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程千帆先生精于詩學研究,研究中注重方法探討和實踐。從時間和空間角度解讀古典詩歌是程先生詩學研究中的一種方法,同時,程先生也指導自己的弟子關注和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在具體的詩學研究實踐中,程先生另辟蹊徑從時空視角的解讀,令人耳目一新,能夠立足作品考證,還原詩意,方法上觸類旁通也易于學習。
關鍵詞:程千帆;詩學研究;時空視角
中圖分類號:I207"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095-7734(2024)05-0085-05
程千帆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古代文史研究專家,在古典文學、校讎學、歷史學、文學批評等方面都有杰出耕耘。自1978年以65歲高齡被聘為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后,先生重煥學術青春,出產(chǎn)了一大批學術成果,培養(yǎng)了一大批學術傳人,影響深遠。先生尤精于詩學,他自言:“在我近六十年的學術生涯中,以在古典詩歌方面花費的時間最久,用力最專。”[1]縱觀其研究,尤為重視考證與批評融合,批評中又極為重視研究方法的探討和實踐,用門下弟子張伯偉的話來講,“同時代的古代文學研究者中,千帆先生的方法論意識最為自覺、強烈和持久”。[2]其中從時空的視角對古典詩歌進行觀照和研究是程先生的一種嘗試,也是方法論上的一次指導。
一、研究視角:時空意識
時空,即是時間和空間的合稱,是一個物理學、哲學和天文學術語。人生在宇宙之中,本身就與時空融為一體。古人在解釋宇宙概念時就說過:四方上下為宇,古今往來為宙,前者空間,后者時間。所以古人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時,無形中已融入了時空思維,作品具有一種時空意識。杜甫有詩“乾坤萬里眼,時序百年心”就是實證,眼望萬里江山,心懷百年往事,時空交錯。程千帆先生對此問題早已有深刻體會,并貫穿于詩學研究中,在《古典詩歌描寫與結(jié)構(gòu)中的一與多》中他認為:人類生活于無始無終的時間與無邊無際的空間之中,故而不能脫離時間和空間而生存和生活。那么,人們對于生活的觀察體驗也必然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之中進行,通過寫景或者抒情反映生活中的事物,無法脫離具體的人和物、時間和地點。[1]在《讀詩舉例》中說“古典詩人恪守從生活出發(fā)的正確原則,按照所接觸所理解的生活及其在特定的時間、空間、條件之下對自己心靈的影響,寫出作品來,所以絕不會陷于‘千部一腔,千人一面’。”[1]可見對于詩歌的理解,不能撇開時空關系。
除了自身關注外,程千帆先生還指導弟子們關注詩歌中的時空關系并開展研究。1981年尚在研究生階段的莫礪鋒翻譯了美國著名華裔學者劉若愚《中國詩歌中的時間、空間和自我》一文,他的導師程千帆先生在譯文后附記中指出:他指導南京大學中文系的研究生研究詩歌,開設“專業(yè)文獻選讀”一課,讓學生們泛覽中外學人關于此類學問的專著和論文,或者也讓他們把外文翻譯為漢文,如此進行練習。劉若愚先生所撰寫的這篇文章,立論精審,“原載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印第安納大學、威斯康辛大學聯(lián)合出版之《中國文學》第一卷第二期,今由莫生譯載本刊,亦可視作《叢刊》與海外學林進行交流之嚆矢矣。一九八〇年五月程千帆附記?!盵3]從附記可以看出莫礪鋒翻譯《中國詩歌中時間、空間和自我》一文是在程先生的指導下完成的,從中可以看出程先生對國外新的研究方法的關注。
