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英語;中華優(yōu)秀文化;文化育人;逆向教學設計;“教—學—評”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33-0079-03
將中華優(yōu)秀文化融入英語課堂,通過文化理解、文化鑒賞、文化比較和文化實踐等活動,引導學生形成文化意識,講好中國故事,堅定文化自信,是當下小學英語教師的應然使命和落實新課標精神的必然要求。由此,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教學素材怎么選,教學目標該如何設定,教學活動有哪些形式,如何組織,教學評價怎么實施,這一系列問題就需要得以探索解決。筆者認為,基于逆向設計理論開展中華優(yōu)秀文化教學是行之有效的思路。學者威金斯和麥克泰格提出了逆向設計理論,該理論將教學設計分為三個步驟:一是明確預期學習結果,二是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jù),三是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诖?,在英語課堂中開展中華優(yōu)秀文化教學可以以清晰的文化學習目標為起點,將文化學習評價前置,并以此為依據(jù)安排教學活動。下文,筆者以譯林版六上Unit 8 Chinese New Year的復習課為例,談談如何基于逆向設計理論在小學英語課堂中開展中華優(yōu)秀文化教學。
一、分析內容要素,提煉教學目標
六上Unit 8 Chinese New Year的話題是春節(jié),主題屬于人與自我、人與社會范疇,涉及的主題群為“生活與學習”“社會服務與人際溝通”“歷史、社會與文化”。單元中的語篇涵蓋電子郵件和對話兩種體裁形式。單元的語言知識指向如何與他人討論春節(jié)計劃及如何撰寫春節(jié)計劃;文化知識涵蓋春節(jié)的時間跨度、典型食物、風俗習慣、活動安排等。學生學習時需要用到聽、說、讀、寫、看等語言技能和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情感策略等學習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在設計單元復習課時,尤其關注文化育人目標的實現(xiàn)。在小學英語課堂中融入中華優(yōu)秀文化,絕不能僅僅強調文化知識的融入,更應該重視文化背景的融入,文化態(tài)度和文化價值觀的培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文化的理解走深走實?;诖?,筆者設計了本節(jié)課文化方面的教學目標(見表1),基于教學目標,筆者補充了關于春節(jié)的語篇、視頻、元宵節(jié)VR游等教學素材。
二、設置評估任務,制定評價量規(guī)
評價的目的是了解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并對學生的后續(xù)學習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威金斯和麥克泰格認為,以評估者的方式設計評價,可以歸結為兩個基本問題:應當在哪里尋找理解的標志?在決定和區(qū)分理解程度的時候應該尋找什么證據(jù)?
第一個問題可以通過設計綜合性強的表現(xiàn)性任務來解決。在這節(jié)復習課中,筆者運用GRASPS設計工具建構了一個基于真實情境的表現(xiàn)性任務:距離上次和英國小學部分師生的線上云共享活動已經一個多月了,再過兩周就是中國新年了。借此機會,請你給在上次活動中結緣的英國小伙伴寫一封電子郵件,表達思念之情,介紹中國春節(jié)和你的新年計劃,講述過往的春節(jié)故事,并邀請小伙伴來中國共度春節(jié)。在這個任務中,G(目標)是寫一封節(jié)日主題的郵件,R(角色)是寫信人,A(對象)是英國小伙伴,S(情境)是通過郵件介紹春節(jié)和活動安排,邀請對方共度春節(jié),P(產品)是一封電子郵件,S(標準)是不僅要談及春節(jié)的文化風俗、活動安排,還要說出其背后的文化意義。
設計工具中的第二個S(標準)只是評價的內容維度,而制定評價量規(guī)可以使表現(xiàn)性任務既有橫向的內容維度,又有縱向的等級維度,從而解決第二個問題。筆者為表現(xiàn)性任務“給英國小伙伴寫一封郵件”設計的評價量規(guī)見表2。
三、序列開展活動,培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
