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晚清開始了“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因此中國近代史波瀾壯闊、錯綜復雜,如學者羅榮渠所言,近代中國變革至少貫穿了四條明顯的線索:自身衰敗的過程、半邊緣化即半殖民地過程、革命化過程、現代化過程。而最本質的則是現代化進程,現代化可謂中國近二百年歷史最根本的主題。
“現代化是以工業(yè)化為核心,以技術進步為根本動力,經濟、政治、社會結構、文化心理等社會各個領域發(fā)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從傳統農業(yè)社會向現代工業(yè)社會演進的過程。”對于中國現代化進程,“轉型”說是主要范式,即中國要從傳統社會轉型到現代社會。如唐德剛提出著名的“歷史三峽論”,他把中國歷史發(fā)展比作船行三峽,在前后兩個社會形態(tài)的轉換間必有一轉型期?!稗D型”說雖然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不足,即它把中國現代化進程視為線性的尤其是直線式的,甚至把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看成二元對立的,即將中國現代化進程視為從此岸傳統社會到彼岸現代社會,中間則是過渡狀態(tài),梁啟超在《過渡時代論》中也說:“中國自數千年以來,皆停頓時代也,而今則過渡時代也?!?/p>
實際上,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并非對立,傳統社會也有現代性,現代社會也有傳統因素,且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進程是連續(xù)的,即中間并非過渡狀態(tài)而是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部分,“任何一個社會制度都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體”。另外,現代化進程尤其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也并非線性的,而是波浪式的,如羅榮渠所言:“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不同于西方內源性現代化,即不是比較平穩(wěn)的階梯式推進,而是一種極不穩(wěn)定的波折式推進。”
實際上,整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可能也是如此,是波浪式推進而非平穩(wěn)的階梯式推進或線性發(fā)展,如亨廷頓認為迄今有三波民主化浪潮,如很多學者認為全球化至今經歷了三次浪潮。對于全球現代化,很多學者也認為已有三次或四次現代化浪潮。早在1990年,羅榮渠就在論文《論現代化的世界進程》中提出,世界各國現代化有三次浪潮,中國處于第三次浪潮?!暗谝淮维F代化的浪潮是英國工業(yè)革命啟動的,大約歷時一百年(約1760—1860),首先把西歐和美國卷入工業(yè)化和現代化的浪潮中;第二次現代化浪潮是伴隨第二次科技革命而來的,時間是十九世紀下半期至二十世紀初(約1860—1930),它是一個工業(yè)化在西歐和北美核心地區(qū)取得巨大成就并向其他地區(qū)擴散的過程;第三次現代化浪潮是一次真正世界性的大浪潮,它是一次席卷亞、非、拉廣大地區(qū)的真正全球性的大變革,這次浪潮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起步,經歷了整個二十世紀下半葉,它促使二十世紀前期實現了工業(yè)化的國家相繼步入了現代化的高級階段?!?/p>
因此,我認為用“浪潮”說可能比“轉型”說更能準確地概括中國現代化進程。且我認為中國現代化最早開始于晚清,即可將中國近代史視為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大清衰亡其實主要就是被現代化浪潮所推動、所吞沒。尤其是我認為中國現代化早期進程明顯有三波浪潮:第一波從鴉片戰(zhàn)爭到洋務運動,以工業(yè)、科技、軍事等器物層面開始現代化為標志;第二波從甲午戰(zhàn)爭到維新變法,以文化、教育、制度等深層層面開始現代化為標志;第三波從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以政治、思想、行為等根本層面開始現代化為標志。這三波現代化浪潮,是前浪接后浪、一波隨一波、由淺入深的,是現代性裹挾著傳統社會一起奔流,是波浪式推進甚至有時也有退潮,是受西潮影響也有自身脈絡。