劉若愚先生早年畢業(yè)于輔仁大學西語系,后赴英國布里斯多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畢業(yè)后長期定居美國,在美國多所著名大學任教,尤其擅長中西詩學比較。程先生與劉先生早有交往,據(jù)《程千帆沈祖棻年譜長編》載“4月28日,程千帆致函王伊同敘舊,談及與陶蕓結(jié)婚情況,兼談與旅美學人交往情況,并寄詩數(shù)首。函曰:‘弟子與旅美學人如周策縱、劉若愚(已故)、葉嘉瑩、張充和(皆女),惟獨未閱兄信息,此乃第一次,故尤欣慰也?!盵4]并據(jù)鞏本棟回憶,1982年4月23日程先生在與碩士生的一次談話中,曾讓他們讀劉若愚先生的書,說“最近我們中國的一些學者也在討論古代美學的問題,在方法論上使用了些新的東西,他們使用材料,不像外國學者、特別是純粹的西方人,后者對材料往往缺乏辨別力。所以我讓你們先看劉若愚等學者的書,然后再談這些,就是要你們在方法上不要走彎路,走彎路很吃虧。”[5]從這兩則材料可以發(fā)現(xiàn),程先生顯然對劉若愚先生非常熟悉,對其詩學研究中新方法的使用很贊成。莫礪鋒翻譯的《中國詩歌中的時間、空間和自我》就是國外優(yōu)秀學者使用新方法的范例,加強了程先生及程門弟子對詩歌時空問題的關注。自此以后,程門弟子從事古典詩學研究時,時空角度成為研究的一個視角,如張伯偉《李白的時間意識與游仙詩》、蔣寅《時空意識與大歷詩風的嬗變》等就是此方面成果的代表。
程先生從時空角度研究古典詩學,角度新穎,體現(xiàn)了先生獨特的理論自覺。這種理論來源于先生一貫倡導的文獻學和文藝學相結(jié)合的研究方法,文獻之考據(jù)服務于文學作品的解讀,正如先生在《答人問治詩》所言,考證是為了掃除語言、前景等方面的障礙,揭示詩人內(nèi)在的本質(zhì),“我曾經(jīng)利用??睂W、訓詁學、語法學乃至物理學等方面的知識,解決詩歌研究中的一些疑難問題,從而有助于對那些作品的內(nèi)在涵蘊的理解?!盵5]文學研究的起點和終點都是回顧作品,時空問題本就是物理學知識,先生將其融會貫通,體現(xiàn)了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思維。
二、研究觀感:另辟蹊徑,耳目一新
詩歌由于語言的凝練性和思維的跳躍性,注定了對時空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有人說詩是時空交錯的藝術。劉若愚先生說詩人的時間感知大多源于空間認識,所有的語言中時間關系顯然都是用空間術語表示的。[3]臺灣學者黃永武先生亦言:“時空設計,是中國詩里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6]他曾對古典詩歌進行梳理,歸納出了15種時空設計的型式,更加證明了古典詩歌中的時空關系的重要性。程千帆先生借助時空視角的研究,往往給人新的角度,新的解讀,新的感觸,會讓你會心一笑,嘆為觀止,不僅有方法論的指導,更重要的還有詩學研究實踐,在《古詩考索》和《被開拓的詩世界》兩本書中都有涉及,特點鮮明。
老一輩學者舒蕪曾在《千帆詩學一斑》一文中對程千帆先生詩學研究的特點做過深入探討,總結(jié)其以具體作品為中心,從文學感受出發(fā),“感”字當頭,尊重文學的特征,不以考據(jù)代替文學研究,文學感受從自己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積累而來。[1]這些概括精準到位,符合千帆先生詩學研究實際,以時空為視角對詩歌的研究就是例證,這些研究著眼點新奇,發(fā)人所未發(fā),令人耳目一新。
《一個醒的和八個醉的》一文是程千帆先生讀杜甫《飲中八仙歌》一詩的札記?!讹嬛邪讼筛琛方Y(jié)構(gòu)章法錯落有致,前人早有論述,晚明詩人、杜詩學家王嗣奭在《杜臆》中云:“此系創(chuàng)格,前古無所因,后人不能學。描寫八公,各極生平醉趣,而都帶仙氣。或二句,或三句、四句,如云在晴空,卷舒自如,亦詩中之仙也。”清代康熙朝杜詩學家吳見思在《杜詩論文》中亦云:“此詩一人一段,或短或長,似銘似贊,合之共為一篇,分之各成一章,誠創(chuàng)格也。”[7]程千帆先生認為這首詩是杜甫探索現(xiàn)實主義的道路上詩藝創(chuàng)造的杰出代表,“詩形上的一次獨一無二、幾乎是空前絕后的大膽嘗試”[1]的論斷符合前人的認識。