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夏季格外漫長,顯得南京的秋天更加珍貴。在寒風(fēng)乍起的日子里,秋天在南京緩緩鋪陳,為城市換上秋日新景。
明孝陵的銀杏,如同歷史長河中泛起的金色漣漪,落葉承載著歲月的故事,踏過落葉,是時光留下的痕跡。頤和路兩旁的法國梧桐以它們挺拔的身姿,為這座城市的秋天增添了幾分莊重與雅致,金黃色的葉子隨風(fēng)飄落,鋪滿了整條街道,漫步其間,宛如穿梭于流動的民國畫卷之中。棲霞山的紅葉,將秋天的熱烈與絢爛演繹到了極致,滿山的紅葉如火,用鮮艷的色彩宣告著季節(jié)的更迭,用熱烈的姿態(tài)迎接著尋秋的旅人。
漫步在南京這座古城的大街小巷,每一步都踏著歷史的回響,自然風(fēng)光如詩如畫,人文街景則如同工筆畫,細膩勾勒南京人的生活圖景。喧囂鼎沸的人聲,交織成這座城市的生活交響曲。街邊小店,星羅棋布,它們或隱匿于深巷之中,或依偎在繁華的街角,蒸騰的霧氣中彌漫著誘人的香氣,那是食物與時間的融合。
南京知名的美食街大多與菜場相連,是開在居民區(qū)里的美食天堂。茶南大街頂頭延伸開來的丁字街就是代表之一,這里有菜場店鋪、有攤位小吃,勾勒了一個冒著熱氣、真實而美好的生活場景。
在茶南大街的蜿蜒脈絡(luò)中,包子店如同溫暖的路標(biāo),隨處可遇。徐殿高包子店已經(jīng)開了十多年,店內(nèi)的招牌是三丁包,肉丁、筍丁與雞丁保留了恰到好處的顆粒感,筍丁脆爽、肉丁醇厚、雞丁鮮嫩,咀嚼間帶來滿足與歡愉。街對面的鳳英特色包子鋪,則以一籠籠麻油菜包,吸引行人駐足。其外皮輕薄不失韌性,輕輕咬開,內(nèi)里乾坤顯現(xiàn):翠綠的青菜、滑嫩的黑木耳、香韌的豆干與醇厚的芝麻交織在一起,撲鼻而來的麻油香氣,如同點睛之筆,賦予了菜包鮮活的靈魂。
糯米制品是南京甜食的一大特色。安家桂花湯圓是做糯米甜食的一把好手,店內(nèi)招牌是黑芝麻餡湯圓和豆沙餡湯圓。水磨湯圓個頭飽滿圓潤,外皮軟糯、滑而不膩,內(nèi)里餡料飽滿,香甜四溢。湯底以醇厚酒釀為基底,融入甘甜紅糖,慢火熬煮,直至湯色漸濃,香氣撲鼻。再添上幾粒精心切開的紅棗,紅亮誘人,不僅增添了色彩的斑斕,更將自然的甘甜與滋補融合。一碗熱騰騰的甜口湯圓,下肚之時,暖意自心底升起,直抵胃間,驅(qū)散秋日清晨的涼意。南京傳統(tǒng)糕團品牌許阿姨糕團在茶南大街也有分店,店內(nèi)各式各樣的糕團琳瑯滿目,從軟糯香甜的米糕、口感豐富的豆沙團、清甜有韌性的馬蹄糕到咸甜結(jié)合的蛋黃肉松青團,滿足食客的各種需求。秋季限定的經(jīng)典甜湯——糖芋苗與桂花赤豆小元宵是我的心頭好。糖芋苗的芋頭軟糯、湯汁甜蜜,每一顆芋頭都吸飽了糖水的精華,入口即化,甜而不膩,如果不怕涼,冷藏過后口感會更加清爽。桂花赤豆小元宵中赤豆的綿密與小元宵的筋道彈牙相互映襯,再搭配上清新的桂花香,讓人仿佛置身于金秋的桂花林中,是真正的應(yīng)時應(yīng)景。
茶南大街往前走,走過湖西街就是南湖美食街。南京的炸雞店多如繁星,但唯有閔記炸雞能夠讓食客們十年如一日地排隊等候。無需華麗的裝飾,僅憑一個紅色的門頭,加上門前長長的隊伍,閔記便擁有了最生動的招牌。閔記炸雞之所以能脫穎而出,關(guān)鍵在于其獨一無二的味道。未下鍋前,雞腿被均勻地裹上一層潔白如雪的面粉,整齊劃一,靜待蛻變。一旦投入油鍋,瞬間滋啦啦地裹上一層金色的外衣,散發(fā)出令人難以抗拒的香氣。當(dāng)一只只外皮金黃酥脆、內(nèi)里肉質(zhì)鮮嫩多汁的雞腿呈現(xiàn)在面前時,所有的等待都變得值得。撕開酥脆的外皮,露出緊實飽滿的雞肉,肉汁四溢,一口咬下,外酥里嫩,口感層次分明。
