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新加坡是與中國貿(mào)易往來最多的東盟成員國,對新加坡主流新聞媒體“一帶一路”敘事框架進行分析,透視其聚焦主題和傳播傾向、敘事策略和敘事風格,不僅可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研判提供依據(jù),也對“一帶一路”的精準化和分眾化傳播有著重要意義。
本文聚焦YouTube平臺新加坡媒體亞洲新聞臺(Channel News Asia) 賬號“CNA”發(fā)布的“一帶一路”相關視頻,這是因為隨著傳媒生態(tài)的發(fā)展,海外社交平臺已成為“一帶一路”傳播的重要話語場域,而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視覺的直觀化、形象化、多元化、互動化的傳播特性,更具備潛移默化的說服效果[1]。以視頻傳播形式為主的YouTube活躍用戶數(shù)量居全球第二,探究該平臺上新加坡媒體“一帶一路”主題的視頻傳播,更契合社交媒體視頻化傳播的發(fā)展趨勢,對于海外社交平臺的“一帶一路”傳播更具現(xiàn)實意義。
一、理論資源和研究設計
(一)框架理論
人類學家貝特森最早提出“框架”概念,把框架描述為制作信息和理解信息的一套特定規(guī)則[2] 。1974年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將框架概念應用于傳播學領域,視框架為傳播者提供給受眾理解符號的詮釋規(guī)則和認知圖式[3]。戈夫曼之后諸多學者賦予框架不同層面的理論闡釋。吉特林將框架總結為“選擇、強調和排除”[4],恩特曼提出框架主要牽涉選擇與凸顯兩個作用[5],此后框架理論產(chǎn)生框架、框架化和框架效果三個核心概念[6] 并應用在新聞文本、新聞生產(chǎn)和受眾研究中。
不同學者發(fā)展出多樣的媒體框架分析方法,其中臺灣學者臧國仁的高中低三層次框架分析理論極具代表性。臧國仁將框架定義為人們或組織對事件的主觀解釋和思考的結構[7] ,包括高層、中層、低層三個結構層次。高層次結構往往是對某一事件主題的界定,是符號真實的抽象意義,主要回答的是媒體選擇和強調了哪些主題。中層次結構則結合了梵·迪克話語分析中的新聞圖式結構,聚焦語篇文本的構成形式,主要由主要事件、先前事件、歷史、結果、影響、歸因、評估等敘事環(huán)節(jié)構成。低層次框架結構聚焦文本微觀層面符號運用的修辭與風格,體現(xiàn)在文本中詞匯、句法結構及修辭策略的選擇等方面。當前“一帶一路”相關的框架研究大多重靜態(tài)文本輕動態(tài)影像內(nèi)容,對于視頻報道的框架分析有所忽略。
(二)研究設計
本文運用臧國仁高中低三層次框架理論,分析新加坡媒體“一帶一路”視頻在宏觀層面的主題框架和傾向、中觀層面文本結構體現(xiàn)的敘事策略和微觀層面的表現(xiàn)風格,以探究新加坡主流媒體“一帶一路”視覺化敘事特征及其對中國國際傳播的啟示。
1.樣本選取
本文以亞洲新聞臺YouTube賬號“CNA”發(fā)布的“一帶一路”相關視頻為研究對象。亞洲新聞臺隸屬于新加坡最大的廣電集團——新傳媒集團,具有較強的權威性。2006年亞洲新聞臺在YouTube開設賬號,截至2023年12月31日已經(jīng)積累230萬粉絲,具有較大的全球影響力。
以“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ilk Road” “OBOR”“BRI”等“一帶一路”英文表述關鍵詞在亞洲新聞臺YouTube賬號“CNA”主頁搜索,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共有視頻64條,剔除與“一帶一路”無關的6條,最終獲有效視頻樣本58條,總觀看量達6207235次,總點贊數(shù)和評論數(shù)分別達66499次和19856條,具有一定的樣本代表性。
2.類目構建
本文以臧國仁三層次框架理論為基礎,對樣本視頻進行基于描述性統(tǒng)計的文本分析。將高層次結構、中層次結構和低層次結構作為一級類目,并結合相關研究和樣本實際情況,進行二級及以下層次分析類目的構建。高層次結構主要研究視頻主題框架、態(tài)度傾向;中層次結構劃分為文本結構形式和信息來源。文本結構形式包括歷史與先前事件、主要事件、結果和影響、歸因、評估。信息來源劃分為官方、媒體、專家學者、平民、公司及機構、國際組織等。前五類再細分為中國和外國兩種不同信源;低層次結構聚焦視頻敘事風格、標題呈現(xiàn)和聲音表現(xiàn)形式。
二、研究發(fā)現(xiàn)
(一)高層次框架:主旨及立場
1.主題框架突出進展及影響、兼顧不同聲音
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所有樣本視頻議題主要有六類,可進一步概括為“影響框架”“進展框架”和“沖突框架”三大主題框架(見表1)。
