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5世紀至17世紀,西班牙作為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其興起得益于歐洲天主教勢力的支持與“教皇子午線”的劃定,而其勢衰則以《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簽訂為標志。在西班牙帝國興衰的漫長過程中,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折戟是諸多分水嶺中的一個,標志著西班牙與英格蘭的百年之爭達到頂峰。
隨著15世紀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西班牙、葡萄牙及歐洲各國相繼展開大規(guī)模的遠洋航行,并在海外攫取殖民地。其中,西班牙和葡萄牙作為大航海時代的先驅,競相宣布其在太平洋占領的海外殖民地為本國領地,并為此發(fā)生了許多紛爭與沖突。
1494年6月,在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調解與仲裁下,西班牙與葡萄牙簽訂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該條約規(guī)定,在大西洋的佛得角群島以西約2220千米處(即西經(jīng)41度至45度之間)劃一條南北縱線,該線以西的殖民地屬于西班牙的勢力范圍,以東的殖民地屬于葡萄牙的勢力范圍。由于這條分界線是在教皇的仲裁下劃定的,后世稱之為“教皇子午線”。它劃定了西班牙與葡萄牙在大西洋的勢力范圍,暫時緩解了兩國的紛爭。20多年后,一位名為麥哲倫的葡萄牙航海家將促使兩國再度劃分勢力范圍。
麥哲倫出身于葡萄牙的一個騎士家庭,在少年時曾在葡萄牙宮廷中擔任侍童。后來,他多次參加葡萄牙的海外遠征和探險,曾經(jīng)向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提議開拓大西洋通往亞洲的新航道,但是未能獲得國王的資助。
1517年,麥哲倫僑居西班牙。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受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委派,率領艦隊從西班牙的圣盧卡港出發(fā),旨在開辟一條繞過南美大陸并通往摩鹿加群島(Moluccas,印度尼西亞東北部馬魯古群島的舊稱)的新航線。1521年4月27日,麥哲倫本人因卷入當?shù)匚溲b沖突死于菲律賓,他的艦隊則在11月8日抵達摩鹿加群島。接著,艦隊橫渡印度洋,繞過好望角,于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的圣盧卡港,歷時三年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環(huán)球航行。
此后,西班牙搶先占領了摩鹿加群島,并與葡萄牙在太平洋爆發(fā)武裝沖突。1529年,為了解決雙方在太平洋的新爭端,西班牙與葡萄牙簽訂了《薩拉戈薩條約》。根據(jù)這一條約,西班牙幾乎獨占了整個中南美洲(巴西除外),葡萄牙的勢力則主要在亞洲和非洲以及巴西。
可以說,“教皇子午線”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西班牙的海外殖民擴張。作為回報,西班牙成為天主教在歐洲國家中最為堅定的支持者。西班牙的歷任國王自視為天主教的捍衛(wèi)者,并以消滅宗教異端為口號,干預其他歐洲國家(尤其是新教國家)。
