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名校聯盟2024年高二6月份聯合考試(選自《百科知識》2024年3A,有刪改)
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人們常說四川有“四絕”:“劍門天下險”“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九寨天下奇”。劍門關被譽為“天下第一天然隘口”,位于四川廣元劍閣縣城南,是蜀地的北大門,地處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因兩旁峰巒倚天似劍、其狀如門而得名,以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著稱。
唐天寶初年,詩人李白在長安送別友人入蜀,寫下了流傳千載的著名詩篇《蜀道難》,其中“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等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不僅李白看到劍門關為之感慨,還有許多文人墨客也曾寫下慨嘆和贊美的詩篇。杜甫稱它“唯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北宋官員姜遵稱它“極目雙峰劍倚天,重門因設據高山”,南宋詩人陸游寫道“劍門天設險,北鄉(xiāng)控函秦”。令人感到好奇的是:蜀道究竟“難”在哪里?為何說“劍門天下險”?
這要從劍門山的形成說起。劍門山屬于龍門山支脈,沿東北—西南走向綿延70多千米。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龍門山麓沉積形成巨厚層礫巖,在水平壓力條件下,巖層變形成為斷裂褶皺帶,露出地表的巖層呈現出向東南方向不均勻傾斜的單斜構造,北坡陡峭突兀,斷崖絕壁高度達100多米,坡度近乎90°,而南坡漸漸變緩。地質學家稱這種類型的山為單面山。奇怪的是,這座單面山的中部因天然的裂隙而斷成兩部分,兩旁斷崖相對而立,猶如刀劈斧砍,中間僅有一道寬約20多米的峽谷。經過歷代筑關修路,這處峽谷成為翻越劍門山的唯一通道。北宋一位名叫曹宗旦的詩人留下一首五言絕句《劍門關》記之:“鑿開千里地,通得一隅天。疊嶂連三峽,重門扼兩川?!?/p>
什么是單面山?單面山又稱單斜山,是一種發(fā)育在單斜構造上的山地。在地殼運動的強大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fā)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褶皺。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包括向斜(褶皺面彎曲凸向地層由新變老方向)和背斜(褶皺面彎曲凸向地層由老變新方向)兩種形態(tài)。其中,單斜構造是被破壞了的背斜或向斜的一翼。
單面山的特征是山體沿巖層走向延伸,兩坡不對稱,一坡陡而短,另一坡緩而長。與巖層傾向相反但與層面近乎垂直的一面是陡而短的前坡;與巖層傾斜一致且與層面近乎平行的一面是緩而長的后坡。新疆吐魯番市的火焰山、四川劍閣縣的劍門山都是典型的單面山。
在短兵相接的冷兵器時代,劍門關為兵家必爭之地,天然的地貌形態(tài)正是劍門關易守難攻的秘密所在。守軍位于劍門山平緩的南坡之上,居高臨下守住蜀地北大門,敵軍如果從陡峭的北坡進攻,僅靠刀槍劍戟等冷兵器是無論如何也難以取勝的。為什么古人偏要走劍門關?原因在于古代戰(zhàn)爭講究“_”,即使偵察中發(fā)現有可供行人通行的羊腸小道,大量車馬輜重也難以翻山越嶺。因此,只有攻下劍門關,才能保證大隊人馬通過。
據歷史學家統計,雄奇險峻的劍門關歷經大大小小的戰(zhàn)斗上百次,無論是曹魏與蜀漢的劍門關之戰(zhàn),還是前秦與東晉、北宋與后蜀的戰(zhàn)爭,劍門關從未被敵軍從正面攻破,唯獨在1935年被紅軍攻克,創(chuàng)造了蜀道戰(zhàn)爭的奇跡,這才打破劍門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神話。
劍門關以歷史悠久的三國文化和蜀道文化而名揚天下,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里的地質奇觀。地質學家通常認為,劍門關的巖層屬于丹霞地貌。有學者研究發(fā)現,廣東丹霞山主要由砂巖構成,而劍門關的丹霞地貌全部由巨厚層礫巖構成;廣東丹霞山以紅色為突出特點,而劍門關的丹霞地貌則以紫灰、褐灰、灰色色調為主,二者之間差異顯著。因此,他們提出了有別于丹霞地貌的另外一種特殊的名稱——劍門地貌。這種觀點能否被人們廣泛接受,仍有待進一步研究。(摘編自馬志飛《為何說“劍門天下險”》)
詩人在對蜀道上的古跡進行題詠時,還表現出對現實政治的思考。劍門關號稱蜀道著名險關,是入蜀咽喉,軍事重鎮(zhèn),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岑參《入劍門作,寄杜、楊二郎中,時二公并為杜元帥判官》:“劉氏昔顛覆,公孫曾敗績。始知德不修,恃此險何益”,詩人通過劉焉、公孫述等人雖占據險要地勢卻依舊敗亡的故事,得出統治者要重修政德。再有周敦頤的《劍門》對如何更好地治理國家進行了思考,先言及劍門深險不可達的險要地勢,又對怎樣建立一個“百年外戶都無閉”的清平盛世發(fā)表議論。詩人認為統治者有正確的統治策略,以“仁”為政,才能夠“吾皇大道正天心”,體現出對儒家政治理想的追求。蜀道詠史詩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蘊,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北宋文人的特定心態(tài)、歷史審美價值以及對現實政治的思考。(摘編自武子含《蜀道與北宋詩歌》)
