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連續(xù)16年參加高考的唐尚珺成為大一新生。有人說他蹭高考的流量,當上網(wǎng)紅后賺了不少錢;有人說他浪費大學錄取名額,棄讀一次就意味著一個孩子的大學夢碎。
唐尚珺最初考上名校卻棄讀,是為了能拿到私立高中的復讀獎金,因為其父親當時病重、家中經(jīng)濟拮據(jù)。后來屢顧名校而不入,則是因為他執(zhí)著于夢想的大學。
唐尚珺的確浪費了大學錄取名額,這個結果也顯示出高考現(xiàn)行錄取機制還可以進一步完善。一種理想的狀況就是,被考生放棄的大學錄取名額,能夠盡快回流到錄取的“大池子”中,并重新匹配給其他考生。與其批評唐尚珺“自私”,不如多為完善高考錄取機制建言。至于“腦補”唐尚珺借網(wǎng)紅身份賺了多少錢,那多少有點“害怕老表過得苦,又怕老表開路虎”的味道了。
苛評普通人,既不勇敢也不明智。誠然,一個人因為和公共利益扯上關系而進入公眾視野,如果其行為有悖公序良俗,甚至涉嫌違法犯罪,誰都可以用合法的方式給予批評。但是如果其行為只是出于自身考量的合理合法之舉,施以責備則缺少了底氣。
對普通人的苛評,往往是“安全”的,這就使得批評者無所顧忌。被批評的人,只能龜縮在網(wǎng)絡背后,面對洶涌的輿論而無力招架。零星輿論匯合成網(wǎng)絡暴力,個人情緒蔓延成社會情緒,臨界點在哪里難以分清,但對普通人的苛評必然長驅直入,突破這個臨界點。“是非有公理,慎言莫冒犯別人”,這句好詞,值得評論人品味。
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不和諧之處,比如,高考競爭造成的壓力,就好像“可燃物”,積壓在人心里;突然發(fā)生的與這種不和諧之處相關的事件,就好比“點火溫度”;而偏激的輿論就好比是“助燃物”。網(wǎng)絡輿論場的信息繭房效應和回音壁效應,讓偏激的言論像臺風一樣越刮越猛,幫助“可燃物”在適合的“點火溫度”之下熊熊燃燒,釀成災情。和偏激言論的“助燃物”作用迥異,得體適度的言論,起到的則是曲突徙薪的作用。
當下,中國社會正處于急劇轉型和變革時期,利益格局的調整深刻而復雜,凝聚社會共識、推進社會整合比以往更加重要。苛評普通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緒極化、觀點極化,與當下的社會需要背道而馳。
對普通人的苛評,加劇了個人的困惑以及與社會的疏離感,造成個人原子化和社會撕裂。不苛評普通人,也是評論人應有的社會責任和職業(yè)倫理。
學者顧建明提出,立言要先立心,評論者要心存正念,做到慎獨致中、善言致和?!跋才分窗l(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敝赶蚱胀ㄈ说拿襟w評論產(chǎn)品,意味著社會評價,關系到社會聲譽。對普通人慎說“夠狠”“夠損”的話,多一些換位思考、溫言寬慰、共情共鳴,才能避免評論成為引爆偏激輿論的導火索,或壓垮普通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評論界不乏這樣的良心——面對公權力運行不當,敢于批評,有麻辣味;面對普通人出言有度,有理有節(jié),有人情味。恰恰是這樣的評論人,官員愛和他(她)打交道,老百姓也喜歡他(她)。這里好像也沒有什么秘訣,無非是做到了徐寶璜所說的“宗旨正大”“潔白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