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城市多中心結構提升了居民幸福感嗎?

        2024-11-21 00:00:00張可鐘瑩

        摘要: 城市是承載美好生活的空間載體,城市空間發(fā)展模式對居民福祉的影響不可忽視。本文基于2010—2018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的微觀數(shù)據(jù),采用多層混合效應模型考察了城市多中心結構對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城市多中心結構顯著提升了居民幸福感,這一結論經(jīng)系列穩(wěn)健性檢驗和解決內生性問題后依然成立。異質性分析發(fā)現(xiàn),多中心空間結構對大城市、高購房壓力城市以及城市戶籍、高收入階層居民幸福感的促進作用更大。機制檢驗表明,城市多中心結構通過就業(yè)和收入效應、公共服務和消費效應、居住環(huán)境效應三種潛在機制影響居民幸福感。本文為優(yōu)化城市空間結構和增進民生福祉的雙協(xié)同提供了經(jīng)驗證據(jù)。

        關鍵詞: 城市空間結構; 居民幸福感; 影響機制

        中圖分類號: F293.1;F2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7023(2024)05-0029-12

        一、引 言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人民的幸福感指數(shù)在不斷上升,聯(lián)合國最新公布的《2023年世界幸福報告》顯示,中國人的幸福感指數(shù)排名已由2011年的世界第100位躍升為世界第64位。提高居民生活滿意度、增進人民福祉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重要體現(xiàn),亦是高質量城鎮(zhèn)化的應有之義。黨的十九大報告和二十大報告分別強調“要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和“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隨著新型城鎮(zhèn)化的快速發(fā)展,各種要素不斷向城市集中,各地舊城改造、新城和中央商務區(qū)(CBD)建設如火如荼,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隨之發(fā)生變化,一個典型的特征事實是,中國多數(shù)城市呈現(xiàn)出多中心發(fā)展趨勢,新城、新區(qū)和CBD成為城市的新中心或次級中心。這一趨勢與世界城市的發(fā)展規(guī)律表現(xiàn)出高度的一致,即隨著城市規(guī)模的擴大,城市空間結構逐漸由單中心走向多中心[1]。

        居民幸福感與城市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城市是承載居民美好生活的空間載體,城市的經(jīng)濟發(fā)展、公共服務、生態(tài)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均會對居民的幸福感產(chǎn)生影響。城市空間結構對上述因素均存在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進而對居民幸福感產(chǎn)生影響。與多中心城市空間結構相比,單中心城市容易引起職住失衡、交通擁堵、通勤時間長、高房價、熱島效應等負外部性,影響居民生活質量。從經(jīng)濟發(fā)展效率來看,城市多中心化有利于緩解城市內部發(fā)展不平衡,提高城市土地的空間利用效率,進而實現(xiàn)更高的土地利用價值。從居民福祉角度看,城市多中心化有利于商業(yè)網(wǎng)點、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交通網(wǎng)絡的均衡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消費可達性、交通可達性、公共服務可達性,進而提高了居民生活的便利度。城市建設事關民生福祉,如何在尊重城市發(fā)展規(guī)律的前提下增進民生福祉,已成為中國新型城鎮(zhèn)化所面臨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由此,本文提出一個新的問題,城市的多中心化是否增進了居民的幸福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相關影響機制是怎樣的?上述問題有待理論和實證檢驗。

        相較于已有文獻,本文的邊際貢獻至少有以下方面:一是研究視角的創(chuàng)新。從居民幸福感的角度考察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演化的經(jīng)濟社會效應,回答了何種城市空間結構更有利于增進居民幸福感這一問題,將城市空間發(fā)展模式和居民幸福感納入同一分析框架,擴展了既有研究內容。二是較全面地分析并驗證了多城市多中心化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機制,分析了城市多中心化所產(chǎn)生的就業(yè)和收入效應、公共服務和消費效應以及居住環(huán)境效應。相關影響渠道是優(yōu)化城市空間結構和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依據(jù)。三是充分關注了個體異質性和城市異質性問題。居民在追求美好生活過程中,需求日益多樣化。中國城市間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條件差異較大,且城市提供公共品和私人消費品的能力存在差異,因此,在城市空間規(guī)劃的過程中需考慮微觀個體的差異化需求和城市間的發(fā)展差異,從而制定更加有針對性和人性化的空間管理政策。本文為實現(xiàn)城市空間管理和增進居民福祉雙協(xié)同提供了理論和經(jīng)驗證據(jù)。

        二、文獻綜述

        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眾多。收入是影響居民幸福感的核心因素之一[2],富裕國家的居民比貧窮國家居民具有更高的幸福感[3]。教育、醫(yī)療、社會保障等社會公共服務是影響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4]。公共資源的均等化是緩解社會階層固化、增加階層流動性和縮小貧富差距的重要途徑[5],進而影響居民幸福感。物價水平也會影響居民幸福感[6]。房地產(chǎn)價格反映了生產(chǎn)生活成本,因此房地產(chǎn)價格對居民幸福感具有重要影響[7]。穩(wěn)定和公平的社會環(huán)境有利于提升城市安全感和歸屬感[8],城市居住環(huán)境直接影響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福祉[9],因此穩(wěn)定的社會和居住環(huán)境是居民福祉的重要來源。

        既有研究多忽略了城市空間模式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城市空間發(fā)展模式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居民生活質量,城市空間結構通過影響收入、消費、人口流動、通勤時間、能源環(huán)境和地區(qū)收入差距等進而對居民幸福感產(chǎn)生影響。城市經(jīng)濟集聚度越高、城市規(guī)模越大,勞動者工資越高[10]。密集的城市路網(wǎng)為居民消費提供了通道,可有效提升街區(qū)消費活力[11]。相比單中心模式,多中心化促進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和城市間功能分工。多中心城市空間結構對能源利用效率和空氣質量有積極影響[12][13]。多中心發(fā)展模式有利于縮小地區(qū)間收入差距,促進區(qū)域間均衡發(fā)展,有利于實現(xiàn)共同富裕[14]。與本文研究較相近的文獻多聚焦于城市規(guī)模和城市空間結構所產(chǎn)生的宏觀經(jīng)濟效應。孫三百和洪俊杰[15]發(fā)現(xiàn)城市規(guī)模和居民福利之間呈倒U形關系;陳旭和邱斌[16]發(fā)現(xiàn)城市多中心程度與收入呈倒U形關系;孫彪和楊山[17]發(fā)現(xiàn)多中心結構能有效緩解高地價困境;鄭濤等[18]的研究表明多中心有利于緩解土地供需矛盾,推動城市次中心建設,促進城市內部均衡發(fā)展。城市多中心化有利于提高生產(chǎn)效率[19],促進城市高質量發(fā)展[20]和城市群協(xié)調發(fā)展[21]。