1. 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劍門關以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著稱,歷代文人墨客都曾被其吸引,并留下了無數贊美的詩篇。
B. 龍門山麓的巨厚層礫巖,在水平壓力作用下變形為斷裂褶皺帶,露出地表的巖層呈現單斜構造。
C. 雄奇險峻的劍門關歷經上百次戰(zhàn)斗,從未被攻破,直到1935年紅軍攻破劍門關,才創(chuàng)造奇跡。
D. 劍門關名揚天下并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是因為其擁有已被人們廣泛接受的特殊的劍門地貌。
2.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 劍門山兩旁斷崖相對,中間僅有一道峽谷,經歷代修建才有了唯一通道,《劍門關》就記錄了當 時修路的過程。
B. 作者對單面山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據此可知圖一中②所示為單面山,火焰山和劍門山都具有典型 的單面山特征。
C. 廣東丹霞山與劍門關的地貌構成與顏色存在顯著差異,這是學者們的研究發(fā)現也是其提出劍門地 貌的重要依據。
D. 岑參和周敦頤的劍門詩作,都言及劍門關的險要地勢,都從正面論述了統治者修德重仁的重要性。
3. 下列對材料一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章多處使用反問句只問不答,卻能突出文章相關內容,引起讀者注意,啟發(fā)思考,增強表達效果。
B. 作者多處引用唐宋詩句,既有力地證明唐宋時期文人對蜀地及劍門關的關注,又使文章更具文學 底蘊。
C. 文章對“單面山”的內涵及特征加以解釋和說明,并用圖片輔助介紹,使內容科學準確且直觀形象。
D. 文章開篇在介紹劍門關的形狀與名稱由來時,使用了比喻修辭,使介紹貼近生活,更加生動形象。
4. 下列選項中哪一句填入材料一的空缺處最合適( )
A. 無所不用間也。
B. 軍無糧食則亡。
C. 保城備險,絕其糧道。
D.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5. 四川廣元劍閣縣文旅局面向社會征集劍門關解說詞,要求介紹劍門關的價值,如果你是講解員,你會怎樣介紹,請結合材料列出解說提綱。
【小題1】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及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項“歷代文人墨客都曾被其吸引”的表述范圍擴大,據材料一第二段可知,應是“有許多”文人墨客曾寫下慨嘆和贊美的詩篇。
C項“雄奇險峻的劍門關歷經上百次戰(zhàn)斗,從未被攻破”的表述曲解文意,據材料一第七段可知,應是劍門關從未被敵軍從正面攻破。
D項“是因為其擁有已被人們廣泛接受的特殊的劍門地貌”的表述強加因果,據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劍門地貌”是一個尚未被大家廣泛接受的新名稱,而選擇項的表述將這一信息已然化。
故選B。
【小題2】 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
A項“記錄了當時修路的過程”表述曲解文意,材料一主要講述了劍門關的重要性,而不是記錄了當時的修路過程。
B項“據此可知圖一中②所示為單面山”的表述張冠李戴,據材料一第五段可知,單面山的特征是山體沿巖層走向延伸,兩坡不對稱,一坡陡而短,另一坡緩而長,因而,圖一中①所示應為單面山。
D項“都從正面論述了統治者修德重仁的重要性”這種全稱判斷存在很大的可疑性,是語文考查中的常見考點;另據材料二可知,岑參的詩通過劉焉、公孫述等人雖占據險要地勢卻依舊敗亡的故事得出統治者要重修政德的觀點,為側面論述。
故選C。
【小題3】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證方法的能力。
B項“對蜀地及劍門關的關注”的表述范圍擴大,據材料一可知,應該是“對蜀道及劍門關的關注”。
故選B。
【小題4】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語句復位的能力。
D項側重“糧草先行”,運送糧草需要大量車馬,符合語境。很多時候,語文考查只區(qū)分優(yōu)劣,而非正誤判斷,本題即是如此。從上下文看,D項最符合邏輯。
故選D。
【小題5】本題考查學生歸納要點、概括中心及解說介紹的能力。
如劍門關具有豐富的文學價值、獨特的地理價值、可貴的軍事價值、深遠的政治價值和難得的史料價值(任答三點即可)。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