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讀到好的文學評論了,以至于把這一體裁也漸漸淡忘了。這一方面是當下的評論文章,大都是純粹的表揚或歌頌,也就顯得寡淡無味;另一方面是八股式的,如同一個模子里出來,讀不出一點新意,更難品評出作品中的內涵和韻味。其實,文學與評論,應該是一對互相參照的鏡子,評論因文學而彰顯其思想,文學因評論而升華其美感。近日看到平頂山學院趙煥亭教授的新著《文學里的社會和人生: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文本細讀十八題》,讓人眼前猛地一亮,及逐篇細讀,確有引人入勝、不忍釋卷的感覺。
文學評論,當然是評論文學了。評是品評,論是思辨。曹丕的《典論·論文》是我國文學史上的首篇文學專論,其“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把文學的作用和價值用十個字概括出來,成為千古名言。作為具有五千年文明發(fā)展史的國家,文學和文學評論的發(fā)展是相伴而行的。自古至今,先賢們留下的文學作品數(shù)不勝數(shù),對文學進行批評的作品亦是汗牛充棟。批評與文學,正是皇皇文學史發(fā)展的兩艘巨輪,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昌盛、文明進步、文學繁榮。趙教授是北師大的博士、研究現(xiàn)當代文學的學者,又是培養(yǎng)一代文學與教育新人的教師,她的眼睛與筆觸,更多停留在近百年的文學云煙當中,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作家作品中瀏覽、研究、挖掘、爬梳,以發(fā)現(xiàn)有時代意義和教學價值的文本,推薦給讀者和學生,來承續(xù)文學與文脈。其新著之中的“文學文本細讀十八題”,就是針對教學實踐,給讀者和學生推薦的十八篇現(xiàn)當代文學中頗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涉及散文、書信、詩歌、小說、劇本、人物傳記等體裁,也對朱自清、茅盾、林語堂、魯迅、老舍、丁玲、劉白羽、姚雪垠,以及林藍、徐玉諾、楊稼生等作家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我們僅以其對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朱自清、丁玲,以及徐玉諾、林藍、楊稼生等平頂山現(xiàn)當代作家作品的解讀,來欣賞一下其文學評論的審美特色與內在價值。
一、對朱自清《背影》的解讀
朱自清的《背影》,我們許多人都讀過,更被感動過,但也僅限于讀過甚或感動過而已。趙煥亭在本書中對《背影》的解讀卻有著不同的手法。這篇長篇評論是她的碩士論文,看得出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其特色之一,就是按照其碩導王一川先生關于文學評論的修辭論美學理論,對朱自清本人和作品,進行了全方位的解析與品評。她把修辭藝術的現(xiàn)象分為三個層次:一個是顯性層次,是文學作者所虛構的文學作品,評論者對其文本進行闡釋,以發(fā)現(xiàn)作者文本的優(yōu)劣,實際上,也就是語言修辭的運用藝術。第二個層次,是對話語和文化語境的掌握的層面,即對文學文本進行文化語境的闡釋,作者把這個層次叫隱性層次。在筆者看來,就是挖掘出文學作品如何受特定的文化影響而產生的文化內涵。第三個層次,作者叫終極層次,是歷史的無意識鏡像,也即我們常說的歷史背景。為什么叫它無意識鏡像,是因為在文學作品的這一層面上,基本上是無意識地反映了歷史背景下的社會生活,甚至是作者的人生映照。盡管在其文學作品中,表面上或隱性中都看不到,但它卻是影響到作者的思想與審美情緒的東西。這樣的文學評論,才能深挖細嚼出文本中的全部含義。記得我在一篇對古典詩詞的評論中曾經(jīng)提到,要想全面理解詩詞名篇,就要洞察它的語言表述、語境表象、意識示現(xiàn)、潛意識流露和無意識影響,才能夠整體評價其作品價值。作者對朱自清及其《背影》的評價,正是對其師修辭論美學理論的實用化。這對于評論者寫作與教師授課,都是非常有幫助的。作者所介紹并實踐的修辭論美學方法,也不是“一二三”模式化的,而是在文學欣賞與文學評論方面,教人如何把文學作品吃透,如何把作者與作品語境、歷史文化背景相聯(lián)系,去全面把握作品精髓,從而感受作品的美學魅力,體悟作家作品的思想情趣。特別是在文后還專作了一個《背影》的“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案例”,對于讀者閱讀與教師教學乃至觸類旁通,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對丁玲《牛棚小品》的解讀
丁玲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閃閃發(fā)光的且頗有爭議的著名女作家。其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曾經(jīng)獲得斯大林文學獎,紅極一時。與那時候的許多作家一樣,丁玲用自己的筆墨,畫出紅色文學時代的優(yōu)美畫卷,用自己熱情奔放的思想感情,浸潤了許多有志青年,走上火熱的革命戰(zhàn)場。不同時代的烙印,會印在每一位作家的身上?!拔母铩苯Y束后,出現(xiàn)了一大批傷痕文學作品,丁玲的《牛棚小品》也是其中之一。不同的是,與王蒙、張賢亮、張一弓等作家,以及朦朧派詩人的作品相比,她在寫作時候是矛盾的,其批判性也是相對較弱的,完全沒有以往的筆鋒。即便是對牛棚生活的描寫,也是閃爍其詞,不敢如前暢所欲言。作者說她“雖然記述的是牛棚生活,但全文的寫作不是出于一種受害的意識,文章主旨不是暴露,而是著意寫頑強的生命、堅韌的意志和患難的夫妻情義”。