇軾在黃州的“精神突圍”和“東坡風流”。
3.預設項目學習成果
(1)書面呈現(xiàn)
設計含有蘇軾圖像的研學團隊LOGO,并附200字左右的設計說明;
小組合作整理展示蘇軾在黃州的經典詩文,并注明創(chuàng)作時間,繪制蘇軾黃州創(chuàng)作時間軸;
撰寫研學活動宣傳標語;
撰寫“黃州之于蘇軾”研讀小論文。
(2)口頭呈現(xiàn)
到達研學地點后,研學團隊擬開展主題為“蘇軾黃州詩文”的朗誦會,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朗誦賞析。
(3)方案呈現(xiàn)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黃州之于蘇軾”研學導航手冊》。導航手冊里應呈現(xiàn)研學團隊LOGO、蘇軾黃州詩文代表作、研學宣傳標語、研學路線、景點介紹、紀律須知等。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研學出征儀式上展示手冊內容,匯報項目學習過程中的收獲。
4.提供資源型支架
(1)精讀資料:蘇軾《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初到黃州》《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2)必讀課外資料:蘇轍《黃州快哉亭記》(選自《古文觀止》)、余秋雨《蘇東坡突圍》(選自《文化苦旅》)、任蒙《黃州赤壁謁東坡》(選自《小品文選刊》2019年第11期)、林語堂《蘇東坡傳》。
(3)選讀材料:《宋史·蘇軾傳》、丁永淮等《蘇東坡黃州作品全編》、鄒同慶等《蘇軾詞編年校注》、朱剛《蘇軾十講》、王永照《蘇軾研究》、孔凡禮《蘇軾年譜》。
三、設計實踐項目,推進具體流程
項目化學習是一種包含知識、行動與態(tài)度的學習實踐,鍛煉和培育學生在復雜情境中靈活的心智轉換能力,助力學生向高階思維過渡。在項目化學習中,學生扮演的是“專家”的角色,從專家思維的角度,對“真問題”進行決策、思考和解決,圍繞本項目主問題,筆者和學生設計了三項涵蓋主任務的學習實踐任務,以問題引領、任務驅動的方式,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設計研學導航手冊的活動中來。整個項目用時4周,占用8課時。
任務一:黃州“風骨”——閱讀蘇軾的黃州詩文
活動設計如下:
(1)以批注式閱讀方式推進資源型支架書目閱讀,每天批注10處以上,每處不少于40字。
(2)梳理蘇軾人生軌跡及黃州創(chuàng)作時間節(jié)點,繪制蘇軾黃州詩文代表作創(chuàng)作時間軸。
(3)朗讀并背誦蘇軾的《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初到黃州》《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為朗誦會作準備。
(4)利用QQ、微信公眾號、視頻號、希沃微課等平臺,推送名家論蘇軾專題微課,要求學生利用課后碎片化時間加深對蘇軾的了解。
(5)為研學活動設計LOGO,并附200 字左右說明。
(6)小組內撰寫并交流研學活動宣傳標語。
(7)比較閱讀《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從創(chuàng)作時間、景物特征、語言風格、情感基調等維度,深入理解蘇軾在三篇作品中所傳遞的不同精神,梳理蘇軾在黃州的生活軌跡,欣賞蘇軾在黃州的“精神突圍”,選擇一個角度,完成“黃州之于蘇軾”的研學小論文。
任務一以讀寫結合為主,將寫作交流任務安排在課堂,閱讀與微課等由學生在課后自行安排。占用6 課時,整個過程歷時兩周。教師每周五可利用1課時,請學生反思一周的學習過程和成果,指導學生完成學習成果的互評和自評,并對優(yōu)秀的設計作品和研讀論文進行集中展示。