郭元祥教授提出:嚴格意義上的教育教學必須引導學生獲得作為人類文化成果的知識或觀念,內化知識所凝結的文化價值,發(fā)展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筆者遵循兩個原則:一是所有教學活動都指向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二是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其復雜性和綜合性呈現(xiàn)出逐漸遞增的特點。本節(jié)復習課開展的文化活動如下。
活動1:分組調查,喚起文化意識
上課伊始,筆者引導學生在組內就自己感興趣的與春節(jié)相關的問題進行調查記錄,隨后分組匯報。經調查,除了已經學習的單元內容,學生還希望了解春節(jié)的由來、更多的春節(jié)風俗以及諸多春節(jié)元素背后的文化意蘊。此環(huán)節(jié),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
活動2:拼圖閱讀,加深文化理解
基于學生的文化學習意愿,筆者找到相關春節(jié)文化的閱讀素材,因文字內容較多,以拼圖閱讀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每個小組成員在閱讀了不同的春節(jié)材料后展開知識與觀點的交流,拓展彼此的文化認知。
活動3:虛擬現(xiàn)實,進行文化鑒賞
光靠閱讀和交流,學生還不足以感受有些文化元素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因此,筆者通過“云上元宵節(jié)”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借助虛擬現(xiàn)實技術感受元宵燈展“一夜魚龍舞”和“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的場景,并品味其英語譯文的美感。
活動4:對比分析,實現(xiàn)文化互鑒
當學生對春節(jié)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后,筆者引導他們回顧五年級上學期學過的Unit 8 At Christmas的內容,并從時間、起源、食物、風俗習慣、傳統(tǒng)活動等方面對春節(jié)和圣誕節(jié)進行對比,分析差異,提煉團圓、祝福、迎新等文化共性,同時為學生后續(xù)的書面表達奠定基礎。
活動5:講述故事,增強文化認同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可以讓學生在文化認同中增強文化自信。課堂上,學生講述的親身經歷的春運故事;因不能回老家過年,外婆連夜學做網紅菜送來的故事;立新年flag的故事等令人印象深刻。學生因此感悟到春節(jié)在中國人心中的特殊意義。
活動6:書面表達,開啟文化傳播
在該活動中,學生需要寫一封電子郵件,向遠在英國的結對好友介紹春節(jié)、自己的春節(jié)計劃以及以往的春節(jié)故事,以此吸引友人來中國一起過春節(jié)。這封郵件既向友人發(fā)出了邀約,也進行了文化傳播。
活動7:多元作業(yè),拓展文化時空
要引導學生內化文化的精神實質,就要讓學生知識學習的過程同時成為文化實踐的過程。所以在作業(yè)布置環(huán)節(jié),筆者加入了到民俗博物館參觀體驗、制作春節(jié)花燈、撰寫春聯(lián)等體驗性、實踐性作業(yè),延展了學生文化學習的時空。
在這七個活動中,筆者對文化學習資源進行了補充,豐富了學生的認知。在活動設計方面,筆者秉持英語學習活動觀,活動1、活動2屬于學習理解類活動,活動3、活動4屬于應用實踐類活動,活動5、活動6、活動7屬于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
筆者執(zhí)教的這節(jié)單元復習課,基于逆向設計理論,將教學評價前置,使文化內容、文化目標、文化評價和文化活動統(tǒng)一起來,力求實現(xiàn)文化育人的最佳效果。當然,將中華優(yōu)秀文化融入英語課堂的方式和路徑很多,本文所提供的路徑只是引玉之磚,期待更多的同行能誕生更多有效、巧妙的路徑及策略。
【參考文獻】
[1]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閆寒冰,宋雪蓮,賴平,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郭元祥,劉艷.論課堂教學中的文化育人[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4):31-37.
[3]魯子問.中華文化融入我國英語課堂的可能路徑[J].江蘇教育,2018(91):21-24.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師范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