南湖大肉面是傳統(tǒng)的金陵味道,這碗面之所以能在南京風(fēng)靡多年,秘訣全在于那傳統(tǒng)又不失創(chuàng)新的“鹵”與“澆頭”。鹵湯,作為這碗面的靈魂所在,咸甜交織、鮮美四溢。不同于蘇南細面偏甜的口感,南湖大肉面的老鹵平衡了咸與甜的比例,讓人在品嘗中既能感受到鹽的醇厚,又能捕捉到一絲不易察覺的甘甜,繼而深入探索那深藏于湯底的鮮美奧秘。而澆頭,則是這碗面的點睛之筆。大肉,以豪邁的姿態(tài)傲立碗中,厚度約兩厘米,長度更是講究“過橋”——必須橫跨碗沿,盡顯其大氣與豪氣。大肉經(jīng)過長時間的燉煮,已變得酥爛至極,輕輕一咬,便化作滿口柔滑,肥而不膩,瘦而不柴。蔥花提香,再抹上一點兒豬油,早上來上這碗面,是喚醒味蕾與精神的最佳儀式。
除了大肉面,皮肚面也是獨一份的南京美食。皮肚就是豬皮,豬背或后腿部位肉質(zhì)堅韌且皮層厚實,是制作皮肚的上乘之選。經(jīng)過精細的處理,肥膘被剔除,只留下純凈的皮料,將其放入沸水中煮至半透明狀,既去除了多余的雜質(zhì),又賦予了皮肚初步的軟糯口感。緊接著,濾水晾干的過程讓皮肚逐漸收緊,變得更加緊實而有彈性。最關(guān)鍵的一步,是用豬油進行煎炸,直至表面金黃酥脆。食用前,只需將皮肚用清水泡發(fā),再切成適口的小片,便可輕松融入各種美食。當(dāng)皮肚遇到熱氣騰騰的面湯,它迅速吸飽湯汁的精華,變得既香脆又爽彈。張府園大碗面的皮肚面是一絕。在面館繁忙而有序的后廚,兩口大鐵鍋并肩而立,各自承載著烹飪的精髓。一口鍋,專為煮面而設(shè),爐火熊熊,水波翻滾,無論是纖細勁道的堿水面,還是粗獷質(zhì)樸的手搟面,都在這里接受沸水的洗禮,短暫而急促地在滾水中“翩翩起舞”,隨即被撈起,保留了南京人鐘愛的硬朗口感。與此同時,另一口鍋也不甘示弱,火焰跳躍,熱情四溢。師傅的案臺上,皮肚、豬肝、腰片、肉絲、香腸、木耳、雞蛋、平菇、青菜、榨菜等近十種配料琳瑯滿目。隨著水溫的急劇攀升,達到沸騰的那一刻,師傅手法嫻熟地將這些豐富的澆頭一并投入鍋中,湯面瞬間沸騰,宛如一場熱鬧的盛宴。片刻之后,湯水再次歸于平靜,預(yù)示著澆頭已充分融合,此時,第一口鍋中那剛出鍋的面條被迅速引入,兩者在鍋中短暫交匯,師傅輕巧地撇去浮沫,整個過程行云流水,不過須臾之間。最終,一碗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的皮肚面便這樣誕生了。
砂鍋是南京的另一經(jīng)典小吃,豆芽、干絲、青菜、海帶、山芋粉絲、鵪鶉蛋、面筋包打底,基礎(chǔ)標(biāo)配7 個菜,鹵湯鮮香,還有額外的澆頭。南湖美食街有一家胖子砂鍋,粉絲保持了恰到好處的彈性與滑爽,不會坨成一團;面筋泡吸飽了湯汁,外軟內(nèi)彈;鵪鶉蛋在特制的鹵水中慢火細燉,直至每一絲蛋清蛋黃都浸透了濃郁的鹵香;干絲、青菜、海帶等配料新鮮可口。最令人稱道的莫過于那碗醇厚濃郁的老湯,它采用上等牛骨,經(jīng)過長時間的慢火熬制,將牛骨的精華與風(fēng)味融入其中,使得湯底色澤金黃、香氣撲鼻、醇厚不膩。牛肉與牛肚經(jīng)過煨制,肉質(zhì)酥爛、鮮香四溢,與老湯的醇厚相得益彰。最后加上一勺咖喱粉與老板特制調(diào)料,為整碗砂鍋注入了靈魂。
從河西出發(fā)向東行進,不久便能感受到愈發(fā)強烈的城市脈搏。我們逐漸靠近了南京的中心地帶——新街口。作為南京的繁華地標(biāo),新街口不僅匯聚了眾多購物中心,更隱藏著充滿煙火氣的美食街巷。
張記香酥雞蛋灌餅在靠近豐富路的陸家巷,餅皮在熱油中迅速膨脹至誘人金黃,在店主的手下、小巧的碗中,一枚鮮蛋與翠綠的蔥花溫柔交融,筷子輕輕一揮,將這份清新蛋液精準(zhǔn)注入餅皮事先戳開的小口。待餅皮雙面皆被煎得金黃酥脆,它便移步至烤爐下溫暖的炭火懷抱中。先煎后烤賦予了餅皮“香酥”的真諦,外皮酥脆內(nèi)里柔軟,更添一份炭火香,絲毫不見油膩之感。搭配鮮嫩多汁的里脊肉與汁水豐富的烤腸,再刷上精心調(diào)制的醬料,餅、蛋、肉、腸的鮮美完美融合,是碳水與蛋白質(zhì)的狂歡。