全文先從考證的角度討論了詩人寫這篇詩的心情:一個醒的,八個醉的;詩人以一雙醒眼看八個醉人,流露出錯愕和悵惋。緊接著回歸到詩形的討論,面對前人已經(jīng)成熟的看法,先生另辟蹊徑,從空間的角度給這首詩新的解讀,在前人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了突破,程先生說《飲中八仙歌》在形式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就一篇而言,是無頭無尾的,就每段言,又是互不相關的?!彼鶎懙氖前藗€酒徒,但八個人物又是相互獨立的,先生接著說,詩歌本來就是時間藝術,而這首詩卻獨特的采取了空間藝術的形式,它“像一架屏風,由各自獨立的八幅畫組合起來,而每幅又只是寫意的手法,寥寥幾筆,勾畫出每個人的神態(tài)?!盵1]常言道:詩歌是時間藝術,繪畫是空間藝術。但程先生認為這首詩采取的是空間藝術的形式,它像一架屏風,文字渲染出線條和顏色,構(gòu)成了八幅圖畫,每幅畫栩栩如生,各顯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等八人喝酒的神態(tài),角度新穎,發(fā)人深思,為讀者留下了想象空間。立足文本,從具體到抽象,從微觀到宏觀。正如程先生所講:他寧可從一些具體的對象入手,從中概括出某項可能成立的規(guī)律,而不是從一些已有的概念出發(fā),“將研究對象套入現(xiàn)成的模式,寧可從具體到抽象,從微觀到宏觀,而不是反過來?!盵1]
《說“斜陽冉冉春無極”的舊評》一文,乃是先生讀清人譚獻在周濟《詞辨》(卷一)上的一段評語所發(fā)的感悟,譚獻針對宋代詞人周邦彥《蘭陵王·柳》一詞中“斜陽冉冉春無極”,感嘆說:“‘斜陽’七字,微吟千百遍,當入三昧,出三昧?!薄读吩~這一句佳處何在?先生除認可俞平伯先生“一句中含兩意,一日光景已近黃昏,春光卻無垠,也是無窮外”的解讀外,還從時空角度給予了新的更深層次的解釋。物與人,情與景,互相交織在一起,形成豐富的境界,然后再統(tǒng)一到不斷開拓的空間和不斷流逝的時間中,上升到了哲學層面,形成了言外之意,“斜陽冉冉”一語形容時間即將消逝,“春無極”則是形容空間杳無邊際。時空交互在一起,無始無終,無邊無際,流動著、變化著,與現(xiàn)實的人和物形成鮮明對比,先生感嘆道:“沒有比時間和空間所具有的兩種形態(tài)更能包羅人生的了?!标柸饺健c‘春無極’也就正好象征地體現(xiàn)了在時間和空間中的一切物和人的存在與活動,囊括了人類生活舞臺上出現(xiàn)的千變?nèi)f化的離與合、悲與歡,生命的消逝和永恒、有限與無極?!盵1]先生從一句詞領悟到了人生的離合、悲歡、有限無限和短暫永恒,是時間和空間的形態(tài)給他的啟示,也是先生解詩的獨特視角。
《從唐溫如lt;題龍陽縣青草湖gt;看詩人的獨創(chuàng)性》一文是先生讀唐詩中偶然注意到的一首詩,作者“無考”,歷代唐詩選本很少選它,但這首詩卻有很獨特的藝術構(gòu)思。“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fā)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毕壬J為詩句前半部分是《九歌》、《九辯》的舊曲翻新,獨創(chuàng)性體現(xiàn)在后半部分,創(chuàng)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神奇境界,有一種豪邁情懷,與前半部分的衰颯之氣形成鮮明對比。豪邁情懷則是通過時空來展現(xiàn)的,“在秋色已老的洞庭湖畔,他卻并沒有受到季節(jié)所形成的悲觀氣氛的侵蝕,在夜間,始而開懷暢飲,終于頹然盡醉了。飲而醉,醉而夢,夢而醒,醒而吟詩,是他在這一段短短的時間內(nèi)的連續(xù)動作。”[1]從飲到醉,從醉到夢,從夢到醒,從醒到吟詩,是時間的順序,時間的流向,而銀漢橫空,星河倒影,則是從空間的角度,“不但通過描繪水中倒影,顛倒了空間,而且進一步,利用夢境,創(chuàng)造了幻中有幻的境界?!盵1]造成了時空錯位,船在星河,還壓在了星河上,虛虛實實,真真幻幻。先生解讀,立足時間、空間,好似將這首詩的后兩句融在每個人的夢中,讓讀者身臨其境,醉而夢,夢而醒,天上,地下,顛倒了時空。
