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震級較大的地震發(fā)生后,網(wǎng)上就會出現(xiàn)一些關于“地震云”的照片。這些照片中的云五花八門,看上去十分怪異,被疑為“天有異象”。從外形上看,有莢狀云、乳狀云、波狀云、絮狀云;從色彩上看,既有火燒云,也有被燈光“染色”的云……那么,這些所謂的“地震云”,真的是地震來臨前的征兆嗎?
地震是一種突發(fā)性強、破壞力大的自然災害。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求索地震發(fā)生前的征兆,以期提前做好防范自救的準備,盡量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中國古代的地震征兆大致可歸納為四類:天象變化、地發(fā)雷聲、動物異常反應和天氣異常。天象變化是指日食以及星象的改變,地發(fā)雷聲是指地震前地下發(fā)出的轟鳴之聲,動物的異常反應包括鳥獸集結、鳴叫等,天氣異常主要指水旱災害、云霞雹霧等。古人早已知曉天象與地震并無必然聯(lián)系,如明代以后,有關日食伴隨地震的記載已大幅減少;地發(fā)雷聲、動物的異常反應與地震的關聯(lián)已被現(xiàn)代科學所證明;天氣異常與地震的關系尚未得到主流學術界的廣泛認可。
那么,云與地震是何時聯(lián)系到一起的呢?在我國,相關記述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黃帝內經·素問》中曾對五運六氣進行過闡釋,在談及“土氣”時寫道:“土郁之發(fā),巖谷震驚,雷殷氣交,埃昏黃黑,化為白氣,飄驟高深,擊石飛空,洪水乃從……”大意是,土氣積郁發(fā)作之際,巖石震動、山谷轟鳴,大氣交綏,雷聲大作,塵?;\罩,濕氣蒸發(fā),化為白氣(云),進而形成疾風驟雨,引發(fā)山洪。此后,在正史中也經常有云氣與地震的記載,如《宋史》載“隆興二年(1164年)春正月甲寅,白氣亙天。是月,福建諸州地震”;《金史》載“乃者太白晝見,京師地震,北方有赤氣,遲明始散”。
無獨有偶,古代西方也認為云是地震的征兆。明代天啟四年(1624年)二三月間,京師發(fā)生了多次地震,吏部尚書李崧毓便向意大利籍傳教士龍華民詢問西方的地震學說。為了解答大家的疑惑,龍華民查閱了大量西方典籍,此后翻譯、編排成了《地震解》一書。書中寫道:“晝中或日落后,天際清朗而有云細如一線甚長,震兆也。蓋此細云既得久存不散,便證空中絕無微風,便知諸氣悉收于地下之窟穴也?!辈浑y發(fā)現(xiàn),《地震解》中“氣從地穴而出”的觀點與《黃帝內經》中的記述頗為相似。另外,由于地震裂縫多成長條狀,既然氣從裂縫中出,那么古人認為“地震云”呈線狀便不難理解了??傊?,地震云兆,中西方觀點相似,殊途同歸。
將“地震云”從“征兆”提升到“學說”高度的是曾任日本奈良市市長的鍵田忠三郎。1948年6月的一天,鍵田發(fā)現(xiàn)奈良市上空出現(xiàn)了一條奇怪的云,狀如長蛇,通體烏黑,橫跨東西,他宣稱這是地震的先兆。巧合的是,兩天后,距離奈良市160千米的福井縣發(fā)生了7.1級大地震。
鍵田認為,地殼內部發(fā)生的異常變化必然會反映在天空中,地殼和云直接通過地殼內部輻射出來的電磁場產生聯(lián)系。當?shù)貧炔繎眲≌{整,或者當?shù)貧炔慨a生劇烈的電流時,就會向天空發(fā)出強烈的電磁波,從而影響空氣中的水蒸氣,進而形成形狀異常的云。按照鍵田的解釋,“地震云”的形成受到了電磁波的影響。事實果真如此嗎?
