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是一個人心理發(fā)育的關鍵期,受到內(nèi)外部因素的影響,部分幼兒表現(xiàn)出了自卑、善妒、說謊、暴躁等不良的傾向。這些問題行為不僅影響幼兒的發(fā)展,若不及時糾正,甚至會伴隨孩子的一生?;诖?,本文從心理學角度入手,首先分析了幼兒不良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然后分析了幼兒問題行為糾正的要點,并明確了幼兒問題行為糾正要遵循的原則。最后基于幼兒逆反心理,糾正他們的反抗行為;基于幼兒辯解心理,糾正他們的說謊行為;基于幼兒控制欲和自卑的心理,糾正他們的告狀行為;基于幼兒虛榮心理,糾正他們善妒的行為等展開分析,以期給幼教工作者以借鑒和參考。
第一,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深遠的,不良的環(huán)境易造就不良的行為,若不加以引導,會影響幼兒日后發(fā)展。最關鍵的是,幼兒是一個社會人,他們的一切都與社會緊密相連,不良的社會環(huán)境勢必會引發(fā)幼兒不良心理行為的產(chǎn)生。第二,家庭育兒方式不科學。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他們的影響是終身的。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大多數(shù)家長過分關注知識教學,忽視了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如面對幼兒搶奪他人玩具,家長若一笑而過,可能引發(fā)幼兒攻擊性行為。第三,遺傳因素的影響。相關研究顯示,母親在懷孕期間不合理的生活行為,會導致幼兒行為發(fā)育不全。此外,幼兒本身氣質(zhì)類型不同也會引發(fā)不同的心理行為,如膽汁質(zhì)的孩子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容易暴怒。
(一)任務明確
心理學研究指出:教師要根據(jù)幼兒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發(fā)展過程,對幼兒的問題行為進行合理的糾正。具體而言,要明確好如下幾個主要任務:第一,觀察和記錄幼兒的行為。通過對幼兒行為的分析探尋到他們的內(nèi)在。第二,關注幼兒間的不同。教師只有以朋友的身份走進幼兒的心理,才能對其開展合理的引導,這也是從心理學視角對幼兒問題行為進行糾正的內(nèi)因。第三,探究影響幼兒心理的外部因素,如家庭環(huán)境、幼兒與他人的關系等。第四,制定合理的問題行為解決方案,讓幼兒從不良行為中走出來,用端正、樂觀的態(tài)度生活和學習,從而在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動下,實現(xiàn)幼兒的全面提升與發(fā)展。
(二)方法科學、合理
從心理學視角來看,適合教師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幾個方法:第一,觀察法。認真觀察幼兒學習、活動中的一言一行并做好記錄,以此為基礎制定合理的方案,進一步提升幼兒問題行為糾正的合理性和針對性。第二,調(diào)查法。從幼兒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入手,對幼兒家長、幼兒教師展開談話或問卷調(diào)查,并通過對信息的整合,分析影響幼兒健康心理發(fā)展的不良因素,為針對性地做出指導提供支點。第三,實踐法。這是幼兒心理問題糾正經(jīng)常用到的一種方法,一般以集體游戲的方式開展,以此打開幼兒的心靈,讓他們在集體活動中感受到身心的愉悅和安全,用歡樂驅(qū)散心中的陰霾,助力幼兒更好地提升與發(fā)展。第四,臨床法。為了保證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幼兒園可以和醫(yī)療機構達成合作,定期進行檢查,教師則要抓住最佳的干預時機,對幼兒進行引導。
(三)有據(jù)可依
要想對一名幼兒的心理做出合理的判斷,教師必須努力豐富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把握幼兒的心理活動,并對其做出合理的判斷,然后開展針對性的指導。心理學指出,幼兒情緒穩(wěn)定,不挑食,能夠與同伴打成一片,有勇氣、有自信,誠實守信,不過分膽怯的則表示孩子的心理處于健康的狀態(tài)。若教師發(fā)現(xiàn)有悖于上述情況,就要對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十不要原則
第一,不要特意關注某個幼兒,避免他們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第二,不要混淆界線,見到老師、同學問好是基本的禮貌,講究衛(wèi)生這是基本的生活要求,孩子們必須做到。第三,不要偏愛某個幼兒,要鼓勵他們參與到集體活動中來,不僅能夠有效表達自己的觀點,更要耐心傾聽他人的建議,以此完成合作。第四,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在開展幼兒心理輔導工作時,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操之過急勢必會影響幼兒的情緒。第五,面對犯錯的孩子,要進行合理的引導,不要一味地責備。第六,不要欺騙孩子,要為他們構建起輕松、和諧、友愛的生活環(huán)境,讓幼兒敞開心扉,與教師進行有效的交流。第七,面對幼兒的錯誤,不要當眾苛責或嘲笑,避免自卑心理的出現(xiàn)。第八,面對幼兒的優(yōu)秀表現(xiàn),不要夸大,而是根據(jù)幼兒的行為進行真誠、具體的評價,這樣才能將激勵作用發(fā)揮到最大。第九,不要喜怒無常,對幼兒的積極表現(xiàn)和不良表現(xiàn)都應保持客觀態(tài)度,避免讓自己的情緒影響幼兒,以免幼兒形成不穩(wěn)定的心理。第十,對于幼兒遇到的問題,不要視而不見,要從他們的視角入手加以分析,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升幼兒的抗挫折能力。