三、研究思路:立足考證,還原詩意
陳寅恪先生學問貫通中西,他對中國詩歌和外國詩歌的不同之處,曾有深刻體會,授課過程中指出,“中國詩雖短,卻包括時間、人事、地理三點?!鈬妱t不然,空洞不著人、地、時,為宗教或自然而作。中國詩既有此三特點,故與歷史發(fā)生關系?!盵8]中國詩獨特的人、地、時構(gòu)架,蘊含著豐富的時間、空間元素。一首詩中,空間方位名詞的解釋往往關系一首詩的準確解讀,在這一點程千帆先生有自覺的意識,在他的詩學研究中,十分注重地理的考證,在考證的基礎上再來準確的解讀全詩。
《論唐人邊塞詩中的地名的方位、距離及其類似問題》一文針對唐代邊塞詩中地理名詞不顧地理形勢的實際,往往在方位和距離上出現(xiàn)偏差的現(xiàn)象,先生經(jīng)過考察,發(fā)現(xiàn)之所以出現(xiàn)偏差是因為要更加突出表現(xiàn)邊塞這個主題。古代詩人們不需要像繪制歷史地圖一樣準確的描述,只需要在地名中揭示時間和空間的巨大圖景,如此喚起人們復雜的歷史回憶,從而“激起人們對于地理上的遼闊的想象”,讓人們更“深入地領略邊塞將士的生活和他們的思想感情”[1]。《李白lt;丁都護歌gt;中芒碭解》一文是對詩中芒碭一詞的解釋,以往很多注家都從地理名詞解釋,先生通過考辨發(fā)現(xiàn)復旦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選注的《李白詩選》中的解釋是正確的,“芒碭”是形容詞,應與石字一起連讀,為“石芒碭”,意為“石頭又大又多的意思?!盵1]《讀岑參lt;走馬川行奉送出西征gt;記疑》一文為證明“走馬川行雪海邊”一句中“行”為衍文,而對“川”的地理解釋。《關于李白和徐凝的廬山瀑布詩》舉例陳令舉從李徐欣賞瀑布的地理位置來評判詩的高下的荒謬之處。與弟子張宏生一起撰寫的《晚年、回憶和反省》一文,凝聚了先生讀杜甫夔州長篇排律和聯(lián)章詩的心血,以札記的形式寫就,他認為杜甫晚年的作品籠罩著濃厚的懷舊情愫,體現(xiàn)在時間上的回溯和反省,夔州詩就是這個特定時期的特定心情的產(chǎn)物。
" 程先生有詩“涉足詞林百態(tài)新,要歸文術貴清真。曾聞杜老分明語,不薄今人愛古人。”[1]要“清真”貴在立足事實、材料,不空發(fā)議論,從程先生的詩學研究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以時空為視角,立足考證,還原了詩意,達到了“貴清真”,也做到了“不薄今人愛古人”。
四、研究方法:觸類旁通,易于學習
張伯偉曾為程千帆先生編選了一部詩學論文集,名為《程千帆詩論選集》,在編后記中有這樣的說明:“但就總體來說,每一篇論文卻都從不同的角度體現(xiàn)了作者從事于文學(尤其是詩學)研究的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可以說是一部方法論的書?!盵1]程千帆先生的詩學研究方法論意識強烈,解詩方法往往具有指導意義。以時空角度而言,同類型的作品,時空布局上有某些相似之處,通過一首詩的解讀,可以以點帶面,觸類旁通,讓我們巧解古詩。
在《古典詩歌描寫與結(jié)構(gòu)中的一與多》一文中,先生專門用一節(jié)討論古典詩歌中時間和空間相對和交叉的一多關系。這種關系,是古詩中的普遍現(xiàn)象,程先生的解讀可以說留下了一個范本。他認為時間對于某一事物來說是凝固的、永恒的,但對于很多事物來說是流逝的、短暫的,這種對比給人們帶來了一種來“人事無常之感?!盵1]以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為例,月代表時間,月的凝固、永恒、超時間是一,自然界的新陳代謝、人事上的離合悲歡是多。一控制著多,讓人產(chǎn)生無可奈何之感。以李白《峨眉山月歌》為例,月又是空間,與峨眉山、平羌水、清溪、三峽和渝州形成相對關系。同時古典詩歌中還存在同一時間和多數(shù)空間并舉或同一空間和多數(shù)不同時間并舉的情況,前者物是人非,今與昔異,后者一切如舊,今與昔同。