16世紀中期,西班牙已成為一個殖民地遍及歐、美、非三洲的帝國。1556年,腓力二世繼承西班牙王位。當時,西班牙的勢力范圍包括西班牙本土、尼德蘭(故地指歐洲萊茵河、馬斯河、斯海爾德河下游及北海沿岸,相當于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意大利境內屬地和美洲殖民地。1580年,葡萄牙的王位繼承出現(xiàn)問題,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宣稱自己是葡萄牙王位的合法繼承人,并派兵入侵葡萄牙。1581年,西班牙兼并了葡萄牙及其全部殖民,這不僅在實質上加強了西班牙帝國的實力,也增加了其爭霸歐洲的信心。
當西班牙逐步發(fā)展為一個帝國時,英格蘭卻在經(jīng)歷著“百年戰(zhàn)爭”(1337—1453年)與“玫瑰戰(zhàn)爭”(1455—1485年)的磨難,國力大傷。1485年,都鐸王朝建立后,英格蘭才開始逐步復蘇。從1529年開始,為了加強王權,亨利八世開始進行宗教改革,于1532年宣布禁止英格蘭的教會向羅馬教廷繳納年貢。1534年,英格蘭的教會與羅馬教廷脫離關系,自稱“圣公會”,由亨利八世擔任最高領袖,并將“圣公會”定為英格蘭的國教。不僅如此,“圣公會”還沒收了羅馬天主教會在英格蘭的財產(chǎn),解散各地的天主教隱修院,極大地削弱了天主教在英格蘭的勢力。
針對英格蘭的宗教改革,西班牙很快就聯(lián)合教皇,暗中策動英格蘭北部的貴族勢力發(fā)動了叛亂。叛軍一度占據(jù)約克城,并要求取消宗教改革。對此,亨利八世予以堅決鎮(zhèn)壓,并廢黜了參與叛亂的貴族。亨利八世去世后,繼承王位的瑪麗一世則堅定地擁護天主教在英格蘭的傳統(tǒng)地位。此時,西班牙開始對英格蘭采取懷柔政策,即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與英格蘭瑪麗一世進行聯(lián)姻。
然而,瑪麗一世在位時間不久就病逝了。1558年,她的同父異母妹妹伊麗莎白一世繼承英格蘭王位,她延續(xù)了亨利八世時期的宗教政策,繼續(xù)維護“圣公會”的國教地位。不僅如此,伊麗莎白一世在16世紀七八十年代積極支持尼德蘭的新教勢力與西班牙對抗。1585年8月,英格蘭與尼德蘭締結條約。依據(jù)該條約,英格蘭向尼德蘭的起義軍提供援軍,并負擔援軍的開支,而尼德蘭則協(xié)助英格蘭共同抵御進入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的敵方艦隊。這些舉措令西班牙確信,要壓制歐洲的新教國家,就必須先終結伊麗莎白一世對英格蘭的統(tǒng)治。
為了推翻伊麗莎白一世在英格蘭的統(tǒng)治,腓力二世一面支持愛爾蘭的天主教徒反對英格蘭在愛爾蘭的統(tǒng)治,一面聯(lián)合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和歐洲的天主教勢力。1586年,腓力二世與英格蘭的天主教勢力密謀,試圖謀殺伊麗莎白一世,并支持瑪麗·斯圖亞特統(tǒng)治英格蘭。這一密謀敗露后,瑪麗·斯圖亞特被處死。到了這個時候,腓力二世翻出了底牌。他公開宣稱,異教徒無權繼承英格蘭的王位,而自己有權繼承英格蘭的王位,因為他不僅是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的后裔,也是英格蘭前任女王瑪麗一世的丈夫。
由于西班牙與英格蘭在宗教方面的沖突與對立,導致英格蘭難以作為西班牙的盟友來分享其相當可觀的海外貿易收益。不僅如此,西班牙也敵視那些與英格蘭保持經(jīng)貿關系的新教國家。