(二)四要原則
第一,要做好幼兒心理教育的防范工作,重點放在維護和防范上,并非事后矯正。第二,要基于幼兒熟悉的生活情境組織各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讓他們在放松的環(huán)境下獲得成長。第三,要鼓勵幼兒積累生活的點滴,改正說謊、攀比的壞習慣,通過制定符合幼兒現(xiàn)實情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推動幼兒身心健康的發(fā)展。第四,要加強與幼兒家長的合作,通過家園共育助力幼兒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為了助力幼兒身心的健康發(fā)展,教師必須重視幼兒心理健康行為,并給予相應的指導,進而實現(xiàn)孩子的健康成長?,F(xiàn)結(jié)合具體的案例,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基于幼兒逆反心理,糾正他們的反抗行為
在一次建構區(qū)域活動時,教師讓大家利用積木構建出一艘船,但是班上的明明同學,卻用積木搭建了一座橋。老師看到后,走到他的身邊說:“老師不是說了要建造一艘船嗎?”明明委屈地拆掉了自己的積木,就一直擺弄手中的積木,也不行動。再后來,無論教師如何引導,他就是不按照要求做。
案例分析:面對教師的批評,明明顯得不服氣,用抵抗的行為來回應教師。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如何來糾正和做出正確的引導呢?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入手:第一,教師要從幼兒的視角理解他們的抵抗行為。他們抵抗教師源自他們自我的需求被成人限制。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很明顯在明明沒有按照教師要求進行搭建時,教師直接指責,這不僅違背了新時代的幼兒觀,同時抑制著幼兒個性才能的發(fā)揮,所以引發(fā)了他們的逆反心理,接著出現(xiàn)了干脆不做的抵抗行為。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要了解幼兒的個性,給予他們自我活動和思考的時間,同時針對幼兒不配合的情況,采取引導式的教學,避免正面沖突的出現(xiàn)。第二,對于幼兒的抵抗行為,教師要給予一定的尊重。在對100名幼兒進行的調(diào)查中,可以看到,有80%的幼兒有主見、有獨立判斷的能力,而剩下20%的幼兒抵抗行為較弱,做事沒主見。由此可見,幼兒抵抗行為并非全是壞事,這有助于他們?nèi)蘸螵毩⑷烁竦陌l(fā)展,同時為幼兒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礎。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明明的反抗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教師不分青紅皂白直接指責,導致幼兒消極反抗心理的形成。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給予尊重和理解。第三,面對幼兒不合理的反抗行為,教師要及時制止。不合理的反抗行為必須給予重視,并采取引導的方式來轉(zhuǎn)變。最佳的處理方法為先冷處理,事后再針對這件事情與幼兒交流。在幼兒提出無理要求后,教師冷處理是最佳的處理方法,這不僅轉(zhuǎn)移了幼兒的注意力,同時讓他們開始反思自己的反抗是不是錯誤的,這會有效降低幼兒反抗行為發(fā)生的概率。
(二)基于幼兒辯解心理,糾正他們的說謊行為
在幼兒就餐的環(huán)節(jié),教師提出大家一定要合理飲食,不能挑食。班上有一個調(diào)皮鬼歡歡,總是喜歡將自己不愛吃的蔬菜挑出來,放在其他小朋友的盤子里。老師看到后批評了他,但是他卻說這是其他小朋友弄的,一直在為自己的不良行為辯解。
從上述的案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歡歡對于自己做的錯事始終不承認,一直在找理由。這種情況,若不加以糾正,他勢必會養(yǎng)成愛說謊的壞習慣。幼兒說謊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解釋:一是無意識的說謊,另一種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說謊。第二種說謊被定性為問題行為,表現(xiàn)在否定自己做過的錯事,認為這個錯誤和自己無關,甚至還會編造謊言來嫁禍他人。面對這一情況,教師要抓住這一教育契機,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具體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教師要靜下心來,用講道理的方式告訴他們這種行為是不對的。然后通過講故事或觀看動畫片的方式,讓他們認識到說謊行為的丑陋,贊揚誠實的行為,進一步提升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并耐心地告訴孩子:蔬菜和肉都是我們身體成長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品,我們只有不挑食,才能長得更高。第二,教師要發(fā)揮好自身的榜樣作用,承諾的事情一定要做到。第三,對于幼兒無意的過失,不能過分地責備。如班上的一名幼兒不小心將他人的書包碰倒在地,教師不能責罵,而是引導他真誠地說一句對不起,這種做法可以避免幼兒因怕被責罵而出現(xiàn)說謊行為。