以王維和魚玄機的詩為例,先生從空間角度進行了比較,“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送沈子福歸江東》)是王維的詩句,“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江陵愁望有寄》)是魚玄機的詩句,兩首詩在同寫離情別緒上具有相同點,但從空間角度來講,王維的詩句以相思比作江南江北之春色,空間極廣,而魚玄機的詩句以相憶比作長流不停的江水,寫空間其長,又是情同景異?!蹲x詩舉例》中講到曲與直的問題時,先生說常理上詩以含蓄、曲折取勝,但有些詩直抒胸臆,同樣可以取得好的效果。舉例柳中庸《征人怨》詩句,“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全詩描寫的是邊關戰(zhàn)士不安定和艱苦的生活。先生就是從時空的角度分析的,前兩句空間名詞“金河”、“玉關”表明調(diào)動頻繁,行蹤不定,和他作伴的只有馬鞭和戰(zhàn)刀。后兩句“三春白雪”是以時間而言,“青冢”“黃河”“黑山”是以空間而言,在暮春的塞外,白雪仍在,春色未見,自己又回到了青冢,滔滔黃河,又繞過沉沉黑山?!巴ㄆ獰o一怨字,但卻非常深刻地將這位征人藏在心底的頻年不解兵的怨透漏出來?!盵1]
同時在詩學研究中,把作品放在具體的大的歷史時間維度中去了解作品異化和變遷,也是一種常見的方法?!断嗤念}材和不相同的主題、形象、風格》一文從時間維度里挑選出陶淵明、王維、韓愈、王安石四位詩人,對他們所寫的同題桃花源詩做比較,“桃源”本身象征著一個烏托邦空間,是令人窒息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逼迫人們要逃往的樂土,但由于時代的差異,每個作家所表達的主題、形象和風格是不一樣的。正如程先生所說“王維寫《桃源行》的時候,正處在風華正茂的19歲?!盵1]在這個時間節(jié)點,所寫的桃花源詩彌漫著青春的色彩與氣息。《張若虛lt;春江花月夜gt;的被理解和被誤解》針對一首被誤解了上千年的詩,回顧這位詩人和他的“孤篇”,他的明月是坎坷的,先生如此說,“從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幾百年”[1]《他們并非站在同一高度上》是先生讀杜甫等同題共作的登慈恩寺塔詩札記,在比較岑參和杜甫的慈恩寺塔詩時,先生認為岑詩是時空交融,“秋色從西來”四句,既展示廣闊的空間又展示悠久的時間,以廣漠無垠的時空來暗示佛法之廣大,[1]但杜詩做到了情景交融的典范。
五、總結(jié)
孔子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痹趯W術研究中,方法即是“器”,好的方法往往能讓我們少走彎路,可以使思路豁然開朗。程千帆先生從時間和空間角度解讀詩歌的方法,不僅提供了一種方法,也提供一種思考問題的思路,以及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研究的關系。程先生能自覺的從時空角度解讀古典詩歌,很大程度上跟程先生的詩家天性是分不開的。先生從小幼承庭訓,接受了嚴格的傳統(tǒng)家庭教育,堅持寫舊體詩,今有《閑堂詩存》一卷存世。對詩歌感悟極深,故而詩論有針對性,別具只眼,先生常說自己的詩論有可觀之處,往往“是和我會做幾句詩分不開的?!盵1]先生在《答人問治詩》也說過“從事文學批評研究的人不能自己沒有一點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盵1]先生的這種看法提醒了文學批評研究者應該嘗試讓自己成為一名創(chuàng)作者。
統(tǒng)而言之,時空角度解讀古代詩學的方法是程千帆先生立足文學本位,將文藝學與文獻學完美結(jié)合的學術思想和學術方法,[9]這種思想和方法融匯貫通各類知識、學問,立足考證,還原詩意,實現(xiàn)了跨學科、跨領域的突破,實現(xiàn)了中西方理論的融合;同時重視文學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以點帶面,觸類旁通,先生創(chuàng)作中對時空的處理方式,無形中變成解讀古代詩歌的鑰匙,啟迪詩學研究者可以從創(chuàng)作中獲取研究的思路。