西班牙與葡萄牙合并后,西班牙實際上壟斷了當時歐洲的遠洋貿易??紤]到英格蘭的海軍勢力尚不足以與西班牙抗衡,伊麗莎白一世采用了一種替代性的解決方案,即默許那些針對西班牙遠洋船只的私掠行為,甚至授權武裝船只在大西洋劫掠西班牙的船舶和貨物。當時,歐洲的許多知名海盜和航海家都曾經(jīng)獲得過英格蘭的特許,從事私掠活動。弗朗西斯·德雷克與其表兄約翰·霍金斯等人都因劫掠活動的功績被英格蘭授予爵位,在英格蘭的海軍擔任要職,并在英格蘭與西班牙的海上爭霸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為了維護本國長期壟斷的歐洲遠洋貿易,并報復英格蘭縱容對西班牙遠洋船隊的私掠活動,1587年,腓力二世在西班牙的加的斯港集結艦隊,打算用這支艦隊配合西班牙的一支3萬人的部隊在英格蘭登陸作戰(zhàn)。同年4月,效力于英格蘭的弗朗西斯·德雷克率領一支艦隊向加的斯港發(fā)起突襲,摧毀了約30艘西班牙戰(zhàn)船。接下來,弗朗西斯·德雷克的艦隊在西班牙沿海地區(qū)實施騷擾活動,為英格蘭爭取了寶貴的備戰(zhàn)時間。
弗朗西斯·德雷克出生在英國西南部的德文郡,其父是一位新教傳教士?,旣愐皇缊?zhí)政時期,瘋狂迫害新教徒,弗朗西斯·德雷克與家人被迫背井離鄉(xiāng)。年輕時,他就與表兄約翰·霍金斯一同從事貿易與海盜活動。由于他在劫掠活動中的表現(xiàn)卓越,1580年被伊麗莎白一世授予德雷克爵士封號。次年,弗朗西斯·德雷克就任普利茅斯市市長。1584—1585年,他被選為英格蘭國會議員。
1588年,腓力二世再次組建了一支龐大的艦隊對英格蘭進行遠征,并稱其為“無敵艦隊”,由西班牙的海軍名將圣克魯斯侯爵統(tǒng)領。當時,除了西班牙的艦船,來自葡萄牙、熱那亞、威尼斯等地的艦船也被編入了這支艦隊。據(jù)說,該艦隊匯集了132艘戰(zhàn)船,其中,吃水量超過500噸的有74艘。此外,該艦隊配備的火炮合計2700多門,并配有水手和士兵約3萬人。
為了應對“無敵艦隊”的遠征,伊麗莎白一世竭盡全力,終于為皇家艦隊征集到197艘艦船,其中,吃水量超過500噸的有15艘。英格蘭的艦隊配備了1.6萬名水手與士兵,艦隊配備的火炮數(shù)量雖然僅為“無敵艦隊”的五分之一,但是英格蘭艦隊的火炮射程較遠、便于瞄準且準確度更高。伊麗莎白一世親自發(fā)表戰(zhàn)前動員演說,并任命英格蘭海軍大臣查爾斯·霍華德男爵與知名海盜弗朗西斯·德雷克為皇家海軍艦隊的正副司令。同時,在英格蘭私掠活動中表現(xiàn)活躍的許多海盜和冒險家也被編入了這支艦隊。
在戰(zhàn)前,英格蘭方面獲悉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司令圣克魯斯侯爵猝然病逝,腓力二世臨時任命梅迪納-西多尼亞公爵指揮該艦隊。這位新任司令具有豐富的陸戰(zhàn)經(jīng)驗,卻缺乏海戰(zhàn)經(jīng)驗;同時,“無敵艦隊”的船體較大、航速較慢且火炮射程較短。相比之下,以弗朗西斯·德雷克為代表的英格蘭艦隊指揮官大多長于海戰(zhàn),英格蘭艦隊航速快且火炮射程較遠。弗朗西斯·德雷克冷靜地權衡了雙方的優(yōu)勢與不足,提出了一系列“海盜式”的作戰(zhàn)方案,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己方的長處,并在實戰(zhàn)中發(fā)揮了奇效。
1588年7月21日,西班牙“無敵艦隊”與英格蘭皇家海軍艦隊開始對峙。當時,“無敵艦隊”的艦船排成半月形。英格蘭艦隊集中火力攻擊“無敵艦隊”半月形陣形中首尾兩端的軍艦,導致對手陷入混亂。1588年7月27日,西班牙“無敵艦隊”抵達法蘭西加萊港附近的海面。由于附近沒有適合艦隊停泊的深水港,“無敵艦隊”在公海上拋錨,靜待與西班牙陸軍匯合。7月28日夜,英格蘭海軍的六艘戰(zhàn)船滿載炸藥,對“無敵艦隊”實施火攻。一時間,“無敵艦隊”的陣形被打亂,許多艦船為了避開火攻而四處散開。
接下來,弗朗西斯·德雷克的作戰(zhàn)方案得到了充分的實施。比如,西班牙的艦船試圖接近英格蘭的艦船,這樣就可以發(fā)揮自身在船員人數(shù)與火炮數(shù)量上的優(yōu)勢。可是,英格蘭的艦船利用自身速度上的優(yōu)勢,回避與敵艦接觸,通過射程較遠的火炮在遠距離打擊敵艦。面對英格蘭海軍的這種作戰(zhàn)方式,“無敵艦隊”陷入了被動境地。7月28日的夜襲之后,“無敵艦隊”與英格蘭海軍展開了多次遭遇戰(zhàn)和追擊戰(zhàn),無力再戰(zhàn),艦隊指揮官只得下令艦隊撤回西班牙本土。在回撤的航線上,“無敵艦隊”再次遭到英格蘭海軍的堵截,加之當時蘇格蘭和愛爾蘭海岸的惡劣天氣、壞血病的肆虐和海上補給匱乏,加重了艦船和人員的損失。9月23日,“無敵艦隊”回到西班牙的港口,此時已經(jīng)損失近半。