實際上,云的形成并不受電磁波的“直接操控”。電磁波也稱電磁輻射,是電場和磁場按照一定規(guī)律相互作用的產物。按照波長不同,電磁波可分為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和伽馬射線等。鍵田并沒有指出影響云形成的是哪種電磁波。電磁波普遍存于自然界,太陽光中就囊括了大多數(shù)種類的電磁波。如果云的形成與電磁波有關,那么云的分布、形狀應該存在晝夜差異,但這種情況并不存在。如果云的形成只與某一特定波長的輻射有關,我們豈不是可以利用該輻射操控云的分布,進而操控降雨?事實證明,這種情況也是不存在的。
那么,云的形成受何種因素控制呢?雖然云的形態(tài)多樣,風格各異,但形成條件卻大同小異,大致由三個因素決定:水汽條件、上升運動以及大量的凝結核。
成因一:水汽條件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空氣中沒有水汽,斷然難以成云。正是由于水汽的存在,才讓地球這顆藍色彈珠上增添了不少云霧縹緲之氣。自然界中的水存在三態(tài)轉化,想讓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云,就需要對空氣進行降溫。那么,如何讓空氣降溫呢?
成因二:上升運動
俗話說,高處不勝寒,高空中的氣溫較低,是讓水汽凝結的絕佳場所,把空氣抬升到高空便是成云的好辦法。抬升空氣大致有四種方式:熱力抬升、動力抬升、地形抬升和大氣波動。
熱力抬升 蒸饅頭時,鍋中的熱氣會不斷向上升騰;同樣,在烈日的炙烤下,大地升溫,不斷加熱近地面的空氣,被加熱的空氣泡(學名熱泡)會不斷上升,這便是熱力抬升。在上升過程中,熱泡不斷變冷,其中的水汽便凝結成云。積云、高積云、卷積云等云系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形成的。
動力抬升 當天氣系統(tǒng)過境時,往往會伴隨著鋒面,由于冷暖氣團的重量不一樣,更輕、水汽含量更多的暖氣團一般會被冷氣團向上抬起,這便是動力抬升。暖氣團中的水汽在上升過程中不斷遇冷,凝結成云。在暖鋒面,可以產生卷云、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等;在冷鋒面,則可以產生層狀云系或積雨云等。
地形抬升 在云的塑造方面,地形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晉代詩人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這樣寫道:“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薄鞍自瞥鲠丁边@個成語即是從此處演化而來的。當暖濕氣流進入山地,便會被山巒抬升,進而凝結形成地形云,這便是山間常常云霧繚繞的原因。古人不明就里,誤認為云是從山洞中飄出來的。如果大氣層結不穩(wěn)定,地形云可能以積云、積雨云的形態(tài)出現(xiàn),肇啟于山間的冰雹云即是此類;如果大氣層結穩(wěn)定,地形云會以層狀云的形態(tài)存在,縈繞于山間的云霧即是此種;如果水汽不充沛,則可能產生旗云;如果高空中有下沉氣流,還可能出現(xiàn)莢狀云。這種有飛碟外形的云常被認為是“地震云”。
大氣波動 當氣流翻越山峰時,在重力的作用下往往會產生重力波,這種波動可以影響到高空。如果某個高度上恰巧水汽條件較好,那么經過波動以后,便會在波峰的位置發(fā)生上升、凝結,在波谷的位置發(fā)生下沉、蒸發(fā),從而形成一條條并排著的云,這便是大氣波動成云的機制。被網(wǎng)友們戲稱為“排骨云”“天梯云”的云便是由此形成的,它們的學名其實是波狀云。曾被認為是地震征兆的線狀云也是波狀云的一種,它的形成確實與“波”有關,但不是電磁波,而是重力波。
成因三:凝結核