        城市空間結構演化過程對居民的生活質量產(chǎn)生重要影響。城市發(fā)展初期,經(jīng)濟要素和人口向中心城區(qū)聚集,形成單中心城市空間結構[22]。隨著城市規(guī)模的進一步擴大,中心城區(qū)的擁擠效應突出,加劇了公共服務資源的競爭性,居民的幸福感下降。城市內部經(jīng)濟活動出現(xiàn)空間分異,表現(xiàn)為居民居住地和工作地的空間分離加劇。城市單中心結構進一步強化了職住空間分離,通勤距離和時間的增加[23],擠占了居民參與其他休閑娛樂的時間,從而降低了居民的幸福感。當城市發(fā)展到一定規(guī)模后,城市內部出現(xiàn)若干個次級中心,各類產(chǎn)業(yè)人口和公共服務資源逐漸向次級中心集聚,職住空間分離開始緩解,近地就業(yè)人口增多,平均通勤距離下降,公共服務資源的競爭性下降,居民的生活便利度和幸福感逐漸提高[24]。但是,城市的多中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經(jīng)濟集聚的正外部性,相比多中心城市,單中心模式所產(chǎn)生的高度集聚外部性對城市發(fā)展的整體帶動作用更大[25]。當城市空間結構由單中心分化成多中心后,單個中心的經(jīng)濟資源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難以達到之前的規(guī)模,難以出現(xiàn)大型醫(yī)療、教育、文化服務設施等[15]。

        三、理論機制與研究假說

        本文認為多中心城市空間結構主要通過就業(yè)和收入效應、公共服務和消費效應、居住環(huán)境效應對居民幸福感產(chǎn)生影響,具體分析如下。

        (一)就業(yè)和收入效應

        促進了鄰近就業(yè)。隨著城市規(guī)模的增加,城市內部會形成主中心和多個次中心的空間格局[10]。多中心城市的通勤時間相對較短,公共服務資源較為分散,提高了居民在次級中心鄰近就業(yè)的意愿。距離市中心和CBD越近,城市土地價格和租金越高[26],中小型企業(yè)難以支付市中心昂貴的地租,求職者難以支付中心城市高昂的住房租金,企業(yè)和求職者傾向選址或居住在次級中心,多中心城市正好順應了這一需求。實現(xiàn)就業(yè)崗位更靠近勞動力市場,同時勞動者也更偏向選擇距離近的次中心就業(yè)崗位[27];同時,城市的部分功能將由中心城區(qū)向次級中心(新城)轉移,中心城區(qū)的產(chǎn)業(yè)結構高度服務化[28],制造業(yè)向次級中心轉移,為次級中心帶來大量新就業(yè)崗位并提高居民收入。

        降低了就業(yè)市場的競爭性。單中心城市的就業(yè)崗位和公共服務資源多集中于中心城區(qū),加劇了就業(yè)資源的供需矛盾,因而中心城區(qū)的公共服務資源和就業(yè)市場的競爭性較強,居民就業(yè)競爭壓力較大,從而影響居民的幸福感。當周邊地區(qū)出現(xiàn)多個次級中心后,容易形成多樣化產(chǎn)業(yè)和多樣化崗位需求,次中心就業(yè)地區(qū)崗位增多[27],就業(yè)壓力降低。產(chǎn)業(yè)和崗位的多樣化要求員工具備專業(yè)化的勞動技能,提高了勞動力市場的專業(yè)化,出現(xiàn)各類專業(yè)化勞動中介服務機構,有利于提高勞動和崗位的匹配度,并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城市多中心化促使公共服務資源分散化,提高了次級中心的就業(yè)吸引力。

        提高了就業(yè)人口與產(chǎn)業(yè)結構的匹配度。多中心化模式有利于促進城市內部各區(qū)域間的功能分工,主中心、次級中心和遠郊區(qū)形成自身的優(yōu)勢產(chǎn)業(yè)。勞動力需求相對應地要求專業(yè)化,容易形成專業(yè)化的勞動力就業(yè)市場,提高了勞動力市場對臨近地區(qū)的輻射力,吸引外地人才的流入,跨地人才流動能有效滿足城市多中心的多樣化人才需求[20],優(yōu)化了城市整體的人力資本結構,提高了城市內部結構性職位匹配度[29]。多中心模式下,次級中心可承接中心城市的部分功能,緩解中心城區(qū)的擁擠效應,促進了城市內部和城市之間的人員流動,提高了人力資本和產(chǎn)業(yè)在空間上的配置效率。

        (二)消費和公共服務效應

        提高了消費可達性。城市多中心化有利于城市商業(yè)網(wǎng)點和娛樂休閑場所的分散化布局,促進消費微中心的形成[30],有利于居民就近消費,縮短了居民外出消費和購物的交通和時間成本,提高了居民的消費可達性和生活便利度。城市多中心化有利于商業(yè)網(wǎng)點的分散化布局,提高城市商業(yè)網(wǎng)點數(shù)量,促進商業(yè)的扁平化[31][32],促進了商業(yè)和消費品的多樣性[32]。為了避免同質化競爭,各地會布局差異化和個性化的商業(yè)設施和服務。商業(yè)網(wǎng)點布局的分散化和多樣化也增加了商業(yè)企業(yè)間的競爭,商家會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增加消費者的購物體驗[33];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費者的議價能力,居民可享受相對低的商品價格和更高的服務水平。