中國現代化由外來沖擊啟動,屬于外緣型而非內生型現代化,但也不是如以費正清為代表的“沖擊—反應模式”所言都是對西方沖擊的回應,也不是如以列文森為代表的“傳統—現代模式”所言都是對西方現代化的模仿,而是如許紀霖所言中國現代化有自身歷史脈絡。現代化模式具有多樣性,中國現代化受到西方重要影響,但也有自身源頭、動力、努力、邏輯、特點,如“洋務運動被稱為‘自改革’,‘自改革’的合法性源頭無法來自西學,只能從中國自身的儒學傳統中尋找”,實際上龔自珍早在洋務運動之前就提出了“自改革”的主張。而洋務運動、維新變法、清末新政其實就是清廷的“自改革”,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實際上也是國人應對“大變局”的本土探索。汪暉在著作《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中通過大量史料論證中國在成為“現代國家”之前就已有許多現代因素。
我們需要如柯文所言“在中國發(fā)現歷史”,最典型的是回顧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發(fā)現,知識人對于近代中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按航喯戎?,他們“感時憂國”又最先了解現代文明,如費正清所言“必須著重指出,在清末中國社會的演變過程中,知識分子在實現社會經濟變化方面似乎比帝國主義起了重要得多的作用”,尤其是近代中國“每一次政治變動都由知識分子的推動而引起,經世致用而洋務興、自強保種而變法行、三民主義而革命起、民主科學蔚為‘五四狂潮’”。而這些知識人大多既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又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如夏志清所言,“感時憂國”正是中國知識人優(yōu)良傳統,如余英時所說:“晚清經世思想的興起決不能解釋為對西方挑戰(zhàn)的反應,而是中國思想史自身的一種新發(fā)展,其外在的刺激也依然來自中國本土?!?/p>
經世致用思想對于中國歷史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中國早期現代化重要的思想資源、歷史底蘊,“關注社會現實的經世思潮構成了學術與政治互動的內在動力,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文化底蘊”,“其最大的功績是在學界釀造了頗具生機的務實求變的新學風,為后來的社會變革和西學的傳播鋪路搭橋”。龔自珍、魏源、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孫中山等時代“弄潮兒”都深受經世致用思想影響,他們如何應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救國強國追求中國的現代化?本書便主要以這些知識人為主角,“借人以明史”,以大變局為背景,以經世致用思想為視角,以現代化為視域,以真實歷史為脈絡,盡可能地文史融合、雅俗共賞。我始終相信,人才是歷史的主人,歷史中最精彩的是人的命運、人性。所以,我其實更想寫出“大變局”即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中人的命運,人的命運才是歷史中最值得記錄的,也是我們現在最能共情共鳴的。
整體上,本書創(chuàng)新地采用現代化“浪潮說”,原創(chuàng)地以中國早期現代化三波浪潮為框架,敘述大清帝國的衰亡和中國現代化早期進程?!俺f布新”,中國近代史既是大清帝國衰亡的過程,即傳統社會開始覆滅,也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進程,即現代社會開始進行,既有屈辱、悲痛,也有覺醒、奮起。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與其說是唐德剛所言的船行三峽,不如說是長江奔騰,船不過是江上載體,如晚清政府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艘“破船”而已?!按蠼瓥|去浪淘盡”,“長江”一定會通過歷史三峽流入“東海”,中國現代化一定會在時代浪潮中不斷推進。
“中國的現代化,在根本的意義上,是要構建一個中國的現代性,或者換一種說法,即是要建構一個中國現代文明的新秩序。這是中國人二十世紀未竟之事,也是中國人二十一世紀最根本的大業(yè)……中國現代化是中國唯一的出路,并且它也逐漸匯成一個日益強大的潮流,我們不能回避它,必須應接它。對于中國的現代化運動,我們沒有權利做一個旁觀者,我們必須以良心、智能與熱忱加以擁抱?!?/p>
以史為鑒,中國現代化早期進程非常艱辛,但也由淺入深不斷波浪式推進。這對于我們今天的主要啟示是,要融會中西古今,既要立足本土國情也要走向世界,既要傳承傳統也要順應時代,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尤其是要積極融入現代化浩蕩浪潮,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如孫中山先生所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晚清距我們不遠,現代化仍在路上,今天依舊處在大變局中的我們當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當銘記、珍惜前輩的心血。各位讀者也當明白筆者寫作本書的良苦用心,“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