“影響框架”主題下的視頻主要涉及“一帶一路”給其他國家或地區(qū)以及中國國內(nèi)經(jīng)濟帶來的積極影響。如How is China’s New Silk Road transforming Vietnam and Laos? (中國的新絲綢之路正如何改變越南和老撾?)為題的視頻,講述中國在老撾投入大量資金,為老撾帶來更便捷的交通和基礎設施。
“進展框架”主題下包括三類議題:“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外交”類議題,主要涉及中國與其他國家圍繞“一帶一路”的外交往來,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緬甸,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等;“‘一帶一路’相關的重要活動或講話”類議題,涉及“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世界城市峰會等重要活動及重要人物的有關講話;“‘一帶一路’相關計劃及介紹”主要是關于“一帶一路”的展望或者戰(zhàn)略布局的介紹。如以10 years of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為題的視頻對倡議的起始、進展、成果等進行介紹,并對中巴經(jīng)濟走廊的戰(zhàn)略布局進行闡述。
“沖突框架”主題視頻包括“各方對‘一帶一路’的反應”和“中國對‘一帶一路’質疑的回應”兩類議題。前者關注“一帶一路”受到的來自其他國家或者機構的阻力、質疑或支持,如Australia cancels Victoria state’s Belt and Road deals with China (澳大利亞取消維多利亞州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協(xié)議),聚焦澳大利亞對“一帶一路”態(tài)度的消極變化。后一類則表達中國針對質疑的態(tài)度,如China urges Australia to drop“cold war mentality and ideological bias”(中國敦促澳大利亞放棄“冷戰(zhàn)心態(tài)和意識形態(tài)偏見”)為題的視頻。
從數(shù)量來看,“進展框架”類視頻最多,“影響框架”類其次,二者共占79.3%,表明CNA以“一帶一路”推進中的事實陳述和積極影響的呈現(xiàn)為主。20.7%的“沖突框架”主題視頻側重在多元視角下反映關于“一帶一路”的不同聲音,也符合當前國際社會中“一帶一路”倡議的現(xiàn)實處境。
2.總體正面的態(tài)度傾向
本文將樣本視頻傾向分為積極、中立和消極三類,統(tǒng)計結果見表2。從數(shù)量上看,消極傾向的視頻只是少部分,總體上CNA“一帶一路”敘事較為正面。
呈積極態(tài)度的視頻數(shù)量最多,主要涉及“一帶一路”給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帶來積極改變和影響、中國和其他國家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建立起更緊密的外交關系,以及倡議受到的肯定和歡迎等。如在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win-win”for Singapore and China: PM Lee(“一帶一路”倡議對于新加坡和中國是雙贏:李總理表示)視頻中,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表示新加坡支持并歡迎“一帶一路”。
占比第二的中立類視頻大多客觀呈現(xiàn)“一帶一路”相關事實。如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marks 10 years with summit in Hong Kong(香港峰會標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視頻僅陳述事實,未摻雜任何表達態(tài)度或傾向的詞匯。
少量視頻,主要是沖突框架下的一些視頻,對“一帶一路”表現(xiàn)出疑問或擔憂,常出現(xiàn)“抗衡”“債務陷阱”等短語,如EU unveils infrastructure plan to counter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歐盟公布了一個基礎設施計劃以對抗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中,表現(xiàn)出對“一帶一路”前景的質疑。
(二)中層次框架:敘事重心和策略