        提高了交通可達性。單中心城市的職住分離現(xiàn)象較為普遍,通勤距離和時間較長,鐘擺式通勤加劇了私人汽車的數(shù)量和使用頻率,交通容易擁堵[34]。城市多中心化提高了城市交通基礎設施供給水平和交通的可達性。一方面,城市多中心化有利于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空間布局的均衡化,特別是有效提高了次級中心的軌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的供給水平,以及中心城區(qū)和次級中心的交通連接性[35],可有效分散中心城區(qū)的交通壓力,提高通勤效率;另一方面,城市多中心化緩解了職住分離,降低了居民的平均通勤距離和時間,降低了居民對私人汽車的依賴性,有利于發(fā)展綠色低碳出行方式,改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36][37]。

        提高了公共服務的可達性。公共服務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來源[38]。居民效用主要來自公共品和私人品消費,前者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水平?jīng)Q定。一般而言,公共服務資源的分布與城市的人口規(guī)模和密度相關。多中心的城市空間結構有利于公共服務資源在空間上的均等化,提高了居民與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鄰近性[39]。多中心城市空間結構有利于縮短社區(qū)與公共服務資源的空間距離,人口集聚區(qū)具有較好的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商業(yè)、交通、文體等公共服務資源,居民可就近享受公共服務,降低了居民獲得公共資源的時間成本。

        (三)居住環(huán)境效應

        減排效應。隨著收入的提高,居民對空氣質量、城市綠化景觀、街道整潔性等居住環(huán)境品質的訴求不斷提高。單中心城市經(jīng)濟活動集聚于城市中心,環(huán)境污染也高度集中[40]。多中心城市的經(jīng)濟活動相對分散,能緩解環(huán)境污染和交通擁堵問題,如有利于緩解城市熱島效應[41],人口高度集中的單中心城市容易引發(fā)熱島效應并加劇大氣污染。單中心城市的職住分離較普遍,居民通勤時間較長,擠占了居民娛樂休閑時間,增加了機動車尾氣排放,對居民生活幸福感造成負面影響[24]。

        改善綠色空間和街道景觀。城市綠地與居民幸福感密切相關[42],綠地對居民情緒具有積極影響。綠色空間能緩解焦慮,改善負面情緒[43],居民可從城市綠地景觀中獲得滿足感[44]。綠色公共空間不僅為居民提供了閑暇場所,而且有利于增進群體社交和情感互動交流。多中心城市提高了綠色空間的可達性。多中心城市也有利于提高城市景觀和城市文化的多樣性,單中心城市規(guī)劃的建筑景觀統(tǒng)一性要求相對較高,多中心城市可按照不同的居住群體設計個性化的城市景觀和文化符號,增加了城市建筑和文化的多樣性,增強城市活力的同時也滿足了居民的多樣化需求[1]。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說1 城市多中心提高了居民幸福感。

        假說2 城市多中心通過就業(yè)效應、消費和公共服務效應、居住環(huán)境效應三種潛在渠道提升居民幸福感。

        四、實證研究設計

        (一)數(shù)據(jù)來源

        本文采用2010年、2011年、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數(shù)據(jù)以及對應年份城市層面的數(shù)據(jù)來開展實證分析。將CFPS樣本與其所在124個城市層面的數(shù)據(jù)進行匹配,從而得到個體層面的面板數(shù)據(jù)。其中,居民生活幸福感和居民個體特征變量來源于歷年CFPS調查數(shù)據(jù)集,城市多中心指數(shù)基于全球人口數(shù)據(jù)庫(WorldPop)100m精度人口數(shù)據(jù)庫計算得到,城市層面的數(shù)據(jù)來源于歷年《中國城市統(tǒng)計年鑒》。剔除關鍵變量的缺失樣本和異常值樣本,最終得到121955個有效樣本。

        (二)模型設定

        基準模型設定如下:

        happiitj=α0+α1polytj+αnXitj+γt+δj+εitj(1)

        其中,i為受訪者個體,t為年份,j為受訪者所在城市;happi為居民幸福感;poly為受訪者所在城市的多中心化程度;X代表一系列控制變量,包括個體特征和城市層面的控制變量;γt和δj分別表示年份和地區(qū)層面的固定效應,ε是隨機擾動項。

        考慮跨年受訪者可能不完全相同,相同地域的人受到的地域文化的影響相似,對幸福感的認知可能具有地域相似性。同時,居民個人幸福感作為一種主觀評價,受到個人特征的影響。為了解決上述樣本非獨立性的問題,本文將基準計量模型(1)拓展為變截距項多層混合效應模型 (Multi-Level Mixed Effect Model):

        happy(itj)k=(β0+β1polytj+βnXitj+γt+δj)k+μ0k+ε(itj)k(2)

        其中,k為分層/組別,本文主要考慮按省份進行分層,因為同一省份內受訪者的文化認同感和幸福觀具有較高的相似性。模型(2)中括號內表示固定效應部分, 用來反映影響居民幸福感的共性影響因素。μ0k是可變截距項,代表隨機效應部分,用來控制本地居民幸福感的異質性。

        本文以模型(2)的實證結果作為解釋模型。

        (三)變量選取

        1.被解釋變量。主觀生活幸福感(happi),將生活滿意度作為居民幸福感的代理變量。生活滿意度是居民對其生活福利和質量進行的多維度主觀評價,也是居民幸福感的具體體現(xiàn)[45]。主觀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是總體幸福感的不同部分,生活滿意度和主觀居民幸福感均是對生活總體的感性評價,因此居民滿意度可作為主觀生活幸福感的良好替代指標。基于CFPS中 “您對自己生活的滿意程度?”的回答來獲得居民滿意度數(shù)據(jù)。從“很不滿意”到“非常滿意”的得分依次為1、2、3、4、5,得分越高代表居民幸福感越強。

        2. 解釋變量。城市多中心程度(poly),利用人口分布特征來反映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態(tài)。采用全球人口數(shù)據(jù)庫(WorldPop)100m精度人口分布數(shù)據(jù),利用探索性空間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和ArcMap地理分析系統(tǒng)計算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多中心化程度。再利用聚類和異常值分析模塊測算城市人口密度的局部自相關指數(shù),提取HH聚類作為候選的城市中心。城市中心篩選規(guī)則:須達到3平方公里,且人口達到10萬人以上[46],由此得到城市的主中心main和次中心centre的人口數(shù)量以及面積。