注釋:
[1]" 莫礪鋒編.程千帆選集[M].沈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
832-1617.
[2]" 張伯偉.“有所法而后能,有所變而后大”——程千帆先
生詩學研究的學術史意義[J].文學遺產(chǎn),2018,(04):158-
172.
[3]" 劉若愚,莫礪鋒.中國詩歌中的時間、空間和自我[C].古
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四輯).史丹福大學,1981:156-177.
[4]" 徐有富.程千帆沈祖棻年譜長編[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
社,2013:686-687.
[5]" 鞏本棟.程千帆沈祖棻學記[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7:56-64.
[6]"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M].臺北:巨流圖書公司印行,
1986:43.
[7]" (唐)杜甫,(清)仇兆鰲.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5:
106.
[8]" 陳寅恪.講義與雜稿[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2002:483.
[9]" 鞏本棟.文藝學與文獻學的完美結(jié)合——程千帆先生的
古代文學研究[J].文學遺產(chǎn),2002,(02):122-136.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erspectives in Mr. CHENG Qianfan's
Poetic Studies
HE Dengh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Pu’er University,Pu’er 665000,Yunnan, China)
Abstract:Mr. Cheng Qianfan is good at poetics research, and pays attention to method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in the research. Interpreting classical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and space is a method in the study of Mr. Cheng 's poetics, and guides his disciples to pay attention to and engage in research in this area. In the specific practice of poetics research, the interpretation of Mr.Cheng 's space-time perspective is new and refreshing. It can be based on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works, restore poetry, and be easy to learn.
Keywords:cheng qianfan; poetics study ; the space-time perspective
收稿日期:2024-10-11
作者簡介:何等紅(1983-),男,甘肅平?jīng)?,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