視頻的結構形式和信息來源反映中觀維度上敘事素材的選擇和安排,體現(xiàn)敘事重心和策略。
1.文本結構凸顯事實和評價
視頻中主要事件指“一帶一路” 相關事件及主要人物言語、行動等,如外交訪問、高峰論壇舉行以及人物發(fā)表講話等。先前事件與歷史則指發(fā)生在主要事件之前與之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事件或背景。結果與影響是主要事件產(chǎn)生的,或可能產(chǎn)生的直接、間接影響。歸因指對“一帶一路”相關事件發(fā)生原因的推論或暗示。評價則是對“一帶一路”相關事件或現(xiàn)象所持態(tài)度和觀點。
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主要事件”在各類主題視頻中均普遍存在,占比最高,尤其集中出現(xiàn)在“進展”主題框架下以外交訪問、重要活動或講話為主要內(nèi)容的視頻中,如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抵達中國參加第三屆“一帶一路”論壇這一事件。
“評估”占比第二,也是樣本視頻常見的組成部分,涉及各方對“一帶一路”的不同看法。大部分評價較為正面積極,如在A decade on, has China’s ambitiou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enefitted Central Asia?(十年來中國雄心勃勃的“一帶一路”倡議是否改善了中亞?)中,某公司董事托利波夫博士以中國幫助烏茲別克斯坦修建隧道縮短人們往返時間為例,說明“一帶一路”對許多中亞國家的積極影響。少量負面評價主要出現(xiàn)在“沖突”主題框架下的一些視頻中。
“結果和影響”占比第三,集中出現(xiàn)在“影響”和“進展”兩大主題框架下的視頻中,絕大多數(shù)展現(xiàn)倡議對沿線國家發(fā)展的積極作用,如中老鐵路、中泰鐵路、雅萬高鐵等項目為東道國帶來交通便利,以及瓜達爾港、漢班托塔港、比雷埃夫斯港將極大促進相關區(qū)域的貿(mào)易往來。
少量視頻存在“歷史與先前事件”和“歸因”。歷史與先前事件多作為背景交代出現(xiàn)于紀錄片視頻中。少量“歸因”則是有關“一帶一路”意圖的揣測和推論。
“主要事件”“評估”和“結果和影響”占比居前三,說明CNA“一帶一路”敘事重在呈現(xiàn)“一帶一路”相關進展,同時關注倡議取得的結果和呈現(xiàn)各方評價,體現(xiàn)出事實和意見并重的敘事特征。
2.信息來源具權威和精英色彩,國別多元化明顯
對視頻以條為單位進行信源統(tǒng)計(單條視頻中同類信源出現(xiàn)多次計為該類出現(xiàn)在1條視頻)后得出結果(見表4)。
含官方信源的視頻數(shù)量最多,凸顯CNA“一帶一路”敘事的權威性。含外國官方信源的視頻占比超過中國官方信源,但就單個國家而言中國官方信源占比最大,多為中國政府官員發(fā)表的講話。外國官方信源表現(xiàn)出國別多元特征,視頻中對多個沿線國家的政府部門官員進行采訪,如烏茲別克斯坦文旅局長、蒙古國前總理、斯里蘭卡外交部長薩布里等。
專家學者等知識精英信源占據(jù)第二位,外國專家信源占比多于中國專家信源,表明CNA注重來自中國以外的研究者對“一帶一路”的解讀和評價。
平民和公司及機構兩類信源占比相近列第三位,兩類信源中外國信源占比較大。外國平民信源主要在被訪問及“一帶一路”帶來的影響時出現(xiàn),作為項目承包和建設者的公司或機構類信源也多來自外國,這與CNA記者深入到“一帶一路”參與國實地采訪有關。
媒體信源總體占比不大,但含中國媒體信源的視頻和外國媒體信源視頻數(shù)量相差懸殊。外國媒體信源多在某事件發(fā)生后CNA實時連線在場媒體記者時出現(xiàn)。此外還有少量國際組織信源,如“多邊開發(fā)銀行”這一為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國際合作而成立的國際金融組織。
(三)低層次框架:表現(xiàn)風格
1.敘事風格:新聞報道為主
視頻主要有新聞報道和紀錄片兩種視聽表現(xiàn)風格(見表5),以新聞報道為主。
新聞報道視頻時長在1-12分鐘不等,以主持人新聞播報畫面、新聞現(xiàn)場畫面、采訪、資料視頻等組合形式呈現(xiàn),體現(xiàn)了新聞報道的典型特征。
紀錄片風格長視頻占比小,每條平均時長在45分鐘左右,內(nèi)容詳盡,具有漸進結構特征,即通過敘事單元在時間、空間、邏輯等方面層層遞進和疊加,最終呈現(xiàn)故事的原貌和主題[8]。這種結構有利于在梳理歷史與先前事件的基礎上呈現(xiàn)“一帶一路”相關議題的宏觀語境,幫助觀眾清晰地了解事件發(fā)展經(jīng)過及其中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
2.標題重事實輔以互動,風格平實