        其中,t為年份,j為城市;main為城市主中心的人口數(shù)量;mentre為城市內部各次中心人口數(shù)量。poly值越大,表示城市多中心化程度越高。

        3.控制變量。個體特征層面的控制變量包括:性別(“男”=1,“女”=0)、年齡、戶籍(“城市戶籍”=1,“非城市戶籍”=0)、婚姻狀況(“已婚”=1;“未婚”=0)、參保情況(“是”=1,“否”=0)、政治面貌(“黨員”=1,“非黨員”=0)、宗教信仰(“信教”=1,“不信教”=0)、住房情況(“有住房”=1,“沒有住房”=0)、健康狀況(1~5分,分數(shù)越低表示健康狀況越好)、受教育年限(年限越長,表示受教育程度越高)。

        城市層面的控制變量包括:公共支出(地方財政一般預算內支出占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的百分比乘以100并取對數(shù))、職工平均工資(人均在崗職工工資取對數(shù))、儲蓄率(地區(qū)人均儲蓄占收入的比例)、財政透明度(財政支出透明度財政支出透明度數(shù)據(jù)來源于2013—2019年各地方統(tǒng)計部門公報、《中國市級政府財政透明度研究報告》。)、社會穩(wěn)定(犯罪率)、標準化氣溫氣溫數(shù)據(jù)來源:美國國家氣候數(shù)據(jù)中心(NCDC) https:∥www.ncdc.noaa.gov/,由于1973年之前的觀測站點數(shù)量較少且缺失數(shù)據(jù)較多,故本文僅使用1973—1982年的數(shù)據(jù)作為歷史數(shù)據(jù)。[地區(qū)當年年均溫與歷史期1973—1982年年均溫之差除以歷史期年均溫的標準差,具體計算公式為:sdtempijt=(avgtempijt-avgtempij,73-82)/sdtempij,73-82,其中sdtempijt表示個體i所在地區(qū)j第t年的標準化氣溫,avgtempit表示i所在地區(qū)j第t年的年均溫,avgtmpij,73-82表示個體i所在地區(qū)j在參照期的年均溫的平均值,sdtempij,73-82表示個體i所在地區(qū)j的歷史參照期年均溫的標準差]。

        五、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基準回歸結果

        表2列(1)報告了普通最小二乘回歸模型(1)的估計結果,說明在不考慮其他影響因素時,城市空間結構的多中心化顯著提升居民幸福感??紤]CFPS數(shù)據(jù)庫每年的受訪者不完全相同,數(shù)據(jù)不滿足獨立性假設,為克服這一問題,故采用混合截面回歸方法。表2列(2)報告了未分層時多層混合效應線性模型的估計結果,列(3)報告了在混合截面回歸的基礎上加入了分層變量省份的隨機截距項的估計結果。注意到,隨機截距項估計的標準差(sd intercept)在省域分組樣本時表現(xiàn)出統(tǒng)計上的顯著性,這說明省域異質性是居民幸福感差異的重要來源之一。截距變異(μ0j)不為0,表明分層模型跟普通線性模型具有顯著差異,且當前模型個體差異依然是居民幸福感差異的重要來源,即還有其他因素可以解釋居民幸福感差異的來源后文進一步考察了城市規(guī)模、房價收入比、居民戶籍和收入水平的異質性影響。。列(3)的結果表明分層混合效應模型中的城市多中心化估計系數(shù)仍然顯著為正,表明城市多中心化顯著增進了居民幸福感,假說1得到驗證。

        (二)穩(wěn)健性檢驗

        采用替換核心變量、改變估計方法等方式考察實證結果的穩(wěn)健性。

        1.替換核心變量。首先,從其他維度來測度居民幸福感。社區(qū)是個人獲得滿足感的重要社會環(huán)境,社會互動是居民獲得幸福感的重要來源,社會互動能增強居民幸福感[47]。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社會互動的核心,也是影響居民幸福感的的重要因素之一[48]。表3列(1)的估計結果顯示,城市多中心化的估計系數(shù)依然顯著為正,表明城市多中心化顯著促進了人際關系的改善,且直接提高了居民幸福感。

        2.改變估計方法。居民幸福感(得分1~5)屬離散型有序響應變量,故改用有序logit回歸考察基準回歸的穩(wěn)健性。表3列(2)的估計結果顯示,城市多中心化指數(shù)的估計系數(shù)依然顯著為正。此外,借鑒馮明和趙佳涵[6]的做法,將居民幸福感的五級得分評價改為二級評價(0~1),構造變量Polytwo。剔除“中庸”的選項,減少中心趨勢偏差,并用logit模型進行回歸分析,表3列(4)的回歸結果依然穩(wěn)健,再次了驗證假說1。

        3.考慮滯后性??紤]城市空間結構演化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可能存在時滯,故將解釋變量城市多中心度滯后兩期,列(5)的估計結果顯示,估計結果依然穩(wěn)健。

        (三)內生性問題

        本文采用工具變量法來克服內生性問題,將城市地形起伏坡度與年度全國平均氣溫的交互項作為城市多中心化指數(shù)的工具變量。地形起伏坡度與城市空間結構形態(tài)高度相關。城市空間發(fā)展形態(tài)受自然地理條件約束,城市內部地形種類越多,地勢落差越大,地形分布越不均勻,城市經(jīng)濟活動空間受到的影響越大。早期城市多依水而建,城市形態(tài)依河流呈條狀、團狀分布,城市建設多中心的成本很高,因此,地形起伏坡度大的城市更適合建設單中心城市,高集聚形態(tài)的單中心城市空間結構可以分攤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筑物的建設成本。綜上所述,地形起伏坡度滿足相關性條件。另外,地形起伏坡度屬自然地理因素,不受經(jīng)濟因素干擾,且地形起伏度等自然條件對城市形態(tài)的制約隨著技術進步而不斷下降,故滿足外生性條件。本文將地級市地形起伏坡度乘以年度全國平均氣溫,從而構造了一個時變的工具變量,采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

        第一階段的回歸結果顯示,工具變量的估計系數(shù)顯著為負,表明工具變量與城市多中心空間結構顯著負相關。Cragg-Donald Wald F值為80.5911,遠大于10,表明不存在弱工具變量的問題。第二階段估計結果中的城市多中心度估計系數(shù)和顯著性與基準回歸結果保持一致,表明在克服內生性問題后,實證結果依然支持前文的主要結論,即城市多中心化顯著提升了居民幸福感。