說完了水汽條件和上升運動,最后來說說凝結核。凝結核是指凝結過程中起凝結核心作用的固態(tài)、液態(tài)和氣態(tài)的氣溶膠質粒?;覊m、煙塵、人類活動排放的各種顆粒物、海鹽微粒等都可以成為云的凝結核??v然在沒有凝結核的情況下,水汽也能凝結,但這需要非??量痰臏囟龋ㄈ绲陀?40℃)才能實現(xiàn),而有了凝結核的參與,水汽凝結所需的溫度就會降低至0℃左右。因此,自然大氣中云滴的形成基本都有凝結核的參與,可以說,凝結核是云滴形成中不可或缺的條件。
“地震云學說派”尚且能做出云和地震有關聯(lián)的解釋,而以民間愛好者為主體的“地震云民間派”則只停留在震后拍云、提出疑問、網(wǎng)上發(fā)布的階段。在“民間派”看來,稍微有些特點的云都可能是“地震云”。
2023年8月6日2時33分,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發(fā)生了5.5級地震。地震前的5日傍晚到6日凌晨,濟南、德州、濟寧等地的多位博主發(fā)布圖片和視頻,宣稱天空中出現(xiàn)詭異紅光,是地震前兆。那么,這種紅光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
其實,這種紅光是紅色光源照到厚厚的層狀云上,由于米散射而形成的一種光學現(xiàn)象。這時的云層起到了類似電影幕布的作用,云粒子把紅色的光散射到了人的眼睛里。
常見的散射有瑞利散射和米散射兩種。瑞利散射是在粒子直徑遠小于可見光波長的時候才發(fā)生的。例如,空氣分子對可見光進行瑞利散射時,紫光和藍光被散射掉,由于人眼對紫光不敏感,所以天空看上去是藍色的。米散射的產生條件是粒子直徑與可見光波長相仿或者比可見光波長大。米散射對所有可見光一視同仁,無論是紅光還是藍光,散射的程度大致相仿,因此陽光在經過米散射后仍然是白色的,這就是云、霧呈白色的緣故。
天空出現(xiàn)“紅云”的概率是很大的,只要層狀云的厚度合適、有紅色光源,就可能出現(xiàn),跟地震沒有必然聯(lián)系。那有沒有“藍云”呢?也有。只不過藍色的云跟天空的顏色比較接近,不容易被人察覺罷了。
火燒云也常常被認為是“地震云”。火燒云因絢麗的色彩而引人注目,其色彩跟剛才提到的瑞利散射有關。傍晚,隨著太陽高度角的逐漸降低,陽光在大氣層中的路徑越來越長,瑞利散射把可見光中波長較短的紫光、藍光依次“截和”,最后只剩下波長最長的紅光。因此,傍晚的火燒云起初往往是金黃色,爾后慢慢向紅色過渡。從種類上看,高云族中的卷積云、卷層云,中云族中的高積云、高層云,低云族中的層云、層積云等都可以形成火燒云。也就是說,火燒云與地震根本風馬牛不相及。
被誤認為“地震云”的云太多了,難以盡述。這些猜測之所以經不起推敲,原因在于它們混淆了時間順序和因果關系。在日常生活中,當兩個事件次第發(fā)生時,人們會下意識地認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而如果結果能在原先設想的原因之外獨立存在,那這種因果關系便不存在。在邏輯學上,有人將這種錯誤的歸因方式稱為“在此之后”謬誤。雖然有時地震前會出現(xiàn)“奇形怪狀的云”,但二者并非因果關系。網(wǎng)傳的“地震云”圖片多是在地震發(fā)生之后才被“曬出來”的,這就相當于“先打靶,后畫圈”,必定能打中靶心。故而這些所謂的先見之明,只不過是唬人的把戲罷了。
無論是波狀云、絮狀云,還是莢狀云、乳狀云,它們都不罕見,在云的分類中,都有對應的屬種,成因也有科學解釋,不能用以預測地震。只是在快節(jié)奏、信息化的社會背景下,大家仰望天空的次數(shù)變得太少了,尤其是這些云出現(xiàn)時并沒有伴隨大風、降水,人們更不會刻意去觀察天空。它們悄悄地來,靜靜地去,很少被人們關注。希望大家停下忙碌的腳步,經常記錄頭頂?shù)哪且黄炜?,拍下屬于自己的那片云?;蛟S借助自己的拍云經歷,你也能夠讓“地震云”不再眾說紛紜。
【責任編輯】諶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