有人認為,西班牙“無敵艦隊”在1588年的折戟,導致了西班牙霸權的衰落??陀^地說,腓力二世治下的西班牙帝國當時依然具有相當強的實力。這個帝國控制著西班牙、葡萄牙及尼德蘭的大部分地區(qū);意大利的許多城邦,如米蘭、西西里都在腓力二世的統(tǒng)治范圍內。依靠海外殖民地帶來的收入,西班牙帝國維持著5萬人的常備軍,而英格蘭則缺乏常備軍。更糟糕的是,英格蘭的海外商路依然受到西班牙海軍的威脅。
或許,換一個說法更為恰當,即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折戟挫敗了西班牙試圖控制英格蘭的圖謀,并在很大程度上振奮了英格蘭與西班牙爭奪海上霸權的信心。
自1588年之后,西班牙與英格蘭為了爭奪海權,相互進行了一系列的海上遠征,互有勝負。其中,伊麗莎白一世針對西班牙發(fā)動了多次大規(guī)模的海上遠征。比如,1589年2月,伊麗莎白一世發(fā)起了“科倫納-里斯本”遠征。此次遠征的主要目標是摧毀西班牙“無敵艦隊”剩余的艦船,占領亞速爾群島(位于北大西洋中東部的火山群島)的部分島嶼,并阻截途經(jīng)該群島的西班牙遠洋船隊。同年4月,英格蘭艦隊出航,開始了“科倫納-里斯本”遠征。但是遠征艦隊臨時改變了作戰(zhàn)計劃,在科倫納大肆劫掠,錯過了攻占里斯本的戰(zhàn)機。英格蘭遠征艦隊被迫回撤,耗費了巨額經(jīng)費,導致當時英格蘭的財政幾近枯竭。
1591年,時任英格蘭海軍司令的理查德·格倫維爾爵士率領遠征艦隊占領了亞速爾群島中的弗洛雷斯島,企圖阻截途經(jīng)此處的西班牙遠洋船隊,卻遭到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襲擊。經(jīng)過激戰(zhàn),格倫維爾爵士本人重傷身死,其所乘的“復仇”號等戰(zhàn)艦被俘。
1597年6月,伊麗莎白一世下令徹底消滅西班牙“無敵艦隊”,并發(fā)起了“埃塞克斯-羅利”遠征。同年7月,英格蘭遠征艦隊出航,半路遭遇暴風雨,艦隊受損而返航。同年8月,遠征艦隊再度出航。令人感到驚奇的是,此次遠征再次改變了伊麗莎白一世制定的計劃,放棄襲擊西班牙的港口,轉而前往亞速爾群島阻截西班牙的遠洋船隊,結果無功而返。
1603年,直到伊麗莎白一世去世,英格蘭遠征艦隊并未從西班牙手中奪取其海外殖民地,反而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為了盡快止損,繼任英格蘭國王的詹姆斯一世提出與西班牙停戰(zhàn)談和,并于次年在倫敦正式簽署和平協(xié)議。該協(xié)議規(guī)定:西班牙放棄對愛爾蘭叛軍的支持,承認英格蘭國王統(tǒng)治的正當性;作為交換,英格蘭應停止對尼德蘭的軍事、財政援助,同時停止對西班牙商船的私掠。
與英格蘭停戰(zhàn)之后,西班牙繼續(xù)進行與尼德蘭的“八十年戰(zhàn)爭”(1568—1648年)。其間,西班牙又卷入了歐洲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國際戰(zhàn)爭—“三十年戰(zhàn)爭”(1618—1648年)。西班牙在這兩場大戰(zhàn)中耗費的國力,遠大于1588年“無敵艦隊”折戟所遭受的損失。
(作者系廈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助理教授)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