        (四)異質性分析

        大城市的人口規(guī)模較大,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更適合多中心空間發(fā)展模式,可能比小城市更能發(fā)揮多中心化對居民幸福感的增進作用。房價收入比反映了城市居民的居住成本,是影響中國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7]。城市多中心化有利于緩解高房價地區(qū)的住房供需矛盾,緩解居民生活壓力[17]。從居民個體特征來看,戶籍和收入是影響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非城市戶籍的人口可能無法享受到城市多中心化帶來的各種便利,城市多中心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還可能受到居民收入的影響。因此,本文從城市規(guī)模、房價收入比、戶籍和收入來考察城市多中心化對居民幸福感的異質性影響。

        1.城市規(guī)模。單中心模式和多中心模式的選擇與城市規(guī)模密切相關,多中心模式比較適合大城市,而單中心模式更適合中小型城市[49],因此城市空間結構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可能與城市規(guī)模相關。根據(jù)2014年《國務院關于調整城市規(guī)模劃分標準的通知》,本文將城區(qū)常住人口1000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和500萬至1000萬人的“超大城市”作為超特大城市組,將100萬至500萬人的城市劃分為大城市組,將100萬以下的城市分為中小城市組。表5列(1)和列(2)中的城市多中心度估計系數(shù)顯著為負,但列(3)的城市多中心估計系數(shù)并不顯著,這說明相對于小城市,大城市的多中心化給居民帶來的幸福感增進作用更強。對于小城市而言,多中心化并不能帶來居民福利的增加,小規(guī)模城市更適合集聚緊湊的單中心發(fā)展模式[50],從而更加集約和有效地利用資源,發(fā)揮集聚的正外部性。這也說明在城市規(guī)模擴張的過程中,城市發(fā)展初期(城市規(guī)模較小)單中心化城市空間結構更有利于提高居民幸福感;當城市規(guī)模達到一定程度后,多中心城市空間結構更有利于提高居民幸福感。

        2.房價收入比。住房價格直接影響居民的居住成本,對居民幸福感具有重要影響,如高房價會對家庭支出形成擠出效應,擠占了其他消費支出。城市中心區(qū)域人口高度集聚,土地供給有限,土地價格和租金昂貴[26]。單中心城市空間結構會加劇中心城區(qū)土地供需矛盾,推高房價。城市多中心化有利于疏散中心城區(qū)的人口,次級中心地區(qū)土地供給相對充足。高房價城市的多中心化有利于緩解城市土地供給壓力,疏散中心城區(qū)人口,抑制房價過快上漲。本文參考陳瑤和陳湘滿(2021)[51]的做法,采用房價水平城市房價數(shù)據(jù)來源于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jīng)濟與房地產(chǎn)數(shù)據(jù)庫(http:∥www.crei.cn)中報告的地級以上城市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與城鎮(zhèn)就業(yè)人員平均工資之比來測度房價收入比,該比值越大表明城市居民的實際購房壓力越大。本文將房價收入比高于中位數(shù)的城市定義為高購房壓力城市,反之則定義為低購房壓力城市。表5列(4)和列(5)的估計結果顯示,城市多中心度估計系數(shù)顯著為正,但高購房壓力地區(qū)的估計系數(shù)明顯大于低購房壓力地區(qū)的估計系數(shù),表明城市多中心化對高購房壓力城市居民幸福感具有顯著促進作用。

        3.戶籍。為了進一步考察城市多中心化對不同戶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差異,本文按受訪者戶籍將樣本分為城市戶口和非城市戶口兩組。表6列(1)和列(2)的估計結果顯示,城市戶口居民樣本的城市多中心化指數(shù)的估計值顯著大于非城市戶口的,表明相對于非城市戶口居民,城市多中心化對城市戶口居民幸福感的促進作用更加明顯,說明城市多中心化對城市戶口居民幸福感的促進作用顯著高于非城市戶口居民。一方面,當前城市戶口捆綁了各種公共服務資源,非城市戶口居民可能無法完全享受到公共服務資源;另一方面,與非城市戶口居民相比,城市戶口居民更容易享受到城市多中心化帶來的公共服務,多中心化帶來的社會福利增加更多地由戶籍人口享有。因此,應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提高戶籍意義上的城鎮(zhèn)化率,不僅有利于破除城鄉(xiāng)二元結構,而且能夠充分發(fā)揮城市多中心化對居民幸福感的提升作用。

        4.收入水平。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居民幸福感,城市多中心化對不同收入群體幸福感的影響可能存在差異。本文根據(jù)CFPS中QN8011“您的個人收入在本地屬于?”這一問題的回答(收入評價等級)來反映居民所處的收入階層。根據(jù)問卷得分的高低(1-5分)將收入評價等級較高(4分)和很高(5分)的樣本作為高收入組,將收入評價等級較低(2分)和很低(1分)的樣本作為低收入組,將收入評價等級為一般(3分)的樣本作為中等收入組。表6列(3)、列(4)和列(5)的結果顯示,相對于低收入群體,高收入群體的城市多中心化的估計系數(shù)更大,說明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多中心化對居民幸福感的促進作用隨之增加,城市多中心化對高收入階層居民的幸福感增加作用更大。收入階層越高,其支付能力越強,高收入群體多集聚于城市公共服務資源密集的地區(qū)(如重點學校、三甲醫(yī)院、城市中央公園、商業(yè)中心等高增值區(qū)域附近的高檔小區(qū)),因而可更好地利用城市多中心化帶來的公共服務和消費便利。

        (五)機制檢驗

        本文接下來驗證城市多中心化是否通過就業(yè)和收入效應、公共服務和消費效應以及居住環(huán)境效應影響居民生活幸福感,采用經(jīng)典的兩階段模型開展檢驗。

        Mtj=σ0+σ1polytj+σnXitj+λt+ηj+ζitj(4)

        happiitj=π0+π1Mtj+πnXitj+κt+φj+υitj(5)

        其中,M為機制變量,包括新增就業(yè)(M1)、居民收入(M2)、勞動力匹配(M3)、消費密度(M4)、通勤時間(M5)、公共服務設施密度(M6)、生態(tài)環(huán)境(M7)和綠色景觀(M8)。(4)式用來驗證X對M的影響,(5)式用來驗證M對Y的影響,由此構成完整的論證鏈條。