我們不能懷疑丁玲的文采,但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下和一定的文化語境中,她也脫不開思想的羈絆。正如她過去從“文小姐”到“武將軍”的身份轉換一樣,也不可能不受當時社會環(huán)境、政治環(huán)境的影響。本書作者對丁玲及丁玲現(xiàn)象作了深入細致的分析與比較,對《牛棚小品》給予了中肯的評價。作者引用了郭成、陳宗敏《丁玲作品欣賞》中的話:“《牛棚小品》則以歡愉之筆寫凄慘之景,字字是血,聲聲是淚,卻又意趣高超,神采飛揚,毫無纏綿感傷之弊?!逼鋵?,這樣的話語,在那時候的傷痕文學作品評論文章中是經(jīng)??梢钥吹降?。前幾句切中要害,后幾句不痛不癢,但又不得不說,這才是多年來文學評論之“弊”。在特殊時期的大環(huán)境下,文學文本與語境意象之間相互矛盾,文本、語境意象又和歷史文化背景之間相互矛盾,它的本源是作者、評論者與歷史文化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或者說是作者、評論者的歷史文化局限性導致了文學和評論都陷入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狀態(tài)。只有化解這一矛盾,解開這一局限,文學才能全面地反映某個時期的生活真實,而評論家也才能完全析釋文學作品中的文意、語境、意境、背景,以及潛意識或無意識下所彰顯的社會現(xiàn)實與人生真諦。
三、對平頂山現(xiàn)當代作家作品的研究
楊稼生先生是大家熟悉的作家,他以感情細膩、筆法嫻熟、語言樸實無華且生動秀美的特色,感動和吸引了無數(shù)讀者。特別是《叩問童心》中的孫女田田和作者自身——慈愛可親的爺爺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趙煥亭教授對該書的語言藝術風格和抒情散文特色,給予了全面肯定?!秲砂稌肥羌谏蠋熍c臺灣作家痖弦先生多年的往來書信集,可以說是海峽兩岸的文學對話,也可以說是兩位智翁的交談。作者也對《兩岸書》的涉獵知識、出版價值、社會文化影響及兩岸文學思想的碰撞,進行了賞析論證和高度評價。如她所言:“全書于中原文化、臺灣文化、教子育人、養(yǎng)生保健的侃侃雜談中,滲透一種深切的文化關懷和責任擔當,一種立人達人而功成不居的仁者風范,一種上善若水、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思想境界?!奔谏壬掠兄?,當慶幸又獲忘年知音了。
徐玉諾先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后期成長起來的青年俊秀。他的詩歌如一匹野馬,在黑暗之中突然出現(xiàn),給中原大地,特別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河南文學界,帶來了希望與光明。他是河南新文化運動和新詩歌創(chuàng)作的先驅,受到魯迅、茅盾等老一代作家的贊賞和支持。魯迅、茅盾等人甚至為他籌措詩集出版事宜。他也是河南教育界的元老人物,一生在三十余所大中小學任教。新中國成立后,他是河南省文聯(lián)的籌備人之一。盡管后來他把詩歌之筆轉移到小說、戲曲方面,但其詩歌成就永遠留存于河南乃至中國新文化發(fā)展的史冊之中。作者在兩節(jié)評論中,對徐玉諾先生的四首詩分別進行了評析,并就其時代特色和藝術水平給予了高度的贊揚。特別是對他為數(shù)不多的敘事詩中的名篇《最后咱兩個換了換褲子》,進行了專節(jié)解讀,為我們今后把徐玉諾研究推向更深更高的層次提供了更多的空間。
林藍是平頂山市汝州人,她早年追求進步,奔赴延安,進入魯藝學習,走上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成為一名以電影劇本創(chuàng)作為主的女作家,后與著名作家周立波建立家庭。新中國成立后,林藍任兒童電影劇本創(chuàng)作所和北影編劇,《祖國的花朵》就是她的代表作,電影主題歌《讓我們蕩起雙槳》,曾唱響大江南北,浸潤著許許多多青春的心靈。而本書所評的《童年淚》電影,是林藍在新時期創(chuàng)作的一部反映中原地區(qū)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農村階級壓迫的作品。本書作者充分肯定了它的藝術成就:“她用帶有河南地方特色的語言,通過反復和對比手法的嫻熟運用,對李鳥的悲慘命運進行了渲染,情節(jié)起伏跌宕,扣人心弦?!痹u論從作品中濃郁的豫西方言、豫西的民俗文化、豫西的廟會文化三個方面,來說明林藍雖然少小離家,但始終是鄉(xiāng)音縈懷,故土情深。
以上的三位作家,實際上也代表著百年來平頂山市幾代人的文學軌跡。從對幾位作家作品的評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對本地作家不同時期、不同體裁的不同作品所給予的充分關注與細致研究。同時,也足以看出作者的家鄉(xiāng)情結和對地方文化的由衷熱愛,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記得我在《平頂山歷史文化研究叢書》編撰之初說過:平頂山市雖然是一個因煤而建、因煤而興的新興工業(yè)城市,但在我們的腳下,卻有著五千年文明發(fā)展的豐厚熱土,其古地新城的地域特點,需要我們對其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淀加以挖掘研究,宣傳利用。如今,平頂山區(qū)域的古代文化遺存,可以說是主脈盡顯,光華耀目,有鷹城十大歷史名人、文化七圣等金字招牌,但對現(xiàn)當代各方面名人的研究略顯不足,或尚有欠缺。本書的出版,也讓我們看到了本地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的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