在信息碎片化時代,標題成為受眾瀏覽視頻的關鍵向導和影響因素,標題的句類特征和修辭策略對其功能產(chǎn)生一定影響。
樣本視頻標題采用陳述句最多(48條),占比82.8%,重在將事實呈現(xiàn)給受眾。少量視頻(10條,占比17.2%)主要是紀錄片風格類視頻使用了疑問句標題,以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互動功能較強。
從修辭來看,未使用修辭的樣本視頻標題一共42條,占大多數(shù)(72.4%),說明標題表達風格較平實。16條視頻標題使用了修辭格,占比27.6%,主要有設問(10條)、引用(4條)、比喻(2條)、擬人(1條)幾種類型。使用最多的設問修辭格通過向觀眾提問拉近彼此的距離。引用類修辭在標題中多用于轉述重要人物的發(fā)言來表達自身立場,同時增強新聞的權威性和說服力。比喻和擬人這類可增加生動性和引發(fā)聯(lián)想的修辭使用不多。
3.聲音:多種形式組合,真實感強
樣本視頻中聲音表現(xiàn)形式主要有畫外音、背景音樂、同期聲三種(見表6)。
除了一條視頻采用純后期配音解說形式外,其余所有視頻樣本都采用同期聲,使視頻內(nèi)容更為自然、真實,也更易產(chǎn)生代入感。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畫外音在樣本中常以配音旁白的后期解說形式,來解釋或補充畫面內(nèi)容,并且多和同期聲組合來豐富視頻內(nèi)容。少量使用背景音樂的情況大多出現(xiàn)在紀錄片中輔助敘事節(jié)奏與情緒表達,以更好地表達主題。
三、結論與啟示
從上文對新加坡媒體亞洲新聞臺YouTube賬號“一帶一路”敘事框架的分析中可得出一些結論,并從中衍生出對中國國際傳播的啟示。
(一)較客觀、平衡的他者敘事有助于平衡國際輿論生態(tài)
分析發(fā)現(xiàn),作為他者的新加坡媒體亞洲新聞臺在YouTube上的“一帶一路”敘事總體較為客觀、平衡,體現(xiàn)在主題聚焦“一帶一路”的進展和影響,并重在進行事實呈現(xiàn),反映關于“一帶一路”的多元聲音;敘事重心落在與“一帶一路”相關的主要事件和影響,且信源國別和身份多元;敘事風格以新聞報道為主,輔以大容量的紀錄片,二者皆注重事實呈現(xiàn)。標題風格平實重事實陳述,并結合少量修辭手段增強互動感。多種聲音表現(xiàn)形式增強了內(nèi)容的豐富性、真實性和連貫性。這種重事實、求平衡的敘事策略和特征,與新加坡在國際上較為務實中立的立場一致。
新加坡媒體較為客觀平衡的“一帶一路”他者敘事對中國“一帶一路”傳播而言是較為積極的話語資源,有利于改善國際話語權力結構,消減以美西方國家為代表生產(chǎn)的“一帶一路”相關話語中的偏見和敵意,對國際輿論生態(tài)起到一定程度的平衡作用。同時新加坡媒體作為他者的身份和敘事中多國別信源的采用,使得“一帶一路”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機遇之路具有較強的說服力。鑒于此,中國在海外社交平臺上應充分發(fā)揮這一話語資源的優(yōu)勢,主動將其納入“一帶一路”的合塑中,加大新加坡媒體“一帶一路”敘事的可見性并促進其多次傳播。如采用社交媒體互動手段轉發(fā)CNA“一帶一路”主題視頻,添加主題標簽(#)等,在海外社交平臺上為新加坡媒體“一帶一路”敘事提供更多傳播機遇,使之成為有影響力的“一帶一路”他塑力量。
(二)凸顯政治、經(jīng)濟切面的精英敘事需更接地氣的表達調和
CNA視頻內(nèi)容關注“一帶一路”的進展和結果,但偏重宏觀層面的經(jīng)濟、外交等問題,對“一帶一路”在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影響描繪較少;信源方面出自官方、專家學者以及機構組織居多,權威和精英色彩明顯,話語風格較硬。
新加坡媒體的這種敘事視角和策略容易將人們的注意力框限在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政治和經(jīng)濟內(nèi)涵解讀上,在當前意識形態(tài)對立和國際貿(mào)易中保護主義抬頭的全球語境下,強化“一帶一路”倡議的政治經(jīng)濟色彩不利于“一帶一路”蘊含的全面、豐富意涵的傳播,也不夠接地氣,不利于倡議獲得國際社會廣泛的民意認同。
因而,一方面中國在借助新加坡媒體話語資源時應有所選擇,在主題上不能過于集中在政治、經(jīng)濟,宜多采用其軟性的和含平民信源的報道;另一方面中國在主動傳播中需加強對“一帶一路”的全面?zhèn)鞑ズ腿峄瘋鞑?,通過線下和線上的文化交流活動與民間交往,打造線下和線上的數(shù)字“一帶一路”,以助推“一帶一路”民心相通愿景的實現(xiàn)。如發(fā)起“一帶一路”有關的故事分享,讓普通民眾加入到“一帶一路”敘事中來,而不僅是作為旁觀者;鼓勵中國和新加坡民間社團開展交流活動;加大中國優(yōu)秀電影和文化產(chǎn)品在新加坡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宣發(fā)力度;借助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文化產(chǎn)品來吸引年輕一代社交媒體用戶,圍繞不同產(chǎn)品形成話題傳播和社群傳播等。這些手段不僅可以吸引新加坡媒體的關注和報道,促進“一帶一路”在新加坡的傳播,同時借助新加坡媒體的國際傳播能產(chǎn)生更大的海外影響力,使“一帶一路”敘事更加全面立體,展現(xiàn)出深刻的人文關懷和社會價值。