        從就業(yè)、居民收入和地區(qū)勞動力匹配度三個方面驗證城市多中心化的就業(yè)效應。采用新增就業(yè)人口/總人口來反映就業(yè)水平。借鑒張桂文和孫亞南[52]的做法,采用人力資本與產(chǎn)業(yè)結構間的耦合指數(shù)來測度地區(qū)勞動力匹配程度。表7列(1)、列(2)和列(3)的估計結果顯示,城市多中心度估計系數(shù)為正且至少在5%的統(tǒng)計水平下顯著為正,表明城市多中心化顯著促進了居民就業(yè)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并提高了城市內部就業(yè)人口與產(chǎn)業(yè)間的匹配程度。表8列(1)、列(2)和列(3)中新增就業(yè)、居民收入和勞動力匹配度的估計系數(shù)均顯著為正,表明新增就業(yè)、居民收入和勞動力匹配度的提高會顯著增進居民幸福感。城市多中心結構促進了城市內部的產(chǎn)業(yè)遷移,提高了企業(yè)空間分布的均衡性,提高了勞動力和崗位的匹配度,降低了勞動力市場的競爭性,不僅增加了就業(yè)機會,還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居民就業(yè)和收入的提高,有利于滿足居民的自我價值實現(xiàn)和消費需求,進而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為了驗證城市多中心結構的公共服務和消費效應,本文從消費密度、通勤時間和公共服務密度三方面測度城市的消費可達性和公共服務可達性。采用人均商業(yè)面積測度消費密度。城市商業(yè)面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商業(yè)設施的供給水平,人均商業(yè)面積越大,表明消費可達性越好。采用居民上下班平均單程時間來自CFPS的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來反映城市交通可達性及通勤成本,居民上下班平均時間越短,代表交通可達性越高。良好的交通連通性和流動性為消費者提供了消費機會和生活便利。通勤效率的提高可提升服務消費者的數(shù)量、質量和多樣性,有利于提升消費活力,進而提升居民消費幸福感[11]。采用單位面積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體育場館、公共圖書館、劇場影劇院)數(shù)量來測度公共服務的可達性,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密度越高,代表公共服務的可達性越高。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可達性的提高有利于降低居民獲得公共服務的時間成本,緩解公共服務資源的擁擠,提高居民的幸福感[5]。表7列(4)、列(5)和列(6)的估計結果顯示,城市多中心化顯著提高了消費密度(消費可達性)和公共服務密度(公共服務的可達性),降低了居民通勤時間(交通可達性)。表8列(4)、列(5)和列(6)的結果表明消費密度和公共服務密度的提高、通勤時間的下降顯著增進了居民幸福感,即城市多中心化提高了消費密度和公共服務密度,降低了通勤時間,進而增進了居民幸福感。

        為了驗證城市多中心化的居住環(huán)境效應,本文從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綠色景觀來反映居民居住環(huán)境。具體而言,采用霧霾濃度來測度生態(tài)環(huán)境,采用人均綠地面積來測度綠色景觀??諝馕廴緯@著降低居民幸福感,城市多中心化可有效改善城市環(huán)境質量[53]。多中心城市的交通可達性較高,減少了機動車尾氣排放。城市綠色景觀和場所有利于緩解人的焦慮和負面情緒。綠色公共空間也有利于增加居民社交活動,改善鄰里社會關系[43]。表7列(7)和列(8)的估計結果顯示,城市多中心度分別顯著為負和正,表明城市多中心化顯著改善了居住環(huán)境。表8列(7)和列(8)的估計結果顯示,霧霾濃度的下降和人均綠地面積的增加均顯著增進了居民幸福感,即城市多中心化有利于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綠色景觀,進而增進了居民幸福感。

        綜上說述,假說2得到驗證。

        六、結論與政策啟示

        城市空間治理是城市治理現(xiàn)代化的重要內容,如何在優(yōu)化城市空間結構的過程中提高居民幸福感已成為新型城鎮(zhèn)化所面臨的重要現(xiàn)實問題。本文基于全球人口數(shù)據(jù)庫(WorldPop),利用探索性空間數(shù)據(jù)分析法(ESDA)測算了中國124個地級市的多中心化程度。基于2010—2018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的數(shù)據(jù),采用多層混合效應模型和工具變量法考察了城市多中心化空間結構對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響。主要結論有:(1)城市多中心化顯著提升了居民幸福感;(2)多中心城市空間結構對大城市、高房價城市、城市戶籍、高收入階層居民幸福感的促進作用更大;(3)城市多中心化通過就業(yè)和收入效應、公共服務和消費效應、居住環(huán)境效應三種潛在機制影響居民的幸福感。本研究對于優(yōu)化城市空間結構和增進民生福祉具有重要的政策啟示。

        第一,優(yōu)化城市空間結構可作為提高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界和政界多強調公共服務和公共政策對改善民生福祉的作用,而忽略了城市空間治理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影響。城市空間治理是城市治理現(xiàn)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本研究發(fā)現(xiàn)城市空間發(fā)展模式的選擇(單中心還是多中心)對居民幸福感存在顯著影響,因此,城市規(guī)劃過程中應重視城市空間結構演化對居民福祉的影響,城市空間結構優(yōu)化是一個系統(tǒng)性工程,其過程中的每一環(huán)節(jié)均事關民生福祉。在城市更新、舊城改造、CBD和郊區(qū)新城建設過程中,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思想,既要注重經(jīng)濟社會效應,更應注重民生效應??煽紤]將居民幸福感納入城市空間規(guī)劃績效評估和城市發(fā)展質量評價體系,提高與居民福祉相關指標的權重。

        第二,采用差異化的空間治理策略,充分利用城市空間結構演化規(guī)律對居民幸福感的提升作用。隨著中國新型城鎮(zhèn)化的快速推進,中國城市體系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協(xié)同發(fā)展的基本格局。本研究發(fā)現(xiàn),城市多中心化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因此,對于不同規(guī)模和居住成本的城市應采用差異化的空間發(fā)展模式。具體而言,大城市和居住成本較高(如高房價)宜采取多中心化空間發(fā)展模式,而小城市和居住成本較低(如低房價)的城市則宜采取單中心發(fā)展模式。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繼續(xù)有條件地放寬各類城市的落戶條件,提高戶籍城鎮(zhèn)化率。在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時,推進城市內部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促進高收入群體和低收入群體獲得均等化的公共服務機會,從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城市空間結構演化對居民幸福感的增進作用。