豐富路上的雞蛋漢堡也值得一嘗。剛出鍋的雞蛋漢堡,熱氣騰騰。扎扎實實地咬下第一口,雞蛋的綿密、肉質(zhì)的鮮美與面糊的香糯在口中交織,絲絲縷縷的孜然香氣,如同點睛之筆,外皮的酥脆與內(nèi)里的軟糯形成鮮明對比,卻又和諧共生,讓人忍不住大呼過癮。阿財菜餅店的菜煎餅也不容錯過,最好吃的還要數(shù)韭菜雞蛋餡和白菜粉絲餡。一塊不起眼的鐵臺是老板施展廚藝的舞臺,他手法嫻熟,翻、攤、烤間,一張張蛋餅便在鐵板上完成蛻變,剛出鍋的蛋餅,熱氣繚繞,香氣四溢。
從新街口的中山路步行15分鐘就到了紅廟。建成于20世紀(jì)80年代末的紅廟、香鋪營、網(wǎng)巾市三大社區(qū),共同勾勒出了紅廟片區(qū)的最初輪廓。即便是最早一批在此安家的居民,也難以確切追溯這片區(qū)域何時悄然蛻變成遠近聞名的美食圣地。紅廟的魅力在于其店鋪林立、人潮涌動、美味紛呈。尤其是那條不足200米長的紅廟巷,竟匯聚了70余家店鋪,其中餐飲店就占據(jù)了半數(shù)之多,達到了驚人的50家。若將視野放寬至周邊的幾條小巷,整個片區(qū)內(nèi)的商家數(shù)量更是突破了150家。在這里,老城南的經(jīng)典風(fēng)味與全國各地的特色小吃交相輝映,構(gòu)成了一幅生動的味蕾地圖。老字號的馬太面館,用一碗碗地道的南京面條,講述著城市的記憶與味道;卓粵拉腸,將廣東的細膩與鮮美完美呈現(xiàn);山東小李煎餅,帶著濃郁的北方風(fēng)情;赫記哈爾濱水餃,其獨特的餡料與口感,讓人置身于松花江畔;笑云開湯包,更是以皮薄餡大、湯汁豐盈的湯包,成為眾多食客的心頭好。走進紅廟,就如同開啟了一場跨越萬水千山的美食之旅。卓粵拉腸的腸粉皮薄如蟬翼、柔滑細膩、入口即化、清爽絲滑。小塊的叉燒肉,香氣四溢,與脆生生的生菜葉和爽口的木耳絲交織在一起,每一口都層次分明。精心調(diào)制的醬汁,咸甜適中,恰到好處地提升了整體風(fēng)味,為腸粉添上了幾分鮮美。荔灣艇仔粥中匯聚了魚片、魷魚絲、皮肚絲、雞蛋絲、叉燒絲等多種食材,魚片細膩嫩滑,魷魚絲彈牙鮮美,浸透了粥的醇厚與鮮美。粥中油條與花生米的加入無疑是點睛之筆。一份腸粉,一碗粥,簡單卻滿載著溫馨與滿足。卓粵拉腸的味道,或許并不追求極致的驚艷,但那份質(zhì)樸無華、溫暖人心的感覺,卻足以讓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絲慰藉,感受到一份難得的踏實與安寧。雙喜小餛飩是泡泡餛飩,皮薄餡少,主要喝一個湯鮮。店門口的蔥油小燒餅,外皮酥脆、內(nèi)里松軟、蔥香四溢,與一碗熱騰騰的小餛飩相配,簡直是天作之合。桿子餛飩在龍江家喻戶曉30年,現(xiàn)在在紅廟開了分店。桿子餛飩的特色在于其獨特的辣油,紅艷誘人卻不失溫和,為餛飩增添了一抹別樣的風(fēng)味。但更令人稱道的,還是他們家的鴨油燒餅和鹵蛋。鴨油燒餅外皮金黃酥脆,內(nèi)里吸飽了鴨油的醇厚與香氣,每一口都是滿滿的幸福感;鹵蛋入味十足,蛋白滑嫩,蛋黃綿密,與餛飩一同享用,更是將美味升級到了新的高度。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蹦暇┑那锶站爸率且皇琢鲃拥脑?。秋風(fēng)輕拂,古城墻下,楓葉如火,銀杏葉金黃,鋪就一條條通往歷史深處的金色大道。街頭巷尾彌漫的飯食香氣則如同這座城市跳動的脈搏,讓南京的秋天從一幅靜態(tài)的畫變得鮮活而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