(三)中國媒體間議程設置功能需要加強
分析發(fā)現(xiàn),雖然中國官方信源在樣本視頻中占有一定比例,但中國媒體信源所占比例極低,僅在兩個視頻中出現(xiàn),而包含外國媒體信源的視頻則有10條。這一方面體現(xiàn)了新加坡媒體的國際視野和盡量涉及多國的平衡性策略,也說明中國媒體對新加坡媒體的影響較為薄弱,未能發(fā)揮應有的媒體間議程設置功能。
未來中國媒體在不斷提升報道吸引力的同時,可加強與新加坡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媒體的合作,以此來提升中國媒體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議程設置能力。因為當“一帶一路”傳播成為中方和各國媒體都能受惠的實踐時,中國媒體國際影響力的增強更可能獲得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動力。
首先應建立完善與新加坡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媒體間的合作機制,包括關于“一帶一路”的信息共享、聯(lián)合報道等,確保關于“一帶一路”倡議的最新政策、項目進展、經(jīng)濟成果、文化交流等多維度信息能夠及時、準確地在合作媒體間流通。
在合作模式上,中國媒體應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媒體的合作方式,如共同策劃重大選題,圍繞“一帶一路”倡議的熱點話題、具體案例進行深度挖掘和廣泛傳播;合作開發(fā)客戶端產(chǎn)品,利用新技術手段拓寬傳播渠道,吸引更廣泛的受眾群體;順應視覺化傳播趨勢,聯(lián)合打造微視頻或微紀錄片等視聽產(chǎn)品,以生動、直觀的方式講述“一帶一路”故事,展現(xiàn)沿線國家的風土人情和發(fā)展變化。紀錄片創(chuàng)作強調真實性,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在國際傳播中不易遭遇阻力,具有國際傳播的天然優(yōu)勢。在當前國際受眾媒體使用時間碎片化的情況下,每集篇幅短小的系列微紀錄片是值得嘗試的形式。
四、結語
由于世界各國有著政治體制、國情、文化傳統(tǒng)以及需求的差異性,“一帶一路”國際傳播必然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這就要求中國“一帶一路”傳播更加重視傳播主體和傳播對象的差異性以提升傳播的精準性。本文關于新加坡媒體“一帶一路”敘事的研究結論和關于中國國際傳播的思考,正是這一路徑下的嘗試,有待后續(xù)研究進一步豐富和深化。
參考文獻
[1]陳世華,劉晶.政治傳播中的視覺修辭流變[J].國際新聞界,2017,(09):71-87.
[2] Bateson G. A theory of play and fantasy[M]. Boston: MIT Press,1972.
[3] Goffman E.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M].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4: 7-13.
[4]托德·吉特林.張鏡譯.胡正榮校.新左派運動的媒介鏡像[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13.
[5]潘忠黨.架構分析:一個亟需理論澄清的領域[J].傳播與社會學刊,2006,(01):17-64.
[6]馮劍俠.框架理論在傳播學研究中的運用及其發(fā)展[J].新聞傳播,2011,(09):15+17.
[7]臧國仁.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M].臺北:三民書局,1999:32.
[8]蔡之國.論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結構[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8,(0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