        第三,暢通城市空間結構對居民福利的影響渠道,強化城市空間治理過程中的就業(yè)、公共服務、消費和居住環(huán)境對居民福利的提升作用。在推進城市結構優(yōu)化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多中心化趨勢促進就業(yè)、人口和產(chǎn)業(yè)向次級中心和郊區(qū)新城轉移,促進公共服務、商業(yè)網(wǎng)點空間布局均等化,以及改善城市生態(tài)和居住環(huán)境。一方面,提高城市空間規(guī)劃與城市公共服務規(guī)劃、商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生態(tài)治理和居住環(huán)境規(guī)劃的銜接,保證城市空間結構的演化方向與提高公共服務可達性、消費可達性以及促進就業(yè)、改善生態(tài)和居住環(huán)境目標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在城市更新、舊城改造、CBD和郊區(qū)新城建設過程中配齊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促進勞動人口和產(chǎn)業(yè)向次級中心和郊區(qū)有序轉移,培育和發(fā)展次級中心的專業(yè)化就業(yè)市場,提高商業(yè)服務設施能級,提供多樣化消費和服務產(chǎn)品。進一步提高次級中心、郊區(qū)和主中心的交通一體化水平,嚴控污染型產(chǎn)業(yè)向次級中心和郊區(qū)轉移,充分發(fā)揮城市多中心空間結構的節(jié)能減排效應。貫徹綠色發(fā)展理念,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在土地供給較豐裕的次級中心增加公園、綠道等城市綠色公共服務空間,優(yōu)化城市居住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Roca Cladera J,Marmolejo Duarte C R,Moix M.Urban structure and polycentrism:Towards a redefinition of the sub-centre concept[J].Urban studies,2009,46(13):2841-2868.

        [2]陸方文,劉國恩,李輝文.子女性別與父母幸福感[J].經(jīng)濟研究,2017(10):173-188.

        [3]Sacks D W,Stevenson B,Wolfers J.The new stylized facts about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J].Emotion,2012,12(6):1181-1187.

        [4]Flavin P.State government public goods spending and citizens’ quality of life[J].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19,78:28-40.

        [5]Kasinger C,Braunheim L,Beutel M,et al.Closing the “happiness gap” by closing the wealth gap:the role of wealth on life satisfaction between east and west-Germans[J].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23,31(9):1433-1442.

        [6]馮明,趙佳涵.物價房價、預期與居民幸福感[J].財貿(mào)經(jīng)濟,2022(7):68-86.

        [7]Tan R H,He Q S,Zhou K H,et al.Administrative hierarchy,housing market inequality,and multilevel determinants:a cross-level analysis of housing prices in China[J].Journal of housing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2019,34(3):845-868.

        [8]Sulemana I.The effect of fear of crime and crime victimization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Africa[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5,121(3):849-872.

        [9]Van Kamp I,Leidelmeijer K,Marsman G,et al.Urban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human well-being 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demarcation of concepts;a literature stud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3,65(1/2):5-18.

        [10]劉修巖,秦蒙,李松林.城市空間結構與勞動者工資收入[J].世界經(jīng)濟,2019(4):123-148.

        [11]彭沖,金培振.消費型街道:道路密度與消費活力的微觀證據(jù)[J].經(jīng)濟學(季刊),2022(4):1361-1382.

        [12]田成詩,張亞兵.中國多中心城市空間結構與能源效率關系[J].自然資源學報,2022(1):135-148.

        [13]彭彥彥,萬思齊,秦波,等.城市空間結構多中心度與集聚度對PM2.5濃度的影響——基于企業(yè)空間分布的視角[J].城市問題,2023(1):40-48.

        [14]李金鍇,鐘昌標.中國城市空間結構對經(jīng)濟均衡發(fā)展的影響[J].經(jīng)濟與管理研究,2022(9):17-31.

        [15]孫三百,洪俊杰.城市規(guī)模與居民福利——基于阿瑪?shù)賮啞ど目尚心芰σ暯荹J].統(tǒng)計研究,2022(7):114-124.

        [16]陳旭,邱斌.多中心空間結構與勞動收入——來自中國工業(yè)企業(yè)的證據(jù)[J].南開經(jīng)濟研究,2021(2):24-45.

        [17]孫彪,楊山.多中心作用下大城市房價空間分異的特征及影響因素——以合肥市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21(7):1538-1546.

        [18]鄭濤,孫斌棟,張婷麟.多中心空間結構對城市地價影響研究[J].地理研究,2021(6):1610-1620.

        [19]魏守華,陳揚科,陸思樺.城市蔓延、多中心集聚與生產(chǎn)率[J].中國工業(yè)經(jīng)濟,2016(8):58-75.

        [20]王曉紅,李宣廷,張少鵬.多中心空間結構是否促進城市高質量發(fā)展?——來自中國地級城市層面的經(jīng)驗證據(j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22(5):57-67.

        [21]姚常成,吳康.多中心空間結構促進了城市群協(xié)調發(fā)展嗎?——基于形態(tài)與知識多中心視角的再審視[J].經(jīng)濟地理,2020(3):63-74.

        [22]Cervero R.Efficient urbanisation: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the shape of the metropolis[J].Urban studies,2001,38(10):1651-1671.

        [23]王麗艷,段中倩,王振坡.居住環(huán)境、通勤時間與居民主觀幸福感——基于天津市微觀調查與大數(shù)據(jù)的實證分析[J].城市發(fā)展研究,2020(2):103-110.

        [24]Zhu Z J,Li Z G,Chen H S,et al.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a:how much does commuting matter?[J].Transportation,2019,46(4):1505-1524.

        [25]Combes P P,Duranton G,Gobillon L.Spatial wage disparities:Sorting matter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8,63(2):723-742.

        [26]Colwell P F,Munneke H J.The structure of urban land pric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7,41(3):321-336.