(三)基于幼兒控制欲和自卑的心理,糾正他們的告狀行為
在“娃娃”家區(qū)域活動中,兩名幼兒為了爭搶玩具吵了起來,亮亮氣憤地走過來告狀:“老師,這個玩具,杰杰玩了很久,還是不讓我玩。”杰杰也不甘示弱:“這是我先拿到的?!眱蓚€人在教師面前爭論不休,誰也不肯讓誰。在集體活動中,搶玩具、意見不合的現(xiàn)象經(jīng)常出現(xiàn)。當這些糾紛發(fā)展到一定的程度,就會請求教師來判決,希望得到教師的幫助。幼兒的告狀行為是他們社會化發(fā)展進程中必然出現(xiàn)的一種行為表現(xiàn),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處理:第一,引導幼兒妥善處理與同伴的矛盾。幼兒階段的孩子有著很強的依賴性,即便是很小的矛盾也希望教師來幫忙解決。面對幼兒的告狀行為,教師不要直接插手,而是引導他們自己解決矛盾,這不僅鍛煉了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減少了他們告狀的次數(shù)。第二,引導幼兒看到同伴的長處。幼兒總是喜歡通過和他人的比較來對自身做出評價,所以在出現(xiàn)詢問等情況時,他們習慣用他人的不好來凸顯自己的優(yōu)點。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幫助幼兒走出思維的誤區(qū),讓他們學會對自身做出評價,同時還要告訴他們多看他人身上的優(yōu)點。第三,教育幼兒有事直接說。針對幼兒說話“拐彎抹角”的情況,要引導他們有話直接說,這是幼兒良好品德充分體現(xiàn)。對于上述兩個孩子爭吵的情況,教師可以采取聽故事的方法來解決,讓他們結(jié)合故事中的人物行為反觀自身,從而豐富幼兒辨別是非的經(jīng)驗,減少告狀行為的發(fā)生。
(四)基于幼兒虛榮心理,糾正他們善妒的行為
在學習1~5這幾個數(shù)字的時候,萱萱因字跡工整被老師多次表揚。一次,老師又對萱萱的字跡大加贊揚,還說希望大家都向她看齊。坐在萱萱一旁的佳佳同學不高興,將自己的字寫得七扭八歪,老師追問她這么做的原因,她說道:“老師就只喜歡萱萱一個人,不喜歡我,我寫成什么樣都行?!睈郾容^、爭強好勝是幼兒們共同的特征,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是孩子們向好的心愿,但若沒有做出合理的引導就會衍生為善妒。上述案例中的佳佳就是如此,所以故意將自己的字寫不好。這種情況與教師贊美萱萱有關,導致佳佳心生嫉妒。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采取以下三個措施:
1.善用表揚
面對孩子們的優(yōu)秀表現(xiàn),給予激勵和表揚是非常正常的,但表揚要以事實為依據(jù),缺少具體的事例,難以服眾,還會讓孩子們反感。因此,教師要善于表揚,要有依據(jù),讓大家心服口服。
2.肯定優(yōu)點,明確差距
身為幼兒教師,要給予幼兒平等的愛和尊重,認真觀察幼兒的閃光點并給予表揚,同時引導其他幼兒對比自身差距,讓大家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和缺點,能夠正視自己和他人。同時,面對表現(xiàn)不好的幼兒,教師也切勿用諷刺、挖苦的語言,這不僅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還會影響他們其他潛能的發(fā)揮。
3.及時強化,提出明確要求
關注班上的每一位幼兒,針對幼兒表現(xiàn)出的優(yōu)點給予肯定和鼓勵,同時提高對他們的要求,讓幼兒心生“我可以做得更好”的信心,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教師只有真誠地為孩子的每一個優(yōu)秀表現(xiàn)真誠地喝彩,才能引導幼兒正確對待他人的優(yōu)點,進而對照自身,明確差距并不斷努力,爭取做得更好。
綜上所述,幼兒階段是個體發(fā)展的關鍵期,同時又是他們良好品行塑造的黃金期。幼教工作者只有根據(jù)幼兒的發(fā)展特點,加以合理引導,才能改變他們不良的心理行為,從而引領他們朝著更美好的方向發(fā)展。幼兒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他們的言行舉止是他們心理特征的充分體現(xiàn)。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幼兒教師,要樹立起正確的教育觀、幼兒觀,認真觀察幼兒生活和學習的一言一行,并加以分析,給出正確的引導,為幼兒構建起一個和諧、平等、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助力幼兒身心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