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貴州凱里的游客,大多對火辣辣、酸溜溜的酸湯魚記憶猶新。老凱俚酸湯魚,是貴州省凱里市的一道名菜,因發(fā)源于凱里,又叫凱里酸湯魚。凱里酸湯魚因歷史悠久、做工講究、食客眾多,于2021年6月被國務(wù)院批準(zhǔn)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凱里酸湯魚的由來
關(guān)于凱里酸湯魚由來的傳說有很多,相傳在遠(yuǎn)古時候,苗嶺山上居住著一位叫阿娜的姑娘,她不僅長得貌美,能歌善舞,而且擅長釀制美酒。方圓幾百里的小伙子們都來求愛,凡來求愛者,姑娘就斟上一碗自己釀的美酒。求愛者吃了這碗酒,只覺其味甚酸,心里透涼,但又不愿離去。當(dāng)夜幕臨近,蘆笙悠悠,山歌陣陣,小伙子們房前屋后用山歌呼喚著姑娘來相會,姑娘就只好隔籬唱著:“酸溜溜的湯喲,酸溜溜的郎,酸溜溜的郎喲聽妹來溫暖;三月檳榔不結(jié)果,九月蘭草無芳香,有情山泉變美酒,無情美酒變酸湯……”古老的傳說,道出了當(dāng)?shù)厥秤盟釡挠凭脷v史。據(jù)說,最初的酸湯是用釀酒后的尾酒調(diào)制的,后改用熱米湯自然發(fā)酵。有些小餐館則是用糟辣椒結(jié)合番茄、白醋、檸檬等食材做“酸湯”。
如今的凱里酸湯魚是貴州地方特色菜,該菜肉質(zhì)鮮美、酸辣可口,分紅酸湯和白酸湯兩種。白酸湯制作起來有點難度,通常用紅酸湯多,要天然點的就用番茄做,鍋里放油,放入洗好切碎的番茄,熬成番茄醬,就可以了。更簡單的就去超市買成品的酸湯。地道的老凱俚酸湯魚的制作原料主要有酸湯、魚、蔥等。魚多選用當(dāng)?shù)爻霎a(chǎn)的稻花鯉、鲇魚、草魚。酸湯的最佳制法是用以米湯自然發(fā)酵的湯底,搭配木姜子、腌制的西紅柿醬、糟辣椒等多種作料熬煮。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鬧躥
酸湯類菜肴在黔東南自治州各市縣、各民族間十分盛行,尤以苗族集中居住的凱里市區(qū)最為典型,故外界統(tǒng)稱為凱里酸湯魚。
做酸湯火鍋的酸湯,分苗族白酸湯和侗族紅酸湯兩類。現(xiàn)已發(fā)展成為酸湯系列飲食,如酸湯雞、酸湯鴨、酸湯羊肉、酸湯牛雜、酸湯大魚頭、酸湯豬腳、酸湯大腸、酸湯排骨、酸湯螺螄等。
以湯的質(zhì)量和清澈度劃分有高酸湯、上酸湯、二酸湯、清酸湯、濃酸湯等。以湯的味道可分為咸酸湯、辣酸湯、麻辣酸湯、鮮酸湯。以湯的原料劃分有雞酸湯、魚酸湯、蝦酸湯、肉酸湯、蛋酸湯、豆腐酸湯、菜酸湯、毛辣果酸湯。
酸湯魚的做法很多,但主要做法不外乎以下3 種:一是紅酸湯魚:將西紅柿片、姜塊、干辣椒煮沸,撈出放一邊,只要水,放入紅酸湯、木姜子和蒜,攪拌后放入魚,煮熟即可,上桌后放入蔥、豆腐和各種蔬菜;二是白酸湯魚:放入特制白酸湯,和姜、木姜子、蒜、魚一起煮沸煮熟,再放入蔬菜即可。三是油酸湯魚:用油將糟辣椒炸至焦香,放入魚,炸到鱗片展開,放水和姜、木姜子、蒜同煮至沸,放入蔬菜即可。
凱里苗家人有 “住不離山,走不離盤,穿不離帶,吃不離酸”“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鬧躥(即走路不穩(wěn))”“小伙不會煮酸湯,娶不到漂亮的姑娘”“姑娘不會做酸湯,嫁不出遠(yuǎn)近山莊”等諺語。
酸湯魚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
酸湯鲇魚中的鲇魚,不但像其他魚一樣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而且肉質(zhì)細(xì)嫩,含有的蛋白質(zhì)和脂肪較多,對體弱虛損、營養(yǎng)不良之人有較好的食療作用。
用酸湯煮鯉魚待客是苗族古老的待客禮儀,在歷史長河中還形成了“寨寨有酸湯高手,戶戶有酸湯能人”“金秋桂花千里香,抵不過苗家美酸湯”“酒美喝多腳桿軟,酸湯喝多腳硬梆”的民族特色。難怪貴州老凱俚酸湯魚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