        [27]趙暉,楊開忠,魏海濤,等.北京城市職住空間重構及其通勤模式演化研究[J].城市規(guī)劃,2013(8):33-39.

        [28]Alonso-Villar O,Chamorro-Rivas J M.How do producer services affect the location of manufacturing firms?the role of 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economy and space,2001,33(9):1621-1642.

        [29]趙渺希.多中心城市就業(yè)—居住的非完全結構匹配模型[J].地理研究,2017(8):1531-1542.

        [30]姚永玲.消費微中心在都市圈一體化中的作用[J].上海城市管理,2022(5):44-50.

        [31]柴彥威,翁桂蘭,沈潔.基于居民購物消費行為的上海城市商業(yè)空間結構研究[J].地理研究,2008(4):897-906.

        [32]浩飛龍,楊宇欣,李俊璐,等.基于零售行業(yè)與消費者行為的城市商圈特征——以長春市重慶路、紅旗街、桂林路為例[J].經(jīng)濟地理,2019(12):138-146.

        [33]唐紅濤,柳思維,朱艷春.商業(yè)企業(yè)聚集、城市商圈演化、商圈體系分布——[KG*9]一個基礎框架[J].商業(yè)經(jīng)濟與管理,2015(4):5-15.

        [34]孟斌,高麗萍,黃松,等.北京市典型就業(yè)中心職住關系考察[J].城市問題,2017(12):86-94.

        [35]丁亮,鈕心毅,施澄.多中心空間結構的通勤效率——上海和杭州的實證研究[J].地理科學,2021(9):1578-1586.

        [36]孫斌棟,涂婷,石巍,等.特大城市多中心空間結構的交通績效檢驗——上海案例研究[J].城市規(guī)劃學刊,2013(2):63-69.

        [37]Sun B D,Han S S,Li W.Effects of the polycentric spatial structures of Chinese city regions on CO2 concentration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2020,82:102333.

        [38]Chen W C.How education enhances happiness:comparison of mediating factors in four East Asian countries[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2,106(1):117-131.

        [39]Sá Marques T,Saraiva M,Ribeiro D,et al.Accessibility to services of general interest in polycentric urban system planning:the case of Portugal[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20,28(6):1068-1094.

        [40]肖周燕,李慧慧,孫樂.人口與工業(yè)集聚對生產(chǎn)和生活污染的影響及空間溢出[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22(4):851-861.

        [41]劉婕,譚華芳.城市化進程中的熱島效應問題及對策[J].財經(jīng)問題研究,2011(5):110-114.

        [42]Reyes-Riveros R,Altamirano A,De La Barrera F,et al.Linking public urban green spaces and human well-being:a systematic review[J].Urban forestry amp; urban greening,2021,61:127105.

        [43]Rousseau S,Deschacht N.Public awareness of n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during the COVID-19 crisis[J].Environmental amp; resource economics,2020,76(4):1149-1159.

        [44]He H B,Sun R H,Li J Y,et al.Urban landscape and climate affect residents’ sentiments based on big data[J].Applied geography,2023,152:102902.

        [45]陳璐,王璐.社區(qū)照料服務可及性對城市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人口科學,2023(1):56-69.

        [46]Li Y C,Liu X J.How did urban polycentricity and dispersion affect economic productivity?A case study of 306 Chinese citi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8,173:51-59.

        [47]Sun J,Harris K,Vazire S.Is well-being associated with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social interac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20,119(6):1478-1496.

        [48] Mouratidis K.Built environment and social well-being:How does urban form affect social life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J].Cities,2018,74:7-20.

        [49] 王嶠,劉修巖,李迎成.空間結構、城市規(guī)模與中國城市的創(chuàng)新績效[J].中國工業(yè)經(jīng)濟,2021(5):114-132.

        [50] Arribas-Bel D,Sanz-Gracia F.The validity of the monocentric city model in a polycentric age:US metropolitan areas in 1990,2000 and 2010[J].Urban geography,2014,35(7):980-997.

        [51]陳瑤,陳湘滿.房價、房價收入比對中國城鎮(zhèn)化的影響與空間效應實證分析[J].經(jīng)濟地理,2021(4):57-65.

        [52]張桂文,孫亞南.人力資本與產(chǎn)業(yè)結構演進耦合關系的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4(6):96-106+128.

        [53]Wang M C,Zhang B B.Examining the impact of polycentric urban form on air pollution:evidence from China[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20,27(34):43359-43371.

        Does Urban Polycentric Structure Improve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Abstract: Cities are spatial carriers carrying a good living, so the impact of urban spatial development models on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residents cannot be ignored. In this paper, the multi-layer mixed effects model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urban multi-centralization on the well-being of urban residents based on micro data from the China Household Tracking Survey (CFPS) from 2010 to 2018. We found that the degree of polycentricism significantly improved residents’ happiness, and still hold after a series of robustness tests and endogenous test. Heterogeneit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olycentric spatial structure contributes more to the well-being of residents in big cities, cities with high home-buying pressure,urban households registration, and high-income groups. Mechanism testing showed that urban polycentricity affected residents’ happiness through three potential mechanisms: employment and income effect, public service and consumption effect, and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effect. This study provided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dual synergy between optimizing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enhancing people’s well-being.

        Key words: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residents well-being; mechanism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白色月光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亚洲青青草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美女av| 丰满少妇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一区二区毛片| 亚洲国产av中文字幕|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爽爽爽麻豆色哟哟 |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欧美a级在线现免费观看| 一二三四视频社区在线|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免里| 仙女白丝jk小脚夹得我好爽| 久久精品人妻嫩草av蜜桃|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一线区| 国产免费牲交视频| 在线欧美中文字幕农村电影| 7878成人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 久久蜜臀av一区三区| 中文字幕一区在线直播|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少妇 | 国语淫秽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老妇肥熟凸凹丰满刺激| 国产美女69视频免费观看|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少妇人妻系列中文在线|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五级黄高潮片90分钟视频| 久久久精品3d动漫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高清无码不卡在线| 午夜桃色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精品 | 天天澡天天揉揉AV无码人妻斩| 国产高清大片一级黄色| 精品日韩一级免费视频| 狠狠躁天天躁中文字幕| 欧美在线三级艳情网站| 亚洲AV无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