項目化學習的設計不排斥教師的講授,也不單純是實踐活動,而是學科核心知識在情境運用中的再建構與創(chuàng)造,旨在用學科知識綜合解決問題。本環(huán)節(jié)任務群歷時較長,教師應主動關注學生的閱讀進程,以點撥式的小問題構建思維訓練支架,推動學生的高階認知,如:蘇軾在黃州前期的詩文流露出怎樣的情緒?較黃州前期詩文,蘇軾在黃州中后期的詩文在內容與情感上呈現(xiàn)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也知道“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黃州“赤壁”并非歷史上的赤壁古戰(zhàn)場,為什么蘇軾仍對著“赤壁磯”憑吊抒懷?追憶三國古人物,蘇軾為什么在《赤壁賦》中提及曹操,而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提及周瑜等。
這些閱讀提示富有思辨力度,指向學生對蘇軾黃州詩文的深入解讀,可以配合上述創(chuàng)作時間軸、宣傳標語、小論文等來輔助闡述。在具體設計成果的支持下,學生的匯報性展示就生動地融入了個性化解讀。
項目化學習注重對學習實踐過程進行評價,以推動更深層次的學習和理解。為凸顯過程性評價在項目化學習中的導向和激勵作用,筆者設計以下評價型任務支架,鼓勵學生積極合作、踴躍展示。
任務二:黃州“風物”——閱讀研學資料
活動設計如下:
(1)閱讀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及本校相關研學設計方案、湖北黃州風物志、湖北黃州導游手冊。
學生課外閱讀相關文件和方案,從中篩選、提煉出有價值的指導信息,總結歸納成文;閱讀、比較學校已有的研學旅行方案,分析其優(yōu)缺點,為自己的方案設計提供幫助;借助網絡、文獻等,查找并熟悉黃州各景區(qū)的旅游文化資源,儲備足夠的旅游常識,根據(jù)蘇軾黃州詩文內容和景區(qū)旅游資源確定研學打卡點,以圖文形式或者流程圖形式完成研學路線設計。
(2)小組分享交流、總結,補充研學紀律守則及注意事項,以表格的形式呈現(xiàn)。
這一活動的實用性與綜合性較強,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性,以課余時間交流討論為主,占用1課時,歷時1.5 周。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初次接觸政府部門指導文件,因此各小組需要通力合作,認真閱讀,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篩選出有效信息。同時,對于網上的文獻資料以及其他的研學旅行方案,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敢于取舍,用辯證的態(tài)度比較各方案的優(yōu)缺點,取長補短,做到知行合一。
任務三:黃州“風行”——評估研學方案設計
在最后的成果呈現(xiàn)環(huán)節(jié),教師結合研學導航手冊評估量表,組織學生對小組學習進行最后評價,旨在以結果性評價的方式激勵表揚、引導完善,占用1 課時,歷時0.5 周。評價性量規(guī)的使用過程,本身就是重要的社會性實踐,并不是只有教師才可以進行成果評價,在教師進行最終評價前,小組成員基于量規(guī)來分析彼此的行為和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內省時機。筆者將評價量規(guī)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評估內容、評估指標、個人評估、小組評估、教師評估,評估內容包括整體結構、路線設計、景點與主題關聯(lián)度、LOGO、研學宣傳語、安全保障措施等,評估指標分為完整、比較完整、基本完整、明顯缺失,按照不同指標賦予相應的分值。限于篇幅,此處不再詳細展示表格。新課程改革要求語文教師通過匹配的任務情境創(chuàng)設支架,去推動學生跨越“最近發(fā)展區(qū)”。結合當下熱門的研學活動,筆者將這一貼近生活、融通技能的情境與蘇軾、與黃州進行生動組接。學生在設計研學導航手冊的過程中,學習內驅力被趣味挑戰(zhàn)、創(chuàng)新協(xié)作、交流期盼等環(huán)節(jié)喚醒,在設計的過程中,會主動加入對文化名城的歷史價值探尋,生發(fā)對區(qū)域經濟動能的自覺認知。如果學生語文學習的動機指向生活、指向合作、指向創(chuàng)造,那么于學生而言,語文學習何嘗不是一項充滿誘惑和希望的旅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