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奧運會期間,我國幾位體育記者對運動員的采訪,引起了公眾的困惑。總體而言,采訪的內(nèi)容顯得無厘頭,泛娛樂化,大多數(shù)與體育賽事無關(guān)。比如有些記者關(guān)注“磕CP”,跟運動員聊花邊新聞;有些記者提問“飛得累不累”;有些記者問運動員覺得自己像什么動物;甚至要教奧運選手英語單詞……這些提問讓運動員不知所措,得到的回答顯然是尷尬場面。網(wǎng)友評論說,“這些問題既沒營養(yǎng),又沒有問到點子上。”超過2000人的中國奧運記者團,這次交出的答卷遠遠不如中國奧運選手們。
前往巴黎賽場一線的,多為能跑能沖的年輕記者。他們一而再、再而三的“無腦提問”不僅惹惱了運動員,也惹惱了觀眾。這至少折射出兩大突出問題:
第一,記者對奧運體育賽事不夠了解,對一些項目知之甚少,有一些問題暴露了他們的不專業(yè)。運動員最怕遇到這種連賽事規(guī)則都不了解的記者。比如有記者問全紅嬋“三米板上練得怎么樣”,全紅嬋感到無語:“我是十米臺的,你問我三米板?”據(jù)說,這次報道奧運會的很多記者都是臨時從其他部門調(diào)過來,比如時政部、文化部、經(jīng)濟部等,沒有系統(tǒng)地報道過體育新聞,因此對體育賽事缺乏了解。第二,記者對于奧運賽事缺乏足夠敬畏,在奧運賽場上大聊娛樂和八卦。畢竟奧運比賽涉及國家形象,運動員也是為國出征,因此是一件嚴肅的事情。近年來,很多年輕記者成長于“娛樂至死”的飯圈時代,自己也是粉絲中的一員,把一些飯圈惡習(xí)帶到了職業(yè)新聞中來。他們的話題似乎停留在“飯圈”層面,顯得非常無厘頭,導(dǎo)致屏幕前的觀眾十分反感。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一狀況?原因是多方面的。16年前的北京奧運會是中國體育記者的“春天”,多位記者因報道奧運會、世界杯等賽事一炮而紅,體育記者也成為媒體人非常向往的崗位之一。但是這些年,由于媒體環(huán)境的變化,很多體育記者離開了原來的崗位,有經(jīng)驗的人越來越少,導(dǎo)致“青黃不接”。現(xiàn)在走上賽場采訪的多為年輕記者(尤其是95后),多多少少受到飯圈文化的影響。據(jù)說,有一些年輕記者天天在社交媒體上參與飯圈罵戰(zhàn),寫稿子時也帶著“飯圈文風(fēng)”。飯圈固然是流量的保障,或許能保證新聞稿獲得關(guān)注,但是飯圈具有非理性、情緒化、娛樂化等特點,迎合飯圈的寫作難免有失公允,違背新聞倫理,甚至引起“圈外”觀眾的反感。
潘展樂接受央視《面對面》欄目的采訪邀請時,主持人董倩給我們上了一堂新聞素養(yǎng)課。今年50多歲的董倩,是一位優(yōu)秀的提問者,也是一位非常用心的傾聽者。她對潘展樂的“面對面”采訪,問了一系列有價值的問題,包括“預(yù)賽時你對各個對手的判斷是什么?”“這個浪有影響到你嗎?”“有教練說過你練自由泳沒有前途,你對此怎么想?”在這樣精彩的追問下,潘展樂回答得也很真誠。一問一答,讓整個節(jié)目緊湊而流暢,潘展樂陽光、開朗的個性也得到充分的展示。這說明,高質(zhì)量的體育內(nèi)容還是不缺受眾的。中國年輕的體育記者們,還需要加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